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悠渭阳情[郭发红]

(2025-05-24 07:21:30)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南大吉是渭南南氏家族的灵魂人物,他既是阳明心学在关中的第一位传人,更是关学“崇尚气节、不苟活于世”的忠实践行者。

  嘉靖二十年(1541年),南大吉继承父志(其父撰《渭南志》未成而去世),编撰了渭南历史上的第一部方志。南大吉之父南金,号渭阳。之所以号渭阳,是因为居住在渭河以北的原渭南县田市里秦村(今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正德七年(1512年),南大吉自雁门南下便道归渭,其父拉着他的手说:“男子坠地,天地四方即尔事也。”状元吕柟闻言大赞:“此固非名言耶!”南大吉在《南渭阳父墓》中写道,父亲的墓有志有碑有合葬志(南金暨焦太宜人合葬)。其中墓志由光禄寺卿三原马理所题,墓碑由礼部侍郎高陵吕柟所撰,合葬志则由修撰武功康海所撰;东临大道亦有碑,由马理题“渭阳南先生墓”。今南家村建南大吉纪念馆,存有“秦村堡”石匾、渭阳公南金诰命碑(残)等文物。

  无独有偶,吕柟之父吕溥亦号“渭阳”。据马理撰写的《吕泾野先生墓志铭》记载:“公(指吕柟)家居侍渭阳公。渭阳公间怒责次子梓逃,公跪受扑,怒辄解……渭阳公病,公侍汤药夜不解带,履恒无声,历一年,须发尽白。丙子五月,渭阳公卒,公哀毁呕血……泾渭之纳,神皋之墟,邑城艮隅,葬我钜儒。”吕柟父号渭阳,当居渭河之北;吕柟别号泾野,又处泾水之滨。吕柟墓所在地,今高陵区鹿苑街道老屈庄附近。在南大吉、吕柟的心目中,“渭阳”是父亲,是桑梓,是故乡。

  在历史的长河中,“渭阳”不仅仅指“渭河以北的某个地方”,“渭阳”已走进街头巷尾,成了人们亲切而温暖的代名词。《诗经·秦风·渭阳》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这说的是外甥送舅舅,一直送到了渭河北岸;送着送着,不免遐思弥远,平添了些许伤感。经学家认为,这是秦康公送舅舅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回国并思念母亲的诗篇。《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朱熹《诗集传》说:“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此诗让“渭阳”这个地名蹿红至今,并赋予了它更多的含义。清代文学家方玉润称该诗为“后世送别之祖”,晚清学者陈继揆称该诗为“后世赠言之始”。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鉴于国舅们骄奢逾矩,汉章帝决定把他们赶出朝廷;及至舅舅一干人等要出城时,汉章帝又传来一道诏书,说:舅舅们都离开了,我这里四季祭祀时便没有了助祭的人,我感到很悲伤。还是留下一个(许侯马光)吧,让他闭门思过,执法部门就不要再提异议啦,“以慰朕渭阳之情”。“渭阳”代指舅父,甥舅间的血亲之情便是“渭阳之情”,人们还把甥舅间的彼此思念称作“渭阳之思”。

  娘亲舅大,自古依然。魏明帝对他的舅族格外怀念,他给舅家后人修了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宅第,又于其后园为母亲甄氏建起一座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魏明帝此举,正取“渭阳思母”之意。(《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北魏孝庄帝即位后,赠舅舅李延寔以重权、高官、厚禄,即便在舅舅年事已高时仍委任要职,这让李延寔不由得发出了“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的感慨(《伽蓝记·卷二》) 。

  《北齐书·杨愔传》记载,弘农华阴(今渭南华阴市)人杨愔幼年丧母,一日去拜见舅舅。舅舅问他近来读些什么书。杨愔答:“正在读《诗经》。”舅舅便问:“读到《渭阳》了吗?”杨愔听后,号泣不已。舅舅欷歔,大赞外甥说:“我以后要对你刮目相看啦。”杨愔见舅思母,正是“恩深渭阳”。 陕西关中人则直呼舅家为渭家,“渭爷、渭婆”之称不绝于耳,至今流传。

  又,《史记》提出了“渭之阳”。传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很多,比如现在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吕氏春秋》称“兹泉”,《水经注》称“磻溪”)的钓鱼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钓台街道及所辖的钓鱼台村,乃至于西安地铁5号线上的钓台站(车站标识是姜太公戴草帽在河边垂钓的场景)。但要说是周文王与姜太公相遇的地方,却不大对劲。因为《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战国策·秦策三》引范雎语称:“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资治通鉴》副主编刘恕在他的《通鉴外纪·卷二》中描述得更加明确:“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於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赠汝师。’文王乃乘田车,驾田马,田於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接着,刘恕又详细记载了周、姜二人关于时事政治的对话,后人称之为“渭水对”,并说这是后世诸葛亮“隆中对”的鼻祖。以上说明,吕尚(姜太公)是想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周文王),而愿上钩的周西伯恰巧在渭河北岸狩猎,两人遇见,相谈甚欢而事成。这倒应了白居易《渭上偶钓》中的诗句:“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渭阳相遇”,表明周文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而姜子牙乃“贤臣择主而事”,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或叫天作之合。

  岁月悠悠,渭水泱泱。渭河像一条宽大柔软的飘带,缠绕于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最后系在了潼关的三河口之上。 渭河北岸,地称“渭阳”者缀玉连珠、琳琅满目。恰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广为流布一般,渭河流域之外亦有地名以“渭阳”相称。譬如山东潍坊有条渭水河,沿河两岸留有许多与姜太公相关的地名,而象征着姜太公“要出头、渭水遇伯侯”的渭阳村自不待言。渭水河从渭阳村流过,流到下游便出土了一件“南互”文鬶足。鬶(gu),古代陶制炊具,三个空心足,一个鸟嘴状的引流。“南互”典出《山海经》,大意是炎帝之孙灵恝(古qì, 今jiá),是互人国的始祖。互人国人能乘云往返于天上和人间。又说互人“鱼面而人身”。由此可知互人为姜姓(炎帝姓姜),以鱼为图腾。如此说来,早年姜子牙到渭水河钓鱼也是寻根问祖,韬光养晦。

  福建九华山下、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的“渭阳村”至今犹存,或因部分客家先民来自渭水流域而得名。渭阳村住有300余畲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热闹非凡。村民着盛装、吃乌饭、做红团、包粽子,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歌颂生活、缅怀先祖。假如杜甫在世,又将如何吟诵“三月三日天气新”呢。


------2025年05月24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24/content_27241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