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之父升任“兰台寺大夫”创作素材探源

(2025-05-02 13:13:29)
标签:

林黛玉父亲

兰台寺大夫

御史台

黄彦博

早逝

分类: 文学解析

林黛玉之父升任“兰台寺大夫”创作素材探源

土默热

《红楼梦》书中交代:林黛玉之父姓林名海,表字如海,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便从科第出身。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林如海娶妻贾敏,乃贾母之婿,生有一子一女,儿子不幸三岁夭折,膝下仅有弱女黛玉。妻子亡故之后,贾母念及外孙女年幼丧母,无人依傍教育,便将黛玉接住贾府。不久,林如海也身染重疾,于次年“九月初三巳时没”。黛玉在贾琏陪同下,深秋之际回家葬父。

《红楼梦》作者笔下关于林如海身世阅历的交代很是玄妙,特别是他中举后升任的这个“兰台寺大夫”官职,令很多红学家大惑不解,用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也难以解释。于是,《红楼梦鉴赏辞典》便解释为:“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兼任纠察,故后世又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为兰台寺。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秦汉间职掌纠察弹劾的御史大夫。清代无此官名。曹雪芹故意根据古代官名虚拟了这一官衔,是为了避免唐突朝廷之罪,且与无朝代年纪可考的说法相呼应。”

认为清代没有“兰台寺大夫”这一官名,便是曹雪芹编造出来的,这种解释之荒诞无须多言。旧时文人笔下,为了附庸风雅,往往使用古代的官职名称,代指本朝官职。《红楼梦》书中也不止这个“兰台寺大夫”,贾雨村升任“大司马”,便是兵部尚书的代指。清代虽然没有“大司马”官职,但绝不是曹雪芹随意虚拟的。甲戌本第二回在“兰台寺大夫”一词后脂砚斋批云:“官制半尊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脂砚斋说的“半古半今”,便是指这种文人笔下以古代今的官职称呼。

兰台始设于汉代,将皇宫内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后人从此引申,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官,都曾被称为兰台。明清两代,翰林院掌编修国史、编辑奏章、进讲经书和草拟诏谕等高级文字工作,是皇帝的高级文秘机构。翰林院官员即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文人笔下习称其为兰台。为了搞好人才储备,明清两代又建立了进士入翰林制度,由进士选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视为准翰林。

庶吉士在翰林院接受一段时间教习后,经过考试“分别授职”,一般称为“散馆”。《明史职官志二》:庶吉士“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清史稿选举三》:“三年考试散馆。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清两的翰林为朝廷储才之地,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成为庶吉士者均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多出于翰林院庶吉士。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兰台制度及其称呼的沿革和演化,下面回归正题。

我国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的岳父黄彦博(字泰征),于康熙三年中举后被朝廷选为庶吉士,时人称之为“黄庶常”。黄彦博未及散馆,于康熙四年(1665)夏秋间病殁于北京,友人《祭黄庶常》之诗文甚多。黄彦博本是洪昇的舅父,后又成了他的“妇翁”。洪昇与其表妹黄蕙于康熙三年夏秋之交刚刚成婚,次年秋岳父兼舅父便病逝了。黄彦博逝世于北京,当时洪昇夫妇尚在杭州,闻此噩耗,洪昇痛哭流涕做了《遥哭黄泰征妇翁七首》(见《啸月楼集》),其中第七首为:

曾闻簪笔兰台

转眼松楸入望哀。

浪说金茎赐露

何曾留得马卿才。

(其它六首略)

诗中首联即用“兰台”一词代表黄彦博的庶吉士身份,同时用“簪笔”一词代表自己听闻岳父将要从庶吉士散馆选为“御史”,没想到“转眼”就传来了逝世的噩耗。旧时馆选为监察御史者,可称为“簪笔兰台”,也就是有权向皇帝“簪笔以奏不法”的意思。洪昇用“曾闻簪笔向兰台”之典,表达的就是听说岳父即将由庶吉士馆选为御史的意思。后一联使用汉代著名官僚文人司马相如长期“病渴”,皇帝御赐“金茎赐露”为其治疗,也没有能够挽救其死亡的典故,比附岳父黄彦博久病不治,生荣死哀、其时可叹,其才可惜。

从以上简要介绍洪昇岳父兼舅父黄彦博科举出身、跻身兰台、馆选御史、深秋病逝的整个人生过程,我们再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身世的描写:前科探花,升任兰台寺大夫,选任巡盐御史,九月初三病逝,可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完全是按照黄蕙之父黄彦博身世经历描写的。至于书中描写的贾琏陪同林黛玉前去奔丧,因时值深秋,天气转冷,来信要家里捎去“大毛衣服”,也应是按洪昇夫妇前往北京奔丧时的情景描写的。北京九月初三时气候已很凉了,书中描写的扬州当时并不需要“大毛衣服”。

黄彦博确实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乃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之黄家。杭州黄家为宋代福建莆田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赠太师谥清惠黄氏家族裔孙,世居金墩武林积善坊巷,为钱塘(今属杭州)望族。其祖上是否曾袭过五世列侯无考,但曾世袭伯爵无疑。黄彦博之父黄机在清初顺康年间曾历任朝廷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最后官至朝廷文华殿大学士,号称“太平良相”。卒赠太傅、太师,谥文僖。黄彦博在仕途上并没有沾祖上和父亲的什么光,而是从科第出身,十年寒窗考中进士(是否位列殿试三甲之探花存疑,中举后升至庶吉士即“兰台寺大夫”却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旧有《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红楼梦四大家族连络有亲考实》等文章,对此考证甚详,此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自去翻阅。黄彦博的这些人生经历,与《红楼梦》书中简介的林如海身世阅历基本相同,当非偶合,不熟悉者是绝对写不出的。黄彦博逝世后,与其祖黄克谦、其父黄机均葬于杭州西湖灵鹫峰下三生石畔家族墓地(太平良相黄机墓碑至今尚存,位于西湖灵鹫峰下白乐桥),这与《红楼梦》书中关于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的描写密切相关,家族的祖宗庐墓代表着黄蕙的身世源流,黄蕙的名和字又象征着一株兰草,这就是书中所写林黛玉的出身嘛。

当然将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与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一一对号入座加以指实并不科学,笔者在《林黛玉文学形象是如何创作的》一文中,曾论证《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取自黄兰次之根,林以宁之身,杨玉环之魂,洪昉思之心(文章附后)。虽然黄彦博不曾任过两淮巡盐御史,但林以宁之父林纶却担任过河东道巡盐御史。脂批中说《红楼梦》为林如海取名与出自“学海文林”,亦与洪昇恩师毛先舒《箴洪昇》诗中说“子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有关。小说创作的勾当么,允许剪接素材合理虚构,林如海与其女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均取自洪昇及其身边亲人,亦为洪昇《红楼梦》著作权之有力佐证。

                  20193

 

附:

林黛玉文学形象是如何创作的

土默热

内容提要:《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形象,取自黄兰次之根,林以宁之身,杨玉环之魂,洪昉思之心。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是作者倾注感情精心塑造的小说人物。她是男主角贾宝玉的表妹,老祖宗贾母的外孙女,乳名黛玉,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宝玉戏赠),在大观园中住在潇湘馆,姐妹们起海棠诗社时为其取雅号潇湘妃子。林黛玉前身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托生的贾宝玉有“木石前盟”,故陪其造历凡劫,用一辈子的眼泪偿还其浇灌之恩。林黛玉工诗词,文笔意趣俱佳,是海棠诗社的骨干,桃花诗社的重建者,号称大观园才女之冠。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多愁善感,多情擅妒,在镇日无尽的泪水中演绎了感天动地的宝黛爱情悲剧故事。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红楼梦》作者所塑造的林黛玉文学形象是新颖独特的。首先是一反才子佳人小说惯有的大团圆结局,作者通过林黛玉所演绎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是极具感染力的悲剧结局;其次是一反传统爱情故事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窠臼,作者所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是通过欲纵还迎、以妒写情来表现的;再次是一反古典文学惯常的郎才女貌人物刻画方法,作者所描绘的林黛玉形象,不论身体还是性格都是有缺陷的。总之,林黛玉不是一个传统的温柔敦厚宜室宜家的贤妻良母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着自恋复自怜、多情复多疑性格行为的大众情人形象。

文学乃是人学,林黛玉这样立体鲜活的文学人物,必然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不会是凭空杜撰拍脑门拍出来的。但读者同时也必须懂得,书中林黛玉的形象是个文学形象,是作者采自生活又根据自己内心情感通过文学建构加工塑造而成的。土默热通过长期的文学解析和文化考证,论证了《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是传奇大家洪昇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是用亦幻亦真手法表现洪氏家难、蕉园诗社、《长生殿》案的世情文学作品。书中林黛玉的形象,乃是根据黄兰次、林以宁、杨玉环等一系列才女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绘就的。

去年,山东大学文学院某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土默热红学辩误》(其导师又以同名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曾拿土默热考证的林黛玉生活原型说事。他认为林以宁与表哥洪昇没有恋爱婚姻关系,也没有早亡,因此不可能是《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这位可爱的研究生及其导师,根本就没有通读过土默热红学文章,又按照传记人物的思路去考证辩疑,如何能得出正确结论?土默热确曾说过林黛玉身上有林以宁的影子,但何曾说过她是惟一的生活原型?土默热在不同的文章中,说的是《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形象,取自黄兰次之根,林以宁之身,杨玉环之魂,洪昉思之心。

 

1.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取材自洪昇爱妻兼表妹黄兰次。

洪昇妻子黄蕙,字兰次,是洪昇嫡亲的表妹,二人从小青梅竹马,长成后如愿缔结婚姻,乃是那个时代不多见的自由恋爱婚姻。且由于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一对儿为时人津津乐道的“同生夫妻”。洪昇与黄蕙一生相爱相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感情深厚。结缡之日,洪昇诗云:“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而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洪昇在《寄内》诗中,曾以动人的文笔,回忆二人昔日深厚的感情基础:“少小属兄弟,编荆日游憩;素手始扶床,玄发未绾髻。”婚后洪昇长期在北京国子监求学,夫妻两地鸿雁寄相思,洪昇曾在进京路上给妻子寄诗道:“玉鞭驱马急,绣履踏春迟。看遍如云女,谁能动我思!”

黄蕙出身名门,其家族祖宗庐墓在杭州西湖岸边灵鹫峰(飞来峰)下天竺寺旁,即绛珠草所在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正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康熙十年前后,洪氏家族发生了天伦之变,黄蕙随同丈夫洪昇逃离了富贵流传百年的大家庭,整个后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的生活。一个极富极贵家族出身的娇小姐,一生随丈夫奔波受苦而无怨无悔,经常以泪水打发揭不开锅的岁月,爱女在饥寒中不幸早夭,正所谓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红楼梦》中“绛珠还泪”的故事,就是这样构思的。

《红楼梦》书中之所以为林黛玉取别号“潇湘妃子”,也同黄蕙与洪昇的特殊生活遭遇有关。古代传说中的“潇湘妃子”,即指舜帝的妻子娥皇女英,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寻夫到九嶷山,哭泣的泪水染红了满山斑竹,这斑竹恰是“绛珠草”红泪点点的象征。舜帝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乃是“古孝子”的楷模,洪昇恰是按照舜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理念,对待家族天伦之变逃离家庭的,所以一生都以“古孝子”自居。古孝子舜帝的妻子,不正是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么?综上可见,《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洪昇妻子黄兰次是其取材之根。

 

2.海棠社桃花社的出色女诗人——取材自洪昇表妹蕉园女诗人林以宁。

《红楼梦》的主要创作目的之一是为“闺阁昭传”,这里所说的“闺阁昭传”并非写一般的女子,而是专门去写一群才女,即金陵十二钗。主要写十二个聪明美丽的女诗人,在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两结女子诗社的故事,前期为海棠社,后期为桃花社。大观园女子诗社的故事素材,取材于清初顺康年间真实发生的蕉园诗社十二钗事迹,蕉园诗社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蕉园五子社,后期为蕉园七子社,恰是西陵十二钗的故事。蕉园姐妹都是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与洪昇黄蕙均为表兄(姊)妹关系,她们共同的故园西溪古典园林就是书中大观园的原型地。

有证据证明黄兰次参与过蕉园诗社的活动,但“蕉园五子”和“蕉园七子”中均不载其名,蕉园诗集中也没有留下她的诗作,但她与洪昇的女儿洪之则(次女,长女早夭)却参加了诗社活动,书中十二钗之一巧姐,便是以洪之则与其亡姊为原型创作的。洪昇在创作《红楼梦》时,便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将蕉园诗社骨干成员林以宁的故事,嫁接在了书中林黛玉身上,构建了一个清新的“林妹妹”形象。林以宁是蕉园五子社的骨干成员,蕉园七子社的重建者,与书中林黛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身份地位完全相同,林黛玉就是海棠社的台柱子成员,桃花社的重建主持者。这种严密的对应关系绝非偶合可以解释。

生活中的林以宁最大特点,就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诗中说的“诗怀偏与药囊亲”。她诗才敏捷,多愁善感,疾病缠身,顾影自怜,爱陶渊明诗,爱卫夫人簪花小楷,爱竹,爱哭,经常以泪洗面,确实与《红楼梦》书中的林黛玉极为相似。林以宁诗“小园风雨夜来添,剩得残枝手自拈;为恐芳华零落尽,收将余泽在香奁”——一幅多么生动传神的林黛玉葬花图!林以宁与其丈夫钱肇修同洪昇黄蕙夫妇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同生夫妻”,洪昇曾在其四十初度时为其作《后同生曲》致贺。《红楼梦》书中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来源有自。

 

3.太虚幻境携兼美坠入迷津——取材自洪昇终生钟爱的情种美女杨玉环。

作者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让男主人公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姑的导演下爱上了一个叫做“兼美”的女子,与其“卿卿我我,难解难分”,最终携手坠入“迷津”。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故事,象征着作者本人因迷恋李杨爱情题材文学创作,最终因国丧聚演《长生殿》召祸案件落入万劫不复的人生迷津。这个“兼美”就是《长生殿》中杨贵妃兼具环肥燕瘦之美的形象,作者刻意交代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让宝钗得杨玉环之形,让黛玉得杨玉环之神,显然,作者对林黛玉的形象刻画,有神似杨贵妃的用意。

作者在书中描写宝黛之情,在太虚幻境曲子中是用“木石前盟”来表述的。“木石前盟”一词在《红楼梦》中并无出处,而是出自《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盟誓》一出写七夕夜李杨二人对着牛女双星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杨贵妃因安史之乱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一灵不灭死守盟誓,此时的盟誓便被作者改称为“前盟”。《红楼梦》书中出现的“白首双星”一词,也来自《长生殿》,李杨盟誓就是对着“双星”做出的,其目的是期盼双星绾合情缘,“使妾免‘白首’之叹”。由此可见,《红楼梦》宝黛爱情以“眼泪还债”,还的是《长生殿》李杨爱情的“前盟债”。

《红楼梦》书中三大主人公宝玉、宝钗、黛玉之名,都明显是取自《长生殿》的“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以及李杨的爱情信物“金钗钿合”;杨玉环乳名玉环,表字太真,作者也让宝、黛、钗三人均以乳名加表字行世。《长生殿》中杨玉环之“眉黛颦,啼痕渗”形象,很难说与林黛玉之名、表字以及爱哭性格的表述没有文学关联。“以妒写情”、“以泪还债”是《长生殿》表现李杨之情的最大特点,《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何尝不是按照“以妒写情”、“以泪还债”的思路铺叙的。杨玉环是洪昇终生挚爱的情痴情种,因此杨玉环的“姣慧妒”之魂,始终萦绕在林黛玉身上。

 

4.“他日葬侬知是谁”——林黛玉身上也有洪昇自己的感情生活经历。

《红楼梦》书中最打动人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最凄美的诗词是黛玉的《葬花词》。林黛玉之生活原型黄兰次、林以宁、杨玉环等人,均无《葬花词》或与之仿佛的作品,那么这个文学创意是从哪里来的呢?红学界过去很多专家,都曾考证出黛玉葬花与唐寅葬花行径有关,《葬花词》很多词句也仿自唐寅的诗作;但红学家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明代风流文人唐寅与《红楼梦》作者的文学关联。这是因为红学家们看错了《红楼梦》的创作时代,选错了《红楼梦》的作者。当人们知道《红楼梦》作者是洪昇的时候,黛玉葬花与唐寅葬花的文学关联便清楚了。

为写好黛玉葬花情节,康熙三十三年, 洪昇曾特意前往苏州桃花庵拜谒唐寅墓,在墓前赋诗四首以志此行,感慨自己虽然声名不及唐寅,但“后先境地亦颇相似”, 青年时放浪形骸为情所累,晚年却“垂老逃禅悔词场”。洪昇在唐寅墓前以“奉敕填词柳七郎”自譬,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我们再看看黛玉的《葬花词》警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不正是洪昇在桃花庵唐寅墓前的悲凉心境么!书中写宝玉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亦与《葬花词》义同出一源,即洪昇在唐寅墓地的悲凉心境。

读《红楼梦》者往往对“黛玉进府”故事场面描写印象深刻。黛玉丧母后,无奈依栖外祖母及舅舅一家生活,祖孙见面,白发苍苍的老祖宗搂着孤弱的外孙女呜咽不已,令读者无不动容,潸然泪下。其实这个场面也是按照洪昇自己的真实经历刻画的。康熙十年,洪昇丧母,家庭发生天伦之变,被迫到北京依栖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生活。黄机极为爱惜这个外孙兼孙婿,对其期许甚高。进入外祖父的相府,祖孙见面时相对呜咽的场景不难想象。林以宁有一首《寄黄兰次表姊燕都》,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君不见会稽有高士,庑下常依栖。此事少人知,知者乃为妻。”诗中的“会稽高士”指的就是洪昇。

 

5.林黛玉——一个带着作者深沉感情寄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学形象。

在《红楼梦》林黛玉身上,除了洪昇钟爱的黄兰次、林以宁、杨玉环诸形象外,“焚稿断痴情”、“冷月葬花魂”等情景的描写,也参照了吴吴山三妇,冯小青,叶小鸾等江南才女的悲剧故事。这些才女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活生生人物,都与杭州这个情本文化之都有着密切关联,由杭州才子洪昇顺手牵羊写入书中,乃文学创作中情理中事。综合以上文学考解可知,在林黛玉身上的感情寄托,说到底都是在写洪昉思之心。洪昇在林黛玉这个人物身上,既寄托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也阐释了自己信奉的情本文学理念,表达了自己终生孜孜追求并“清夜闻钟、遽然梦醒”的梨园梦。

“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洪昇夫妇与蕉园才女当时都是梨园梦的追求者和参与者,林以宁就曾撰写过《芙蓉峡》传奇,蕉园才女们还曾集体参与过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红楼梦》本身就是以戏剧手法创作的世情小说,深深地打着非情不传之“水磨腔”印记。我们考证研究小说人物的故事素材,既不能否认其源于生活,必有其生活原型;也不能认为就是人物传记,一时一事都要同生活原型对号入座。如果确切说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谁?林黛玉就是洪昇在梨园梦中幻化出来的,终生爱之、护之、怜之、惜之的多情女儿典型代表!

《红楼梦》书中不仅林黛玉的形象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在其他人物刻画上也有来自于不同生活原型事迹的迹象。譬如宝玉之父贾政,主要是根据洪昇之父洪起鲛为原型创作的,但那个“闲征姽婳词”的“老学士”贾政,写的则是洪昇恩师王士祯任礼部侍郎时的真实事迹。贾母的生活原型是黄蕙的伯祖母顾若璞,但那个在清虚观打醮的贾母,写的则是洪昇外祖父黄机的真实事迹。小说创作就是这样,故事素材源于生活,但创作中必须腾挪加工,否则就不成其为小说了。由于笔者对这些素材来源考订分散在不同的文章中,读者不易归纳,此文特加以说明。

当下主流红学界仍在顽固地据守“曹家店”土围子,说什么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以其一个莫须有的李姓表妹为原型创作的,但又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实李姓表妹的人生经历与林黛玉之相似之处,纯属牵强附会“猜笨谜”。当您知晓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潇湘妃子”,“阆苑仙葩”,“眼泪还债”,“木石前盟”,“白首双星”,“重建桃花社”,“钗黛兼美”,“葬花词”这些塑造林黛玉形象的独特文学概念和独有生活素材,都集中在洪昇与他所爱的姐妹们身上时,林黛玉形象的创作人,《红楼梦》小说的著作权,除了大戏剧家洪昇,还会有别人敢于承受么?

作者在交代此书创作目的时曾说,“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一词,就出自杭州孤山苏小小墓慕才亭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就是“怀金”,“埋玉”就是“悼玉”。洪昇遭遇《长生殿》案后,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祖宅巢云居残址上搭建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这里是女娲遗弃之“无材补天”石的产地,是苏小小、冯小青“怀金悼玉”之处,正处于“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的情痴情种洪昇,在这里“试遣愚衷”的作品,当然就是《红楼梦》。

2016年春分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