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尤念“寒食节”[贺源]
(2025-04-03 16:36:27)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前一到两天。
其起源与一个悲壮的故事紧密相连。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救了他一命。重耳归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受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丰富起来。除了禁火寒食这一标志性习俗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进行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活动。祭扫,是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踏青,则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方式;秋千和蹴鞠,则是寒食节的传统娱乐活动。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青年们在蹴鞠场上奔跑追逐,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寒食节的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他们在禁火寒食中,体验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祭扫先人中,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文化;在踏青、秋千、蹴鞠等活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寒食节,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古人用诗词歌赋,抒发对寒食节的感慨与情怀——“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这些诗词,不仅为寒食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感受古人在寒食节时的情感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与魅力。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也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被人们淡忘。如今,人们只知道清明节,而对寒食节知之甚少。但是,寒食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不容忽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介子推的忠诚与高洁,依然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坚守的品质;寒食节的习俗,也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亲近自然、传承文化、增进亲情的方式。
------2025年03月29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29/content_261512.html
前一篇:上巳路上觅古今[吕宗儒]
后一篇:春游的由来[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