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生日猜灯谜上元佳节有隐情——兼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未成”之原因(修订稿)
(2025-02-23 14:14:58)
标签:
红楼梦第22回未成上元节宝钗生日猜灯谜隐情 |
分类: 文学解析 |
宝钗生日猜灯谜
——兼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未成”之原因
(修订稿)
今天是元宵节,就选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红学题目,当做新春灯谜送给各位朋友猜一猜助兴吧。既然要当做灯谜来猜,文中必然有谜可猜,并且还要有点趣味,这个谜就是《红楼梦》书中的“宝钗过生日猜灯谜”之谜。宝钗过生日不是谜,元宵节猜灯谜也不是谜,但书中写宝钗过生日那天举行猜灯谜活动就是谜了——因为宝钗的生日并不在元宵节,不是元宵灯节猜的哪门子灯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看了以上简介,朋友们想必已经看出其中古怪之处了吧?书中明确交代,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正月十五元宵节早已过了,没有在这一天发生元妃送灯谜、姐妹猜灯谜等灯节特有活动的道理。随后描写荣国府全家聚餐、演戏、猜灯谜的时间是“节下”,又通过贾政之口明确说这一天是“上元佳节”,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民间又俗称灯节,元宵节猜灯谜乃是应时应景的必然举动。这就把读者说糊涂了,宝钗生日猜灯谜,从正月二十一过到了正月十五,这不是时光倒流吗?
宝钗生日的古怪之处尚不止于此,《红楼梦》书中多处交代的贾府诸人生日,在时间上往往不一致,在情节上自相矛盾之处也很多。譬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问题又出来了。“过了灯节”就是宝姐姐生日,与第二十二回交代的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是一致的,但探春说“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这一天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共同的生日。如果贾母和宝钗生日相同,两人应该一起过生日,并且要以贾母为主才是正理。问题是书中第二十二回只写了老祖宗给宝钗过生日,并没有写老祖宗自己也过生日啊?更何况凤姐和贾琏商量怎样给宝钗过生日,绝口没提到老祖宗也在这天过生日。以凤姐滴水不漏的精明,这可能吗?
到了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如此看来,贾母生日在八月初三应该没有问题,书中正月二十一没有写贾母过生日也是正常的,因为贾母生日不在这一天。问题还是出在《红楼梦》作者对薛宝钗生日的描写上。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不妨联系书中第二十二回前后的故事情节,看一看其中的矛盾之处吧。在第二十二回之前,从第十六回到十九回,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元妃省亲的故事,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就是“上元佳节”,这一回的题目就是《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元宵节这天,贾府昼夜不停,为元妃省亲忙得人仰马翻,哪里有时间家里人聚餐过节?也不会有闲心去猜灯谜!元妃这天刚刚回家省亲,似乎也不太可能打发太监,巴巴的从宫中来送灯谜。宝钗也在接待元妃省亲的队伍里,不可能有时间自己过生日猜灯谜。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贾府诸人因省亲元宵节没过好,到第二十二回再写全家于宝钗生日这天补过元宵节呢?绝无此可能,元宵节是个时令节,必于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过,到了正月二十一宝钗生日这天,已是缺了半边的下弦月,还过什么劳什子元宵节?
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元妃送灯谜,姐妹们猜灯谜、制灯谜,贾政悲灯谜,确实都是发生在“上元佳节”这一天晚上的事情。这些描写在时间上显然与元妃省亲是冲突的。这一矛盾的出现,是作者疏忽大意或才力不及造成的么?应该不是。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元妃省亲的故事是后来补写的,而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猜灯谜、制灯谜的故事是原来就有的。补写了元宵节元妃省亲之后,作者发现了与第二十二回制灯谜的情节出现了矛盾,于是开始改写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二回本来就是写贾母率领全家人过元宵节的故事,宝钗生日也应是在元宵节这天。改写前的原作中尚没有元宵节元妃省亲的故事,故元妃从宫中派太监往家里送来灯谜。添写元妃省亲故事后,作者只好把此回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延改为元宵节后的正月二十一,并顺笔把贾母宝钗的生日也改成了这一天。这样在时间上看似与元妃省亲的故事不矛盾了,但内容上的送灯谜、制灯谜、猜灯谜、悲灯谜,还是元宵节特有的事情,这就造成了正月二十一“宝钗生日猜灯谜”这样一个新矛盾!
这一推断在脂批中尚有一个旁证,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在脂本《石头记》第二十二回的结尾有批语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批语所说的“此回未成”,指的并非是第二十二回没写成,而是指增写了元妃省亲四回故事后,第二十二回故事还没来得及改完改通顺,作者就逝世了,遂留下了上述永久的遗憾。脂批中所说的《红楼梦》作者“芹”或“芹溪”,可不是指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而是指杭州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中的那个“芹溪处士”洪昇(见土默热著《芹溪考证》)。洪昇补写元妃省亲的故事,是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元宵节期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在杭州时的实景创作的。有当时著名文人毛奇龄的《西湖蹋灯词》序为证:“尔者圣驾南巡,宫车先后从三竺还苏白二堤,皆笼灯树间,晃朗如昼,虽京师安福门观灯迎仗,无以过此,有太平极盛之象。”
“蹋灯”亦作“踏灯”,系指元宵节灯市观灯,清褚重光曾作《西湖蹋灯词》六十首,描述当时杭州蹋灯之盛。毛奇龄说的“蹋灯”,就是西湖蹋灯,并且是“圣驾南巡”时的西湖蹋灯!这与《红楼梦》书中写元妃省亲时的情景是完全一致的:元宵节的晚上,元春下舆进入大观园行宫,只见“苑内各色花灯闪灼”,“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康熙六次南巡,只有这次有此元宵节景象,是为排他性证据!
洪昇因酒醉落水逝世于康熙甲申(1704)年六月初一,逝世后畸笏叟于“甲申八月泪笔”的批语中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何谓“泪尽而逝”?屈原泪尽,自沉汨罗;太白泪尽,采石捉月,“泪尽而逝”就是投水而死的好听说法。洪昇逝后,他的恩师王渔洋悼诗中便有“采隐怀苕乍,招魂吊汨罗”的说法,足证笔者以上推论。
洪昇在《红楼梦》创作晚期,根据康熙南巡补写了元妃省亲的故事,还没来得及把后文元宵节猜灯谜的故事完全理顺,便猝然逝世了。正由于“此回未成而芹逝矣”,遂留下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猜灯谜”这一永久的遗憾。这一特殊的创作过程,用胡适先生“大胆假设”的那个曹雪芹来解释完全不靠谱,一条也说不通,只有放在《红楼梦》真实作者洪昇身上,这一切方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本文部分参阅了《大家论坛》上发表的署名weqf_SD文章《与冯其庸先生商榷——<</span>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未成考》,在此顺致谢忱。)
《红楼梦》元宵节故事拾零
土默热
《红楼梦》故事几乎涉及了我国所有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在元宵节热闹场面的描写上着墨尤多。笔者今拣三个《红楼梦》元宵节花絮拾零:一是《红楼梦》书中究竟写了几个元宵节?二是《红楼梦》写的是哪里的元宵节习俗?三是贾氏宗祠为什么在元宵节后正月十七“掩门收影”?
一、《红楼梦》书中究竟写了几个元宵节
这方面过去的研究者不少,一般认为书中一共写了三个元宵节。第一次是在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从此英莲命运多舛,甄家家破人亡。
第二次是在书中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在此回及前一回中浓墨重彩描写了为接待元妃省亲而兴建大观园的基础上,接着细致刻画了元宵夜元妃进园的盛况:“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待元妃进入园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第三次是在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及其下一回中:“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全家人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各类娱乐活动很是丰富多彩。尤其是“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
其实《红楼梦》不止明写了这三次元宵节,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还暗写了一次元宵节,并且专写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大家猜,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接着,贾母、黛玉、宝钗、宝玉、迎春、探春各制了一个灯谜,均由贾政来猜。“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
有的红学家说,书中第二十二回这次猜灯谜与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写的是一个元宵节,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此回书前面已经写了,正月二十一是宝钗的生日,贾母摆酒席演戏为宝钗过生日。此时元妃省亲已过去了六天,断无时空倒流再接着过元宵节的可能。还有人说这次猜灯谜活动不是在元宵节,这也说不通。花灯和灯谜是传统的元宵节特有活动,何况书中明确交代猜灯谜是在“节下”,断无过了正月二十一全家人聚在一起猜灯谜的道理。因此这只能是元妃省亲后的下一个元宵节。《红楼梦》共写了四次元宵节,甄家一次,贾家三次。
二、《红楼梦》写的是哪里的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花节,是传统三大“月半节”之一,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全国各地都过元宵节,过节的习俗也都差不多。主要活动是:吃元宵,赏花灯,放鞭炮,猜灯谜,看社火等等。这些活动在《红楼梦》书中都写到了,但因为这些活动地无分南北,看不出是那个地方特有的元宵节习俗。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红楼梦》元宵节写的是何地习俗呢?其实不难,从书中所写荣国府过元宵节期间的物候看,足可判定其是我国江南的元宵节,而不是北京的元宵节。
书中写元妃省亲在元宵节之夜,大观园内“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元宵节的时间是正月十五,此时北方尚是冰天雪地,河道湖泊尚未解冻,元妃倘在北京省亲,断无乘船游览大观园赏灯之可能。因此,《红楼梦》元宵节的园中景色只能取自江南水乡。
再从元宵节期间贾府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击鼓传梅”看,书中的元宵节也是江南习俗。书中第五十四回写元宵节这天大观园内热闹非凡,贾母带着内眷饮酒,看戏,观烟火,夜深未散。凤姐见贾母兴致很高,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于是大伙玩起了击鼓传梅,鼓声止时,梅花在谁手里谁要说笑话。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乃江南特有的景色;元宵节期间正是江南红梅盛开的季节,贾府方能击鼓传梅,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何来梅花可传?
三、贾氏宗祠为什么要在元宵节后正月十七掩门收影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热热闹闹过了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七日”,贾母等人再次“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也就是说,贾氏宗祠里的列祖列宗“影像”,从除夕夜一直供到正月十七,贾母率子孙再次“行礼”方才收起,“掩了宗祠”大门,祭祖仪式方正式结束。读了《红楼梦》书中这些描写,您感到有什么奇怪么?怪就怪在“正月十七”这个日子上,既非“除夕”“元旦”,也不是“破五”“元宵”,贾府为什么选在此日结束祭祀?
原来,这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历史上特有的习俗。历史上杭州人的元宵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在唐代,杭州的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要热闹三天。北宋初年,“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二夜”,灯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夜。明代,元宵灯会又延长至十天。清代,恢复宋制,元宵灯会减为五天,仍是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过了正月十七,杭州的元宵节才算正式结束。《红楼梦》写贾氏宗祠在正月十七“掩门收影”,写的正是清初杭州的习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红楼梦》是杭州人洪昇在顺康年间创作的。
从清初顺康年间到今天,三百多年过去了,由于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今天杭州的元宵节习俗与其他各地区别已不大了,但三百年前的杭州元宵节特有习俗仍存留于《红楼梦》书中。主流红学界根据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推论《红楼梦》是写“旗人习俗”的“京味小说”。从以上对元宵节“乘船观灯”“击鼓传梅”“正月十七掩宗祠”等习俗看,没有一丝一毫北京的年节味,更没有什么旗人的风俗味,倒是充满了江南年味,杭州元宵节味,汉族簪缨世族习俗味。正确领味书中对年节习俗的描写,对于正确解析红楼文化,也是重要的环节。
与冯其庸先生商榷——第二十二回未成考
论文类别:
论文作者:
上传时间:2008/8/26 9:48:00
天设迷魂阵---<</span>红楼梦>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文字“未成”考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红楼梦》(石头记)现存庚辰本此回回末有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多年以来,大家对这条脂批的理解,参照前一页页眉上的提示:“此后破失俟再补”,都以为止于惜春谜语的第二十二回是残稿,以庚辰本最近真,曹雪芹直到去世没有补完后部缺失的谜语文字,并由此指责戚序本、甲辰本等抄本此回文字的完整无缺,程印本的完整那就更别说了!大家认为这些抄本与庚辰本比较多出来的谜语文字,不是雪芹原文,是后人所补,证据就是回末脂批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而且接着引申,大家以为后人补做的宝钗谜语“竹夫人”水准太次,亵渎原著,“可怜无补费精神”。
我愿意相信,现存庚辰本上“此回未成”
指的并不是此回后头缺失的谜语没补上,而是另有所指。
现存《红楼梦》庚辰本(北大图书馆藏)并非定稿于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作者去世前二年多一点)。其中至少有第十七、十八回至第二十二回这六大回文字定格于乾隆年壬午除夕作者去世之时,即1763年初。不说定稿而说定格,是因为作者在他去世之前一直还在抓紧修改《红楼梦》文稿,借助原有的早本,这“原有的早本”才是“庚辰秋月定本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石头记》,而我们现在见到的北大图书馆藏《红楼梦》庚辰本文字,其实再叫庚辰本已不合适,因为它已经包括了雪芹去世之前他第五次改定的文字内容,科学的称谓或应为“带庚辰标记的1763本”。那么大家熟知的甲戌本,科学的称谓也许是带“甲戌标记的1763本”更好。依此类推己卯本。
我们今天可以判断到曹雪芹告别人世之时,他未来得及将原有的第二十二回文字改造完毕,只改到了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唱戏一半的时候,嘎然而止。
第二十二回正文原是早本元宵节文字,到作者晚年的时候,他要改造这回文字:把元宵节的痕迹抹掉。第二十二回未完,并不是没写完或没补完谜语,而是作者临终前没来得及改造完这回元宵文字。遗留至今的本子上,第二十二回前边是正月二十一、二十二宝钗生日的文字,紧接着却时光倒流,突然跳回正月十五灯谜。——今本上宝钗生日文字是早本上元宵节原唱戏文字的改换,抹去第二十二回元宵文字痕迹为的是给新添写的第十七、十八回元宵节元春归省文字让路。——这一段话我愿意不厌其烦的说下去。
让我们顺着《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叙述的文字顺序,来讨论一遍这回文字前后改写的来龙去脉。
第二十二回一开篇,凤姐接着上回和贾琏交代:“二十一是薛大妹妹的生日,”问贾琏讨主意看怎样给宝钗做生日。接下来文章更这样交代:
且说湘云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
于是湘云就住下了,此时是正月二十日,人人都有礼送与宝钗。注意:送礼的人员名单里没交代有邢夫人、尤氏。
到正月二十一这一日,便是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唱戏。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听那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呲着人借着光儿问我。’”
黛玉嫉妒宝钗,又使她小性儿了!宝玉不得不哄她。接下来开戏了: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
注意宝钗的态度,“推让一遍,无法,只得”,这样谦虚已经不是她过生日情景了!更有后来黛玉点戏:
黛玉又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儿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儿的唱戏摆酒,为他们呢?他们白听戏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戏呢!”说着,大家都笑。
贾母一句玩笑不要紧,把薛姨妈挂上了,这哪儿还象是贾家老太太主动张罗着为薛家女儿做生日?生日的事从此真的看起来就没影了。
唱完戏大家评论戏子,那唱戏的小旦,大家一论她的长相: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湘云便接口道:‘我知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
这一使眼色可好,宝玉同时得罪了湘云和黛玉。宝玉还要追着解释,湘云斥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可见这个二十一确实是在正月里。宝玉见湘云不理,只好又去找黛玉,谁知进去就被推出来。
宝玉同时讨了黛玉和湘云的没趣,便想起了《庄子》,心有所感,提笔又写,写完便上床睡了。此时是正月二十一晚上。
次日,宝钗黛玉湘云同看宝玉写的《寄生草》,她三人看毕,又看那偈语,一看宝玉快悟道了,这还了得?她三人便找了宝玉去,一番言语把宝玉就哄好了,四人仍复如旧。此日是正月二十二。
紧接着四人和好是如下故事: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
都什么时候了,元春还送灯谜出来?“四人听说忙出去”这一句,确实证明元春送灯谜是紧接着正月二十二宝钗生日第二天四人一番禅机交锋发生的。贾母见元春猜谜兴致好,也来劲了:
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贾政给贾母的贺彩,都是灯节下所用所玩新巧之物。而且,灯谜之集贾环始终在场。灯节灯节!注意真的时光倒流了!从正月二十二一下回到了正月十五!怎一下就倒退了七天?灯谜之事是正月十五晚上————二十二回后半部。
然而,庚辰本上第二十二回自惜春灯谜以后的文字破失了,此处有批语“此后破失
俟再补”,再后边另起一页:
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 枕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人鸡报 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 风雨阴晴任变迁
最后又有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庚辰本为蓝本的《红楼梦》普及本,此回后部谜语文字是照戚廖生序本补完的。戚序本后补的段落,更写贾政看了姐妹们的灯谜,他郁闷了:
“娘娘所作爆竹,乃是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做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做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做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做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戚序本回末借贾母的口还楔紧一句:“明日还是节下。”
注意时光倒流,确实是回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庚辰本此回的时序总结起来,是正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与正月十五。矛盾之处显而易见。其实所有的《红楼梦》早期抄本、印本在第二十二回时序上都是这样的矛盾局面。
第二十二回荣国府的元宵节,大梦一样,时序倒转,从正月二十二又退回到正月十五灯节了!这并不是早本这回文字有问题,例如说谜语破失了或根本没写完,这是我们错会了[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 的意思。
早本这回文字成文极早,没有理由不完整,大家单看看唱戏和灯谜两个场面都没有贾赦、邢夫人以及宁国府的人出场,就可以知道这回文字有多么古老了。那时候的贾家谱系还非常简单,宁国府还没演化出来,贾赦大房还不存在,荣国府只有贾政一房,迎春、惜春都是他的女儿,和探春一样,而且家中有亲戚们经常来住着。
所以说,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唱戏的文字在早本中就是元宵节唱戏,根本不是宝钗过生日。
第二十二回说宝钗过生日,那是作者后加的一顶帽子,因为作者新写出了第十七、十八回元宵节元春归省,正月十五重新让给元春了,所以第二十二回原有的元宵节唱戏等节目必须跟着改写。
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在早本时是完整的稿子,末尾批语中“未成”二字指的应是“未改造成”的意思,新写了第十七、十八回元宵节后,第二十二回元宵节文字就必须改头换面。
作者在他临终前,他突击改第二十二回,把元宵节唱戏改成了宝钗做生日唱戏,当他改到这里时: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听那一出?我好点。”黛玉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呲着人借着光儿问我。”
这段话是黛玉嫉妒宝钗生日排场的口吻,是作者新改过来的,符合黛玉一贯性情。
紧接着文字再往下面: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
这句话虽说是贾母执意让宝钗先点戏,乍看似乎是宝钗生日情景了,但是宝钗随后的反应却已是“推让、无法、只得”,包括稍后宝玉的批评:“只好点这些戏。”已经不是她过生日行止了。
作者之所以把第二十二回这一段元宵唱戏触机改为宝钗过生日,投机的恰恰是“贾母让宝钗先点戏”,这本不过是对第一次在这里过元宵节的亲戚家的小客人的礼貌,或者单单是贾母对宝钗的赞赏,实际按庚辰本次序看起来宝钗在第二十二回第一次过生日也有问题,因为按庚辰本,第四回宝钗就随着母亲哥哥投奔荣国府来了,其后《红楼梦》这么多的情节,秦氏死、贾瑞死、黛玉父亲死,元春封贵妃,贾府起造大观园,这么多事都一一妥当了,宝钗怎么可能到第二十二回才过她在京城的第一个生日呢?我相信这都是因为作者未来得及完成他的第五次增删,而造成的文字板块之间相互不接榫。虽然作者一边改写一边极力补缀,就象第十九回把李奶妈所吃之酪,触机改成是元妃所赐之糖蒸酥酪一样,第二十二回元宵唱戏改成了宝钗生日唱戏,我们看宝钗的反应“
推让一遍,无法,只得”,说明作者没改这一句,他或许就在这时前后撒手尘寰。
我相信这才是现存庚辰本此回回末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的正确含义。
“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
畸笏叟”。多年以来,大家对这条脂批的理解,都以为曹雪芹直到去世没有补完后部缺失的谜语文字,故判断第二十二回是残稿,并由此指责戚序本、梦序本等抄本此回后部文字的完整无缺,造成这样的冤案确实情有可原,因此回未成
四字太不具体了,而凑巧庚辰本后头又丢了谜语文字,这一切看上去似乎是阴差阳错,但是我相信宿命,这确实是上天故意为《红楼梦》设下的一个迷魂阵。
红学研究有必要重新审视百年以来一直坚守的学术大方向,红学界或可暂时放一放珍抄本,集中优势学术力量转攻文本。百年红学固有的学术意愿一朝被撼动,从学术感情上难以接受,我能理解。我本人期待着红学各位学者严厉的质疑和批评直至否定,如果是一种匡正,我也期待红学界各位专家给予肯定和补充。我尤其把这样一份期待的态度,期待于我所尊敬的前辈冯其庸先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