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情买单,为快乐充值/当情绪成为金矿/谁接住了泼天富贵
(2025-03-03 20:30:01)分类: 新闻时事(转) |
上午11点,大学生田怡与同宿舍的小伙伴们走进了南郊一家自制玩偶店,精心为自己制作了一只玩偶当作“考研搭子”。
下午两点,最近深受失眠困扰的王清来到了龙首原地铁站附近的一家疗愈空间,准备上第二次颂钵音疗课程,期待以此改善自己的睡眠焦虑。
晚上9点,刚结束加班的程序员丁昊快步奔向商场里的盲盒自动售货机,拆开他购买的第22个泡泡玛特盲盒。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些被很多人认为“性价比不高”的消费行为,却满足了年轻人最大的消费需求:千金难买我开心。
2025年1月,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个人视频号发表观点称,情绪消费将会成为2025年消费新趋势。“2025年一大趋势是,消费很大程度上往精神愉悦的方向去走。在未来,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是氛围、心情。什么东西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这类东西就能带来巨大的销售力。所以,心情是未来一种巨大的销售力。”
当购物与情绪价值交织,一股以满足情感需求为核心的新消费浪潮正构筑起一个万亿级的新兴市场。
玩偶:世界是一场巨大的“过家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很多心理诉求,都源于某些童年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因此,一些玩具品牌,也开始延伸出更多产品线,契合成年人喜好。
作为一家于1999年在伦敦创立的毛绒玩具公司,Jellycat产品的最初定位是儿童安抚玩具。而其在发展中对玩偶的拟人化设计,却让Jellycat在成人市场脱颖而出,成为玩偶届“顶流”。Jellycat赋予每只玩偶独特的个性设定与丰富的故事背景,使它们拥有各自鲜明的身份、性格乃至兴趣爱好。
对于Jellycat粉丝晓彤来说,它不仅是玩偶,更是有生命的“孩子”。晓彤指着照片里的那只小熊对记者说:“每天上班前,我都会跟它说‘我要上班了’。下班后我会第一时间跟它分享一天的趣事。”
千千万万个“晓彤”为玩偶产业带来了丰厚营收。在2023财年,Jellycat营收约合人民币18.5亿元,与2020年相比,营收翻了3倍多。这背后,正是当下消费市场中人们对于情绪价值的强烈需求。
除了Jellycat外,最近,自制玩偶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心头好。
“首先,你先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玩偶,选好后就可以给它填充棉花,然后我们可以给它放入心跳和录音,最后一步,就是给你亲手制作的玩偶选衣服和配饰。最特殊的是,这个玩偶还将拥有一份包含姓名、身高、体重、出生日期以及虚拟身份证号的出生证明。”按照工作人员的介绍,大学生田怡一步一步亲手制作了一只小白熊玩偶,并且为小白熊购买了衣服及项链。田怡告诉记者,她今年大三,正在备考研究生,“准备让它当我的‘考研搭子’,这样在我学习累了的时候,可以有个倾诉对象。”
记者在这家自制玩偶店内看到,尽管是工作日,时不时有年轻人进店了解。店内三个货架满满当当地放置了各类等待填充的玩偶,售价从59元至上百元不等。旁边货架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偶服装及配饰,从公主裙到西装、运动服,从墨镜到帽子、项链,应有尽有。据店员介绍,制作一款玩偶基本在百元左右,如果加上安装心跳及录音设备,再选择一套服装,整体费用约250元左右。店员告诉记者,他们门店已经在西安开了近10家分店,很受年轻群体欢迎。
事实上,成年人玩偶市场的兴盛正是消费市场从物质需求向情感需求转型的典型代表。这种独特的“过家家”互动方式,吻合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需求。
盲盒:不确定性制造的愉悦经济
伴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节节高升,其衍生品市场热度也随之提升,不少周边商品频频断货。其中,泡泡玛特哪吒联名盲盒,预售期甚至排到6月底。
“看完电影我转身就去商场里的泡泡玛特买盲盒了。没想到都显示无货,需要预售,发货时间为2025年6月。”市民李女士对于没有买到哪吒盲盒,十分遗憾。
李女士所说的哪吒盲盒,是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于1月30日发售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一套8款常规款加1个隐藏款,售价69元/个,整盒8个售价552元。
昨日,记者来到老城根商业街区里的泡泡玛特门店,顾客络绎不绝。记者看到,店内基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店员告诉记者,近期来询问哪吒盲盒的顾客很多,店内哪吒盲盒只有样品,货物需要预定,按照客户付款时间发货,最晚在6月前基本能到货。
“哪吒”只是让泡泡玛特又一次活跃在大众眼前,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盲盒经济近年来持续火爆,正是当下情绪消费高涨的直接体现。
泡泡玛特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收入达45.6亿元,同比增长62%;经调整后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90.1%。复购率达58%的用户中,87%表示“拆盒瞬间的期待感比商品本身更重要”。
“不是为商品付费,而是为情绪过山车买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屈晓东表示,盲盒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基于对未知的强烈渴望和期待,让消费者在购买盲盒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之旅,每次开启都像是在揭开神秘的宝藏。好奇心,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盲盒消费中被无限放大。
谷子:情感投射的物质载体
“谷子”来自二次元文化,是基于动漫、影视、游戏、偶像、网文等内容IP衍生出来的周边商品。包括徽章(又叫啪唧)、海报、卡片、挂件、立牌、手办、娃娃等,购买谷子则被称为“吃谷”。
这些被圈外人视为“塑料片”的商品,实则是“吃谷人”在为角色情感消费支付。“库洛米贴纸、布丁狗积木、小马宝莉卡牌、蛋仔派对拼图……还有好多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动漫周边产品,都是我女儿收到的生日礼物,”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圈内现在最流行的“谷子”就是小马宝莉卡牌,谁拥有一张黑背或彩背卡,在班里能吸引一堆拥趸。
市场的火热也为“谷圈”创造了诸多商业奇迹。广博股份、奥飞娱乐、华立科技等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接连涨停,一批客流凋敝的商场因为引入了“谷子店”,焕发事业“第二春”。
在嗅到二次元商机后,西安小寨银泰城于2024年2月进行了“爆改”。如今这里已成为西北首家二次元经济产业聚集地。
同样跟随消费潮流改变的还有零售品牌名创优品。记者近日来到钟楼附近的一家名创优品店,发现店内售卖“谷子”的区域顾客最多,除了年轻人外,还有很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进货”。数据显示,名创优品2024年三季度设有二次元专区的门店数量比二季度增长了300家,二次元类目的销售业绩环比提升50%。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加快。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预计2029年将超3000亿元。
“对于‘吃谷人’来说,‘谷子’不仅是商品,更是为情绪价值所做的投资。”资深“吃谷人”莉莉对记者说,“作为现实与虚拟的纽带,‘谷子’可以让消费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审美需求,实现情感宣泄。”
疗愈:焦虑时代的自救消费
情绪经济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疗愈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
“当老师通过颂钵奏出与人体同频共振的声音,再使用雨棍、风铃发出雨声、风声时,我很快就感觉到身心放松,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谈及第一次上疗愈课的感受时,王清对记者说“很神奇”。“第一次在疗愈课上醒来后,我感觉好久都没睡得这么舒服过了,这效果太神奇了。我有严重的睡眠问题,疗愈课上我学到了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从那之后,睡眠有明显改善。”王清说。
据记者了解,王清所说的疗愈课又被叫做“颂钵音乐会”,即通过颂钵的声音、振动频率形成独特场域,帮助聆听者放松肌肉,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记者在大众点评网站查询发现,目前西安开设疗愈项目的门店有数十家之多,最受欢迎的就是“颂钵音乐会”,单次体验价在150元左右。
“我们是2024年8月开设颂钵音疗课程的,单次收费198元。学员体验过后,基本都会购买498元4次或者798元8次的季卡课程。”在位于龙首原地铁站附近的一家疗愈空间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店内主要是五人内小班授课,适用人群包括长期失眠焦虑、情绪起伏较大、渴望改善身心健康的顾客。
除了在线下体验疗愈课外,线上各类疗愈项目同样热销。打开小红书App,与“疗愈”相关的笔记高达数百万篇。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健康App潮汐就是一款通过提供白噪音(如海浪声、风声等平稳柔和的声音)等功能,帮助用户提升专注力,改善睡眠质量的疗愈冥想软件。记者查询发现,潮汐App上有免费和付费类产品,包年的订阅费约为198元。目前,潮汐App全球用户数量已累计超过2000万人。
当下,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万亿美元。
记者手记
莫要过度沉迷于精心包装的“情感创可贴”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中国情感消费白皮书》显示,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在2024年底突破2.3万亿元,其中18-30岁人群贡献率达71%。
“传统消费满足需求,情绪消费创造需求。”艾瑞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雯表示,“现在品牌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经营情感账户。”
不论是售价高达69元的盲盒,还是近百元的玩偶,亦或是数百元一节的疗愈课,这些看似“性价比不高”的消费行为,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终极商品——情绪价值。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年轻人渴望拥有一个“避风港”。他们热衷于从情绪消费中寻找对内心的补偿、自我创造的价值,感受身心的存在。
站在新消费时代的十字路口,年轻人用支付密码书写的情感经济学,既是资本的新大陆,也是时代的症状清单。
但我们必须警惕,过分依赖“情绪消费”,不仅无法真正解决情绪问题,反而可能诱发心理危机。当我们习惯用消费快感麻痹负面情绪,实质上是在用“虚假解药”掩盖“真实病灶”。心理学研究显示,每次用即时的物质满足替代情绪管理,都会在大脑形成错误奖赏回路,最终导致“情绪透支-冲动消费-更深焦虑”的负面漩涡。
真正的情绪健康之道,在于培养直面困境的心理韧性,通过认知重构和压力脱敏训练,建立可持续的情绪调节系统,而非沉迷于商业社会精心包装的“情感创可贴”。
记住,所有逃避性消费最终都会开出双重账单——不仅是钱包的透支,更是心理资本的严重损耗。
-----2025年03月03日《西安晚报》第5版财经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03/content_255743.html
前一篇:豆角有筋[李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