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隔巷蟆更听未真——贾宝玉《四时即事诗》的江南文化情调

(2025-05-02 13:24:06)
标签:

贾宝玉

四时即事诗

杭州景物

江南情调

情本文化

分类: 文学解析


               隔巷蟆更听未真

——贾宝玉《四时即事诗》的江南文化情调

土默热

 土默热红学与当今主流红学争议的焦点,并非《红楼梦》作者究竟是曹雪芹还是洪昇,而是《红楼梦》作品中究竟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文化。主流红学的专家学者们,根据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反推《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小说”,表现的是“旗人文化”;而土默热红学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用昆曲手法创作的小说,表现的是江南世族文化和晚明情本文化。这方面的例证过去谈的很多,本文拟从贾宝玉所作《四时即事诗》角度,再论证一下红楼故事的江南情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描写,元妃省亲结束之后,贾宝玉和姐妹们搬进大观园居住。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他曾有几首《四时即事诗》,虽不算好,却是真情真景。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

宝玉这四首《四时即事诗》,是写自己住进大观园后,对园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即一年四季景色物候和风雅生活的感受。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写得很平实,虽然带有一些“富贵闲人”的色彩,但也是那个时代公子红妆们阳春白雪文化的体现。红学界那些专家学者过去并非不注意对《四时即事诗》的研究,但他们囿于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的著作权,无法将诗中表现的情景与曹雪芹联系起来,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某著名红学家就是这样鉴赏《四时即事诗》的:

贾宝玉一方面是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叛逆者,一方面又是过惯了封建地主阶级吃喝玩乐的寄生生活的公子哥儿。当他初进大观园暂时地感到“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时候,他更多地是一个“富贵闲人”。《四时即事》诗即是他这一面生活的自我写照。但大观园不是世外桃源,它同样存在着污秽、眼泪、挣扎和反抗。当宝玉领略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时候,他就不能再悠然闲适下去;于是,愤懑、痛苦、绝望,终至以“悬崖撒手”抹去粉渍脂痕。

这哪里是研究《红楼梦》中的风俗文化啊?几乎就是用阶级分析法来剖析贾宝玉的剥削阶级公子哥寄生虫本性。本文倒不是要在政治层面同这些红学专家来辨析鉴赏《四时即事诗》的孰是孰非,而是要探讨一下《四时即事诗》的文化情调,判别一下诗中所描写的究竟是何时何地何人,在十二三岁时的风雅文化生活。简言之,《四时即事诗》所表现的,完全是江南文化的情调,简直就是杭州西湖、西溪、西泠一年四季文化生活的翻版。从而证明《红楼梦》乃是情本文化流行期间,在“三生石畔”杭州创作的小说。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这是在什么地方的春夜感受呢?绝非干燥多风的北京之春,而是典型的杏花春雨江南景致。一句“枕上轻寒窗外雨”,“点点花愁为我嗔”,道尽了江南春色的典型特征,与陆游诗中所说“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游的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杭州武林门一带的春色。宝玉诗中所说的“蟆更”一词,系江南口语中“虾蟆更”的简称,最先出现于五代诗人张蠙的诗《钱唐夜宴留别郡守》: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钱唐”亦作钱塘,系杭州的古称,此诗便是用杭州人祖祖辈辈说的“虾蟆更”,来描绘“钱唐”春夜的特有景致。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这是在什么地方的夏夜感受呢?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是“荷露”与“柳风”,这恰是锦绣江南特别是杭州西湖最有代表性的夏夜景色。曲院风荷,菡萏妖娆,莲叶田田,露珠点点。六桥烟柳,丝绦低垂,轻风吹拂,舒卷娇柔。再加上一句“水亭处处齐纨动”,穿着漂亮“齐纨”夏装的红男绿女,夏夜里齐集在湖畔“水亭”,享受着丝丝“柳风”与点点“荷露”,昼日之暑气顿消,令人心旷神怡。这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杭州人西湖消夏天然图画。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这是在什么地方的秋夜感受呢?一句“桂魄流光”道尽了其中奥妙。北方是没有桂花的,“三秋桂子”恰便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秋景。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桂魄”亦有代指秋月之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典故,就出自杭州西湖灵隐。长满浓厚青苔的石头上,有仙鹤在舒服的睡着;梧桐树上栖息的鸦雀,被飘散的露水打湿。如果您在秋夜里亲身来西湖灵隐天竺或孤山西泠一游,便会获得与贾宝玉《秋夜即事》诗中完全相同的感受。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奴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这是在什么地方的冬夜感受呢?一句梅魂竹梦”道尽了锦绣江南冬夜的景致,而杭州西湖更是千年追逐“梅魂竹梦”的地方,追逐“梅魂竹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则是隐居孤山的那个“梅妻鹤子”林和靖。“松影一庭惟见鹤”与上文所云“苔锁石纹容睡鹤”,显然均取义于林逋处士所豢养之鹤。“梨花满地不闻莺”中的梨花喻雪,江南之莺在飘雪的冬季便迁徙到更温暖的岭南,杭州的冬天确实听不到莺声。这些对冬景的感受,非江南人特别是杭州人,是难以确切解读出其中三味的。

所谓《四时即事诗》,就是根据一年四季中眼前实事而写就的诗歌,诗中春季的“杏花春雨”,夏季的“荷露柳风”,秋季的“桂魄流光”,冬季的“梅魂竹梦”,不仅是锦绣江南的四季景致,更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景致,与武林春色、六桥荷柳、灵隐桂魄、孤山梅鹤的景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朋友们都懂得“诗言志”的道理,非在这种四时景致中长期生活过的人,非经受过这种四时文化长期浸润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生动传神之《四时即事诗》的。

《红楼梦》的作者绝非乾隆年间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而是康熙年间在杭州这种四时景致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洪昇。在洪昇早期的诗作中,便有一首与贾宝玉《四时即事诗》相仿佛的《闺中四时歌》。该诗也是按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江南景致,表现作者心中那挥之不去的闺友闺情。诗中描绘的春日“红云百草”,夏日“芙蓉帘栊”,秋日的“瑶天清露”,冬日的“坐拥梅花”,与贾宝玉诗中描绘的四时景致,应该有文学创作审美建构之关联性:

流苏帐启映红云,晓日微笼百草熏。

唤着且须停彩笔,妆成眉黛欲劳君。(春)

 

楚簟吴绡夏亦凉,谁言三伏罢红妆。

青铜写出芙蓉影,仿佛帘栊处处香。(夏)

 

贪看鸳鸯不肯归,瑶天清露满罗衣。

彩云一片如相识,昨夜相思梦里飞。(秋)

 

坐拥梅花醉不眠,楼头月出弄娇弦。

画屏莫着银灯亮,黯处看人亦可怜。(冬)

这首诗载于作者早年的诗集《啸月楼集》,诗集中有结集出版时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太平良相黄机写的序言,序言注明作于“康熙乙卯”年,即康熙十四年(1675),集中所收之诗显然均作于此前,是洪昇青少年时期的作品集。这首《闺中四时歌》应该是他十五岁前“命笔鸣钱塘”、“早擅作者(诗人)之林”(见洪昇的启蒙塾师陆繁弨《同生曲序》)时的作品,与《红楼梦》书中说《四时即事诗》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当时就被人“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在年龄和时间段上基本一致。

 

2015.9.26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