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流红学“坚守底线”心态解析

(2024-12-19 14:10:23)
标签:

主流红学

坚守底线

门槛设防

油尽灯枯

进退失据

分类: 红学争鸣

主流红学“坚守底线”心态解析

逄冠卿

不久前在河北廊坊召开的“250会议”(即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及学术研讨会)上,主流红学家们无心搞学术交流,倒是群情汹汹集中议论如何坚守红学“底线”问题,提议要防止“底线失守”,誓言要坚守“主流门槛”。会议气氛好像有点大敌当前的“悲愤”,大厦将倾的“悲怆”,独木难支的“悲催”,令人不免感到主流红学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一次本应皆大欢喜的会议,开得有点像“最后的晚餐”那种悲悲切切、可怜兮兮的气氛。

一般说来,攻守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有进才有退,有攻才有守;没有强敌何须御敌?没有失守危险谈何坚守?主流红学这种悲愤情绪,只能说明自己已经处于守势,面临困兽犹斗局面。既然信誓旦旦发愿“坚守”,也证明主流红学目前处于缺粮少兵,武器陈旧状态,防守底气不足。如果兵精粮足,堡垒坚固,士气振奋,有足够实力御敌于国门之外,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何谈在“底线”仓惶坚守?

何谓“底线”?就是土话说的最后一道防线吧。主流红学的“底线”是什么?用红学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失去“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曹雪芹光辉形象一旦被“亵渎”,后面就是退无可退的万丈深渊;主流红学及其学会就“学将不学”、“会将不会”了。我们从“250会议”上红学会部署坚守“底线”,就能嗅出这种深沉浓重的危机感。具体地说,似乎飘散着以下几种味道。

1.“底线失守焦虑”说明主流红学危机深重。在曹雪芹“著作权”问题上,主流红学可不是一步就退到“底线”的,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理直气壮”阶段:雄赳赳集体“群殴”亵渎曹雪芹的“秦学”;接着是“委曲求全”阶段:窝窝囊囊说红学要“包容”,对“争夺”曹雪芹著作权的侵犯假装视而不见;最后才走到今天退无可退的退守“底线”阶段。

可怜的主流红学一步步败退,退无可退时必然产生“底线失守”的焦虑,说明此时“底线”已经岌岌可危,主流红学的命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50会议”之所以发出“坚守”令,只能是焦虑情绪的条件反射,是困兽犹斗的无奈之举。面对曹雪芹著作权即将不保,其实“底线”守军阵地已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惨象了。

2. “门槛设防部署”说明主流红学进退失据。在“250会议”上进行坚守“主流门槛”的动员,乃是一个进退失据的糟糕部署。首先说明红学家们已经承认,主流红学只是个曹家庄的“土围子”,自己在履行为曹家庄看门护院的职责。只有“土围子”才有“门槛”,只有闭门造车才需要守“门槛”,倘若是科学开放进取创新的学术体系,哪里需要在“门槛设防”啊?

就算是守卫“土围子”吧,在门槛前设防也是最愚蠢的战斗部署。俗话说篱牢犬不入,主流红学的篱笆墙四周都是破洞,阿猫阿狗都可以随便进出,派几个印度阿三人模狗样蹲在门槛前,貌似雄赳赳的门神,其实只能装装样子,中看不中用的。任何学术体系的发展进步,都是靠开拓创新取得的,没有哪门子学术是靠“坚守门槛”能保住繁荣兴旺、老而不死的。

3.“理直气壮坚守”说明主流红学大势已去。“大道废,乃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乃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50会议”上红学家们宣称要“理直气壮”坚守门槛,其实正是“理屈词穷”时色厉内荏的表现。学术行为本应是很平和的事情,何须声称“理直气壮”为自己壮胆?达到需要说“理直气壮”的地步,说明大势已去,理既不直、气也不壮了。

会议上虽然也拿出一点“奶奶唠叨故事”、“家族累积素材”等新词,但明眼人一看就是蹩脚娘们在曹雪芹破裤子屁股上缝缀的烂补丁。与会者哀叹,这次会议上只是“炒冷饭”,“没新词儿”,已经“江郎才尽”,进入“瓶颈阶段”,谈何“理直气壮”?令人诧异的是,任何一门学术要想突破瓶颈,只能推倒樊篱开拓创新,只有主流红学能异想天开靠“坚守门槛”突破困境,这不是坐困愁城坐以待毙么?

4.“回归作品突围”说明主流红学负重溃逃。250会议上”,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要偃旗息鼓,弃城而逃。有些红学家开始迎合社会大众鼓噪,也知道“《红楼梦》是小说”了,并谈论起红学要回归“文学”,《红楼梦》研究要“回归作品”。这些想法本不错,不失为突围之路。但他们不是放下包袱轻装突围,而要携带沉重的曹雪芹偶像负重潜逃,这就难免要溃不成军、作鸟兽散了。

主流红学的开山祖师俞平伯先生早已醒悟:“我看红学这个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的当”,“红学家说的愈多,《红楼梦》愈显其坏”,按曹雪芹解释《红楼梦》,只能把这部优秀小说说成“断烂朝报”。放不下对曹雪芹顶礼膜拜的虔诚之心,红学家们即使做出“回归文学”的努力,也只能把《红楼梦》说得更“坏”,乃至坏到成为反证曹雪芹“天才”脑袋的工具,这是一条反科学的“天才论”不归路!

5.“叶公好龙下场”说明主流红学将万劫不复。《红楼梦》是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胡适先生则是好龙的叶公,他按照曹雪芹的形象画了一张龙的模拟像。叶公的后世子孙们,便依此模样塑造了丈二金身,并搭建起巍峨壮丽的曹雪芹神庙供奉其中,顶礼膜拜了一百多年。百年后神龙在曹雪芹神庙前显出了真相,叶公的子孙们大惊失色——有的坚守“门槛”,有的忧虑“底线”,有的背起神像夺路而逃——这就是“250会议”上的芸芸众生相。

百年来,红学家们依据叶公画龙的原作临摹了许多假龙画,冒充文物摆在大小书店和图书馆、艺术馆中,卖了不少钱,也出了一些名。一旦真龙出现,他们怎么办呢?能承认自己的画作是假画、赝品么?到口的肥肉怎么舍得吐出来?说到底,红学家们担心“底线失守”也好,誓言“守住门槛”也好,都是受名利心驱使,都是既得利益集团负隅顽抗心理在作怪。

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名利心,不惜神化曹雪芹,糟蹋《红楼梦》,这绝不是学术正道。再为此而心甘情愿蹲在“门槛”前坚守“底线”,也有愧学术良知,有违学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更不是谁的专属领地。妄图独霸红学话语权,守假龙拒真龙的叶公子孙,在神龙在天、龙飞九五之际,只能落得万劫不复的悲剧下场。

听到“万劫不复”这样的字眼,红学家们不要感到刺耳,这是老逄规劝主流红学的好话,千万不要辜负咱的一片好心。本来嘛,要想守住自己的阵地,就必须编织好曹家庄的篱笆墙;倘若无望扎牢篱笆,就突围出走,另觅佳境。现在这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守”,死死蹲在“门槛”守“底线”的愚蠢行为,与清代那位被英国人掠到印度的“守城”名将叶名琛何异?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曹学土围子底线失守,不是红学的终点,而是《红楼梦》研究的新起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铲平主流红学坚守的门槛,乃是为伪科学送终,是迎接德赛二先生光荣复归。为荡涤那些既得利益的卫护者、“断烂朝报”的制造者,为摧毁那些“叶公好龙”的土围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癸巳年终岁尾主流红学油尽灯枯时撰

 

红学的“底线”应设在哪里

夏朝新

红学的“底线”应设在哪里?似乎是个根本就用不着讨论的问题。红学红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楼梦》作为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有红学家和文学工作者,都有研究《红楼梦》的权益,也有爱惜《红楼梦》的义务;凡正确解读阐扬《红楼梦》的都欢迎,凡诋毁亵渎《红楼梦》的都反对,这是红学的天然“底线”,不会有其它选择,也没有什么商榷的余地。

惊悉在中国红学会“250会议”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竟提出要把“曹雪芹的著作权”作为红学“底线”加以坚守——夏朝新期期以为不可。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作者研究诸说中的一种,目前分歧尚多迄无定论。除了《红楼梦》外,曹雪芹没有任何其它文学作品存世;而用《红楼梦》来反证曹雪芹的“著作权”,同反证猪八戒、孔乙己、阿Q乃至什么人的著作权没什么两样。红学“底线”怎么可以这样设定?

曹雪芹只是某些红学家心中依附于《红楼梦》的主观存在,而《红楼梦》则是不依附于任何人的客观存在。曹雪芹的“伟大作家”身份,是靠某些人用“以贾证曹”、“曹贾互证”方法,用《红楼梦》反证出来的。明知这种研究方法本末倒置、因果倒置,违反最起码的形式逻辑,其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还要把曹雪芹定为“底线”,就等于把红学“底线”设定在伪科学的“门槛”上。堂堂红学,百年老店,怎么能如此甘居下流?

俞平伯先生临终前断言:“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他说的红学当然主要是指胡适先生创立的新红学即“曹学”。“我看红学这个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的当”。百年来,曹雪芹的“著作权”与《红楼梦》的“名誉权”一直逆向运行,“红学家说的愈多,《红楼梦》愈显其坏”;曹雪芹越来越“伟大”,越“天才”,《红楼梦》越来越“渺小”,越“愚蠢”。把红学“底线”设在曹雪芹身上,无异于让《红楼梦》永世不得翻身!

250会议”上,红学家们自己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人就哀叹红学家“江郎才尽”,会上只是“炒冷饭”,“没新词儿”,红学已走入“瓶颈阶段”;还有人哀叹时下中国人“最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红楼梦》竟“高居榜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红学家“没词儿了”,《红楼梦》“没魂儿了”,这就是曹雪芹与《红楼梦》长期逆向运行的残酷结果,这就是红学家们长期无原则维护曹雪芹著作权的惨痛代价!

还有人说,曹雪芹是中国人心中的偶像,全世界都知道曹雪芹是中国古代伟大作家,因此谈到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要“严肃慎重”。这是什么逻辑?科学进步需要“怀疑一切”,荷马、莎士比亚的“著作权”都可以怀疑,曹雪芹为什么不能?《红楼梦》才是民族图腾、世界景仰之根本。曹雪芹的声誉本来就来自《红楼梦》,依附《红楼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毁了《红楼梦》,曹雪芹著作权保护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摆脱“天才论”、“超前论”的羁绊,撤除曹雪芹“底线”的樊篱,让红学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局面,才能让红学家“有词儿”,让《红楼梦》“有魂儿”,才能使《红楼梦》早日退出“最读不下去的书排行榜”榜首位置,回复其在中华文明史上应有的地位。把红学的“底线”设在《红楼梦》,全心全意把《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好,弘扬好,维护好,才是每一个红学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