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稗畦草堂本《〈长生殿〉自序》看洪昇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及旨趣

(2025-02-03 15:12:45)
标签:

红楼梦

创作过程

创作旨趣

长生殿自序

长生殿案件

分类: 文学解析

从稗畦草堂本《〈长生殿〉自序》

看洪昇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及旨趣

                                                          土默热

一.《〈长生殿〉自序》系年竟然题差了二十年

这似乎是一个非关红学的题目,但又似乎与《红楼梦》创作之谜密切相关。

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传奇,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的问世,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狂热景象,也为洪昇带来了“南洪北孔”的千古美誉。《长生殿》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必然带来作品出版的社会要求。于是,就在洪昇的生前,《长生殿》便开始雕版印刷了。

《长生殿》的第一个印本就是洪昇自己出版的“稗畦草堂本”。稗畦是洪昇的别号,“稗畦草堂”就是洪昇居住的茅屋雅称。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遭遇“国丧聚演”《长生殿》祸事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当时由于“家难”未息,全家老小无处居住,四处漂泊无定。无奈之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孤山玛瑙坡搭建了一个茅棚,取名“稗畦草堂”,为妻儿老小遮蔽风雨,同时作为自己的诗酒吟啸之地(书斋)。伟大的传奇作品《长生殿》,就是在这个简陋的茅棚中首次出版的。

由于当时洪昇十分贫困,“稗畦草堂本”的出版工作并不顺利,购买材料,雇请刻手,都需要银钱支持,洪昇不缺“才”而缺“财”,因此出版工作时断时续,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到洪昇逝世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几近十年时间,也没有全部完成雕版工作。“稗畦草堂本”《长生殿》的正式出版印刷,是在洪昇去世后,由家人最终完成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稗畦草堂本”《长生殿》,除传奇正文外,还刊载了门人汪熷《序》和洪昇的《自序》。为洪昇《长生殿》题写《序言》的人很多,如毛奇龄、尤侗、朱襄、朱彝尊等名流,都曾为洪昇《长生殿》题写过《序言》,但“稗畦草堂本”只载门人汪熷《序》和洪昇自己的《自序》,说明“稗畦草堂本”开刻之初,其他这些《序言》尚未题写。汪熷《序言》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也就是“稗畦草堂本”开刻之年,友人毛奇龄《序》和其余序言均晚于此年(毛奇龄序康熙三十四年,尤侗序康熙三十六年,朱襄序康熙三十九年,朱彝尊序康熙四十一年)。

“稗畦草堂本”的洪昇《自序》,篇幅不长,全文如下:

自序

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随败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

     需要特殊注意的是,这篇《自序》的题署“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煞是奇怪——其系年“康熙己未”为康熙十八年(1679,《长生殿》脱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刻起始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自序》怎么可能提前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写就了呢?这个时间比创作完成早了九年,比作品出版早了十六年,岂非咄咄怪事!

为了解释这个明显的矛盾,文学戏剧界一些专家认为,这篇《〈长生殿〉自序》,很可能是他的前身《舞霓裳》的《自序》。洪昇创作《长生殿》的过程很长,先后三易其稿,第一阶段名称是《沉香亭》,主要是根据《清平三绝》写李白与杨贵妃的故事;第二阶段名称是《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佐中兴的故事;第三阶段才叫做《长生殿》,专写李杨“钗合情缘”。以章培恒教授为代表的学界专家认为,洪昇把作品改写了,但仍然袭用了以前所写的《自序》,所以出现了《自序》早于作品的怪现象。

《〈长生殿〉自序》有可能是《舞霓裳》阶段的《自序》么?仔细研究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主要根据有二:第一,在《自序》题署中,不仅有系年,还有地点,即“孤屿草堂”。杭州的孤山过去也叫做孤屿,洪昇的“稗畦草堂”建在孤山,“孤屿草堂”也就是孤山“稗畦草堂”。洪昇的祖父洪吉臣曾于明万历年间在孤屿修建过一个别业,由于年深日久,加之洪家后期衰微,无力顾及别业的修缮,定当残破不堪。洪昇的孤屿草堂应是在祖父的别业残址基础上修建的。孤屿草堂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有洪昇之女洪之则在康熙三十三年为《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所作之跋中记载为证:“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长生殿〉自序》既然是在“孤屿草堂”中写的,其写作时间必不能早于草堂建成入住之时。康熙十八年(1679)洪昇撰写《舞霓裳》时,尚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根本就不在杭州,更谈不上在尚未修建的“孤屿草堂”撰写《自序》了。

第二,从《长生殿》与《舞霓裳》作品内容的区别看,《自序》确实是《长生殿》阶段的序言,而不是《舞霓裳》阶段的序言。因为《自序》中明确交代,作品中有“月宫戏”的内容,而“月宫戏”系《长生殿》创作阶段所补:“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舞霓裳》阶段剧中没有这个内容,这在《〈长生殿〉例言》中交代的更十分清楚:“《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长生殿》杀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此,《自序》的撰写必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后,而决无可能在康熙十八年(1679)。

既然《〈长生殿〉自序》不可能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时间撰写的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圈定一个时间范围。“稗畦草堂”建成入住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长生殿》开雕也是在这一年。从这一年到洪昇逝世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其间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长生殿〉自序》必然撰写于这十年中的某一年。

洪昇在自序上系年为“康熙己未”,乃是干支纪年法。按照“十天干”纪年十年一轮回;按照“十二地支”纪年十二年一轮回;天干地支搭配纪年则六十年一轮回。洪昇可能撰写《自序》这十年,按干支系年如下:

康熙乙亥:康熙三十四年(1695

康熙丙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1697

康熙戊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康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

康熙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

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

康熙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

康熙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

这十年中根本就没有“己未”年。那么是否有与“己未”写法近似的年份呢?只有两个年份,这就是“己卯”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癸未”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其中康熙四十二年《长生殿》雕版已近完成,洪昇的《自序》不可能写得那么晚,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长生殿〉自序》撰写于“康熙己卯”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康熙己卯”与“康熙己未”差异很大,不太可能是洪昇自己错写或刻手刻错。“稗畦草堂本”乃是洪昇生前自己出版的,校对工作自己亲自担当,《自序》的篇幅又很短,何至于一开始就把《自序》的系年雕刻错了?更何况“稗畦草堂本”刻印的时间前后长达十年,校阅时间十分充分,何至于这样一处低级错误也检查不出来。看来,恐怕是洪昇有意而为之。洪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从“康熙己未”到“康熙己卯”,中间还经历了一个“康熙己巳”,前后相差了整整二十年;这一差,从时间跨度上也整整涵盖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中都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动机驱使洪昇有意把“康熙己卯”故意写成“康熙己未”,从而把作品系年提前了二十年呢?

 

二.这二十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康熙己未、康熙己巳、康熙己卯,这三个“己”年,在洪昇的一生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长生殿》的创作和传播,也实在是太重要了!

根据章培恒教授的《洪昇年谱》我们首先把这三个年份洪昇的遭遇开列如下:

康熙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

著述方面:改《沉香亭》为《舞霓裳》;朋友“毛玉斯谓《沉香亭》传奇排场近熟,昉思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改名《舞霓裳》;时距《沉香亭》之作已七年。”《沉香亭》当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

功名方面:朝廷开“己未博学鸿儒科”,取中尤侗等五十人。洪昇未膺推荐。

家庭方面:因三藩之乱牵累,洪昇父母被充军发配,家庭被查抄。“冬昉思父以事遣戍,母亦同戍,因徒跣号泣,白于显贵;以旬日余奔归杭州,侍其亲北行。驰走焦苦,面目黧黑,骨柴嗌嗄。”

康熙己巳(康熙二十八年,1689):

著述方面:改《舞霓裳》为《长生殿》成稿,传唱甚盛;“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功名方面:有人向康熙皇帝荐举洪昇,“然亦仅得奉朝请于金马门前而已,盖终未授职也。”也是这一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到杭州。

家庭方面: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八月,招伶人于宅中演《长生殿》,都中名士多醵分往观;值孝懿皇后佟氏于上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劾昉思等于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会康熙帝亦恶此剧,乃系昉思于刑部狱。已而狱决,昉思革去国子生籍。”

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

著述方面:《长生殿》雕版印刷进行中;为褚人获《坚瓠补集》作序;为王锡评点《啸竹堂集》。

功名方面:完全断绝功名之念,虚无主义思想严重。康熙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西溪。

家庭方面:父母皆弃世,二弟及两妹已前卒。以次子洪之益嗣于二弟洪昌为子,代嗣子营葬洪昌夫妇骸骨。作《葬弟哭妹》诗,倍极哀痛。

从康熙己未到康熙己卯,这二十年,洪昇从35岁到55岁,正是人生最成熟的大好时期,也是人生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至为悲惨时期。其间经历了“天伦惨变”、“抄家发配”、“斥革下狱”三次锥心刺骨的“家难”。这就难怪洪昇借康熙皇帝南巡故事,在《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并发出“二十年来辩是非”的呐喊了!否则,宝玉和他的大姐辩的什么“是非”?

洪昇似乎有个习惯,就是在每年的“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都要写一首表达心情的诗。我们从康熙八年(己酉)、十八年(己未)两首《元日诗》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三十八年(己卯)两首《春日诗》中,应该能清楚地看出洪昇的人生轨迹和心情轨迹。

康熙八年(1669),洪昇二十五岁。其时正是家难发生的前夕,洪昇尚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生活优裕,肥马轻裘,对朝廷和皇帝都充满了期望。这年所作的《元日早朝应制》诗如下:

万国车书会,千官拜舞同。青阳回玉历,紫气绕璇宫。

凤阙开云际,龙旂出雾中。辇花沾宿雨,御柳变春风。

日月瞻皇极,乾坤仰圣功。微臣霑蕙露,抽笔颂年丰。

康熙十八年(1679),洪昇三十五岁。已经经历了“天伦惨变”和“抄家发配”两次家难,家庭生活极端贫困,求取功名也遥遥无期,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惆怅。这年所作的《己未元日》诗如下:

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

揽镜知颜改,闻钟觉岁移。空怀拊髀恨,终愧弱男儿。

康熙二十八年(1689),洪昇四十五岁。这年的春日,正是“国丧”聚演《长生殿》前夕,洪昇在国子监求取功名已长达二十年时间,始终一领青衿,生活贫困如故,穷愁无计产生了归隐故乡的念头。随后便发生了“聚演”祸事,不得不于康熙三十一年狼狈逃回杭州。这年春日洪昇的原诗已佚,但从友人王泽弘的《和洪昉思游张氏园因忆故山作》诗中,亦可见端倪:

去年马上度春华,今岁春深未见花。

遥想故园梦断续,只留空谷影横斜。

身思济世非怀禄,梦到还山岂为家?

但得忘机随地乐,此生何处是天涯。

康熙三十八年(1699),洪昇五十五岁。此时的洪昇,父母和弟妹均已去世,家难已经平息,在孤山“稗畦草堂”中得以安稳生活,但遥想平生,万念俱灰。春三月,又亲眼目睹了康熙皇帝巡幸西溪,联想到自己与这位皇帝的恩恩怨怨,不禁感慨万千。这年所作的《己卯春日湖上》诗如下:

西湖一勺水,

阅尽古来人。

清浅元如此,

繁华一番新。

从以上四个“己”年洪昇所作的“元日诗”或“春日诗”,可以看出,洪昇为什么对这三个“己”年如此印象深刻,以至于在《〈长生殿〉自序》的题署上,都要在系年方面耍点小手腕了。原来,他耿耿于怀的,是这二十年的“是非”!“二十年来辩是非”,《红楼梦》作者口口声声究竟要辩什么是非?还须饶舌么?

 

三.洪昇在康熙己卯年都干了些什么

康熙己卯,即康熙三十八年(1699),相对于洪昇的一生来说,是个极为特殊的一年,极为敏感的一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所以洪昇在这一年所撰写的《〈长生殿〉自序》中,却不愿意署上真实的年份。

这一年,洪昇的重要经历有以下五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康熙皇帝于此年二月第三次南巡,三月份到达杭州。在杭期间,应老臣高士奇的邀请,巡幸了“西溪山庄”。在西溪山庄,康熙帝亲撰了御制诗,歌颂这里的美景和民风,并为高士奇亲笔题写“竹窗”二字,高士奇既悬挂在西溪山庄正堂上,又取“竹窗”作为自己的别号。洪昇与高士奇既是杭州西溪同乡,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有幸亲眼目睹了接驾的全过程。

康熙皇帝的御制西溪诗如下:

其一:花源路几重,紫山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

其二: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深。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籍渔为业,园绕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

第二件事情:洪昇的表弟翁嵩年,将在洪家宗祠出土的宝物“碧玉版《洛神赋》”,贡献给了康熙皇帝,深受康熙的喜爱,被携带回北京内府。翁嵩年的父亲翁世庸,乃平定台湾后的首任台湾知府,康熙二十八年洪昇“聚演《长生殿》”案中,因参与其事获罪而被革职。

“碧玉版《洛神赋》”乃是南宋时期的文物,于明万历年间在洪家的“洪忠宣公祠堂”出土,归洪家所有。后由于种种原因,为翁嵩年所得,旋即献给皇帝,从此进入内府。

第三件事情:洪昇把小妾雪儿所生的次子洪之益,过继到在家难中与自己一起被逐出家庭,在漂泊痛苦中早死的二弟洪昌名下,以继承香火;随后,以嗣子洪之益的名义,把客死外乡的洪昌夫妇骸骨迁葬故乡。事竣后,以极为沉痛的心情,写《述哀》诗四首:

同父三昆弟,伤哉仲已殂。二人留治命,一气续遗孤。妇榇移西郭,夫棺返北都。卅年生死别,重会此山隅。

回忆当漂泊,青袍历苦寒。选名寄他籍,录史望微官。先抱妻儿痛,终违椒水欢。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降罚天昏醉,招魂地渺茫。为兄年老大,稠叠遇悲伤。

汝逝十年后,此儿吾始生。不曾承色笑,何幸继宗祊。箕锸荷无力,衰麻啼有声。幽魂如入梦,头角认分明。

第四件事情:《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新编著作《坚瓠补集》成,洪昇为这部书写了序言。《〈坚瓠补集〉序言》中说:

今褚子之宅心也醇厚,其立言也和平,大要关于名教者,凡惓惓加意焉。一编之中轶事微词、诙谐谑浪虽复时时及之,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亦何损于大雅耶?

余浪游十余年,以客座所闻,亦欲笔之成帙,而性懒善忘,忽忽暮年,迄无就绪,而益服膺褚子用心之勤也。

第五件事情:为晚辈诗人王锡的诗集《啸竹堂集》进行评点。王锡读洪昇《稗畦集》和其他著作,悲洪昇之遇,作诗一首:

西泠才子客幽燕,短剑悲歌二十年。乌鸟痛深寒雨夜,鶺鴒音断白云天。关山暗洒思乡泪,花月都成恨别篇。无限声情幽咽处,灯窗一读一凄然。

综合以上五件大事,我们似乎可以推测:

其一,洪昇此时创作《红楼梦》的写作过程已近尾声,但尚未告竣。他对褚人获说的“欲笔之成秩”的著作,当为《红楼梦》;但此时由于“忽忽暮年,迄无头绪”,也就是尚未完稿。虽然没有完稿,但《红楼梦》已在朋友的小圈子中进行了传阅,以至于王锡读后产生了“无限声情幽咽初,灯窗一读一凄然”的强烈感情。

其二,元妃省亲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一年康熙第三次南巡的过程创作的。由于洪昇是坠水猝死的,很可能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去世,《红楼梦》也没有最终写完。在《红楼梦》诸多故事的创作中,“元妃省亲”应当是个比较晚出的故事。“己卯本”、“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不分回,说明创作较晚,此时尚未完全定稿。康熙三十八年正是“己卯年”,第二年就是“庚辰年”,“己卯本”和“庚辰本”应是这一时期写成的未定本。“甲戌本”无第十七至第十九回。

其三,《红楼梦》第十九回“小耗子偷香玉”的故事,应该是根据这年翁嵩年向康熙皇帝贡献“碧玉版”宝物的故事,于这年补写的。与此同时,“绛珠神瑛”神话,也应该是这一年根据“碧玉版”补写上去的。《红楼梦》有两个神话系统,“大荒顽石”神话是早期设计的,而“绛珠神瑛”神话乃后期补写,两个神话系统之间也没来得及弥合好,洪昇就落水猝死了。

洪昇之所以在《〈长生殿〉自序》中不愿意署真实的“康熙己卯”年,是因为这一年正是康熙南巡到杭州西溪之年,也是《红楼梦》中以此事描写“元妃省亲”、“小耗子偷香玉”的年份,洪昇“故弄狡狯”,用“烟云模糊法”创作,不欲让人们注意这个极为敏感的“己卯年”,亦是规避文字狱的需要。

那么洪昇为什么不提前十年,署上“康熙己巳”年呢?请不要忘记,“康熙己巳”年正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该年乃是洪昇“聚演《长生殿》”被“斥革下狱”的年份,是个更为敏感的年份。只有提前二十年到“康熙己未”才比较稳妥,也符合“二十年来辩是非”的创作需要。但洪昇似乎并不情愿使历史真相全部湮灭,因此才特意缀上“写于稗畦草堂”的尾巴,使知道内情的人能有正确的判断。

 

四.《〈长生殿〉自序》与《红楼梦》旨趣比较

《红楼梦》与《长生殿》乃作者洪昇围绕同一言情主题所写的两部文学作品,《红楼梦》的很多情节,都源于《长生殿》作品与作者的遭遇。《长生殿》付梓之际,也是《红楼梦》将近成书之时,作者写《〈长生殿〉自序》,心中必然存有一个《红楼梦》,某种程度上,《〈长生殿〉自序》也是《红楼梦》的《自序》。让我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与《〈长生殿〉自序》的内容加以简单比较。

1.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对明末清初“言情之文”“兼乖典则”的文学创作现象进行了激烈抨击,认为“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这个认识同《红楼梦》中描写贾母批评“才子佳人”书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2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交代,创作此剧重在言情,“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这同《红楼梦》创作中表达“意淫”之情,排斥“皮肤滥淫”的创作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逞侈心而穷人欲,祸随败之”, “未有不悔者也”,“情悔何极”。创作此书之旨趣是“嘉其败而能悔”,以“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红楼梦》实为一部描写“情悔”的“悔书”,创作宗旨何尝不是“嘉其败而能悔”,以“乐极哀来”“垂戒来世”。

4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创作之后,“清夜闻钟”,“遽然梦觉”,梦醒之后感觉“情缘总归虚幻”。《红楼梦》“写梦写幻”,也正是作者“遽然梦觉”之后的产物。

综上,《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与《〈长生殿〉自序》表达的创作意图是完全吻合的。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宗旨与作品主线完全吻合,这在文学史上是很罕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同一作者,按照同一思想,创作的两部作品。关于这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长恨歌〉〈长生殿〉〈红楼梦〉》等文章中有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006年9月8日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