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遍山道观古寺(上)

标签:
秦岭终南山道教祖庭楼观台道观大秦寺塔赊旗客首创文化 |
终南山:遍山道观古寺(上)
——终南山系列之十一
文/赊旗客(王 战)
道教始于汉代,但推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聃)为始祖,尊《道德经》为根本经典。终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关传经设教”之时。终南山西段有楼观台,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最先于此结草为楼,以观星象,名草楼观,后来简称楼观。老子在楼观南筑台为尹喜授经,台称“说经台”,因二者相距不远,故合称“楼观台”。《楼观本起传》谓“此宫观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兴也。”
楼观台,位于就(加山字头,音就)峪和田峪之间的山丘上。笔者认为,史载老子出函谷关西行不知所踪,故“说经台”仅为传说而已。后函谷关令尹喜追赶老子至此,既已不知所踪,便在此结草为庐,称“庐观”。加上传说的“说经台”,信众称之“庐观台”。之所以历代均称“楼观台”者,乃是关中乡音与大多数文人(来自全国各地)习用之中原发音有别所致(关中把u音多读为ou,如杜唸抖,庐唸楼等等),“结草”可为庐,信然;“为楼”则不可思议!楼观台今存古代刻制的两通巨碑——“道经”与“德经”。几处中低山峦均有楼台道院,山溪潺潺,古柏翠竹,幽雅别致。山麓冲积扇上有纪念老子的园林,内有古代刻制的老子骑青牛石灰岩雕像以及唐宋以来纪念和赞颂老子的名人碑铭和当代知名学者的题词刻石。道教自汉代创始以来,《道德经》是道家第一经典,老子理所当然地被奉为开山鼻祖。所以,人们把楼观台作为道教的“祖庭”,称“天下第一福地”。
继楼观之后,汉武帝于元封初(公元前110年)因夜闻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终南山大和峪(后称太乙峪)口建太乙宫,以祭太乙山神。至光熹元年(189年),始有道士杨谌,住此主宫事,从而使其成为道教的又一据点。南北朝时期,终南山道教有了新的发展。至唐李王朝的建立,道教被钦定于佛教之前,从而达到它的盛期,但在道观、道士的数量上都难比于佛教。随着唐朝的灭亡,政治中心的转移,终南山佛教开始走向衰落。而道教则不然,有陈抟、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种放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王重阳及其弟子继之创立并弘扬全真教,终南山道教于是又进入它的第二个盛期,并且有了更多的新变化。历代于终南山中所建道观可考或现存者尚有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宫、丹阳观、长春观、太一观、四皓庙、玉真观、金仙观、开元观、灵泉观 (原华清宫)、白鹿观、太元观、萯黎观(原萯阳宫)、化羊宫(亦称化羊庙)、太平观( 原太平宫)等数十座。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别的祖庭就在终南山中。正因如此,有人将终南山列为道教名山。
在楼观台大片道观领地之西的就峪东侧,有个较小的塔儿峪,其左侧山嘴上方,屹立着一座“大秦寺塔”, 俗称“镇仙塔”,为公元8世纪中叶景教(基督教在华古称)传入中国所建。“大秦”系晋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该塔是古代中国“景教遗存三步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地震,明代之后该塔开始倾斜。它较比萨斜塔早建6个世纪,比被誉为“东方斜塔”的苏州虎丘塔的倾斜度超过近半米。除极少数专家知其重要价值外,世人知之甚少。今后应广为宣传,并对该塔加以保护。镇仙塔显然是冲着道教来的,但从楼观道人对它的容忍和友善态度看,可知东方文明的大度与宽容。
赊旗客赞叹终南山道观云:
喜公结庐实,老聃说经空。
楼观始作俑,太乙也走红。
华夏重和谐,蛮夷尽纳容。
奇经非常道,至高是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