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楹联/诗钟/作品(转) |
学术论文|论楹联在传统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原创 八桂联坛 广西楹联学会 2021-07-26 11:55三、楹联的现实意义
楹联是传统文化,也是创新文化。它与时俱进的特性比诗词曲赋还要强。孟繁锦先生说:“楹联这簇中华文化的奇葩,是各种文学中最具群众性的文学,具有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效果。楹联的种类多样,如胜迹联、厅堂联、警世联、婚寿联、哀挽联、谐趣联、嵌名联、姓名联、春联等,它说的是群众的话,讲的是群众的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离人们最近,影响也最深。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联。”[5] 确实,楹联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而为人们喜闻乐见,无论寄情抒怀还是吟诵古今都能恰到好处地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当下而言,楹联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楹联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千百年来,楹联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沉浸其中,既可获得传统文化的馨香,也能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承传。(2)楹联可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楹联具有多重功用,楹联的综合概括能力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如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各省用楹联的形式反应现实生活,获得广泛的好评。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即景即事,有气势有情感不同凡响。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有先贤、有历史,有风光、有人文,相得益彰。中央电视台也用一副大联向全国人民拜年,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下联: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横批:盛世大联欢。(3)楹联是“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由来已久,但传统的“诗教”是学诗和写诗并行不悖的,当今写诗之风的衰颓不可避免,学校里的学生也只是学学背背而已,但逢年遇节红白喜事时人们仍把贴楹联作为一种风俗保存和继承着。这就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新的楹联,这就是“诗教”的别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扬了。只要防止其进一步庸俗化,而保持其积极健康传统人文的诗性,楹联继续发扬光大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谷方.论楹联的典型性特征[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35-39.
[2]谷方.论楹联的典型性特征[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35-39.
[3]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18.
[4]于华东.文苑奇葩——中国楹联文化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8):123.
[5]孟繁锦:郭省非.浅谈楹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文艺报,2007-02-13(8).
作者简介
张国民( 1960-) , 男,内蒙古赤峰人, 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歌和诗论研究。
项目简介
广西楹联学术科普项目是广西楹联学会重点课题项目之一,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推广与撰写楹联相关的专著、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把楹联的普及和提高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新水平。此两新体现在让更多的当代人懂楹联,让更多的楹联合乎联律,让楹联成为时代强音。
近年来,楹联的普及与提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发展还是极不平衡的。就全国而言,北方落后于南方;农村落后于城市;边疆落后于内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的不少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媒体,还不自觉地传播着不合律的楹联作品。每到春节,市场上充斥着一些看似楹联而实非楹联的东西。这是对健康楹联的一种反动,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楹联的普及与提高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广西楹联学术科普项目的立项,为楹联在广西的更深度普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广西各级楹联组织和所有成员,都要以楹联的普及与提高为己任,强化楹联普及与提高的自觉性,激发楹联普及与提高的积极性,且以此为荣,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