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中的“树”[王雄文]
(2025-03-22 08:03:24)分类: 报刊文摘(转) |
树木是古代人类建造房屋的基本材料,从六千多年前半坡的圆形草屋,到秦汉时期的宏伟宫殿,都离不开树木。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住在洞穴里,常常遭受野兽的侵扰,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巢居,即“构木为巢”。被智慧逐渐武装起来的人们,开始将房屋搭建在高高的树木之上。人们白天在外劳动,夜晚栖宿于树上,这样既减少了湿气,又避开了野兽袭击的危险,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人们逐渐开始远离森林,选择逐河流而居。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树木稀少,树屋必然越来越少,而人口的繁衍却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又开始琢磨能不能将“构木为巢”的树屋,搬到河流附近、山谷或者平原地带。于是,他们学会了砍伐树木、运输树木,逐渐学会用这些树木搭建“房屋”,于是就有了“吊脚楼”“茅草房”等木构房屋。再后来,人们更进一步,建造了“木构架”的房屋,四周用砖或土坯砌筑,屋面覆盖青瓦,既防风雨侵蚀,又结实耐用。
人们在“木构架”房屋中生活了几千年。随着建筑科技的进步,房屋已进入了钢筋混凝土时代,多层建筑变为高层建筑,木构架变成了钢构架,而且越来越实用美观,装饰也越来越漂亮精致。尽管如此,人们却并没有忘记建筑的本真和源头,对树木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依恋之情,树木的建筑基因仍在延续。
如今,在西安就有不少以树木为构架或造型的建筑。大家熟知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其大门就是一个木构架的造型,外形恰似数根圆木交叉支撑的先民住宅,与博物馆内遗址村落的房屋形态相吻合,显得原始而古朴,给人以无限遐思。在西安南郊西沣路旁有一小区,其进出的大门是用不锈钢做成的大约十米高的“树林”,只见树枝交错,结构巧妙,行人和车辆在树干间穿行,格外迷人。还有西安北站屋檐下的立柱,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树干,上部枝丫张开,支撑着屋檐的重量,颇具现代色彩。
前不久,在西安南郊广播电视塔东侧、摩天大楼包围之中,诞生了一座被称为“生命之树”的建筑。它的外形酷似一棵高57米的树,是以秦岭古观音禅寺的千年银杏树为原型,以钢结构核心筒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的一座独具城市特色的景观建筑。从树根至顶部共有7层,由60个巨型叶片组成多个平台,行人可由底部登盘旋楼梯而上。而树上花园的设计灵感是以丝绸之路上的生态环境为主线,呈现出草原、沙漠、干燥灌木、温带阔叶林等七大生态环境,植物随着季节更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与色彩,使建筑充满生命力。在高耸的楼群之中,有这么一棵“树”,忙碌的人们似乎也可以让心静下来,慢慢享受这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不久前,西安地铁8号环线开通,在植物园站,人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柱子都是树木的样子,置身其中,就好像进入了树林之中。地下一层站厅的两边共有18根柱子,地下二层站台两边有26根柱子,这些柱子足足都有一米多粗、4米多高,它们像树木一样,向上逐渐扩散开来,在灯光的映衬下,树干、树枝显现得清清楚楚,再加上地板的倒影,整个大厅内全是树的影子,呈现出植物园一般的“绿树成荫”美景。这苍翠挺拔、满眼绿意的空间效果,定会让乘客感悟到回归自然的惬意。
走进幸福林带北站,这里的景观也是与众不同。地下一层站厅的中间有6根4米高的大柱子,向上扩展至直径8.8米的乔木造形,那片片叶子通过灯光展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幸福林带、曲径林荫”,以素雅绿色为主基调,取乔木树影婆娑为设计元素,打造地下城市森林,营造出林间漫步的感受,置身这里,恰如进入绿荫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新建成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面积70万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风格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视野开阔、恢宏大气,为旅客打造出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人们发现,在宽敞明亮的三层,一排排柱子擎起一个巨大屋顶,整个建筑显得气势非凡,令人震撼。这里南北共有四排柱子,中间两排最高,旁边两排稍低,每排都是14根柱子,共56根,而每根柱子上部都开叉,像树木一样,将屋盖稳稳地支撑起来。建筑师将生态理念与力学原理融为一体,可谓匠心独运,每一处细节都充满巧思。
建筑与树木的完美结合,是建筑回归本原的体现,同时也展现出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绿色充盈建筑的主体和外部空间,是当代建筑人的追求。西安这些建筑中的“树”,既增添了建筑的趣味与活力,又反映出西安人良好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非凡的建筑美学观,值得点赞!
------2025年03月22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22/content_260087.html
后一篇:樱花故乡在中国[朱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