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典/文摘/精华(转) |
民族人物|元代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
民族文化宫 2016-07-03 10:41 发表于北京
元朝(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
元朝时期是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形成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共求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一时期,维吾尔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并对周边诸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维吾尔族(元朝汉文史籍写作畏兀儿)文化名人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成为蒙古统治者的得力助手。维吾尔族人才辈出,涌现出贯云石、廉希宪、鲁明善、高克恭、赵世延、马祖常、马世德、谢文质海牙、廉普逵、倚南海牙、契玉立、契哲笃、萨都剌、凯烈拔实、薛昂夫、别里沙、廉悙、乃贤、三宝柱、边鲁、大都闾、的斤仓崖、亦黑迷失等。在《元史》中记载的就有四十八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史书编撰、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促进了元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就是元代著名人物之一。
有文献记载的中国航海史,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一个千年里,算得上航海家的只有“二徐(徐福、徐兢)”;后一个千年里,排在首位的当属亦黑迷失。在中国航海史的意义上,他是郑和的“领路人”。早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前130多年,大元的亦黑迷失已经六下西洋。
亦黑迷失(yimiš)是元朝杰出的维吾尔族航海家,被称为中国首位航海家。亦黑迷失的出生年代不详,又译伊克穆苏、也黑迷失或也里迷失等。
据《元史•卷131•亦黑迷失传》记载,亦黑迷失年幼跟随元世祖忽必烈,为其贴身侍从。至元二年(1265年),亦黑迷失入备宿卫,成为忽必烈的贴身护卫,开始其政治生涯。
1272年,忽必烈委派亦黑迷失出使八罗勃国(即马八儿国,是印度南部的古国),历时两年,于1274年返回祖国大陆。这支船队回国时还带来了八罗孛国使臣,向大元朝廷献上了很多珍宝。
1275年亦黑迷失第二次下西洋,还是出使八罗孛国。亦黑迷失第二次来到八罗勃国,再度和平交往,得到了八罗孛国的信任,该国派出“国师”,携带名药乘坐亦黑迷失的返航船回访中国,忽必烈赏赐甚厚。亦黑迷失两次到达的八罗孛国,即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150年后,七下西洋的郑和即死在这个海岸上的古里城(今卡利卡特)。
这两次出使,亦黑迷失并无重大的政治使命,只是为满足忽必烈玩味异国奇珍的嗜好。
但亦黑迷失经过两次海洋旅程,积攒了宝贵的航海经验。
《元史》黑迷失卷(明)宋濂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现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
1277年,亦黑迷失晋升为兵部侍郎,进入中央军事首脑机关。四年后,他又任荆湖占城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主管占城(今越南南部)方面的事务。
1281年亦黑迷失第三次下西洋,是奉命招谕占城。此行大元的目的是让占城臣服,使此地成为大元控制东南亚的基地。但是占城人拒绝臣服大元,亦黑迷失奉命与平章阿里海牙、右丞唆都攻打占城。元军的战斗打得并不顺利,只占领了沿海地区,却无法深入占城军事控制的洼地地区。两军对阵了数年,唆都战死,但也没打出个结果。亦黑迷失报告镇南王,请屯兵大浪湖,伺机而动。镇南王奏报朝廷,朝廷采纳亦黑迷失的意见,终于全军撤回国内。此间,亦黑迷失奉诏还朝,忽必烈又给他派了一个新的远洋任务。
1284年亦黑迷失第四次下西洋,不为贸易与招谕,只为僧加剌国礼佛。大元对佛教的兴趣,令忽必烈产生了派使者赴僧加剌国(今天的斯里兰卡)礼佛的想法。1284年忽必烈命亦黑迷失率船队前往僧加剌国。这是一次大规模远航,船队途经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僧加剌国。这次出使的任务很简单,即观佛钵、舍利(即佛牙),并赐僧加剌国以玉带、衣服、鞍辔。此次归国后,忽必烈命他留驻泉州,随时听候调遣。
1287年亦黑迷失第五次下西洋,是奉命出使马八儿国(今南印度一带),取佛钵、舍利,航海遇逆风,行一年才到达,得良医善药。该国遣使臣来贡方物,亦黑迷失自己也购买紫檀木殿材献给朝廷。忽必烈念他劳苦,赐玉带,授资德大夫、江淮行尚书省左丞、行泉府太卿的官爵。泉府太卿为从二品,亦黑迷失从一个“斡脫”,变为参与管理的二品官员。
1292年亦黑迷失第六次下西洋,这一次的任务是招谕与征讨。
1292年2月,亦黑迷失奉召入朝,议征爪哇。当时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了黥面元朝使者的事件,此事成为忽必烈远征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借口。为征爪哇,忽必烈特设福建行省,“命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并为平章政事,将兵征爪哇,用海船大小五百艘,军士二万人”。8月,元世祖诏谕:“亦黑迷失惟熟海道,海中事当付之,其兵事则委之史弼可也。”11月,出征部队会师泉州。
《元史》亦黑迷失卷(明)宋濂等撰 明洪武三年(1370年)内府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1293年1月,元军三万人携一年的口粮乘海船千余只,自泉州启锚,经占城,入南海,向爪哇进发,亦黑迷失为水军统帅。1293年10月,元军在爪哇登陆,先后征服南巫里(今苏门答腊岛中部)、速木都剌(今苏门答腊岛中部以外其他部分)、不鲁不都、八剌等岛国。但当地抵抗势力很大,远征军主帅史弼、步兵将领高兴主张撤军回国,亦黑迷失则坚持请示忽必烈,但远征军处境日渐困难,远征军被迫撤离。
1293年12月,征爪哇失利返国后,由于擅自撤军,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三人被杖责,并没收三分之一的家产。不久之后,忽必烈便把没收的家产还给亦黑迷失,并授集贤院使,兼会同管事。但亦黑迷失此后再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所留的《桐江集》和《桐江续集》中,有三篇关于元兵出征爪哇的作品。
亦黑迷失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爪哇战败后,为了告慰亡灵,得到心灵的解脱,加之在朝廷营造大寺院和大规模赐田赐钞风气影响下,亦黑迷失决定为全国一百大寺“各施中统钞一百锭,年收息钞,轮月看转三乘圣教一藏。其余寺院庵堂、接待,或施田施钞,看念四大部、《华严》、《法华》等经,及点照供佛长明灯”。公元1316年,亦黑迷失撰写下著名的《一百大寺看经碑》碑文,记录了元代中叶全国一百多座重要的汉地佛教寺院的名称。这块碑延佑六年泉州竖立起来,清代陈棨仁编写的《闽中金石录》对此碑文有录文。
元世祖忽必烈死后,亦黑迷失告老还故乡。元仁宗念他“屡使绝域”,封其为吴国公,不久,亦黑迷失去世。
亦黑迷失在航海、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的远航,为人类文明史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13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的先声,开阔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视野,增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往来,促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发展。亦黑迷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首位航海家”。
来源:中国民族图书馆 撰稿、摄影:艾合买提
监制/何丽 责编/龚文龙 编辑/杨婧
————民族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