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典/文摘/精华(转) |
鲜为人知的元代航海家:汪大渊
原创 正明札记 正明札记 2022-09-09 12:00 发表于广东
本文字数2950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汪大渊是谁?
提到马可•波罗,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来自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著名旅行家、商人。1275年,21岁的他跟随父亲和叔叔到达中国元朝,在中国游历17年,回国后在狱中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享誉西方世界。
再提起汪大渊这个名字,很多人一脸懵,汪大渊是谁?
历史课本上没有这个名字哦。
正因为他的名字没有被记录在学校历史课本上,才导致鲜为人知。
笔者认为,汪大渊这个名字,理应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汪大渊,他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民间航海家!
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他比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75年!
他第一次出海是1330年,郑和第一次出海则是1405年。
而且!!!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与他同行的翻译们手里捧着一本书做旅行参考,这本书正是元代汪大渊著的《岛夷志略》!
人们只知道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却对元代汪大渊的传奇故事知之甚少,甚至没听说这个人,实在太遗憾了。
汪大渊其人
汪大渊
汪大渊(1311—?),字焕章,汉族,江西南昌人。元代著名民间航海家。一生进行过两次长途航海,并著有《岛夷志略》一书。
该书是一部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古代世界地理志,因其卓越的文献价值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东西两洋历史地理交通的必读书籍,被今人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之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而行遍九州。汪大渊出生于江西南昌,少年时的他十分仰慕司马迁的举动,便来到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
彼时的泉州海外贸易繁盛,是元代第一大港,也是造船业的中心。元代著名大儒吴澄在《吴文正公全集》中这样记载:“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
当时的泉州云集了来自欧亚两洲的众多国家的客商、使节、船队,元朝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提举司,专门负责海外贸易业务的管理。年纪轻轻的汪大渊看到挂满风帆的商船和人头攒动的来往客商,他出海远航的激情被彻底激发。
经过一番努力和争取,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汪大渊顺利搭上从泉州港出海的商船,以民间海员的身份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长途航海之旅,时年20岁。
他跟随满载瓷器和丝绸的船队,扯开风帆,顺着季风,一路南下,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国,直达东非的埃及,横渡地中海到西非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从红海南下,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经过澳洲大陆到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返回泉州,前后历时长达五年。
仅仅航海一次怎么够?
年轻的汪大渊又准备第二次远航了。
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港出海远航,仍旧一路南下,历经南洋诸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前后历时两年多。
这两次出海远航,长达数万里的旅程,让年轻的汪大渊眼界大开。他回国后,马上准备效仿西汉司马迁行遍九州著《史记》,撰写一部《岛夷志》,把自己两次航海所观察到的沿途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这样做,一是为增加国内商人、文人的见识,二是宣扬元朝的威德远大。
在泉州当地官吏的支持下,“至正己丑冬”,即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冬天,汪大渊的《岛夷志略》顺利著成。这部《岛夷志略》,其态度之严肃、资料之真实可靠、参考价值之大,可谓举世公认。
《岛夷志略》中的记载共100篇章,其中99篇章为汪大渊本人亲历,道听途说的信息他一概不写,书中涉及的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均为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岛夷志略》的原著内容摘录一二,以飨各位:
澎湖
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男女穿长布衫,系以土布。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蓺牛粪以爨,鱼膏为油。……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这段文字详细的介绍了汪大渊从泉州出海后,遇到的第一个岛屿,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群岛。汪大渊清楚的写道,很多泉州人乘船来到此地,盖屋居住。澎湖隶属于泉州晋江县,元代政府设立巡检司并收税。在澎湖,汪大渊并未觉得到了国外。
澎湖列岛网图。汪大渊的记载真实可靠。
琉球
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晹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琉球是汪大渊记录的第二个地区。在这里,他看到“俗与彭湖差异。”“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并感觉到这里才是真正到了海外。
……
交趾
古交州之地,今为安南大越国。山环而险,溪道互布。外有三十六庄,地广人稠。气候常热。田多沃饶。俗尚礼义,有中国之风。……凡民间俊秀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其诵诗读书、谈性理、为文章,皆与中国同,惟言语差异耳。古今岁贡中国,已载诸史。……流通使用铜钱,民间以六十七钱折中统银一两,官用止七十为率。舶人不贩其地,惟偷贩之舟止于断山上下,不得至其官场,恐中国人窥见其国之虚实也。
交趾,即今天的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汪大渊去的时候,是安南大越国,“俗尚礼义,有中国之风。”“其诵诗读书、谈性理、为文章,皆与中国同,惟言语差异耳。古今岁贡中国,已载诸史。”交趾最早在秦始皇南征百越的时候,就设立交趾郡,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番邦之一。更绝的是,当地管理者渴望独立,摆脱束缚,不准与海上来的中国船员接触,百姓都是私下偷偷贸易的,原因是害怕中国人窥探到安南大越国的虚实情报。
……
马鲁涧
国与遐迩沙喃之后山接壤。民乐业而富。周回广一万八千余里,西洋国悉臣属焉。有酋长,元临漳人,陈其姓也。幼能读书,长练兵事。国初,领兵镇甘州,遂入此国,讨境不复返。兹地产马,故多马军,动侵番国以兵凡若干万。岁以正月三日,则建高坛以受兵贺,所至之地,即成聚落一所。民间互易,而卒无扰攘之患。盖以刑法之重如此。观其威逼诸番,严行赏罚,亦酋豪中之表表者乎。
在这个叫马鲁涧的国家,属于今天的伊朗地区,汪大渊看到了一个元代的中国人,来自河北临漳县,姓陈,当了该国的酋长。伊朗地区,属于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儿汗国,这位姓陈的长官,他在元朝初年驻扎在今天甘肃张掖周边的元军一员。他利用元朝跟伊尔汗国人员往来交流的时候,跟随军队来到伊朗地区,并最后成为当地的酋长。图片
……
《岛夷志略》原文读起来是否很有趣?
笔者不再摘录了。
汪大渊与《岛夷志略》。
到了清代,西方许多学者研究《岛夷志略》,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汪大渊本人也被西方学者赞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的个人生平记载极其有限,他最后的去世时间未知,但他所看到的海外奇幻现象却在《岛夷志略》这部书中永久的保存下来,成为后世众多航海家、地理志学者们手中必备的参考书籍。
汪大渊成就贡献之大,影响人物之多,配得上“东方的马可•波罗”赞誉。
———THE END———
——————正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