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心理寓意[阳锡洲]

(2025-03-19 20:25:30)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哪吒之魔童闹海》已在全球银幕掀起东方美学狂潮,那个脚踏风火轮的桀骜少年哪吒,早已挣脱神话的桎梏,走出电影,成为眼下很多当代人叩问心灵的镜像。从“魔丸”到“救世主”的蜕变轨迹,哪吒的形象给了太多的心理寓意,或许可以看成是东方神话与西方心理学在电影里的一场“诗意回应”。

  哪吒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希腊德尔斐神庙所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仿佛透过这部电影,穿越两千多年时空投射在陈塘关的城楼上。哪吒对着水幕整理衣襟时说:“你说我这形象,会不会给人第一印象不太好啊?”这其实是他的容貌焦虑。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有一个著名的“镜像理论”,由此延伸到人类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他者的目光中构建身份认同,而真正的心理健康,更多在于平衡社会期待与内在真实。

  当哪吒自嘲“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绝非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他对自我的心理接纳。这个小小少年坦然接纳“魔丸”印记的复杂过程,恰是“光明与黑暗的整合,才是完整的自性化过程”。导演饺子用魔童的蜕变,无形中诠释了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命题:自我救赎的起点,永远是直面真实的生命样态,因为真实是绝不能逃避的。

  当台下的观众沉浸在剧情中,在哪吒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中引发共鸣,坚定支持着这个少年的选择。“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这个曾被乾坤圈锁住咽喉的少年,撕碎“灵珠转世”的虚假人设,从逃避宿命完成直面天劫的转变,从心理学层面的一个切口看,也是完整演绎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到过的压抑及释放理论的动态模型。因为,未被表达的情绪其实永远不会消失,如果你压抑它,它只是被隐藏起来了,终究有一天,它会以更强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而影片最具现代性的隐喻,笔者认为莫过于“天劫咒”象征的集体无意识枷锁。“既然他们要我们的命,那我们就用这条命跟他们拼了”,哪吒对既定命运的反叛,鲜明昭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本身,哪怕是一个充满荆棘的抗争过程。

  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可以看成是超越“小我”抵达永恒的一个象征。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心理图景出现在万妖冲鼎的炼狱时刻,曾经冲动莽撞的少年,在劫难和抗争中超越了自我,获得了真正的心理成熟,开始能将自身痛苦转化为理解他人的能力。哪吒托起苍天时燃烧的不仅是三昧真火,更是将个体创伤淬炼为普世关怀的心灵之火。这种担当,也是对心理学中意义疗法精髓的一种外在呈现和内在深化。意义疗法旨在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从而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而哪吒则在影片中告诉人们,生命终极价值的实现,在于超越小我,在奉献中抵达永恒。

  价值多元又充满不确定性,似乎每个时代的脉搏。在当下这个时代,《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从总体而言,所提供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直指人心的精神图谱。当银幕外的观众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热血沸腾时,唤醒的何尝不是芸芸众生被随波逐流磨平的锐气?当万千父母为第一部中李靖的“换命符”、第二部中殷夫人的拥抱告别落泪时,所照见的何尝不是当代家庭的情感共鸣?魔童的觉醒之路,终是每个现代人寻找真我的镜像——认识阴影方能拥抱光明,心存悲悯才得真正自由。


------2025年03月19日《西安晚报》第7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19/content_25906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