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矞
曹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101
  • 关注人气:4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蚕到死丝方尽

(2011-12-01 09:25:22)
标签:

曹矞散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

爱情诗

陕西作家

分类: 怀古抒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大唐诗人情痴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锦瑟》,也是他最令人难以理解的一首诗。虽有题目名之曰《锦瑟》,实则是一首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很多,大多描写爱情。其诗意境美丽而朦胧,含蓄深沉,开创了中国朦胧诗之先河。千百年来,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它是睹物思人之作,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有人说是一首对自己身世、爱情和命运的感伤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还有人说是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多种说法。这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诗”和“自伤诗”之说者居多。结合有关资料记载他一生的爱情经历来看,仔细一想,也的确不无道理。

据说,李商隐作这首诗的时候,已是不惑之年。那时,他孑然一身,独上西楼,秋风秋雨拂面,往事如云烟,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于是,他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这首无限感伤的诗作《锦瑟》,以纪念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三个女人和他曾经有过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

写完《锦瑟》后的第二年,李商隐便在忧郁的思念中死去,享年仅45岁。但是,他那些隐秘的爱情诗和爱情故事被后人广泛流传,演绎成了很多种版本,传得沸沸扬扬,越传越奇。现笔者依据有关典籍资料和网络资源,将其整理加工如下,以飨读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人。幼年聪颖苦读,22岁去玉阳山上清教道观学道,25岁进士及第,但终身只是小吏和幕僚。他善写四六骈体文,最著名的是一系列以无题为题而创作的爱情诗。

他擅长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思想感情巧妙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喻符号来表达。也正是因为他的诗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致使他的许多爱情诗呈现出诡怪、隐僻、含蓄、深邃的艺术风格。如果想要明白这些隐喻、象征、和比兴手法,更透彻地欣赏他的爱情诗的艺术魅力,那么就要了解他爱情诗的创作过程和他鲜为人知却很感人的爱情故事。

我知道唐朝有位大诗人李商隐,是因为他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来才知道,这两句诗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柳枝的女子,表达的是他曾经刻骨铭心的初恋。

其实,李商隐是唐朝最出色的爱情诗高手。可是很不幸,他和柳宗元一样,8岁失怙,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10岁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他曾经是唐王室家族的一员,可惜像他这样沦落到民间的王室后裔太多了。他与唐王室的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恐怕没有人记得他了。少年时的落魄生活促使李商隐有一种强烈地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愿望。

父亲死后,李商隐的叔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的这位叔叔上过太学,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只是由于性情的原因,终身不仕,过着平淡的隐居生活。在叔叔的细心教导下,聪明的李商隐很快成为写古文的高手。  

后来李商隐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他在李商隐的人生道路中充当了多重角色,既是伯乐和上司,也是长辈和良师益友。这个人就是令狐楚。

李商隐17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古文《才论》和《圣论》。这两篇古文很快就传到了当时在洛阳任太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手中。同样也是古文高手的令狐楚对年纪轻轻的李商隐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很快就接见了他,并聘他为自己的幕僚。于是,李商隐离开了他的家乡荥阳,来到了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洛阳。

比之于长安,洛阳是一个更容易滋生爱情和发生艳遇的大城市。那里有一种名为牡丹的花,开遍洛阳的每一个角落。而洛阳女子亦如牡丹花一样漂亮,灼灼其华。

都市洛阳每年都有举办牡丹花会,届时全城出动,大摆宴席。人们以牡丹花作屏,把房子的梁、柱、栋、拱上都以竹筒储水,插上牡丹花,一次要用牡丹花上万朵。洛阳的豪门望族、官宦学士,通过赏花赛花来评选牡丹名次。据说,谁家的花开得好,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加官晋级。

就在洛阳城一年一度牡丹花会上,李商隐邂逅了初恋情人柳枝。她是当年的牡丹花女。当时,洛水河畔的长堤上摆满了各色鲜艳花朵,姹紫嫣红,其中尤以牡丹为最。而她就是站在牡丹花丛中的绝代佳人,其妖娆妩媚之姿态比之于牡丹花更胜一筹。满街皆是看花人,懂花人看门道,不懂花的人看热闹。风流雅士,会聚一团,赏花品茗,举酒作赋,好不热闹。

李商隐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心中女神,他像着了魔似的向她走近。然而,他却不敢正面看她,只是隔了重重叠叠的牡丹花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的迷人倩影。不料,她突然回过头来,目光正好落在他的面庞上。那一瞬间,四目相对,他像是丢了魂似的,一见钟情,爱情产生了。

后来,他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柳枝,是洛阳一个富商的千金。她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叫李商隐,是客居在当时名声显赫的令狐楚府中的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他爱慕她的青春芳华,她渴慕他的满腹才华。这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大唐社会是相当开放的,其开放程度与当代社会差不多。他们开始频繁的约会,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幽会了。每一个次约会都很艰难,因为他俩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她躲避着她的父母,悄悄的和他恋爱交往。但是,每一次约会都是那么浪漫,都是那么幸福。每一次约会,他都会为她写一首感人的情诗。每一首诗她都像如获至宝,双手捧在怀里,待到晚上,枕着它一次次的失眠。

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这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情随风而去。柳枝被她的父母强行许配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王侯子弟,可怜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根本无力反抗。

她与他商定了最后一次约会,从此两人无奈决意相忘于江湖。

可是,爱上一个人也许仅需几秒钟,忘记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他怎么能忘得了呢?于是,他为她写了一首无题诗。诗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写罢,狠狠地将毛笔扔在地上,嘴里喃喃道:“东风虽无力,也令百花残;百花虽无力,也令东风难;东风若有意,莫叫百花残;百花若有情,莫叫东风难。”不待说完,早已泣不成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对他与柳枝的爱情宣言。

 

李商隐经过了一段失恋的煎熬之后,他便决定上山去学道。这段学道经历,对他一生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追溯他学道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及晚唐崇道风气。唐朝自高祖李渊起,为了提高门弟,神化李姓,尊崇道家。继李渊后,玄宗、武宗掀起崇道的高潮。这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李商隐正是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22岁那年,他走上了学道之路。  

原想此生只爱柳枝一人,失恋之后,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带着一颗看破红尘的心,他登上了玉阳山,企图以修道之心来减轻他失恋的痛苦。无奈,他尘缘未了,六根未净,道术还未修完一半,他又被突如其来的爱情狠狠地撞了一下腰。他遇见了比柳枝更让他心动的如花美眷——宋华阳。

  当时的李商隐生活在玉阳山,出没于千年松林中的道观,整日沉浸在《道藏》之类的古籍之中。而道教的许多典籍都和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的他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春心萌动,憧憬爱情。再者,当时学道之风盛行,许多豆蔻年华的美女也做起了女冠。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大唐公主入观的侍女。

李商隐正值青春年少,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几次遇到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爱慕恋情是自然的事情。但是道门宗派林立,教规森严,上层教徒经常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得合情却不合法。这是李商隐爱情诗涂上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

宋华阳是公主的侍女,陪伴公主到玉阳山修道,居住在西峰的灵都观里,而李商隐就居住在灵都观对面的灵隐观,两观相隔只三百余尺。公主是不是真心来修道,我们不得而知,但宋华阳肯定不是真心来修道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有着七情六欲,只是迫于公主的权威,才入了道观。于是,这个可怜的女子一面陪着公主心不在焉地研习道术,一面在脑海里向往着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快点到来。

感谢上苍对她不薄,就在那个春雨潇潇的午后,她遇见了她的白马王子李商隐。

当时李商隐走在崎岖山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没有带雨具的他正在踌躇之际,一把芬芳的红雨伞已经悄然举过了他的头顶。他回首一看,一双清澈的眸子炽烈地看着他,看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一刻,他忍不住牵起她的红酥手,他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就这样牵着一个陌生女子的手,漫步行走在雨中。他俩一边走着,一边简单地聊着。很短的一段路程,他们却走了很长时间。到了他的道观,他们依依话别。这时骤雨停了,她把伞送给了他,他含情脉脉地目送她远去的身影。

就是那把红雨伞,李商隐不做道士了,他想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与她,干柴遇到烈火,很快就坠入情网。

在道观里偷情,这之前李商隐想也不敢想,而现在他不仅这样想了,而且也这样去做了。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与刺激,从未有过的巨大的欢愉感觉,很快使他们迷上了这种偷情的滋味,并且变得愈加疯狂。这种疯狂地偷情在李商隐的诗中可以找到明证: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由此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切。他希望从频繁幽会发展为长相厮守,但又隐隐担心天违人愿,所以幽会狂欢之余又隐含着分离的隐痛。

疯狂偷情的结果是宋华阳的肚子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纸终究包不住火,在一次干呕中,同为女人的公主觉察出了宋华阳的异样。在公主咄咄逼人的质问中,不谙世事又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惧之中的宋华阳,把她与李商隐之间的风流韵事一一和盘托出。骄傲公主那漂亮的脸上写满了“惊怒”两个字。

悲剧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李商隐被公主赶下了山,而宋华阳却不知所终。

从那以后,李商隐几年不曾见到他心爱的女子宋华阳。也许她已经被遣回了宫,也许公主赐给了她三尺白绫……

李商隐曾经多次站在山脚下回望玉阳山和那山上的两座道观,他禁不住泪水汪汪,模糊了双眼……他永远会记得这座山,记得一个名叫宋华阳的美丽女子。

宋华阳将来是否还会重返灵都观,李商隐不得而知,所以他独自忍受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有诗为证: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箱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说明,曾经一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李商隐冒着夜雨,提着孤灯,来到宋氏宫人曾居住过的地方,凄然隔雨相望。然而,那里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自己心爱的人儿早已悄然离去。此诗表达出了诗人对宋华阳的一片痴情。

这段纯真的热恋一直深藏于诗人心中,所以多年后当他再次重上道观时,往事历历在目,而自己心爱的人仍然音讯全无,不由增添新的惆怅和感伤。触情生情,他又写了一首《重过圣母祠》。诗云: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若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时过境迁,此时的幽会处已布满苔藓 ,而所爱之人一去不复返,自己故地重游,怎能不生发重重感伤?想象她幽居独处,孤独幽寂,自是怅惆不能自已。

据说,后来李商隐于偶然之中曾在长安大街上意外见到了宋氏宫人及其他姊妹,但仍因身份不同之故,二人短暂相逢之后不得不别离。于是,李商隐写了首七绝,以表白其伤痛之情。诗曰: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李商隐万万没想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一朝出现在眼前时,却仍旧要很快离别,就如夜空中的圆月,可望而不可即。对于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而言,其伤痛之深由此诗可见其一斑!

 

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李商隐的心受到重创,宛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但是他的忘年交、视他如亲生儿子一般的令狐楚看到他的情绪如此低落,甚是不安,一再关切安慰他。对于令狐楚,李商隐只有感激,没有隐瞒。令狐楚是他难得良师益友和长辈,他便把他与宋华阳的凄婉爱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令狐楚。令狐楚听罢他的诉说,明白了他的心境,觉得李商隐也应尽快成个家才好。

一天,令狐楚把一个姓王的女子带到了李商隐的面前,借故与他小坐了一会儿,稍后问他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就为他牵线搭桥,让他们尽快结为连理。

李商隐只是麻木地点了点头,他不再奢望什么爱情了,只想有一个家。

与元稹一样,李商隐对王小姐的情感起初也是很冷淡,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感觉。然而,日久生情,李商隐心中的那潭死水开始有了微小的波澜,以至于后来波光粼粼,此起彼伏。

慢慢地,他开始对妻子有说有笑了,开始牵挂妻子了。李商隐成家之后,为了生计和功名曾多次离家,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他只有把万般柔情化作了无尽的思念。他在诗中写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让一个起初不愿意回家的男人变得频繁的回家,如此的牵挂,看来那个王小姐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可真是位有难耐的很不简单的女人。

可是,就是这样的好女子,有能耐的女子,命不长久,还在风华正茂的年龄的她却不幸染病身亡。王小姐死后,他悲痛不已,情不自禁地写下《房中曲》等许多悼亡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其诗云: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于是,他开始相信宿命,他想他这辈子可能命中注定没有完整的爱情。他越想越悲伤,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

 就在这一年,他唯一的良师益友令狐楚也老了死了。一种莫大的孤寂感像是一股强劲的寒流凶猛地袭击着他,让他猝不及防,心情一下子跌入情感之低谷,几乎对这个世界感到了绝望。

 他孑然一身,独上西楼,眼含热泪,百感交集,痛不欲生。悲痛之余,痛定思痛,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锦瑟》。诗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毕竟是一个诗人,他唯有借诗才能倾诉满腹衷肠。

如今,当我们拜读李商隐的这些诗作的时候,就会想到他如烟似雾般朦胧的爱情故事,谜一般的伤感人生。在冷艳的笔尖下,他孤独地抒发自己的款款深情,概括含蓄地描写了真挚而又脆弱敏感的爱恋生活。在那些无情的风雨当中,人生仿佛一个美丽的瓷瓶,显得极为易碎易逝。因而,他只得寄情于那穿越时空、虚幻而又美丽的神女,还有那沧海、蓬莱等奇情幻象,以此来构建虚无缥缈的温柔梦乡。 

李商隐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好纯洁的爱情,但是一辈子注定没有完整的爱。他一生为情所困,为情所累,却也心甘情愿。这就象他的诗中所表达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生活的屈辱和艰辛,爱情的坎坷和迷惘,无不锻炼着他的内心,使之愈加真诚和纯洁。

李商隐这种人生经历和他内心深处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一一凝聚成生活的结晶,成就了他的一首首爱情诗,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粒粒明珠。而李商隐他自己则一不小心也成了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桂冠诗人,开启了朦胧诗之先河,引得后世无数“李丝”们崇拜和敬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