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服饰[冯积岐]

(2025-03-27 20:43:40)
分类: 报刊文摘(转)
  服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时代的宽容。

  前几天,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徐岳给我打电话,说他从居住的桃园路小区去曾经供职的省作家协会的信箱中取报刊,在钟楼站下了车。钟楼距离位于建国路的省作家协会只有两站路。这几年,他很少来这里闲逛,下车步行,只是想看看这里的变化。徐老师感慨,仅仅走了两站路,看到的却是不少穿汉服的女孩儿。唉!老先生叹息了一声。我能感觉到,对于一个老作家来说,那一声叹息不是赞叹,也不是哀叹;老先生想说的话,没有用语言表述。在地铁站、在公交车上、在西安的街头、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我也常常看见有穿汉服的女孩儿款款而行。每逢我看见那些穿汉服的女孩儿,都要打量几眼的。

  2014年,我在动笔写长篇小说《漩涡》之前,为了确切地写出清代人的服饰,买了几本有关研究服饰的书籍,仔细阅读。服饰不只是具有御寒蔽体的实用价值,还是一种文化,它凝结着时代风尚,拥有深邃的寓意,它代表民族习俗、民族风格、民族意识、民族审美。服饰是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的外在表达,也体现着当时的意识形态。我所目睹的所谓的汉服,其实不是真正的汉服,而是伪汉服、假汉服。古代的服饰,其样式、其色彩、其布料、其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的,什么阶级的人穿什么服装,禁忌之严超越了穿衣戴帽的本身。在明清两代,布衣穿官服会招来杀头之罪的。如今的女孩儿穿的所谓的汉服,严苛地说,她们穿的不是传统,是非传统非现代的自行设计,是不伦不类的服装。

  随着人的进化,服饰也在不断地改变。自秦建立大一统政权,两千多年来,随着王朝更迭,必然改服色、定服制。服饰是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新政权的外在标志。而且,这种制度不可随意更改,穿衣不但以明礼仪,具有辬别尊卑的政治功能。远的不说,就拿清朝来说,上至皇帝、后妃、王孙公主、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商贾学士、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必须按照社会等级,身份地位、性别年龄、文武职务或时令场合的规定穿衣戴帽。任何人不得违制,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样式、什么色泽、什么图案、什么布料的衣服,有其标配,都受制度的囹圄。比如官服,也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便服等多种款式。平民即使有两个闲钱,也不能用在改变服饰上。

  辛亥革命以后,服饰的政治功能在萎缩。服饰虽然是时代的风尚和特征,一个人的服饰是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体现,但强调的是实用功能。民国新政权并没有将服饰纳入制度,达官贵人可以一身绫罗绸缎,农村里的土财主也可以一身长袍马褂。随着社会进步,服饰的样式越来越实用、越简单,而服饰的时代特征并没有弱化多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时兴穿军装和海魂衫,而农民依旧是对襟上衣、绑绑棉袄、大裆裤子。改革开放以后,欧美流行的西服、夹克随处可见。农民不再穿一排纽扣的对襟上衣,也没有人穿大裆裤子了。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现在,即使有人一身奇装异服,也会被时代宽容的。

  汉服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情。本来正常的向传统学习热,不知什么原因被形式化、简单化了。好像向传统学习就是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背诵唐诗宋词、穿古装,学习传统庸俗化了,甚至偷换了概念。有人对穿衣戴帽进行道德绑架,把穿什么衣服和是否爱国捆绑在一起。如果穿戴传统服装就是爱国之举,难道我们非要穿汉服,甚至倒退到裹兽皮以蔽体?难怪,我老师徐老说起穿汉服,只是一声叹息。


------2025年03月27日《西安日报》第8版西岳副刊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27/content_2609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