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小聚[张学诗]
(2025-04-24 18:37:35)分类: 报刊文摘(转) |
我这里所说的“同窗小聚”,不只是小聚,它还是一个微信群的名称。
这里的同窗,指的是上世纪,高邮师范1974级的4班,还有2班,工作和生活在兴化城区的十多个同学。
虽说都是74级,可我,和他们并不同班,我在3班;只是,我的妻子,原来是4班的,和他们一个班。
前年春天,妻子走了以后,出于对我的关心吧,和她同班的那些同学,不止一次地,邀我小聚,因为心情的原因,一次次地,我都礼貌地谢绝,直到去年的年底,4班的唐兄,还有沙兄,邀我加入了他们的“同窗小聚”,这个小范围的同学群。
虽说,不是一个班,可我和这些同届的同学,也都熟悉,且有些渊源,倒不仅仅是,我的妻子和他们同在一个班上。
我和沙兄,都曾是班上的团支书,又都在师范入党,于1976年的“七一”那天,在同一面党旗下宣誓。
跟我同龄的冯兄,师范毕业,和我在兴化教育局的办公室不期而遇,一起开好分配的介绍信。那时,兴化通向各乡镇的只有轮船,且每天,也只有早上的一个班次,正在我为晚上“居无所居”忧心的时候,冯兄,把我领到记不清是北小街还是北窑尾的唐兄家,也正好赶上他们家的晚饭。
吃的什么菜,包括喝的什么酒,已全然忘记;只感觉,那晚,主人待客极热情,桌上气氛特融洽;尤其是唐兄在窑厂工作的父亲,身材高大又爽朗和善,对我和冯兄,两个来自乡下的后生,一边问长问短,关怀体贴,一边又以长辈的身份,以他的阅历和体验,给我们,包括他的儿子,未来的成长路,作了许多悉心的指点。那种场景,那份真情,至今,还让我感动,不敢忘却。
还有孙兄,我们,都曾在一个区——老圩区工作,他在安丰,我在大营。1990年,我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出版发行的时候,曾得到过他的热情关心。记得,那是一个夏晚,我请安丰初中的胡校长,一起去安丰中心校的宿舍找他。我在街面上,顺手买了一只西瓜。到了他那儿,“来人吃来物”,西瓜吃好了,话也谈好了。这事已过去三十多年,至今,我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这似乎都是扯得远了些的闲篇了。还是言归正传,回到我刚加入的这“同窗”,参加的这“小聚”。
让我感觉,与其他场合的聚会,有着明显不同的是,“同窗小聚”,明里明面的,都是AA制——这话,我会在后面谈及。
一般约定,小聚的时间,每月一次,都在月底的那个星期天。轮到哪一位牵头,或是做东了,先是在群里发出邀请,定好“早茶”还有“午餐”的地点,其他同学再在群里一一地回复,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也会请假,作出说明。
我前后参加了两次小聚,早上喝茶,在“贵宾楼”,牌楼中路的市中心,热闹,亦有些档次。
不要包厢,就在大厅里选一大桌,然后,从服务员的手里接过簿子,一样一样,各取所需地点起来。
兴化早茶,可是兴化远近闻名的招牌呢!
喝着自带的红茶,绿茶,或是白茶,品着烫干丝,煮干丝,馓子煮烧饼,连同很有特色的各式早点……
就这么一边喝着,吃着,一边随心随意地聊着……
待到这早茶,喝好了,也吃好了,牵头或是做东的同窗,在柜台上结好账,就约定好午餐的时间和地点,十一点半,到“有滋有味”。
有的约好了先去,搓局麻将,来把掼蛋;有的则有事先回,再准时出席。
交通工具,有电动车,有公交车,也有安步当车的。
中午,齐聚酒店二楼“吉祥如意”厅,一桌同窗,团团坐定。
菜,由牵头或是做东的点,一般都是中档标准,既有家常菜,鸡鸭鹅、红烧肉之类;也有特色菜,作为水乡招牌菜的各种鱼儿、虾儿;还有时鲜菜,黄花草、马兰头……不铺张,求实惠,店主人,和沙兄是邻居,自然很客气。
餐桌上也喝酒。顺便说一下,这酒可不是“AA制”,是要牵头或是做东的人带的。不过,喝酒也不多,紧喝慢喝,男同学、女同学一起喝,一桌喝下来,也才一瓶多;毕竟,半个世纪过去,我们都是跨越“古稀”的人了。
午餐结束,便是结账的时候。就读于老年大学“手机班”的唐兄最精明,早就算好了两餐总费用,然后“平分秋色”,各自从手机上付给牵头或是做东的,一般都不过百,且精确到元、角、分,真的“毫厘不爽”。
小聚结束,也就定下了下一次小聚的牵头或做东的人。
时间和地点,都是约定俗成,大体相同。
历经了两次“同窗小聚”,我不由得感觉,这活动,没负担,有情趣,算得上是一种活跃身心的好样式。
——不时地,我也在心里盘算,什么时候,轮到我牵头,或是做东呢;到时候,该准备什么样的酒……
------2025年04月23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4/23/content_266085.html
前一篇:提篮叫卖的老城[黎强]
后一篇:那一抹眼神[胡国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