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乙巳:探秘文物中的蛇年印记[杨帆/胡博文/吉钰萱]
(2025-01-25 17:59:47)分类: 新闻时事(转) |
蛇,在中国文化里意义非凡,既是灵动机敏的象征,又蕴含着神秘深邃的内涵。春节临近,站在乙巳蛇年的起点,就让我们走进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一同穿越历史的回廊,探寻文物中的蛇年印记。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遗存,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共同开启一场奇妙的文化溯源之旅!
西周申父盉 铸蛇蕴古意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地位
中国人对蛇的重视由来已久,远古时期,人们既畏蛇又崇蛇,由此产生了很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例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各地的氏族、部落有不少是以蛇为图腾的,他们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或与自己的祖先有血缘关系,从而敬蛇崇蛇。因此,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在古代,人们与蛇关系比较密切,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在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国家出现以后,神蛇、灵蛇、怪蛇的传说仍然广泛流传,民间的崇蛇之风还在延续,上层人士也把蛇的某些活动视为国家大事将有变动的征兆。而在蛇基础上产生的龙,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为人民所普遍敬奉。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龙的地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蛇仍然不失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物。比如,人们相信,地位仅次于帝君的国家重臣通常都是蛇的化身,甚至那些历时不长、占地不广的小王朝君主也多是“蛇子蛇孙”。
据考证,中国青铜器上的蛇纹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商周时期的蛇纹主要有单体蛇纹与蟠虺纹,其中单体蛇纹盛行于商晚期,西周早期开始衰落,西周中期趋近于消亡。在商代青铜器繁缛、多样的纹饰中,蛇纹不是主体花纹,一般是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作为主体花纹的陪衬。到西周时期,蛇纹基本不见。春秋战国时期,又流行蛇纹的新形式,有人称之为“蛇的再度复苏”。
盉(hé)在古代是温酒及调和酒水的容器,亦可作盛酒器。始于商早期,盛行于西周,沿用于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时间长。《说文·皿部》记载:“盉,调味也。”所以一般也认为该器物作为调酒器时的作用是通过加入不同的水量来调节酒味浓度的高低。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博物馆珍藏的西周申父盉,通高21厘米,该器由盖、体两部分组成,盖呈扁圆形与体用蛙形链接。盖上饰浮雕蛇纹,束颈,颈部饰一周回首夔纹,袋状腹外鼓,表面饰宽折线纹,腹两侧前后分别有斜折向上的管状流和回首顾龙形鋬,流表面饰三角雷纹,腹下有三足,盖与口沿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申父乍(作)宝彝”5字。该器物造型别致,动物图案生动传神,是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今天,关于蛇的迷信已经消失或淡化,但历史人们创造的与蛇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蟠虺纹镜 “蛇纹”展奇巧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的战国蟠虺(pán
hu)纹镜,1972年1月从扶风县召公镇巨良村灵护东队征集,直径11.5厘米,重0.25千克。该镜为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卷沿,内区稍凹,素面,外区饰排列整齐的变形蟠虺纹,胎质较薄,对研究战国时期的铜镜制作工艺提供了依据。
蟠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也称“蛇纹”。“蟠”意为盘曲、盘绕,“虺”指一种动物,指的是以盘曲的虺的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蟠虺纹”之名始见于北宋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虺”与饕餮、螭等青铜器上常见的动物形象一样,属于非现实存在的动物。从文献记载来看,“虺”与蛇关系密切:《诗·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南朝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所以,“蟠虺纹”可界定为形似小蛇且互相盘绕的纹饰。
目前可见蟠虺纹铜器的器类包括炊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及生活用具,器类十分广泛。蟠虺纹作为主纹饰装饰器物,装饰的位置并不固定,同时也可用作辅助纹饰装饰在器物的其他部位,用以填充纹饰空缺。根据目前专家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蟠虺纹可能是工匠在纹饰简化时所做的新尝试。蟠虺纹使用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可从西周中晚期的窃曲纹、重环纹等纹饰找到源头。一般来说,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主要见于云纹、雷纹、绳纹等辅助纹饰,主纹饰则使用向心式的排列方式,纹饰存在一个引导视觉中心的“中点”,典型代表为兽面纹。而窃曲纹、重环纹等纹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们不存在“中点”,纹饰仅做重复,不对视线进行引导,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但它反映了人们开始更注重纹饰的实用性,纹饰需要便于铸造和装饰,蟠虺纹则是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反映。
十二生肖镜 镌蛇佑安康
蛇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的隋四神十二生肖镜,直径18厘米,重0.625千克,1973年扶风县建和乡周家村北庄组征集。该镜为圆形,半球形钮,钮外有连珠纹纽座,内区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外区铸一周十二生肖动物图案,图案外用双阳线间隔,素沿较宽,沿下一圈锯齿纹。
从原始图腾崇拜来看,蛇比龙的资历还要老。在古书《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其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了138个,占到了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女娲作为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在古籍记载中就是人面蛇身的女神。另外,据《拾遗记》记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说明,伏羲也是人面蛇身的存在,包括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都是以人蛇形象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人们给予这些领袖人物以蛇身,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蛇图腾的崇拜。
如此深厚的蛇图腾崇拜渊源,贯穿了远古时代的信仰与文化,深刻烙印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里。随着时间推移、文明演进,蛇图腾崇拜并未就此湮灭,而是融入了新的民俗体系,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与十二地支相结合,衍生出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文化。以十二地支,作为人的生年相属,也称十二生肖。蛇与十二地支配属“巳”,一天十二时辰中“巳时”即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又称作“蛇时”,此时蛇开始活动,故对应生肖蛇
。生肖蛇这一自然生灵究竟为何能够在十二生肖的序列里稳稳占据一席?《中国老故事》之《长腿的蛇与没腿的蛙》中这样记录:蛇本与青蛙为友,蛇有四条腿而青蛙无腿,蛇好吃懒做,青蛙勤劳且帮人类捕害虫,人类厌恶蛇喜欢青蛙。蛇因被讨厌而仇视人类,玉帝砍其四条腿给青蛙,蛇知错后开始做好事,还跟龙治水,死后献躯体为药,最终被封十二生肖,排龙后。
那么,在更广泛的文化视野里,蛇又有着怎样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呢?蛇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代表着隐秘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在隋四神十二生肖镜中,蛇作为其中的一个生肖,其形象也蕴含着智慧和神秘的寓意,蛇的形象也可能与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繁荣有关;在道教中,蛇常常被视为灵物,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在十二生肖镜中,蛇的形象也可能被赋予了辟邪和守护的寓意,保护使用者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铜镜具有辟邪祈福的功能。将十二生肖与铜镜相结合,更增强了这种辟邪的作用,希望通过铜镜上的生肖图案,驱走邪恶,保佑平安。
隋四神十二生肖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铜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从而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25年01月25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博视野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25/content_249415.html
前一篇:向一棵树表白[王国梁]
后一篇:古人过年的讲究[贺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