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浏览的艺术[美]杰夫·多伊奇
(2025-01-25 18:10:04)分类: 报刊文摘(转) |
好书店虽然销售图书,但如果你愿意的话,它的主要产品是“浏览的体验”。
1870年,诗人和散文家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在提及约翰·德莱顿的阅读时,使用了英文“浏览”(browse)一词,而这一单词主要有反刍和沉思之意。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释义,“浏览”一词是在这一语境中最早出现的书面文字之一。“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德莱顿的阅读习惯。他总是一个随意的读者——他在父亲的图书馆里,从清教徒神学的残根和荆棘中,艰辛地四处汲取适合自己的零星养分。”后来,洛威尔在提及德国博学大师G·E·莱辛时写到:“大多数知识渊博的人都与单纯的学者截然不同,莱辛也不例外。他似乎一直是一位相当不加选择的读者,而且他和德莱顿一样,喜欢在图书馆里‘浏览’。”
浏览的一大好处是能唤起思想反刍。无论是书店、图书馆还是私家藏书,营造一个有意收集资料以激发智识和文学的空间,一个全心全意致力于书籍的空间,是为了理解反刍和反思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毕竟,“我们都是反刍动物”,约翰·洛克在谈到思考与阅读的关系时这样写到,“仅仅把一大堆藏书塞进自己的肚子里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我们反复咀嚼,否则无法从书籍中汲取能量和养分。”
更直白地说,浏览就是一种思想反刍的形式。书籍就像树叶和灌木一样,为身为反刍动物的读者提供着营养。怀着好奇和兼收并蓄的心情,一边在书店浏览,一边反复琢磨着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无与伦比的活动啊!即使是为了促进良好的消化,书店也需要提供有益于悠闲式沉思的空间。
身为书商的我们希望看到一种变化:读者一进入书店,就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抛在门外,仿佛进入了一个思想充盈的空间。我们知道创造和封闭这个空间是自身的责任,我们欢迎每一个人的光临,但也拒绝一些事物的进入。这是一个只有书籍的天地。所有藏书的存在都有一个共性:为饥渴心灵(过去的书商为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传奇书店取的名字)创造一片牧场。
浏览有很多种形式,浏览者同样有很多种类型。据书商们的不完全统计,浏览者名单上有在书架间徘徊、观摩、逗留、踱步的漫游者;有从一粒细砂中看到整个世界的矶鹬;有宣布摆放在桌上的书页间最新消息的城镇公告员;有来回咀嚼的沉思者;有追求智慧的朝圣者,他们并不知道何为智慧,也不知道上哪寻觅,但一心想要找到;有不分季节、每日祈祷者;有现在正在寻求救赎或至少是宽恕的忏悔者(他们为自己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生活而后悔);有反复阅读的重写者,他们深知每一次复读都会留下不可思议的印记;有信赖自己的感官去识别美味食材的厨师;有新人,虽然他们还不了解书店习俗,但渴望能很快融入其中;有密切观察夜空的占星师;有誓要征服书架的将军;还有只想在书本中消磨时光的闲散之人。
莫利是图书销售业的拥护者之一,他哀叹大多数养成逛书店习惯的人还没有理解书店的用途。他知道,由书籍构成的空间是为闲逛的读者在书架间浏览、思考各种问题而设计的。他将书店视为一件伟大的乐器,并对“人们主要是为了寻找某个明确的标题”而走进书店表示惋惜,因为他认为这样的做法就像由业余爱好者弹奏乐器一般。莫利继续说到:
难道我们永远不会相信天意、好运或者一位睿智书商的幸福建议吗?我们与书店有太多的过往,这些经历都让我想起了儿童初学钢琴时对效率的懵懂无知。每当我心情舒缓的时候,脑海中总能浮现孩子们在琴键上愉快弹奏的画面,他们的小曲和练习曲也会在耳边回荡,提醒着我生活中所有美妙而未完成的旋律。然而,在鉴赏家看来,儿童的弹奏绝不是所谓音乐。
书店的鉴赏家培养出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他们学会了离题思考,懂得为灵感和抱负留出一些空间。
对于那些沉浸于书店这一乐器的人来说,巨大的乐趣正在等待着他们探索。13世纪,迈蒙尼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伊本·蒂本在描述浏览时写到:“当你的灵魂既满足又疲倦,就从一座花园走到另一座花园,从一条犁沟走到另一条犁沟,从一片景象走到另一片景象。这样,你的欲望将得以更新,你的灵魂也将因愉悦而满足。”此外,伊本·蒂本还恰如其分地阐明了书商的立场:“让你的书柜和书架成为你的花园和乐园,在里面采摘成熟的果实,收集玫瑰、香料和没药。”在他的眼里,书堆是一片绿意犹存的乐土。
漫步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反刍的途径之一。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名副其实的弟子”,他离开了柏拉图学园,甚至以漫步为灵感,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根据第狄奥根尼·拉尔修斯的记载,亚里士多德“选择在学园里与学生一边来回散步,一边公开讨论哲学”。
我想象着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子后裔——逍遥学派的当代子弟们——在合作社的弯曲过道中漫步,讨论伦理人生,倾听大师的智慧,领悟价值之源:“没人愿意过百善俱全而独缺朋友的生活。”
伊壁鸠鲁认为,最高尚的人“最关心智慧和友谊”。他创办的学校以花园为名,入口上方的告示牌上写着一句话:“陌生人,你将在此地过上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2014年,合作社书店将这句题词定为我们的指导原则。没有什么是比智慧和友谊——那些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更伟大的追求了。
《总有好书店》,[美]杰夫·多伊奇/著,汪畅/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版
------2025年01月25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25/content_249425.html
前一篇:“巧妈”的心愿[余静]
后一篇:《秦宣太后传》序言[王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