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声远逝[白杰]
(2025-03-28 08:40:21)分类: 报刊文摘(转) |
那个说快板的老人走了。
他好像提前知道似的,把几件净衣服整齐放在床上,把家里半袋子花椒放在床边,然后躺到床上就睡着了。这一觉睡得沉,从此再也没醒过来。
谁都知道,老人一生过得辛苦。家里张口吃饭的嘴多,一个农民在黄土里刨食,种地、拉船、放排、担脚,啥苦都下过、啥罪都受过。帮人拉船时,赤日焰焰下,人就像煮了的虾,弓着腰曳着纤绳,脚踩在丹江河两岸的乱石窝里,深一脚,浅一脚,衣服上的汗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还得担心山上随时会滚下来的石头。担脚也是下苦的活,从竹林关到丹凤县城龙驹寨赶脚,一百来里的崎岖山路,一大早就得挑着二百来斤的桐油出门,还必须在当天中午12点前赶到县城。老人曾说,那时候年轻,想着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按照那个年代的风俗,生下一个女儿,老人便在房前或者屋后栽上一棵泡桐树;姑娘长大了,泡桐树也成材了,闺女出门的嫁妆也有了。那时候秦岭深处的商洛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为了不饿肚子,不少山里姑娘翻过秦岭,远嫁到山外地区,老人的三个女儿也不例外。山外边啥好东西都有,不流行打家具,那三棵泡桐树便没有砍来做家具,从此活了下来。世上事情就是奇怪,当时的无用反而后来有了大用。
老人60岁时,把儿子聚到一起,让把门前的三棵泡桐树砍了,给自己打副寿材。当地人制作寿材,首选为油柏木,榆树、桑树、枣树、黄栗苗木次之,白松、泡桐及槐、柳杂木为劣等,故有俗谚歌诀称:“一柏二杉三梓楸,槐桑榆榔是中流,杂木泡桐次杨柳。”听到老人要打桐木寿材,三个儿子眼泪齐刷刷流下来。“大啊,别人都是拿柏木做,咱也做副柏木的呀,我们兄弟就是再没本事,还是有这个力的。”“我没过做亏心事,到啥时候都睡得香,再说桐木比柏木轻,能让抬的人少出些力,人都不怨我。”老人劝解儿子,儿子找来亲友四邻相劝,都没说动老人回心转意。眼看没法,儿子们便只好从命,便请来了方圆十里最好的匠人来。匠人不惜力,用砂轮纸细细打磨了好几遍,先上生漆和熟石膏粉调成的“漆泥”,再上生漆和桐油熬成的“光油漆”。几个月后,漆自然风干了,漆面乌黑如镜。
老人见“光油漆”还有剩的,如获至宝,便拿来刷子蘸着漆,在自己家的土墙上涂出一块儿草席见方的黑板。从此,常能看到老人带着他的孙子站在黑板前写快板,老人念一句,孙子写一句。过路的人停下脚步,看着孙子写下一句,紧接着念一句。大到报纸上新农合、新农保等国家政策,小到身边孝亲敬老的故事,都是他的创作题材。在老人的一个个快板中,村民感知着时代的春风,接受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熏陶。
尽管老人识字不多,只读了两年书,却把朴素的感情都编在了快板里。有人从城里买回来席梦思床,他的快板随口而出——“席梦思,爱情床,只有一头能靠墙,男女老少都欢喜,生活越过越甜蜜……”手机普及了,老人有感而发:现在电话用处大,几万里来能说话,这边说那边听,说话不用高声吼,没有一句会落空……
春天来了又走了,山上的桃花开了又落了,村子里的人一茬接着一茬子来来去去。一年年过去了,没有人能说清老人一辈子说了多少快板,不过他“快板王”的美名早已传开了。老人说,他只要活着,就要把心里话用快板说出来,留在这个世界上,让喜欢的人听听,这一辈子也算是没白活。
老人走时,冠山苍苍,丹水汤汤,天就像被捅破了似的,大雨倾盆而下。第三天早上雨还下着,起灵的时候却意外放晴了。经过黑板时,望着墙上的快板粉笔字,人们纷纷叹道“老人有德啊”。在阵阵冲天的唢呐声中,老人把他还没有说完的快板,带到了天上那个极遥远的地方。
------2025年03月28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28/content_261238.html
前一篇:又是一年三月三[姚政宇]
后一篇:春河谣[崔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