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书中邂逅时代的印记——作家冉学东的淘书之旅
(2025-04-27 18:24:57)| 分类: 新闻时事(转) |
对于一个不怎么逛旧书市场的人来说,可能最大的困惑就是,在当今出版业如此发达的年代,为何不买新书?然而对于真正喜爱淘书的人来说,这压根不是问题,淘旧书首先是因为有些书籍没有再版;其次是因为旧书具有性价比;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还有不期而遇的惊喜。阎良作协主席冉学东就是个淘书爱好者,他说,淘书会上瘾,瘾来了就难以抵挡。
旧书摊上收获意外惊喜
阎良区,以古镇阎良而得名,这个因飞机而闻名的地区,其历史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而文化也颇为厚重。冉学东自言就是个基层文学爱好者,然而在文化圈中,他俨然是个有名的淘书书友,热衷在旧书店里淘书。阎良的几个旧书店跑遍了,他就来西安城淘书。陈忠实、冯积岐等知名作家看到他也是个书痴,还对旧书情有独钟,每次与他交流,就会送他几本。
采访时,冉学东颇为兴奋地给记者展示他淘到的旧书,比如巴金的《春》、柳青的《创业史》,虽然书页泛黄,书角还有皱褶,但显然颇具年代感,也是当今市面上比较少见的版本。冉学东透露最近才淘到一本京夫的《八里情仇》,这是三十多年前“陕军东征”的重要作品,现在也很难见到,居然淘到,非常开心。冉学东说:“我喜欢淘旧书,不仅因为旧书更有性价比,也因为我能在旧书中,找到时代的印记和流逝的岁月的回忆,偶尔看到前主人的批注,更像是和一个素昧平生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当然,偶尔还有惊喜。”
冉学东说的惊喜是他在农贸市场的旧书摊淘到了一本《六十年的变迁》,作者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也是新中国检察工作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李六如。该书首版于1958年,红色的书皮有着特有的年代印记,原主人在扉页上写着该书购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意外的是,书中夹了一封书信,是两位朋友之间的叙话。冉学东告诉记者:“书信没有太多内容,就是一位朋友和另一位朋友久不相见,写封信带去问候。信中未写时间,但提到了一方尝试给另一方打电话,但打不通的情况,我推测这封信写于上世纪90年代。”他说翻到这封信,其实也对自己的创作很有帮助,这封来自几十年前的真实信件,让他知道了那个年代的人用什么口吻和朋友交流,他可能以后都会写进自己的小说中。他将此事发到了朋友圈,作家高建群点赞,表示自己也看过这本书。
淘书过往遇“尴尬”趣事
因为冉学东喜欢淘书,在文学圈中也有了名气,于是不少作家主动给他一些书。他说在一位美院老师送他的书中,还发现了书中夹了不少朋友或学生送给著名画家刘文西的贺卡,纸短情长,情意浓厚,在征得了原书主人的同意后,他将这些贺卡捐给了阎良的关山文学馆,让文学馆馆藏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在陕西这片文学沃土上,冉学东尤其喜欢淘陕西作家的书。有一次淘到了一本高建群的首版第一次印刷的《最后一个匈奴》,当他拿着这本书找高建群签名时,高建群也很高兴,欣然在书的扉页上写了很长一段文字,鼓励他,冉学东说这绝对是对基层作者最大的鼓励。
当然,淘书的过程中也不全是高兴事儿,“尴尬”事儿也有,比如他曾在一个收废品那淘旧书,居然淘到了自己的作品,这是他送给一位朋友的书,扉页上还有他的签名,以及他所赠送的朋友的名字。冉学东坦言,“那一刻我多少是有点尴尬的。后来另一个淘友劝我说‘不管怎么说,这说明咱们的作品在旧书市场上流通起来了!’可是我没敢告诉他的是,是在收废品那淘到自己的书的。”冉学东表示,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学爱好者,他最大的快乐是自己的书能被摆在别人的书架上,当然如果流通到旧书市场,能让旧书找到新的知己,那他也是快乐的。
------2025年04月27日《西安晚报》第4版文旅 健康+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27/content_266725.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