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后土祠[神浒玄芝]
(2025-02-22 09:40:51)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后土祠,在山西省万荣县城西南约40公里,汾河入黄河口东南角(古时称河东汾阴),现宝井乡庙前村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后土祠就是古代帝王祭祀大地的地方;这里土厚水阔,花草茂盛,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之地。
从轩辕黄帝开始,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此专门设坛,年年祭祀。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对后土崇拜,兴建后土祠庙来祭祀,以求灭灾、赐福、丰收、康泰。在《国语》《山海经》中,进一步将“后土”人化、神化。“后稷、后土”“皇天后土”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传颂,表达了人们对天、地、谷神、土地神的崇拜敬仰。
汉文帝(刘恒)时,社会稳定。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在黄河岸边修建后土庙。汉武帝(刘彻)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十月,上行幸雍(陕西凤翔),祠五畤”。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建议在汾阴(山西万荣)祭祀后土。“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上新望拜,如上帝礼。”祀毕,泛楼船于河上,群臣欢宴,极目四望,触景生情,武帝咏唱了千古流传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公元前107年、105年、104年、103年、100年,武帝又五次“祠后土”,已形成了祭天在甘泉(郊泰畤)、祭地在汾阴、祭祖在雍的成熟的国家祭祀制度。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以及东汉光武帝等,先后到河东汾阴后土祠祭祀。
唐时,玄宗(李隆基)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下令对后土祠进行修整扩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玄宗在汾阴祭祀后土,并掘获两尊古代宝鼎,遂将汾阴县改名宝鼎县。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又到宝鼎祭祀后土。
宋时真宗(赵恒)为祀后土,诏令对后土祠进行全面修葺扩建。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载,北宋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标准修建的,与东京(开封汴梁)宫殿大致相同。宋真宗曾两次亲赴后土祠,进行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绝后的祭祀活动,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宋徽宗(赵佶)时,封后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列入道教“三清四御/六御”尊神之中。
金章宗(完颜璟)、元世祖(忽必烈)都遣官修葺并致祭后土祠。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朝廷在北京城南建天地坛(第一抔土取自后土祠),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朝廷在北京城北建立了方泽坛,即地坛,天地坛改名为天坛。皇家祭祀不再到晋南万荣进行,后土祠“还俗”成了民间祭祀场所。清承明制。
自古以来,后土祠屡建屡废屡修,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水毁等因素。现今的万荣后土祠,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新修建的。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占地40余亩。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舞台、献殿、香亭、正殿、东西五虎配殿、秋风楼等。布局严谨完整,建筑宏伟精美。山门与舞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秋风楼位于最后,为砖木三层。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元代雕刻)而得名。全楼斗拱密布,古朴美观大方,造型结构比例恰当,形制巍峨劲秀,为现存古建筑中的罕见珍品。每年各界人士(包括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前来寻根问祖,祭祀后土,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尤其在后土圣母的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正是由于后土祠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96年国务院确定万荣后土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荣后土祠,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农耕文明的赓续传承;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越来越显现出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
------2025年02月22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2/22/content_25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