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清风花香飘
明月清风花香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740
  • 关注人气:1,2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古诗中游走的“蛇”[汪建平]

(2025-02-16 20:30:43)
分类: 报刊文摘(转)
  蛇,古体字写作“它”。《说文解字》云:“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代,人们对于神秘莫测之物以及威猛、凶险的动物,不能战而胜之,亦不知其来源和行踪时,心生恐惧,继而由畏惧到崇敬,乃至成为整个部落的图腾。比如蛇,先民们相遇于野时,不是互相问好,而是问:“在路上没有碰到蛇吧?”

  自《诗经》以降,在古诗中游走的蛇,便具有了文化意象。譬如“委蛇”,原本是一种蛇,“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在屈原所作的辞赋中,多处提到委蛇。如,“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载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九歌·东君》)委蛇用来形容蜿蜒曲折,象征着复杂多变的情况。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 先秦·无名氏这首《龙蛇歌 其一》,以龙蛇相伴起兴,描绘了龙与蛇的不同命运,寓意深刻。以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龙”比喻晋文公重耳,流亡后最终返回晋国并登基为君;又以“蛇”象征那些忠诚的臣子和追随者——介子推等五人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帮助。通过龙与蛇的关系,隐喻了二者的从属关系——龙返回家乡并且享有安身之所,象征着权力的稳固和成功;而“一蛇”的羞愧,则又隐喻了在权力面前的忠诚和服从,以及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

  晋·傅玄在《灵蛇铭》中写道:“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诗人赞美了灵蛇的神奇与不凡,灵蛇的断后重生,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无需翅膀和脚就能飞行和游走,又象征着自由和超越自然限制的能力;而灵蛇在遇到明珠时能够化身成龙,更是象征着从凡物升华到权威地位。《灵蛇铭》所揭示的不认命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有启示意义。

  “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 宋人丁谓的这首《蛇》诗,以“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的夸张之笔极言蛇之大、蛇之长,不仅是对蛇自然属性的描绘,更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向往。 “衔珠报厚恩”则暗示了蛇对恩惠的感激和回报。“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进一步揭示了蛇与龙的亲缘关系。蛇因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高贵、神圣而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生命特质。丁谓对蛇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和灵性的深刻体悟,同时展示了蛇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搜神记》卷二十记载,“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界生灵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观念。

  “此书惊蛇入草,书成不知绝倒。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在《墨蛇颂》里,黄庭坚通过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比作“惊蛇入草”,形象地描绘了书法的灵动和书成之后难以评判的状态。

  “蛇毒远于生,蝎毒近于死。蛇蝎虽不同,其毒固无异。蛇以首中人,蝎以尾用事。奈何天地间,畏首又畏尾。”这首诗通过对比蛇与蝎的毒性及其对人的危害,引申出对世间某些现象或人畏惧心态的深刻反思,启迪人们要思考生活中的危险与应对方式,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此外,在某些诗歌中,蛇还象征着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譬如,从蛇的到来至死亡的过程,象征着一段从激情到终结的情感经历。

  不过,在赞美蛇的神秘和超自然的属性、灵性和力量,以及它所象征的积极意义时,还应该直面《山海经·海内南经》里“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及屈原《天问》中“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都在警示人们要知足常乐,不要像蛇那样贪得无厌。

  在古诗中游走的“蛇”,反映了诗人对蛇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神秘力量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包括带给人们的一些警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蛇文化提供了有益镜鉴。


------2025年02月1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2/15/content_25234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