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故地焦岱镇[雷炳新]
(2025-01-18 17:12:40)分类: 报刊文摘(转) |
焦岱镇位于蓝田西南的终南山口,处于焦岱河、牛心峪河与大洋峪河的交汇处,距县城约17公里,其东靠小寨镇,西南与汤峪镇接壤,西北与长安区魏寨街道为邻,北临前卫镇。焦岱镇东西狭窄,南北细长,东北部略向外突出,犹如一个竖立的古兵器“戈”,似乎暗示着她的古老与不凡。
一
焦岱历史悠久,“焦岱”二字在明清以前多被记作“焦戴”。关于焦岱镇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宋《元和九域志》,其中有“蓝田,有焦戴镇”之句。焦岱镇的得名,据说是源于姓氏,此地先有焦姓人家居住,后有戴姓加入,故名“焦戴”。而焦戴川的说法则可远溯到唐代之前。清光绪《蓝田县志》记焦岱镇为“焦戴镇”,宣统年间《蓝田乡土志》则为“焦岱镇”,民国以后的志书中则统一记为“焦岱镇”。
长期以来,焦岱镇的山道运输极为重要。历史上翻越秦岭的岱谷道即以焦岱为出发点,形成了焦岱街—牛心峪村—大河村(盐商古道)—华山庙(下岱峪村)—上岱峪村的通途,然后分东西两路,东路可到红门寺、柞水一带;西路走石门古道可至柞水、兴安(今安康)一带。处于终南山出口的焦岱镇自古便是山货交易地,不但焦岱南山的山民,毗邻焦岱的小寨镇、汤峪镇山里的山民,就连红门寺、辋川镇一带的山民,柞水县的山民,也都沿着绵延于大山深处的山路出山赶集。焦岱镇不但南接山里,而且北通州县,向北可穿过白鹿原上前卫镇,可抵蓝田县城,更形成了焦岱街—水泉子—嘴头—长安古官马道的便捷陆路,直通长安。
焦岱河即岱峪河,源于紫云山北麓的老沟,在汇聚西沟、东沟水后,北流至华山庙,再汇入台沟水、大沟水、小沟水而折流东北,又在小寨镇汇聚小寨沟水、寺沟水、和尚沟水,在焦岱村东南与牛心峪河交汇,在焦岱村西北与洋峪河、老虎沟水交汇。早期的焦岱河,河水丰沛,在汇聚了牛心峪河、大洋峪河后,水路运输很是通畅。那时山民们凭借鼎湖(焦岱街)—马腾空—米家崖—广运潭的古老水运,顺河而下,采用木筏运送着木柴、山货。
山货交易吸引了附近的山外居民,焦岱山外的当地人,白鹿原上前卫镇的人们,甚至长安引镇的人们也来赶集,同山民进行山货交易。一些有眼光的商贾,便在当地开起了店铺,把大城市里的商品拿来交易。一时间,焦岱镇成了山民换回日用品的重要商埠,同时也是山民窥探外面世界的窗口。当地山里人把上焦岱集称为上“花花集”,意思是能看到大山以外很多花里胡哨的新鲜玩意,焦岱镇成了山民心目中的“焦岱城”。而焦岱街,店铺林立,贸易繁华,逢集日更是伞盖云集,气浪喧嚣,逐渐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城(市)、乡(下)、山(区)的商品集汇地。
二
焦岱镇何时设立集市,已不可得知。但据县志记载“焦岱镇,在县西南三十里三六九集会,南通商于北远秦陇,西通商于古长安乃至东亚,商业兴盛为县西南重镇”。我们可以知道它贸易涵盖面非常广泛,其集日在历史上虽有短时易日,但基本都是逢“三、六、九”赶集。直至今日,焦岱一带还盛传着“三六九,焦岱走”的老话。
老焦岱是什么样子呢?我开始查找、翻阅有关资料,走访谙熟焦岱历史的老人。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大概可以感知清末、民国时焦岱盛况的一鳞半爪。
那时,焦岱街的店铺名目繁多,密居街两边的有杂货铺、铁匠铺、烧饼铺、粮食铺(米行)、鞋铺、木匠铺以及油坊、豆腐坊、染坊、客栈等。那些铺面宏大占有两三间的,布局讲究,铺面正门上方一般都有字号,成员包括东家、掌柜、跑堂的相公娃等。小一点的商铺,比较简单,一般无字号,基本是家庭经营,也密密匝匝地夹挤在街道两边。
仅医疗这一项,当时有白鹿原前卫镇人侯益明开设的中医药房、擅长针灸的中医大夫孟天玄开设的药房、河南人郭益华在仓巷子开设的西医诊所、贺太平开设的中西医诊所、焦岱瞿平西的诊所等。这些地方名医,个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给焦岱人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佳话。比如,直到今天,孟天玄的后人依然精心保存着祖上收到的镇安县赠送的“德高术妙”牌匾。
街两边有名的商铺有“贤怡昌”“聚盛顺”“晋隆永”“万庆和”“四盛成”“德顺恒”“致和成”等,这些大商号大多为山西人、河南人经营。而晋商中最有名的商号要数“晋隆永”,商铺坐南面北,占有三间铺面,经营百货、高档丝绸、布匹、棺材、寿衣等。其东家资金雄厚,生意红火,在焦岱街声名远扬。在街道中段,有三四家河南人开设的铁匠铺,长年累月炉火通红,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河南王家的铁匠铺最有名,其锻造的铁器门类齐全,坚固而又轻巧美观。高陵一邓姓人家在焦岱街开货栈,经营粮食、食盐、药材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大集镇多招揽远路商贩,街中开设好几家供商贾歇脚的客店,有名气的要数汤峪镇石门村北沟刘姓开设的“刘家店子”。刘姓的产业,开设在焦岱街中段,坐南面北。每有商洛、柞水来的客商,都是先住店,待货物出售后再结账,生意做得灵活,服务周到,住客几乎天天爆满。那些掮着木头的下苦人,大多自带干粮,在临街人家“搭伙”、住宿,经济又实惠。
除外地的生意人外,不少焦岱人也开门做起了生意。
焦岱街李家,当地人称“丝房李家”,自祖上迁来焦岱街已有200多年,三代人从事丝织品加工,加工的手帕、手巾、丝线等,远销甘肃、宁夏一带。因此,李家丝房远近闻名,是享誉焦岱川内外的金字招牌。焦岱街王家大财东,清中期后定居赵家巷东邻,在焦岱街的建筑讲究,拥有四合院两进,南北两个大花园,西侧是车马店和车门道,车马店大院有大型石槽、拴马桩以及上马石等物。那时候,焦岱半条街都是王财东的商号,商号涉及油盐酱醋、日用百货、粮食药材等,鼎盛一时。焦岱胡姓,清中期从蓝田胡家坡迁来焦岱,其第二代兄弟五人开始在街中做生意,先后开办了木匠铺子和油坊、糖货铺等,有门面房数处,生意兴隆。焦岱瞿姓,祖上亦在焦岱街从商。远近闻名的瞿家大院是焦岱街最大的民居院落,大院前后均砌有门楼,前门楼规模宏大,上有“天合馆”匾额,因之瞿家大院人们通常称“天合馆”,在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鼎盛时期,天合馆在焦岱街开有酒铺、马房、商铺等,临街商铺多达10间以上,经营各种商品,生意很是红火。
每到集日,山里的桐油、火纸、木炭、山核桃、野栗子、五味子、土蜂蜜、皮货等,山外的洋布、丝绸、脂粉、粮食、油盐、糖果、农具、铁器等,一起在这里交易。还有附近白鹿原上前卫镇的炕席、樊家坡的白米、水泉子村的蔬菜,各地的名优特产均在焦岱贸易,使得焦岱的集市声名远扬,贸易辐射到了东至蓝田东川的许庙、普华,西至长安的樊川,北至狄寨、灞桥一带。
值得一提的,还有焦岱的木材市场和牲口市场。焦岱的木料交易在原东庙周围,场面宏大,这里不仅有来自附近小寨山里、汤峪山里的木料,更多的是来自红门寺、玉川、葛牌、草坪、辋川的木料。每到集日,那些山民为了养家糊口,扛着上百斤重的木料,带着干粮,翻山越河,跑过一二百里的山路前来赶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木材市场周围,小吃摊点遍布。
牲口交易的市场在戏楼后面,逢集日有骡马、耕牛以及猪羊在此交易。旧时,大牲口是农业的主力军,也是每户人家最值钱的物件。那时的焦岱集,逢集日牲口交易量很大,吸引了长安县(今长安区)乃至于西安城的不少商贩。这些商贩多同货主在草帽下或衣襟下“捏码子”进行讨价还价,达成交易。
除戏楼外,焦岱街街东有东庙,街西有西庙。东庙在今邮电所附近,建于清末,雕梁画栋;西庙原名“太白庙”,位于街道西北角,建于明末清初,环境清雅,今已移址新建。在街道西头南角最高位置的贺家崖上,有一座碉楼,巍峨高耸。
三
对焦岱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焦岱和“鼎湖”渊源颇深。比如,焦岱镇的中心小学以前一直叫鼎湖小学;焦岱街村的村委会广场如今依然称鼎湖广场,中间立有一口大鼎,甚是瞩目,就连街道中间的药房也叫鼎湖大药房。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鼎湖,《史记·封禅书》载:“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也就是说,后人把黄帝仙逝升天的地方叫作鼎湖。鼎湖在哪里?据《汉代长安词典》记,“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相传黄帝在此铸鼎,鼎成后,天上有龙降临,迎黄帝上仙。皇帝的随从小臣攀龙髯而上天者有72人。汉武帝因黄帝故事命名该宫。鼎湖宫遗址在今焦岱镇。”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鼎湖宫就是黄帝铸鼎、仙逝之地,汉武帝因为黄帝的故事给自己的离宫取名鼎湖宫,鼎湖宫就在今天的焦岱镇。
1958年,在蓝田县焦岱村西南100米的焦岱河第二阶地,发现鼎湖宫遗址。其范围大约在焦岱镇西南至洋峪河畔,西北至焦岱街鼎湖学校一带,东南至张村村北,遗址面积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1000米以上。1988年9月,焦岱村出土了一片中心有篆书“宫”字、四周有篆书“鼎胡延寿”的瓦当,瓦当与半圆形筒瓦连在一起,这是鼎湖宫在焦岱的文字铁证。历史上的鼎湖宫不但规模庞大,而且极度奢华。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刘彻在鼎湖宫养病之后,鼎湖宫正式更名为鼎湖延寿宫。
基于此,鼎湖几乎成了焦岱的代名词,这才有了鼎湖小学、鼎湖广场、鼎湖大药房等称谓。如今鼎湖宫的遗址上,高大雄伟的“汉鼎湖延寿宫”标识格外醒目,境内的石艺园,巨石如屋,或卧或立,姿态万千。每年夏日,当人们徜徉于石艺园中时,“昨昔帝王避暑地,今朝百姓休闲处”的感慨油然而生。
焦岱镇文化底蕴深厚,看似一个平常的村落、一座普通的山梁背后,都浸染了文化的因子,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焦岱境内的贵人垞,位于陈家沟境内,当地人称其“鬼神垞”,系“贵人垞”的讹传,原是汉孝宣霍皇后的墓冢。据《陕西省志(地理志)》记载,汉孝宣霍皇后墓位于焦岱乡贵人垞西北,依山为墓,高20米,长60米,宽60米,覆斗形。霍皇后为汉宣帝刘询的皇后,霍光的女儿,因谋反被废于昭台宫,后自杀,葬昆吾亭。《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昆吾,地名,在蓝田。”对此,《蓝田县志》亦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贵人垞西北。”汉孝宣霍皇后本名霍成君,本是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的小女儿,嫁于汉宣帝,被册封为皇后之后,极尽恩宠。却因参与谋反,招来大祸,使得权倾一时的霍家惨遭灭族。皇后本人也失去随汉宣帝陪葬杜陵的资格,只落得孤零零远葬“昆吾”的凄惨下场,让人不胜嘘唏。
荣家沟村位于焦岱镇西北,距焦岱镇约4公里,村中的大觉寺据说建成于明洪武年间,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其古老的往事。荣家沟村曾建有唐代著名的贠半千的焦岱山庄——贠庄。贠半千本名余庆,其师王义方器之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故改名半千。据北宋刘焘《树萱录》记录:“贠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贠庄。”可见贠半千的山庄头枕白鹿原,里面莲花池塘,竹林小径,各色鲜花竞放,稻田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因此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贠庄”。清代钱塘人瞿塘在《通俗编》中云:“贠半千有庄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贠庄’,苏、杭之谚乃仿于此。”可见如今家喻户晓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就源于焦岱山庄的“上有天堂,下有贠庄”,可见,贠半千的焦岱山庄在历史上影响之大。荣家沟村的荣家为望族,其族脉源远流长,名士频出,所修《荣氏族谱》为县内首创,详尽严实,尤以大明御史荣华一脉光耀史册。
焦岱南部的云台山,因形似月牙,被当地人称作月牙山。唐代著名诗人郑谷的蓝田别业就在云台山中,他长期隐居于此,著有诗集《云台编》,收录了300多首七律,其中不乏“聚沫绕崖残雪在,迸流穿树堕花随”等佳句。诗人王维、贾岛、张乔等人也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其中张乔的“秋山清若水,吟客静于僧。小径通商岭,高窗见杜陵。”描写了秋日云台山中,诗人静坐苦吟的情形,形象逼真。山中峰峦叠翠,瀑流众多,古寺遗迹、旧庙颓废标注着往昔的鼎盛与辉煌,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布道的名山,据说从汉唐至清末一直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钟爱的观光游览胜地。
四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焦岱镇还一直充当着山民心目中“焦岱城”的角色:高大雄伟的百货大楼里,商品琳琅满目;时尚新颖的电影院门口,每天晚上,人潮蜂拥,座无虚席……
今天的焦岱镇,凭借着独特的城(市)、乡(村)、山(区)商品交会地的优势,逐渐发展成蓝田境内最大的乡镇集市。越来越多的西安人,或开着私家车,或坐着大巴,纷纷前来感受乡村集市的热闹与烟火气,他们把逛街、赶集当成休闲与放松。一时间,焦岱集市摩肩接踵,成了西安著名的网红大集。
网红大集,美食众多,焦岱街著名的美食有烂牛肉、豆腐脑、红豆米饭和焦岱花馍等。
焦岱烂牛肉是焦岱的传统名吃,在焦岱街,专门经营烂牛肉的商铺多达20家左右。焦岱烂牛肉也是蓝田各大饭店以及农家乐菜谱上的热销菜,是焦岱的一张美食名片。所谓烂牛肉,不仅指牛肉煮得软烂,更指其早期的烹饪方式比较粗犷,把整头牛的各种部件,如牛头、牛腱子、牛杂等放在一块入锅卤制。焦岱烂牛肉有肥有瘦,有筋有肉,吃起来很弹牙,耐嚼而不柴,再加入秘制的醋汁、蒜泥、辣椒等作料,在独特的酸辣味中尽显牛肉的醇香,令人叫绝。焦岱豆腐脑是当地的又一特色美食。其豆腐脑选用优质黄豆,采用古法点卤,工艺过程精细。做成的豆腐脑洁白如玉,鲜嫩顺滑。汤汁中一般配有黄豆和咸菜丁,再加入香油和香菜,愈显得豆香味十足。如玉的豆腐脑,配上鲜嫩的香菜,再加上独有的汤汁,在色香味的交汇中让人尽情感受豆腐脑的香软滑嫩,来焦岱大集一定要尝一碗豆腐脑。焦岱红豆米饭,原是焦岱川一带民间举办红白喜事时招待乡党的饭菜,现已成功跻身于焦岱的网红美食系列。其做法完全采用民间传统做法,在先天晚上将大米和红豆放入大甑用慢火蒸煮一夜,饭熟时,原本洁白的米饭全部被染上了豆子的红色,故名红豆米饭。其配菜是大锅烩菜,一般有熬豆腐、大烩菜,也有配备凉调小豆芽的。红豆米饭由于受火时间长,米粒熟烂,豆子黏香,松散而不失软糯,散发着浓浓的米香味;配菜因加入了大油提味,令人满口生香。来一碗红豆米饭,一股农村过事的味道扑面而来,亲切而怀旧。焦岱花馍亦是当地著名的美食。花馍在农村用途广泛,像过新年、孩子结婚、走亲戚等都会用到。焦岱花馍造型多样,种类繁多,花鸟虫鱼皆可成馍,而且质量讲究。其以面硬馍香、栩栩如生的造型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另外,焦岱的油糕、葱花饼等亦是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感受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体验乡村大集的人间烟火,品尝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焦岱古镇如今已嬗变成一个新兴的网红集镇。祝焦岱古镇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2025年01月18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18/content_248131.html
前一篇:任哲中逸闻五六则[赵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