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欣赏

(2022-08-01 19:21:47)
分类: 诗词散曲辞赋古文(转)

苏轼夜宿寺院,题写了一首七律,意境幽淡,悠然自得


原创 云水 云水心语 2022-07-28 06:56 发表于安徽


北宋才子苏轼一生经历曲折,年少时苦读诗书、渴望建功立业,中年时宦海沉浮、思想起伏波动,人到晚年终于看淡得失、任运随缘。不过这样的转变并非随便说说那样简单,东坡先生其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才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诗人一辈子结交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僧道人士。东坡先生学识渊博,也对禅宗情有独钟。禅宗里阐述了透脱无碍的思想观念,使先生在屡次贬谪中依然积极乐观。下面分享苏轼夜宿寺院,题写了一首七律,意境幽淡,悠然自得。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

北宋 · 苏轼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北宋熙宁五年,苏东坡在杭州担任通判。虽然平时公务繁忙,但是诗人也会忙里偷闲地游览西湖。西湖边有一座寺院,诗人走累了就进去休息,却偶然间发现了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饶有兴致地读了两句,“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颇觉很有意趣,于是便打听是谁写的,这才知道作者是水陆寺的僧人清顺。此后他们就经常来往,彼此交游唱酬,逐渐成为莫逆之交。作者有一次赴汤村镇督开运河,夜宿水陆寺,二人促膝谈心,诗人觉得收获颇丰,回来后就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首先描述水陆寺的幽寂环境,“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由于连日阴雨,不仅附近村庄显得黯淡,而且荒草也开始疯长,快要掩盖了河堤上的小路。


诗人冒着风雨去拜访高僧,雨水浸泡多日的泥地里,踩出了很多脚印,诗人也循着这些足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寺院的方向前进。走到一片竹林,诗人终于发现了这座古老的寺院。作者用一个“藏”字,委婉地展现出寺院周围宁静幽淡的氛围。


诗人虽然只在寺院里留宿了一晚,却亲眼目睹了僧侣们的日常生活,“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由于天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有几位老僧不慎感染了风寒,寺院里其他僧人都热心地帮着捡拾干柴、熬煮汤药。


一些在此借宿的客人也像回到了家一样,他们都力所能及地为僧侣们帮忙,打扫庭院,在香炉里添加香料,却不知不觉地净化了灵魂,沉浸在浓郁的禅境中。作者用“怜、净”二字,细腻而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在禅院的感受。


阴雨绵绵、天气寒冷,终于引发了一场小雪。颈联抒写了傍晚时的情景,“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乡村中还没有到农闲之时,天空中却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只是刚过黄昏,天色就已经非常黯淡,寺院里都点起了佛灯。


读者可以想象,窗外飘着雪花、屋里灯火通明,一边是冰雪世界、一边是佛禅氛围,既有凡尘的风景、也有寺院的安静,诗人沉醉其中,心灵也得到洗涤。


最后二句表达了幽居生活的乐趣,“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先生希望能与清顺高僧抵足而眠、彻夜长谈,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俗、悠然自在的盎然情趣。


苏轼从京城自请外放杭州之后,他便慢慢地厌倦了朝堂中的各种争论。他知道自己的主张难以被接纳,又不想看见纷乱不堪的时局,于是干脆眼不见为净。“幽居味”三字,反映出诗人逐渐地对禅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喜欢宁静、淡泊的悠然生活。


苏轼的这首七律质朴自然,抒写了自己在禅院的一段生活画面。全篇突出表现出禅境的幽深清远,诸如“寺藏修竹、扫地焚香”,还有“净客魂、幽居味”等等,都体现出先生超越尘世、忘却物我的恬淡襟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