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曲友眼中的李宏弟[会心谷]续完
(2023-01-10 11:14:53)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
[散曲欣赏]||九州曲友眼中的李宏弟
原创 会心谷 会心谷 2023-01-10 06:28
发表于江苏
胸藏文墨怀如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编者按】我本是一介算盘匠,搞了二十多年经济工作。近年来,一时心血来潮,开始写诗度曲,忙得不亦乐乎!在学诗的道路上,有幸结识了潼关本地以及全国各地诸多诗友、词友、曲友。为了表达对九州诗友的知遇之恩、感谢之情,在年末岁尾之际,我将几年来收集的诗友馈赠佳作汇总整理,并以微信公众号刊出,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诗友们新年吉祥,万事顺意,友谊之树长青!
李宏弟壬寅末于潼关
李宏弟,网名拓荒者,1969年生,陕西潼关人,研究生学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潼关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华散曲》副主编、《潼河》主编,《九州散曲》《潼关文艺》微刊主编。著有诗词集《古关风韵》。
众诗友赠诗作品欣赏
舒常敏(湖南)
敬赠拓荒者老师五十又四佳龄有作
神儿常作青春样, 百个标兵拥哥上。
心悦怡情来一行, 明年再谱新人旺。
李书斌(湖北)
〔双调•水仙子〕步李宏弟主任韵并谢
中华散曲九州香,东府潼关一把枪,李家兄弟三分相。为公何道忙,写民生也写官商。忠诚见,美曲藏,心热柔肠。
黄继元(河北)
〔双调•水仙子〕赠李宏弟老师
与君相会在屏间,借曲结缘喜乐添。忆人系列赢多赞,仿佛音容在眼前。愿曲民佳作频添,曲风正,曲味鲜,超过诗坛。
董富荣(陕西)
品读《古关风韵》有感
(一)
关韵品读掩卷思,篇篇尽写情和义。
抨击弊病有担当,褒贬善恶扬正气。
勤政为民天下事,咏怀言志揭污吏。
清廉严己正能量,大义凛然维党纪。
(二)
胸有诗书气自昂,腹含文墨赋华章。
数年心血终回报,更上层楼万里翔。
(三)
情义儿男当自强,文学造诣不张扬。
十年心血磨一剑,炉火纯青愈闪光。
图片
许向前(陕西)
欣闻拓兄大作出炉
(一)
砺剑出崖整十年,其锋可争月光寒。
汲来南岭山泉水,汇入大河出古川。
(二)
杜康西风杏花村,难换手中半句吟。
欲探词坛谁俊杰,须坠李兄书里寻。
(三)
自喻拓荒者,人中吕布风。
词赋誉三水,文章驰帝京。
废寝和衣夜,枕戈饿腹卿。
只为旅游旺,客商遍古城。
李秀梅(陕西)
贺李宏弟先生佳作出版
胸中万卷吟锦绣,笔头千古著华章。
十载旦暮寒窗苦,缤纷风韵敬桑梓。
郭生善(陕西)
赞古关风韵
宛若井喷倾锦篇,古关风韵诉辛艰。
潜心读典破图壁,拼力拓荒透胆肝。
近尚严冬梅雪舞,远离铜臭赋圣贤。
搏击诗海云帆挂,出彩秦东赞誉传。
李永泉(陕西)
读李宏弟先生《古关风韵》
古关风韵古关情,辛苦拓荒几曾经。
植根深蕴黄土地,展翅欲跃九霄重。
芊芊春草新雨露,殷殷素怀老基层。
营垒新移初试马,直把关中作隆中。
张万迎(陕西)
贺李宏弟先生诗集出版
从政行文两不误,热爱生活灵感多。
四年作品千余首,出版诗集拓荒歌。
赵 飞(山西)
贺诗
古关风韵今出版,唐律秦风诗百篇。
追忆潼城世代梦,颂吟盛世更无前。
莺啼杨绿春来早,诗圣李杜笑开颜。
美酒一杯朋友意,也如当面促膝谈。
朱梅香(江西)
曲评:
心底流出一支歌
一一李宏弟《小草》赏析
〔商调•梧叶儿〕小草
作者/李宏弟(陕西)
无花靓,无树狂,无处不流光。原头旺,石缝藏,路边昂,只为了人间绿装。
《梧叶儿》曲牌名,又名《知秋令》,属散曲的商调。此曲题为《小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要写的内容是“小草”。
古往今来,写小草的诗文很多,这说明“小草”是一个永久不衰的话题。用《梧叶儿》仅27个字的小令,要写出小草不择环境的优劣,始终如一,百折不挠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是那么渺小,却努力生长,那么平凡,它却谦让,不与花争艳,不与树争光的精神却很难。尤其是古人有很多诗句,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苏东坡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要写出新意,别具一格,就更是难上加难。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作品的内容。“无花靓,无树狂,无处不流光。”作者开篇惜墨如金,晓畅如话,紧扣主题。前两句三字句对仗工整,美观含蓄。三个无字,并排连贯,铿锵有力吸引眼球,无中见有,无中见真,无中见情,无中溯源。是的,小草没有桃李的绚烂,没有芝兰的芳香;更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所以小草“无花靓,无树狂,”
它却“无处不流光”。就象歌词一样“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
接下来:“原头旺,石缝藏,路边昂。”
三句呈鼎足对,既有外在的叙述,也有内在的揭示。的确,小草无处不生,从陆地到沙漠;从路边到草原。它是那样令人瞧不上眼,可当它从墙缝、瓦烁,甚至坚硬的石头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发出由衷地赞叹。
最后一句:“只为了人间绿装”收束全篇,深刻的描画了此曲的主旨。然而小草为了这一理想,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对生命的渴望,不管狂风暴雨,不管严寒酷暑,它却毫不畏惧。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为“母土”铺上了绿地毯,是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等到暴风雨过,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雨后的阳光。
全篇细细品读之后,觉得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而不是挤牙膏般挤出来的。让人产生共鸣,如食开心果一枚,情感受其感染;记忆受其勾连。“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让我们想起了王兆华作词《小草》的儿歌。经过时光忘忧水的滤洗,有一种冷凉的温暖,或是温暖的冷凉。是善心、善性、善念的真情流露,具有足够的质感,痛感和美感。如饮一杯上等苦丁茶,苦口、凉喉、润肺、养脾、清热、败火,没有常见的媚语、巧语、套语、冗语,仔细嚼之,犹有淡淡的菜根香味。
王国维对元曲作了深度的开拓:“元曲佳处何在?一言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作者深谙作曲之道,以自然灌注到思想境界里,统帅着作品的灵魂,高尚的、高雅的、洁净的,处处跃动着一颗闪光的诗心和文心。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给人以奋进和向上的动力。笔下的小草清新、蕴藉、质朴、生动、亲切、平凡又伟大。
作者不避旧题材,写出新意。善于谋篇布局,注重细节的描写,构思精巧,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作品鲜活感人,精简、浓缩同时让人读来不拗口不陌生。这需要炼字炼句的功夫和对曲的语言把控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功底深厚,有艺术性、思想性、兼容表里之法融为一体。不是一味铺述,而是骨肉相连,情景交融。
作者是个造境高手,他事先预设好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既空濛又可感可触,紧紧围绕意境去铺展,从而写出:
一、立意美
“只为了人间绿装”,盛世诗词曲三山并立,有充分自由的空间,才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把自己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迸发出充实的光辉,弥漫着一种开朗的解放的情调,闪耀着青春自由,有一种激动感和振奋感。
二、音韵美
“原头旺,石缝藏,路边昂”,元曲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声调节奏都是随着感情起伏变化的,讲究声韵和格律,句句押韵,琅琅上口,是元曲的一个重要持点。
三、语言美
“无花靓,无树狂,无处不流光”。小草一身绿装,素面朝天,装饰打扮世界每个角落,但从不纵情任性肆意妄为,而是随遇而安,就地生辉。作者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把美的语言反映到曲中,他的曲美就美在抑扬顿挫夺目生彩。如靓、狂、藏、昂,动感十足,栩栩如生。这种资源是天真的性情,开阔的胸襟,以及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语言才具有的。
四、画面美
“石缝藏,路边昂”,作者用自然形象的画面,展示到读者眼前。小草不屈不挠求生存的身影,以及小草得意张扬的笑脸,一藏一昂,一阴一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形象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小令如果没有形象,就失去了生命价值。所以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形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产物。
作者李宏弟老师,非常热爱元曲,他所著的散曲论文及元曲讲座不胜枚举。为继承和发扬元曲事业,废寝忘食。如他在曲里写道:“舍命连轴转,玩着小曲无疲倦”
。一样,责任使然,矢志不渝。象小草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散曲天空带来一片生机,一片绿意。因此这首《〔商调 •
梧叶儿〕小草》是一篇精品力作,也是他个人为繁荣散曲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从心底流出的一支歌。
(作者简介:朱梅香,笔名寒梅,网名果慎,1962年生,江西省瑞昌市下畈镇上朱村人。)
王宝山(陕西)
他是谁
大约10年前,我认识了他。那时他是园区管委会主任,有关他之前的工作经历,我至今也不清楚。那时,我在信访局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写总结汇报之类的材料,当然也有一个官衔,级别与他相同。那时,园区刚成立,在信访局的楼上办公,也没有几个人。见了面,有时打个招呼,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后来,园区办公室转移到园区,见面的机会很少。曾与我在政协一起工作的同事,到园区办任副主任以后,有时会和我说起他。他那时开始写诗,从同事那里,我看到他最初写的诗。以我对诗粗略的理解来看,他那时写的诗,算是略带一点韵的顺口溜。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写诗,官场上的人,想的应该不是诗词格律一类的古怪问题,江湖上的规矩他应该比我清楚。
突然有一天,听说他不在园区工作了。当然总不能在园区干到退休年龄,可以换个地方继续做官。他比我年龄小七八岁,才40几岁,正是干事的年龄。却不曾想,他成了县上的第一任文联主席,让我颇感到意外。这是一个闲职。文人相轻的道理他应该是懂得的,他没有写过书,能不能在这个岗位上立得住,都是很难说的。
此后,我和他多了一些见面的机会。他的话题没有别的,总是和我谈诗,并且会把他写的诗给我看。开始,我不以为然,总觉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不是突发奇想而为之的。我曾与他人戏言,他好像得了怪病,而且病得不清。
然而,几年过去以后,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而且水平勇猛精进,如佛教所言,一番苦修过后,悟得了诗性,大有脱胎换骨之感。
县文联至今还是他一个人,一间办公室,一个临时帮手。但这几年,县上突然冒出一大批诗人,在潼关大地上炫出一股强大的诗风。这股风来势之猛,令人叹为观止。他出了一本诗集,他的诗词也在一些重要刊物上频频闪现,而且不断获奖,让他立在文联主席这个位置上,终于实至名归,丝毫不用怀疑。
不仅如此,才几年光景,潼关就荣获“陕西散曲之乡”“中华散曲文化教育基地”,这份功劳无疑是与他辛勤的努力分不开的。这可以说是他在潼关大地上创造的一个传奇。
他是谁,地球人都知道,他就是潼关县首任文联主席李宏弟。
(作者简介:王宝山,陕西府谷人,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分配至潼关工作。曾任潼关县黄金冶炼厂总工程师、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信访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了《潼关历代战争纪事》、《潼关移民档案》、《众志成城》、《潼关之最》等精品文史资料。获得《我所认识的潼关》征文比赛二等奖。潼关县文化顾问、华潼公司文化顾问。在《渭南日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散文、随笔。)
前一篇:九州曲友眼中的李宏弟[会心谷]续
后一篇:(北宋)司马光《陶侃惜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