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二马路过往[王义刚]

(2025-04-03 16:41:21)
分类: 报刊文摘(转)
  为追寻二马路的过往,笔者近日再次拜访了道北的活地图、我的忘年交童石山老人。一盏灯,一壶茶,在一问一答的聊天中,二人又一次携手游走在昔日的二马路上。已消失的街景,故去的人群,往日的故事又浮现眼前。

  一

  二马路位于道北自强路的北侧,是上世纪40年代初在大明宫遗址中、农民的田地里拓建的一条全新的道路。修路所占用的土地从东到西分别是中架村、东童村、张家巷、童家巷、石家巷、菜园子等农家的田地。

  二马路的拓建耗时数年才基本完工。童石山老先生讲,当时二马路工程动工后,进展相当缓慢。征收了农民的田地,拆除了土地上看管菜地的小棚子,对道路进行了简单的平整,路的形状有了,但没有夯实路基,更没有铺设路面,道北的老百姓说,二马路是行人踩出来的。

  初建成的二马路,东起后建的纱厂街,西至北关正街,全长2200多米。1954年修建南北向的太华路时,将二马路东端的一段隔在了太华路以东,好多人就误认为二马路东起太华路。2000年9月版的《西安市志》把二马路分为两段,其中纱厂街至太华路段,长185米。无论是1983年版的《新城区地图》还是2003年版的《新城区地名图》,也都把太华路以东的这段路标注为二马路。也就是说原二马路东起不是今天的太华南路,而是稍后拓建的纱厂街。

  为什么今天的二马路西段至北关正街。并不是直的,而是拐了两个90度的直弯,呈“Z”字形呢?童石山老人讲,这和早先的北郭城有关。修二马路和自强路时,北郭城依旧完整,厚厚的城墙雄伟壮观。当新修的两条道路遇到郭城的东墙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修自强路时在郭城东墙处挖开了一个大豁口,路从豁口通过,直接连接北关正街。而二马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在郭城墙上开挖豁口,而是采用了更简单的绕行方案。即当二马路向西接近郭城东墙时,转向北沿着墙的东侧到达郭城东北角后,再变回向西而行,在原北稍门外和油库街的西南口的位置连接北关正街。人民公社时期,北关的一些生产队不断挖取关城的墙土,作为肥料撒到田间。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北关城墙完全消失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拉直二马路,而是在北关城墙的基础上建起了新的建筑。直至今天,二马路依然在这里以“Z”字形存在着。

  二马路初始名复兴路,不久便改为二马路。之所以叫二马路,因当时西京建设委员会在北关规划或建成的8条东西向、相互平行的道路,从南向北分别命名为自强一路至自强八路。自强二路就是今天的二马路。到1940年11月,重庆被定为陪都,翌年12月,行政院下令撤销西京市建设委员会后,道路修建就终止了,自强三路、四路等只能停留在规划图上。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决堤和自然灾难等使大量河南难民涌入西安,道北是接收难民的主要地区之一。《民国西安词典》载,1948年第八区(今道北片区)外省人数占比达94.7%。外省人中几乎全部是河南籍,除去少数铁路职工、工厂管理者和商人外,绝大部分都是难民。而二马路又是道北难民最集中的街巷。

  为应对难民潮,当时的旧八区政府在现在的拾翠路和自强路、二马路两个十字一带,建有相对集中、排列整齐的大量地窝子,供难民居住。日本空袭西安时,以为是部队的军营,还对其进行了一次轰炸,造成不少人遇难。政府修建的地窝子数量有限,供不应求,大多难民自己修建,满足居住。这样,就形成了以二马路为中心,在大明宫遗址里建起了乱七八糟、形式多样、大小各异的地窝子。随着时间推移,难民有点积蓄后,就把地窝子扩大、更新。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不少难民把地窝子改建成茅草房或小瓦房。改革开放后,推倒瓦房修建成两三层的小楼。这样翻建的住宅,没有规划,没有批准,谁占的地方就是谁的了,道北的棚户区也慢慢形成了。

  难民为养家糊口,青壮年男性多打零工,北门外的铁路桥下就是“人市”,当时叫洋桥市场。男性难民集中到这里等待、寻找雇佣的主顾,做一些诸如搬运、种地、浇地、收割、拉坡等零工。女的则挎一小篮子,做缝补浆洗的活路。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一些难民稍有积蓄,便租赁拉上洋车,有的甚至沿街摆小摊,卖一些诸如针头线脑、香烟牙膏桂花糖一类的小商品。还有的实在难以维持生活,就通过牙家卖儿卖女。

  二马路和其他街巷的难民一样,地窝子里藏身住人,门口支个泥炉子生火做饭,吃饭时端饭碗东家走西家串。尽管街巷的景致年年在变,但此种习俗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居民修建两层小楼房后,基本就看不到了。

  三

  抗日战争期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把北关划分为工业区,二马路就在其中。这里地处西安火车站北,交通便利,地域广阔,地价低廉,曾是投资者的理想之地。

  位于二马路东端,坐北朝南的大华纱厂(国营陕西第十一棉纺厂的前身),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鼎盛时有布机800余台、职工3000多人,生产的雁塔牌白布,曾驰名西北。大华对抗日战争的后勤保障贡献不小,后遭日军轰炸,损失巨大。

  福豫面粉公司位于二马路中段,是一大型现代化企业。福豫是抗战初年筹建于河南郑州的股份有限公司,因日军进犯郑州,无奈西迁入陕。福豫的设备多从德国进口。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机生产,月最多生产“鸿福”牌面粉4万多袋。对二马路的发展繁荣和当时西安军民用粮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更名为西安市工农面粉厂。福豫面粉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贾玉璋先生的辛劳。贾玉璋(1887~1979年),河南武清人,弱冠之年便习营粮食生意。后弃商从军,辛亥革命后,历任陕西省督军署军需课课长、国民军司令部军需处处长、西北银行总管理处处长、陕西省银行总经理等职。福豫面粉公司入陕后,他投资入股,并出任公司第二任总经理。公私合营后仍留任厂长直至离厂退休。

  在二马路和拾翠路十字东北角,民国中后期时曾建有一座军队的被服厂。厂子不大,除过有几十个固定工人外,经常雇用附近的妇女,为其加工生产被装,按件付酬。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迁出。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粮油定额供应时,在被服厂旧址和旁边的荒地上,建设了大明宫粮油中心店,其下还有诸如铁一村粮站、向荣街粮站、自强东路粮店等15个粮油供应点和2个粮库,负责道北片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粮油的供应工作。

  二马路工商企业的大发展,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道北被规划为西安市和新城区的工业区后,二马路上逐渐出现了西安市勤俭化工厂、陕西省公路局汽车运输大队、长征光学仪器厂、西安华秦精细化工厂、西安红旗电焊机厂、大明宫粮油中心店、西安市先锋鞋厂、西安市塑料彩印厂、西安铜管厂、新城区汽车运输场、生产村煤店、明华百货商店等一大批工商企业。

  西安铜管厂,位于二马路东童村北侧,是国家冶金工业部布点的铜管加工企业。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厂,几经更新设备和采用新工艺,生产出了黄铜管、散热扁管、拉杆天线套管、薄壁管和异型管等新品种,并研制成功波导管、航空管、压力表管和冷凝器管等新产品,为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和航空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修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时,工厂被拆除。

  年老的市民可能还记得,在二马路西段路南的搬运新村里,原来有一块面积五六亩的荒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新城区手工业合作社平整后,在此建立了生产日用肥皂的作坊,门牌号为搬运新村1号。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西安市化工局投资扩建,更名为西安市勤俭化工厂,生产硬脂酸、工业用皂、甘油和鞋油等。

  计划经济时期,二马路上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是位于二马路与崇明路十字东南角的明华百货商店。1957年初创时名称为西安市贸易公司生产村门市部。上世纪60年代更名为明华百货商店,并在纱厂街、八府庄、陕棉十一厂福利区设有分店。建有三间大瓦房作为门市部,后院有小库房和工作用房,是计划经济时期市民凭票供应日用品的分配、管理和销售的国营企业。

  四

  二马路不但现代工业兴旺发达,也不乏繁荣的娱乐场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二马路东、中段不足千米的两边,先后聚集了5座剧场和4家豫剧表演团体。文艺社团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演出水准之高,发展如此迅速,堪称当时西安的一条文艺路。

  二马路上修建的第一家剧场是德胜舞台。剧场位于二马路中段,即后来修建的福豫面粉公司的西门旁。是河南籍的小商贩庞祥发,外号庞老四,于抗战前一年修建并经营的草棚简易剧场。坐南向北,土墙、土台子、茅草屋顶。观众席中间是用窄木板钉成的几百个座位,两侧可容纳站票观众近千,剧场大门口高挂“娱乐救国”的大招牌。在此演出的多是豫剧、曲剧和越调等河南地方戏。该剧场废于抗战胜利那一年。

  在距德胜舞台东边数百米处,有一家取名中华剧社的剧场。1937年,由戏园茶房出身的河南人盖国聚、庞凤鸣同两名铁路职员合股修建的,也是一个简易席棚剧场。豫剧名角常香玉、汤兰香、马双枝等均多次在此演出。该剧场曾两次被大风摧毁,两次重建修复。经营约7年后,在修建福豫面粉厂时,征占了中华剧社的地皮,剧场就此关张。

  二马路上最有名望的文艺团体就是狮吼儿童剧团。该剧团前身是狮吼剧团,是樊粹庭先生于抗战前两年在河南开封创办的,初名豫声剧院,抗战第二年更名为狮吼剧团后,以旅行演出的方式宣传抗战,后辗转来到西安。樊粹庭夫人常警惕在《樊粹庭与狮吼剧团》一文中写道:抗战第二年的中秋节前后,樊粹庭率团来到西安,首场演出一炮打响,名扬古城。后因台柱子陈素真和几名主要演员先后带部分戏箱相继离团,原有班底解体。樊粹庭1942年秋在二马路办起了西安第一家豫剧科班——狮吼儿童剧团。首批招收了20多名十岁左右的豫籍难童,加上随团的几名老职员,正式成立狮吼儿童剧团。初期经费拮据,没有戏箱,更无训练场地和宿舍,只好借居在二马路庞老四的席棚小剧场,吃盐水浇面条,住在舞台东侧几间没有门窗的破草房里,在舞台后的空场子练功排戏。在最困难的时候,樊粹庭卖掉自己御寒的皮袄渡难关。西安易俗社不但免费派教练授课、组织排戏,还赠送了一些旧戏箱供排练和演出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剧团排练了2部本戏和7部小戏,并在这里完成了首次公演。在经济状况日趋好转的情况下,剧团搬离了二马路,几经辗转后定居于解放路的民乐园剧场。

  继狮吼儿童剧团之后,威华剧社和双兴剧团分别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和末期在二马路组建完成。老板均是河南籍人士,前者名庞凤鸣,后者是盖国聚。他们同狮吼儿童剧团一样,在西安招收了难民儿童数十人,聘请教练,开班教学。所不同的是双兴剧团在二马路东头路北,把难民所东边的大土坑填平,夯土建成十分简陋的席棚剧场。

  西安开民舞台,由河南开封籍人士张铁成联友集股,于西安解放那一年的元月,在二马路福豫面粉厂东侧的路南修建。剧场坐南面北,全部由木架和芦席搭成。名开民舞台,实际场内没有舞台,如同说书场一般。每日只在白天演出一场,演出剧目以河南曲子和梆子戏为主。兴盛时有演员和服务员工50余人。剧社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解体,剧场被拆除。

  五

  大华纺织专科学校曾昙花一现。这家位于二马路东端、大华纱厂内的技术教育机构,于1941年创立,校长由大华纱厂的老板石凤翔担任。在西安和重庆两地共招收高中毕业生30名,学制2年。所毕业的学生除留大华厂外,均被其他纺织厂抢去。可惜此后因教学经费拮据等而停办。

  光豫小学是二马路第一家基础教育机构,抗日战争第二年建校,位置在二马路与栖凤路十字的西北角,取阳光普照河南之意,是一家私立小学。学校占地一亩多,建有几间瓦房做教室,聘请了五六名教师。学校不按年级编班,都是混合班。上世纪40年代末,搬迁至生产路西口,后不知什么原因停办。

  私立育德中学,就是今天的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初迁到西安时在二马路的东端,大华纱厂的西南侧,今太华南路东。学校创立于河北保定,抗日战争期间,由河南内乡县迁入西安二马路后,取名陕西省私立育德中学,李涤支任校长。开办之初,百十来名学生,多系抗战期间流亡至陕者,间有近郊农民子弟,童家巷的童石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育德中学自愿将学校捐献给人民政府后,更名为陕西省立西安工人子弟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在学校西侧(今太华南路西)征地新建校舍,后更名为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市工人医院这家道北最大的公立医院,在二马路开业接诊。医院位于东童村和革新街之间,坐南朝北,大门开在二马路。马路对面是职工福利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医院更名为西安市第六人民医院。数年后,医院整体迁往汉中。后东风区(今新城区)接收了原西安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全部房产,打通南院,形成南北两个院区,组建了东风区医院,后更名为新城区医院。进入新世纪后,医院新建了6栋医疗大楼,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两年后,修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时,医院搬迁到自强路原自强社区医院。

  六

  民国时期,二马路基本上都是私人建的地窝子、草棚子,少有瓦房,更谈不上楼房。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二马路的建筑,特别是居民住宅开始不断地发生变化。

  生产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二马路上最早、最大的职工住宅小区。在二马路东段北侧,东童村和崇明路之间。1949年以后,由市政府和第八区(后为新城区的一部分)政府筹措资金,在荒地、坟地中拓建了职工住宅区。初名八区工房,后因住户多为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更名为生产村。生产村在50余亩的地盘上,从东到西建有4排住房,分为生产东巷和生产西巷。40多个居民院落坐落其中,可居住500余户人家。房子坐北朝南,一房一厨,不足20平方米。每户月租金4.6元,由房管三分局收取,一收就是几十年。自上世纪70年代后两次拆除了村里的小瓦房,建起了20余栋单元楼房,居民增加到千余户。小区内驻有第35粮站、太华幼儿园,太华路办事处、公安太华路派出所位于村子西南角紧邻二马路,过二马路就是明华百货商店。可谓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但这一切都在修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时被拆除了。

  华峰新村位于二马路西段北侧,幸福新村和建强路之间,隔二马路和华峰面粉厂相望。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华峰面粉厂拓建的职工住宅区。初建时全部是瓦房,有两个居民院落,住百余户居民。后部分改建成单元楼房,最终在自强路以北地区棚户区改造中拆除。

  搬运新村,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子,《西安市地名志》记载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位于二马路西段路的南北两侧。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政府规划,私人自建。居民大多来自搬运工人、穷苦难民和部分城内拆迁户。因搬运工人居多而得名。初建时,一百多户茅草房位于二马路南北两侧的小巷子里。因地势低洼,每逢暴雨必有灾害,最严重的是1977年夏,暴雨成灾造成近70户居民的住房倒塌。路北侧经居民两次翻建,部分成为两三层小楼房,南侧在上世纪90年代的低洼棚户改造中,建成5栋6层单元楼房。

  七

  二马路上建有工商企业和居民住宅,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要说二马路上曾有一座养育牛马的饲养室,这就令今天的市民不可思议了。饲养室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是专门集中饲养牛马等家畜的场所,但它怎么会出现在都市里呢。这里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昔日的童家巷名曰巷子,实质是一个地道的都市里的村庄,人民公社时名自强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

  自强大队第一生产队的饲养室建在二马路中段、革新街与栖凤路之间的路北。民国时的童家巷,有好几家拴马车搞运输的专业户,养有十几匹骡马。人民公社成立时,所有私人自己的骡马、奶牛和大车等,都入社成为集体财产。于是,自强一队在二马路修建了集中喂养牛马的饲养室。新建的饲养室占地3亩许,土地改革前,这里是童家巷童姓志谦、志孝、志盈、志正四弟兄的6亩土地。初建时,在用黄土夯打的围墙里,搭建了几间草棚子,先达到集中喂养的目的。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拆除了茅草棚子,新修了3间大瓦房。室内东西两间是两排喂养牲口的马厩,中间盘有土炕,是饲养员的住处。另外还有饲料储存间、马具存放间等。饲养室的大院子里停着几辆马车,墙脚下放着生产农具。

  2008年开工建设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2018年开设的自强东路北侧火车站北广场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启动,不断地改变着二马路的面貌。明日的二马路,必定更美好。

  投稿微信:AKL173   


------2025年03月29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29/content_26151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