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天清跸响春雷[钱续坤]

(2025-03-02 19:46:16)
分类: 报刊文摘(转)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重视惊蛰节气,将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有唐诗为证:“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民谚亦云:“春雷响,万物长”“一日春雷十日雨,春雷一响好种地”。

  雷电崇拜,起自上古。历史上,雷神的形象经历了由兽形向半人半兽形再向人形的演化过程。其早期的形象为兽形,《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认为,“雷兽即雷神也。”

  而逐渐演化的半人半兽形,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龙身而人头”。《山海经》中有描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传说中,雷神是黄帝的大臣雷公所化。《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黄帝与雷公一同出游,“至一泽边,雷公下车,自往掬水解渴,忽翻入泽底。帝急令人捞救,崖上但闻泽中震声如雷,其人奔起曰:‘直没至底,见雷公已化为神,龙身而人颊,自鼓其腹而鸣。’”这种雷神形象显然是综合了龙与人的特征。一类是“猪首而鳞身”。此雷神,在明朝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中屡屡出现。如“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又如“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

  其后,随着雷神人格化进程的演进,雷神又有了“雷公”“雷师”“雷王”等称呼。雷公是民间对雷神的一种最为普遍的称呼。“雷公”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此文中,屈原将雷公与雨师等自然神等量齐观。唐朝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朝廷下诏将雷神与雨师、风伯同坛祭祀。也就是说,在唐朝时,雷神才正式跻身于国家正祀之列,成为官方认证的正神。

  古人观察雷,颇有意思。《礼记·月令》中的记载非常准确:“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仲春也就是惊蛰节气前后,开始有大量的云雨,并在云雨到来之前,会伴随轰隆的雷声。而先秦的管子在《七臣七主》中云:“天冬雷,地冬霆。”意思是说,冬天本来是不打雷的,如果打了很大的雷,那就是天气反常,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天灾来临。比如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誓言诗《上邪》这样表白:“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古人的心中,天地四季有序轮回,仲春出现雷才是最正常的现象。

  而在气象学上,并没有“春雷”的定义,所有的雷电现象都叫作雷暴。强雷暴一般会带来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大冰雹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在这个“暴脾气”的雷暴家族中,春雷往往会为农作物生长助一臂之力。因此在依靠农业生存的古代,春雷不只是自然界的声音,更是禾苗成长的希望、丰收在即的期盼,也是大自然对土地的赐予。正因此,有关春雷的诗,多数充满了向上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南宋陆游的《书事》云:“九天清跸响春雷,百万貔貅扈驾回。”前句显示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后句暗喻了皇权的威严和庄重。“一夜春雷起旧根,乱披烟箨出溪门。稚川龙过频回首,认得青青数代孙。”北宋王禹偁在《笋》诗中,将春雷与竹子和龙联系在一起,比喻生动而形象,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春风一路百花开,踏遍空山特地来。莫道沤麻池水浅,千寻飞瀑吼春雷。”在南宋王炎的眼中,春雷滚滚,不是惊悚而是喜悦,不是摧毁而是茁生,因为春雷是生长勃发的隐喻。所以,连类似春雷的瀑布,也会让人感觉振奋向上。

  “一夜春雷发,群蛰自相语。神龙岂不劳,人间要霖雨。”(明·王世贞《题春雷出蛰图》),且让仲春的第一声响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唤化沉睡的冻土,振奋昏沉的人心……


------2025年03月0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3/01/content_25549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