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爱》札记:由洛伍德学校推想十九世纪西方的启蒙教育
(2012-07-15 10:20:20)
标签:
王跃精读书原创读《简爱》札记由洛伍德学校推想十九世纪西方的启蒙教 |
分类: 教育杂谈 |
简爱就读的洛伍德学校是一所半慈善性质的寄宿女校,学校的姑娘要么是死了父母一方,要么是父母又亡,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这样的学生教育难度可想而知。
学生在洛伍德的生活是艰苦的,因为该校的办学宗旨是:“简单的伙食,朴素的服装,不讲究的设备,艰苦勤劳的习惯,这就是学校和全校的人生活的常规。”学校的伙食不是难以下咽,就是不够吃,学生们常常处在饥饿状态中;全校四个班的学生同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教学设备不能说不简陋。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在学了六年之后,法语达到了能看能讲的程度,能做粗细绣花,弹的圆舞曲让人听得“入了迷”;画得画“比斯××城学校里第一流学校里的老师还画得好”,而且颇有素质,“简直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了。”也许正是这些原因,简爱才能“胜任英国良好教育所需各项常规课程之教学,”充满自信地离开洛伍德,到桑菲尔德府去“打工”。在洛伍德,像简爱这样的好学生是否是个例呢?好像不是,你看简爱的好朋友、十四岁的海伦·彭斯心胸宽广,知识渊博,善于雄辩;还有另一个朋友玛丽·安·威尔逊,聪明伶俐长于叙述……由此推想,洛伍德学校的教学成绩可谓不低。那这所学校的教学有什么“秘密”呢?
一是基督思想的熏陶。洛伍德学校的基督教色彩很浓。学校的门上嵌着的石头牌子上刻的是《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学生天没亮就起床,“先背诵了这一天的短祷文,随后念了几段经文,接着是曼声朗诵了《圣经》中的几个章节,整整花了一个钟头。”还有饭前饭后都要念一段很长的感恩祷告,唱一首赞美诗;星期天还要走两英里路,到教堂做礼拜;当天晚上还要背教义、《马太福音》,听米勒小姐“冗长的讲道”……总之,基督教的熏陶是洛伍德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从海伦·彭斯的谦卑、忍让,可以看出其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而简爱,后来之所以能够以德报怨地原谅、宽容舅母,也不能不说是受了基督思想的表现。
二是帮学生养成艰苦勤劳的习惯。简爱在到洛伍德之前,督学勃洛克赫斯特就准备将她“安置在一个专门培育珍贵花草的园圃里,”而且勃洛克赫斯特确信,简爱“对自己有幸中选的这种无比荣幸,会满心感激的。” 勃洛克赫斯特说得对不对?从小说的描述来看,至少简爱对这一任务没有反对或是反感;即便在斑疹伤寒肆虐学校的时候,她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把“从树林里挖来的一把根栽到我的园子里,怕它搁到早晨会枯掉。”事实上,不光是简爱,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栽种的园地,——小花坛。几十个小花坛让数条宽阔的散步道围绕着,成了校园的一大景观。夏天,这些花坛“繁花似锦,一丈红长得像树那么高,百合初开,郁金香和玫瑰开得正盛。粉红的海石竹和深红的重瓣雏菊把一个个小花坛的边缘点缀得五彩缤纷,多花蔷薇早晚都散放出它们香料和苹果般的香味”。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辛勤劳作的结晶。培养花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体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责任心,同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换来了这么好的回报,一定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到美的陶冶。除了经营花坛之外,学生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还有整理抽屉,刺绣、收拾活计等等,可以说,洛伍德学校的确是在有意识、下力气地培养学生艰苦勤劳的习惯。
三是较为丰富的课程设置。洛伍德开设的课程有地理、历史、文法、习字、算术、音乐、劳作、裁剪、法语等等。从简爱的所见所闻,和她的亲身体验来看,学校在对待这些课程时,没有侧重,没有偏爱,而是门门功课都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校开设这么多课程,一定需要许多老师吧?事实上,洛伍德学校的老师并不多,只有谭波尔、史密斯、斯凯丘、米勒、马丹比埃洛等寥寥几位,学校之所以会出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结果,就是由于学校的老师——除了法国来的、教法语的马丹比埃洛——都兼任至少两门功课,比如“斯凯丘小姐,教历史和和文法,还管听二班的回讲”,而作为学监的谭波尔,不仅负责学校的日常事物,还教学生的地理、音乐和绘画。老师们付出这么多,报酬一定很可观了?简爱后来在这所学校当了老师,年薪仅十五镑,后来她出去当家庭老师,年薪则是三十镑!老师们能胜任这么多教学任务,这一方面说明她们多才多艺;另一方面,不也说明了她们身上的那种敬业精神吗?而这,也许正是洛伍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众多优秀生的秘密所在吧?
四是因材施教、多学多得的教学机制。因材施教虽说是我国的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但是在洛伍德学校却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把这种方法和多学多得、竞争机制结合起来,取得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比如简爱,由于用功学习,入校不久,就升到了全班第一名;这时,学监谭波尔答应简爱:只要未来的两个月里她能继续这样的进步,就教她绘画,准她学习法文。而后来的情况是,由于简爱用功学习,“只过了几个星期我就升了一班,不到两个月,就准许我开始学习法文和绘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学习便成了自我能力的展现,自我上进的表现,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定然也很不容易——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自我超越的乐趣。后来,洛伍德经过进一步改善,又做到了“情理跟严格、舒适和节俭、同情和说一不二结合起来。学校终于成为一所真正高尚而有益的机构了。”
洛伍德学校充其量是一所慈善学校,受硬件设施的制约,其教学质量定然难与当时众多的贵族学校相比。但是拿洛伍德和同时代的、我国清朝末年的学校相比,却有些云泥之别;即使是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相比,我们难以数计的、设施一流的小学,有哪所学校能培养出洛伍德那样的学生呢?牛津、剑桥之所以能成为百年世界名校,英国之所以那么强大,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