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十论述要
(2025-01-20 14:57:11)
标签:
土红十论风流公案钗合情缘假语村言浙西发源 |
分类: 土默热红学 |
土默热红学十论述要
2.洪昇著书论。《红楼梦》的初始作者为清顺康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洪昇,书中“四大家族”的创作原型为明末清初杭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洪顾黄钱四大家族,贾府因“自杀自灭”而衰亡的故事素材取自洪氏家族“家难”特别是“天伦之变”的真实历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是托名雪芹的曹寅,书中开篇关于“石兄”初创以及若干题名者的记载,关于曹雪芹“披阅增删”的记载,书中结尾关于曹雪芹续篡“收缘结果话头”的记载,都是真实可信的。
6.遗民思想论。《红楼梦》书中所反映的“异端”思想,乃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特殊情怀的客观反映。“男人是泥,女儿是水”的思想,既是南宋、晚明士人文化心态的延续,也是清廷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的心理逆反。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思想,是改朝换代后士大夫阶层总结明亡教训得出的一致结论。“除明明德外无书”的思想,乃是当时“疑经辩伪”思潮的正常反映。反对“仕途经济”、斥骂“禄蠹国贼”的思想,也是当时遗民阶层的共同心理特征。
9.假语村言论。《红楼梦》创作使用的基本语言是清初的北京话,与今天的北京话有很大差异。清初的“官话”并非北京话而是“金陵雅音”,故在书中被作者戏称为“假语村言”。书中也大量使用了属于吴语范畴的杭州方言词汇,这是由作者的出身及生活经历决定的。《红楼梦》是使用戏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书中多使用“以俗为雅”的戏剧科白、服饰道具状物言事,故亦可称为“假语村言”。洪昇是“北漂一族”的戏剧家,故能熟练使用“假语村言”创作小说。
10.浙西发源论。红学发祥于杭州,始盛于浙西。最初的红学人物周春、戚蓼生、黄金台、俞樾等都是浙西人,最早的红学专著也都是浙西人撰写的。由此推测,《石头记》小说应始创于杭州,最早流行于浙西,并从浙西走向世界。乾隆年间北京西山那个冒名曹雪芹者,也曾在原著基础上改编过一部同名小说,篇幅短小、内容单一、情节低俗且首尾完整,曾被永忠、明义等人题咏。这并非脂本《石头记》和程本《红楼梦》,百年红学混乱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两部《红楼梦》。
土默热红学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索隐派以史证文的“猜笨谜”,也不同于考证派无源之水的“天才论”,而是符合小说创作规律的文学解析法。土默热红学十论的前提是“晚明气脉论”,这是红楼文化的本源,是孕育《红楼梦》的土壤和阳光雨露;基础是“洪昇著书论”、“蕉园素材论”和“西溪背景论”,这是《红楼梦》故事的素材来源,是文学创作的基石;“结穴”在“钗盒情缘论”,它是判定《红楼梦》作者的要件,也是粘结晚明气脉、戏剧手法、遗民思想的媒介。
由土默热红学十论所构成的全新红学学术体系,其意义在于廓清了百年红学的重重迷雾,终结了“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的“反《红楼梦》”(俞平伯语)研究史,还原了一个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红楼梦》。为这部优秀小说思想文化找到了源头的一潭活水,使作品所展示的万花筒般故事有了真实可信的生活素材和人物原型。并为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拉开了尘封已久的明末清初情本文学大幕,为在《红楼梦》中正确汲取优秀民族文化营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默热教授迄今为止共出版了二十部红学专著:《土默热红学》及其续、补三卷,《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五卷,《三生石畔勘红楼》上下卷,《〈红楼梦〉与西溪文化》、《洪昇VS曹雪芹》、《土默热红学新突破》、《西子湖畔红楼情》、《流香溪畔赏红楼》、《长生殿内品红楼》、《土默热红学文选》、《红楼梦与经典戏剧》、《寥廓吉林秋笳曲》各一卷。台湾还专门出版了《土默热:红学大突破》上下卷。新华社和国内各大媒体都曾为土默热红学发专稿,大陆及港澳台、东南亚的华文传媒也对土默热红学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