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沧桑蓝关道[雷炳新]4

(2025-04-26 20:30:54)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四

  大唐时的蓝关古道,就是一条唐诗之道,李白、杜甫、王维、张九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群星闪耀,华章频现。尤其是中唐五大诗人韩愈、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多次途经古道,留下了不少诗作与佳话。

  韩愈第一次路过蓝关古道是在777年,兄长韩会被贬韶州刺史时,那一年,他才9岁。整整一天,翻过了一道道岭,越过了一座座山,山路回环,蜿蜒高阻,这地方,不好走。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条官道,将与他一生维系,他的荣辱沉浮、穷达臧否、少年英俊与斑斑白发,都将融进蓝关古道的风月里。

  803年,关中大旱,饿殍遍地,京兆尹李实却谎报百姓安居乐业。已过而立之年的韩愈愤而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李实谗害,12月,被贬连州阳山县令。蓝关古道的风雪里,漫天飘飞着落寞的味道。这是韩愈第一次被贬关外,诤言者遭贬谪,谎言者在狂笑,山风凛冽,又顿添无限悲凉……直到3年后,仕途起用,回京路过蓝关古道的韩愈,心头才稍有释怀。

  819年,韩愈上书《论佛骨表》触怒宪宗皇帝,年过五旬的韩愈被贬潮州。依然是大雪弥漫,山路冻滑,途经蓝关古道的韩愈面对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哀叹。他对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说:“我这把老骨头怕要扔到岭南了,记得到时候来给我收尸吧!”言语凄楚绝望。随行的四女儿韩挐年仅十二,羸弱染病,不久便在惊悸恐吓与寒冷的颠簸中撒手人寰。这次古道之行,成为韩愈一生最自责、最凄惨的回忆。

  第二年穆宗继位,召韩愈还朝。韩愈专门撰文《祭女挐子文》祭奠了爱女:韩挐十二,草葬路隅,以山魈为伴,听山风悲鸣,竟落为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言辞悲凄,泣泪横流。古老的蓝关道,再一次融进了韩愈的彻骨之痛、真切泪水。

  在长安,元稹和白居易神志契合,情谊深厚。经常“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或“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元白”之交,简单而唯美。

  815年正月,遭贬江陵府的元稹奉诏回京,在一场大雪之后走进了蓝关古道上的蓝桥驿。5年的贬谪终于盼来了今日的回朝重用,满心的喜悦难以抑制。蓝桥驿外,大雪满山,层层皑皑,在他眼里全都成了“千层玉帐”、“银区”、“虎蹄”。而无限繁华、十二琼楼的长安就仅在百里之外。这一切,怎不叫人踌躇满志?听闻贬谪在外的刘禹锡、柳宗元也在遇赦回京的路上,不日将到蓝桥驿,欣喜难禁的元稹在蓝桥驿的亭壁上为他们留诗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

  蓝桥驿的风雪,见证了无数奉召回京官员的欣喜和春风得意。

  829年9月,元稹从浙东观察使任上回京。年届五旬,久经宦海沉浮,内心早已平静如水。在蓝关古道的秋风里,想起他当年返京时的欣喜轻狂,不由暗自一笑。又是仅仅三个月后,当他再次出京,赴任鄂州刺史踏上蓝关古道时,内心依然波澜不惊。

  蓝关古道的坎坷山路上,铺洒过贬谪远调的苦悲,铺洒过回京就职的欣喜。官道迢迢,秋去冬来,多少悲喜易变的少年稚气终被磨砺成中年的宠辱不惊、豁达洒脱。

  814年秋,白居易在母亲陈氏丁忧期满后回长安的途中,第一次路经蓝关古道。在这期间,他登上了王顺山,游览了悟真寺,写下了洋洋洒洒一百三十韵的《游悟真寺诗》,表达了他对蓝田的山、水、寺的由衷赞美。

  第二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43岁的白居易上表请求立即缉拿凶手,却被认为是越职言事,9月,被贬江州司马。当他途经蓝关古道上的蓝桥驿,在亭壁上看到了元稹的那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中的欣喜和春风得意难以掩抑,依然呼之欲出。念及自身被贬的身世,在秋风凋零、黄叶纷飞中,白居易在蓝桥驿题诗一首——《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820年,忠州刺史白居易奉旨回京,再次途经蓝关古道。这次回京,他将升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没有了远调的悲凉,但他的心里却总有一丝不安。果然,两年之后的7月,白居易再次出长安,过武关,由京师的中书舍人远调为杭州刺史。

  从815年到822年7年间,白居易三过蓝关古道,他在诗中如此记载这段经历:“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路经这儿的世人多为名利所羁,我也脱不了凡尘的牢笼,7年中走了3次,怎么能去嘲笑他人呢?

  国家不幸诗家幸,不朽的诗句总是由苦难化作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该感谢蓝关古道的山路。没有古道上的离京别家之苦,没有山路上的颠沛流离之痛,没有贬谪之途的天涯沦落之感,中国文学史上将缺失一大批千古绝唱。

  中唐的官场和诗坛,有两对挚友特别亮眼,一对是元、白,另一对则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世称刘、柳。他们不但才气逼人,而且志向相投,很快成了知己。此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他们同进退、共荣辱,仕途沉浮都同步得宛若一人。

  刘、柳第一次走进蓝关古道是在805年,“二王八司马”事变后,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柳宗元贬永州司马。这一贬,就是10年。柳宗元在永州,访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记山,记水,记石,记竹。8篇小品文,文风秀奇,文辞隽永,韵味却一篇比一篇冷凄。

  815年,刘、柳奉召回京。在古道上的蓝桥驿,他们看到了元稹不久前题在亭壁上的《留呈梦得、子厚、致用》。刘禹锡字梦得,柳宗元字子厚,这首诗是留给他们的。元稹想在这首诗里,与他们共享奉旨还京的喜悦。但年过不惑的二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仕途凶险,前路依然未知。

  长安奢华,不留刘、柳。仅一个月之后,刘禹锡因诗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无意中得罪权贵,牵及柳宗元,二人再次被贬:刘禹锡被贬连州,柳宗元被贬柳州。

  从805年被贬朗州司马到828年返回东京洛阳,刘禹锡的外贬长达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他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819年,柳宗元葬身贬谪的柳州,一代大家悄然离世,年仅47岁。

  蓝关古道有幸,凝望过一代文学双子星的传奇:他们将命运的纽带相互缔结,在人生的风雨中,一路荣辱相依,休戚与共,福祸同担。


------2025年04月26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26/content_26660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