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双峰)佘国武:对联的“次尾异尾”现象

(2022-11-04 05:57:50)
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佘国武:对联的“次尾异尾”现象


原创 土著情 土著民 2022-10-24 20:26 发表于湖南


近日头条:我管外婆叫奶奶 霜降:不想与秋天说再见 周一的红烧肉 八本街行车图鉴 残疾拾荒者王攀登


这是土著民第2769次与您相遇



试论对联“次尾异尾”规则


文 | 佘国武


国人写对联时都知道: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平声,简称为“仄起平收”。如:

赠李竹吾[1]

曾国藩

文涵万古江山气;

道续千年丝竹声。


这副对联,上联最后一字“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声”为平声,论平仄,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

但是当上下联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时,倒数第二个分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如何安排?即次尾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如何安排呢?


我翻阅了许多对联书籍,发现前人撰写多分句的对联时,上下联中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一般要和倒数第一个分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不同,这种交替现象,我简称为“次尾异尾”现象,或不妨称为“次尾异尾”规则。如:

挽乳母[2]

曾国藩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上联中,倒数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为“月”,仄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携”,平声;它们的平仄是交替的。下联中,倒数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年”,平声;倒数第二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为“理”,仄声;它们的平仄也是交替的。均体现了“次尾异尾”的规则。


虽说前人都遵守“次尾异尾”的创作规则,但是前人的对联论著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规则,如清朝巡抚梁章钜(1775-1849)的《楹联丛话》没有说明。倒是清末南社诗人吴恭亨(1857-1937)的《对联话》中有与这个规则相关的话:“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 [3]朱恂叔言上联如果有十个分句,前面九个落脚字(分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第十个落脚字为仄声。这样安排平仄,总感觉很呆板。吴恭亨所记朱恂叔之语,感觉是闲谈之语,并非严谨的学术断语,因为朱恂叔自己也并未照此“身体力行”。如:

题戏台联[4]

朱恂叔

嬉笑怒骂,俾愚夫妇皆知,较胜史上劝惩法;

离合悲欢,从真性情看出,都是场中歌哭人。


上联第一个分句的落脚字“骂”为仄声,第二个分句的落脚字“知”为平声,可见前面的分句并非全是平声。但朱恂叔要求倒数第二个分句的落脚字须为平声,则道出了对联的一般创作规则。


为什么会形成“次尾异尾”的规则呢?一是语义表达的需要,两个落脚字,平仄交替,更能显示停顿和收束的关系。其次,诵读的需要,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富有节奏感。


“次尾异尾”,清代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将它写进对联格律,但许多名人要人早已这么实践了,并且他们的创作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于是“次尾异尾”便风行起来。


对联创作的高峰时期是清朝,当时涌现了许多对联大家,他们的确很遵循“次尾异尾”的规则。举例如下: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的戏剧家,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等。他的《笠翁对韵》非常著名,他也是有名的楹联家。有联如:

寿陈太夫人八十联[5]

李渔

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


其中“迁”“起”分别是平声、仄声,“阅”“陵”分别是仄声、平声。符合“次尾异尾”。


梁章钜,曾任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专力楹联,是清代楹联研究和创作大家。有联如:

赠阮元三赴鹿鸣联[6]

梁章钜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联中“阶”“肄”分别是平声、仄声,“傅”“光”分别是仄声、平声。也符合“次尾异尾”。


曾国藩(1811-1872),封毅勇侯,大学士,官拜元辅,是晚清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湘乡派的旗手。清代楹联十大家,往往将他排在首位,他的对联被誉为中国对联的高峰,他的对联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吴恭亨在《对联话》言:“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7]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联语集注》刊有曾国藩楹联154副(不含自箴语),前面所选的两副曾国藩对联,即出自这154副。这154副中,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有121副,在这121副中,符合“次尾异尾”规则的有120首。可见曾国藩撰联非常讲究“次尾异尾”的规则。


其中不符合的只有1副,且录如下:

赠严正基[8]

曾国藩

名父之子,众人之母;

德行吾师,政事吾师。


此联,摘自张翰仪的《湘雅摭残》,不知是曾国藩正式赠送严正基的对联,还是闲谈时随意说的话被旁人录下来了?现无从考证。就曾国藩严谨的性格而言,他正式赠人的对联,一般是很规范的,不会“犯规”的。此联,如果说是曾国藩正式赠送的,那也只能说是个特例。


彭玉麟(1816-1890),晚清湘军水师将领,累官兵部尚书,清朝著名的楹联家。岳麓出版社出版的《彭玉麟集》刊有他的对联111副,其中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有73副,在这73副中,符合“次尾异尾”规则的有72首。可见彭玉麟也非常遵循“次尾异尾”的规则。如:

题南昌曾文正公祠[9]

彭玉麟

总六师于洪都,想当年盘根错节,百战不回,是何等公忠,是何等果毅,鲰生叨侍坐,曾经南浦西山,共听龙愁鼍愤曲;

颂九重之祀典,喜从此俎豆馨香,千秋勿替,正所谓崇德,正所谓报功,丞相有专祠,永奠东湖北岸,消尽金戈铁马声。


联中“山”“曲”分别是平声、仄声,“岸”“声”分别是仄声、平声,可见符合“次尾异尾”规则。


综上所述,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在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中,须遵循“次尾异尾”的规则。至于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对联,如五个分句的对联,其他落脚字的平仄如何安排,不是本文所议论的范围,需待另章专论。


我在对联创作中也十分注意遵守“次尾异尾”规则。如:

题新双峰一中

百年观名校,高山对峙,数派交流,蔚起人文,早已湖湘占席位;

异地起新庠,大厦珠联,千间鳞列,传承薪火,今欣教学领潮流。



双峰一中是湖南省有名的重点中学。学校大门刻有晚清湘乡名士朱尧阶的对联:“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参考文献:

[1].胡卫平等主编. 曾国藩联语辑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4:43

[2].胡卫平等主编.曾国藩联语辑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4:113

[3].吴恭亨撰. 对联话. [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3:176

[4].吴恭亨撰. 对联话. [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3:262

[5].梁章钜等撰. 楹联丛话全篇[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107

[6].梁章钜等撰. 楹联丛话全篇[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256

[7].吴恭亨撰. 对联话. [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3:173

[8].胡卫平等主编. 曾国藩联语辑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4:44

[9].彭玉麟著. 彭玉麟集(中册)[M]. 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3:215

2022年5月15日



作者:佘国武,字韦弦。双峰县教研室副主任,兼双峰县诗联协会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理事,潇湘散曲社副秘书长。著有诗文集《草萤荷露》和曾国藩家族诗词研究专著《富厚堂诗话》。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情

————土著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