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三:网学[叨叨令]|散曲创作谈

(2022-11-04 06:26:37)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胡三:网学【叨叨令】|散曲创作谈



原创 土著情 土著民 2021-11-04 20:26


近日头条:余生,我们也许不会再见 深秋,相约猪婆大山 高笋塘中觅童年 湘江岸边有万楼 双峰俗语里的戏谑和智慧(二)


这是土著民的第2416次推送


网学【叨叨令】

文|胡三


昨天有曲友在群晒散曲作品首,因用“大量的衬字大量的叠字大量的口语乃至方言”,并有专家点评,而引起曲友们的关注。其作品如下:

【北正宫·叨叨令】打工妹与打工仔(李涛)

没奈何抛开那针儿线儿裁裁缝缝的技,收拾起瓢儿盏儿当当叮叮的器。躲离了媒儿姐儿罗罗嗦嗦的絮,忘怀他情儿意儿缠缠绵绵的事。兀得不愁煞人也么哥,兀得不愁煞人也么哥,只身儿漂流在这灯儿彩儿红红洋洋的地。

回瞧我妈呀爸呀橐橐驼驼的背,撇脱她魂呀命呀娇娇滴滴的妹,拾罗齐鞋呀袜呀花花红红的被,抹揩掉咸呀苦呀模模糊糊的泪。你怎能寻得着也么哥,你怎能寻得着也么哥,为生计闯四方,荡游在这男呀女呀蜂蜂拥拥的队。


为引导曲友对衬字的认识,本人试着对作品的第一首进行简化,压缩成正格:

【北正宫·叨叨令】打工妹与打工仔(李涛)

没奈何抛开那针儿线儿裁裁缝缝的技,收拾起瓢儿盏儿当当叮叮的器。躲离了媒儿姐儿罗罗嗦嗦的絮,忘怀他情儿意儿缠缠绵绵的事。兀得不愁煞人也么哥,兀得不愁煞人也么哥,只身儿漂流在这灯儿彩儿红红洋洋的地。


无衬字正格

抛开针线裁缝技,收拾瓢盏当叮器,躲离梅姐罗嗦絮,忘怀情意缠绵事。愁煞人也么哥,愁煞人也么哥,飘流灯彩红洋地。


有曲友随即附和,曰:“评者说衬的多才有味。”并对第二首进行正格压缩:

原玉:

回瞧我妈呀爸呀橐橐驼驼的背,撇脱她魂呀命呀娇娇滴滴的妹,拾罗齐鞋呀袜呀花花红红的被,抹揩掉咸呀苦呀模模糊糊的泪。你怎能寻得着也么哥,你怎能寻得着也么哥,为生计闯四方,荡游在这男呀女呀蜂蜂拥拥的队。


无衬字正格

回瞧妈爸橐驼背,撇开魂命娇滴妹,拾齐鞋袜花红被,抹掉咸苦模糊泪。寻得着也么哥,寻得着也么哥。为生计闯四方,荡游这蜂涌的队。


一看,这怎么多了一句。为深化对衬字的认识,我要求群内曲友把此曲压缩成正格,并指出:“能把这么长的曲子,压缩成正格,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对此曲谱及衬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熟悉。大家不仿试试”。


号召一出,八方响应。随即有多个曲友发贴:

发贴一:

回瞧妈爸橐驼背,撇脱魂命娇滴妹,拾罗鞋袜花红被,抹揩咸苦模糊泪。怎寻着也么哥,怎寻着也么哥,荡游男女蜂拥队。


发贴二:

回瞧妈爸橐驼背,撇她魂命娇滴妹,拾罗鞋袜花红被,抹揩咸苦模糊泪。怎寻也么哥,怎寻也么哥,荡游男女蜂拥队。


发贴二:

回瞧妈爸橐驼背,撇脱魂命娇滴妹,拾齐鞋袜花红被,抹揩咸苦模糊泪。怎寻得也么哥,怎寻得也么哥。荡游男女蜂涌队。


细看后,总觉得不对劲,多处出律啊!于是,在群内提醒:“提个问题,大家是否检查了自已压缩后的作品,有什么差错吗?”


大家纷纷自行核对,结果相对统一,言:有橐,脱,滴,涌出律了,还有掉字。


最后,几经啄磨,才得合谱的压缩正格:

回瞧妈爸驼驼背,撇她魂命娇娇妹,拾齐鞋袜花花被,抹揩咸苦糊糊泪。怎寻也么哥,怎寻也么哥,荡游男女蜂蜂队。


【叨叨令】最初属于北曲曲牌。可小令专用、套数选用、小令套数兼用。


关于该曲牌的来源,曲界大都源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惜香乐府提要》的记载:“《惜香乐府》十卷,宋赵长卿撰……卷六中【叨叨令】一阕,纯作俳体,以成北曲。”可见这一曲牌最早来自赵长卿的词,且最早是词牌,并逐渐发展成为曲牌。(1)


其正格以《太和正音谱》邓玉宾【叨叨令•道情】为正格,最早是用于小令的。(2)


邓玉宾【正宫•叨叨令】道情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通体皆叶去声,不用上声韵。首四句全用一样的句法,尤其是五、六两句用叠句,且用“也么哥”作结,这是【叨叨令】的显著特点。


2.2【叨叨令】曲谱

有北曲、南曲之分。就北曲而言,其谱也多样。

曲谱一:

〔叨叨令〕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叶去声,易作独木桥体。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仄仄×也么哥,仄仄×也么哥,×平×仄平平去(韵)。《中国曲学大辞典》


曲谱二: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去(韵)。××仄也么哥,××仄也么哥,×平×仄平平去(韵)。《元人小令谱》


曲谱三: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去(韵)。仄×也么哥,仄×也么哥,(或平仄也么哥,平仄也么哥,或仄仄×也么哥,仄仄×也么哥,)×平×仄平平去(韵)。《元曲格律新谱》


南曲【叨叨令】以康熙钦定曲谱为正格:

平平平去平平去(韻),平平上去平平去(韻)。平平上去平平去(韻),去平上上平平去(韻)。上上上也么哥,上上上也么哥,上平平、平平平上平平去(韻)。


2.3叨叨令的创作特点:

可用于杂剧、散套和小令。可连用[折桂令]为带过曲。

第五、六句必叠,“也么哥”为定格字。或作“也末哥”、“也波哥”。如元·周文质【北正宫·叨叨令】:

自叹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歌,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五、六句“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为叠句。

通首押去声韵。韵上二字须“平平”。如:元·邓玉宾【正宫•叨叨令】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通首除六、七句外,其余五句句式相同,多作对语。或二句对,或四句对,或五句对。如元·无名氏【正宫•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老了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作者感怀千百年来,去京城求功名的总是络绎不绝,车马攘攘。可即便是有了功名,有了勋业,有了荣华富贵,都逃脱不了“荒冢一丘草没了”的命运。世事匆匆,人生短暂,一切不过是黄梁一梦。因而写下了这曲叹世伤怀之作。作品前四句对仗工整,且借用项羽“乌江自刎”、卢生“一枕黄梁”典故,可谓佳作。


巧用叠字。如《西厢记·长亭送别》剧套中的[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此曲作通篇用叠字体,“昏昏沉沉”“重重叠叠”等,还真有点叨叨唠唠的味道,为人喜诵。但须注意,叠字宜用平声。

易作独木桥体。独木桥体,是指诗词或曲中通首用同一字作韵脚,也称独韵体。

如元•周文质的【正宫•叨叨】令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全首用一个“梦”作韵脚。以梦境来暗喻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愤不满的情绪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强烈讽刺。


又见现代曲友梁智华作【正宫·叨叨令】赞援鄂个体医生(独木桥体)

岳阳集合悄悄去,个医编外悄悄去。驱瘟抗疫悄悄去,扶伤救死悄悄去。至仁者也么哥,博爱者也么哥,鲜花不要悄然去。


全首用的是“去”字,着力描写了个体医护人员大爱无疆,面对疫情毅然奔赴的感人事迹。


通过和曲友一起讨论后,还真是感受不同。正如胡彭老师点评的一样,“大量的衬字大量的叠字大量的口语乃至方言,组成了两支叙事清晰节奏紧凑趣中带泪本色当行的叨叨令,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有口中一爽的感觉”。特別是以“针儿线儿”“媒儿姐儿”“花花红红的被”“模模糊糊的泪”等等,所取生活场景之真实,人物感情之真实,用真实的镜头表述生活艰辛和无奈,本真,可信,感人。


引文:

[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情


————土著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