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故事爱恨情缘十考

(2024-11-09 14:31:44)
标签:

红楼故事

爱恨情愁

洪氏家难

姐妹结社

无材补天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故事爱恨情缘十考

                                                                           土默热

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他老人家的这句名言,乃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文学是人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书中所表现的爱和恨,就是作者心中爱和恨的真实流露。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红楼梦》的作者,创作时立意下笔,时时处处都心存忠厚,本着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原则,对作品中的人和事,加以忠实记录,一般不说绝对话,不做绝对评价。即使是对薛蟠一类人物,在表现他愚蠢凶恶行为的同时,还对他尚未泯灭的善良一面,不忘加以刻画。

但是,《红楼梦》作品中,也存在好多按常识判断令人费解的地方。比如,作者在钟爱作品主人公的同时,为什么对主人公的父母颇有微词?作者让太虚幻境中的“可卿兼美”兼具宝钗黛玉的形象,为什么让她为主人公宝玉导淫,难道不怕唐突心爱的宝姐姐林妹妹么?如此等等,颇费疑猜。

过去,红学界不论是索隐派还是考证派,对此之所以都茫然不解,其原因就在于心中先入为主早有了一个作者曹雪芹的形象,致使作品中表现的爱恨情愁,在作者身上找不到根源。红学大师们无法打破闷葫芦,索性干脆采取鸵鸟政策,来它个不理不睬。

问题不在于大师们无能,也不是存心装傻充楞,而是从胡适先生起,对《红楼梦》的作者假设错了,“考证”偏了,当然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根据笔者考证的洪昇初创《红楼梦》说,对红学界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会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洪昇出身于江南一个百年望族家庭,前半生生活十分优裕,后半生生活却极为困顿,造成巨大生活反差的真实原因,就是家庭发生了天伦之变,造成子孙流散,家族败落。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家难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洗清自己身上的不肖罪名。明白了这一点,《红楼梦》中的所有不解之谜,都会迎刃而解了——

                                                      

一.作者为什么把赵姨娘母子、贾赦夫妻描写得十分不堪?

《红楼梦》作者的笔触是忠厚的,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一般都是客观白描,冷静陈述,很少见到人工穿凿的痕迹。但是,也有例外,作者对主人公宝玉的伯父贾赦和伯母邢夫人,庶母赵姨娘和同父异母弟贾环,却心存深深的厌恶,把他们描写得污秽不堪、愚蠢透顶,事事都透漏出可恨、可鄙、可笑又可怜的丑态。就连他们身边的人,如马道婆、王善保家的等,作者笔下都绝无怜悯,把他们统统描写成一副令人作呕的小人、坏人形象。

赵姨娘母子制造的家庭矛盾是嫡庶矛盾,贾赦夫妻制造的矛盾是长房、二房之间的矛盾,两组矛盾的另一方,则同为二爷宝玉和二奶奶凤姐,也就是家庭的继业者和当家人。《红楼梦》书中以大量篇幅,描写了家庭中乌眼鸡般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激烈矛盾冲突。譬如,赵姨娘母子导演的挑唆宝玉挨打、魇魔凤姐宝玉奄奄待毙的闹剧;贾赦夫妻导演的鸳鸯拒婚归罪宝玉贾琏、拾绣春囊抄检大观园的悲剧,等等。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说到底,都是对家庭主导权的争夺。譬如鸳鸯,在贾府女奴中,并不是最漂亮聪明的,为什么贾赦非要纳她为妾,并且一反常态,不合情理地由邢夫人亲自出面说亲呢?说到底,控制了鸳鸯就是控制了老祖宗,也就等于控制了凤姐宝玉,控制了家族主导权。贾赦夫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红学界一般都把书中贾府落一片茫茫白地的下场,归罪于外部因素,说什么受到雍正政敌的牵连,为“塞斯黑”藏金狮子等等,这都是毫无根据地在清宫秘史中猜笨谜。书中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内部的矛盾,正像书中探春所说,我们这样的大家族,从外部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从内部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正是赵姨娘母子、贾赦夫妻搞的窝里斗,才最终导致了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导致宝玉一痛决绝逃离了家庭。可以说,《红楼梦》的故事,其实就是对一个封建大家庭发生家难、导致子孙流散、落得茫茫白地过程的真实记录。

《红楼梦》记录的家难,发生的时间不是乾隆年间,而是“地陷东南”后的康熙年间;发生的地点不是江宁织造曹府,而是钱塘百年望族洪府。在详细考证康熙年间以南洪北孔著称的大文学家洪昇身世的基础上,再细读《红楼梦》,可以毫不犹豫的断言,《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就是洪氏家族家难的真实记录。这些在笔者的《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等系列文章中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述。

洪昇在康熙十年前后,怀着古孝子的悲愤,逃离家庭后,在诗文中经常以履霜操避缴者自譬。所谓履霜操,就是指伯奇无罪见斥;所谓避缴者,就是逃避挑拨离间的人。既有避缴者,就必然有施缴者,即制造事端的人。这个洪家的施缴者,有史料证明,就是洪昇的父妾及同父异母弟,与《红楼梦》的记载完全相同!

洪自昇居的所谓古孝子,其真实含义是按照舜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母于不义的孝道原则,逃离家庭。《红楼梦》中,宝玉遭到贾环母子的暗算,被父亲施加狠毒的笞挞,三个月不能动弹,父亲还留下狠话来,要找绳子勒死他,以避免将来发展到杀父弑君的程度。在有性命之忧的家庭环境中,宝玉最终除了逃离家庭,还有别的办法么?事实上,《红楼梦》的初创者洪昇和二弟洪昌,就是在大杖的威胁下,逃离家庭,造成洪家子孙流散、继业无人的。由此分析,洪昇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对这些家庭的施缴者,丝毫不留情面,竭力加以丑化诋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作者为什么对主人公宝玉的父母颇有微词?

不论是否承认《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红学界一致公认,作品主人公贾宝玉身上,寄托着作者的影子、作者的爱恨。书中宝玉出场的那两首西江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主人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情: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从诗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作品主人公自怜自叹、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书中主人公的母亲王夫人称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父亲贾政称自己的儿子是不肖孽障,总之是个不肖逆子;但主人公的祖母老祖宗,在清虚观却含着眼泪对张道士称,只有这个孙儿,最像当日的国公爷。由此可见,《红楼梦》主人公在家庭中的矛盾形象。

父母心目中的儿子不肖,儿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按照严父慈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旧时伦理,我国封建社会的任何文人,都不会在作品中丑化自己的父母的。但《红楼梦》的作者,在作品中对主人公贾宝玉的父母却不无微词,这实在是有违封建社会常理的。

作品中的贾政,不仅迂腐古板,而且不学无术,从他经常交往的沾光(詹光)、善骗人(单聘仁)、不顾羞(卜固修)等人的名字,就足以看出他们的道德人品;与他们为伍的贾政,还可能是正人君子式的严父么?作品中的王夫人,表面上的和内心中的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虔心礼佛的慈善面孔下,潜藏着一颗阴险毒辣的心肠,死金钏、逐晴雯、疑凤姐、诋黛玉,家庭所有悲剧的产生,她几乎都在暗中操纵。

以上足以看出,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不仅有长房二房的矛盾,父辈嫡庶的矛盾,还有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对前两组矛盾,作者采取公开诋毁的手法,对当事人不遗余力地加以丑化;但对后一组矛盾,作者的手法就要隐晦曲折得多了,在表面上描写严父慈母的文字中,潜藏着对父母的极大不满。《红楼梦》作品中之所以出现这种不符合封建伦理的怪现象,根源还在于作者洪昇家庭中发生的天伦之变。洪昇逃离生活优裕的大家庭,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起因固然是别人的挑唆,但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本因素,还是洪昇不容于父母所致。

洪昇逃离家庭后,在自己的诗集《稗畦集》中,多次表达自己“三载无家抛骨肉,一生多难远庭帏”,“非关游子淡忘归,南望乡园意总违”,委婉然而清楚地表达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脂砚斋批语说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作此“闺阁庭帏之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红楼梦》中描写家难时,洪昇笔下对主人公父母不无微词,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在封建社会,士大夫家庭的逆子,与父母闹翻有家归不得的人,当然要背负不肖的恶名,事实上,洪昇一生确实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不肖罪名而苦恼。封建道德要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家丑不外扬,不能指责尊长,洪昇无法为自己辩解。因此,把家难”“编述一记,把自己的不肖”“普告天下人,正是《红楼梦》的创作缘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是洪昇创作《红楼梦》时矛盾无奈的真实心境!

 

三.作者为什么设计了两个二爷、两个二奶奶

《红楼梦》中有一处十分令人费解的描写,就是在荣府二房的屋檐下,同一辈分中居然有两个二爷、两个二奶奶。宝玉的二爷身份是清楚的,因为身上有一个死去的长兄贾珠;宝钗出嫁后,自然是宝二奶奶。贾琏、凤姐的二爷二奶奶身份就十分可疑了:书中明确交代贾琏是贾赦的长子,却莫名其妙地让他称为二爷,并安排他和凤姐夫妻二人,去为在同一家庭中生活、并未分居的二叔二婶当家。真不知道家中的晚辈和下人,对他们如何称呼?

红学界的好多专业大师和业余红迷,都试图解开这个谜团,但不论怎么排行,从贾珠论的小排行,还是从贾珍论的大排行,贾琏都不是行二,凤姐自然也不是“二奶奶”!只好立此存疑,葫芦提过去了。其实,只要明白了《红楼梦》的初创者是洪昇,这个谜团就迎刃而解了。

洪昇兄弟三人,洪昇为长,二弟洪昌,字殷仲,与洪昇一母所生;三弟名不详,字中令,为父妾所生,是洪昇的同父异母弟。既然洪昇并非二爷,为什么在《红楼梦》中把主人公写成二爷呢?这还要从洪家的家难说起。洪家发生天伦之变时,洪昇是同二弟洪昌一起逃离家庭的。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二弟洪昌和弟妇孙氏都年轻轻地客死异乡了。对一奶同胞的惨死,洪昇终生都感到无比痛心和愧疚!因此,在创作《红楼梦》时,把主人公的身份,给了二爷洪昌,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洪昇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无能不肖”宝玉形象,又把二爷的身份给了洪昌,自己就只能回归大爷的真实身份,并处理成年轻夭亡的贾珠了。洪昇晚年回到故乡后,“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收葬了二弟夫妇的骸骨,并把自己的二儿子洪之益,过继到二弟名下继承香火,这应该就是书中贾兰的原型。至于三弟中令的形象,应该就是书中的小燎猫子贾环。

书中的贾琏与宝玉生活原型其实是一个人,贾琏应该就是成年后的宝玉,当然在书中的身份都是二爷。《红楼梦》既要表现作者少年时的浪漫经历,又要表现自己青年时的家庭矛盾,还要把这些人和事放在荣府大观园一个故事框架里,所以只能写出两个二爷、两个二奶奶。书中让小二爷宝玉只有乳名,既无名也无字,似乎莫名其妙,只有确认洪昇的初创者身份,这一切才有合情合理的解释。

洪昇是在婚后数年,与妻子一起逃离家庭的。书中的琏二奶奶凤姐,原型应该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洪昇的妻子是母亲的娘家侄女,自己的亲表妹,与《红楼梦》中凤姐与王夫人的关系相同;书中王夫人与凤姐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与生活中洪家婆媳关系也是吻合的。在封建社会,姑做婆的婚姻关系,婆媳矛盾往往更激烈,因为争夺当家人的明争暗斗更加微妙。事实上,洪昇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就是白热化的,洪昇逃离家庭二十年后,妻子还不肯回杭州探视公婆,由此可见一斑。

 

四.作者为什么要立意使闺阁昭传

《红楼梦》小说“大旨言情”,作者的创作目的,据书中作者自云交代,是追踪蹑迹描写当日闺友闺情,为自己的姐妹作传,使得闺阁昭传,不致因自己无能不肖而使其湮没无闻。作者的姐妹们命运一定都十分悲惨,否则,作者不会把她们都归入太虚幻境薄命司,让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考证真实生活中洪昇的姐妹们,命运同《红楼梦》描写的竞是如此契合,当非偶然。洪昇确实有众多的姐妹:如前所述,妻子黄蕙就是洪昇的嫡亲表妹。洪昇还有两个庶出的亲妹妹。洪昇的表亲黄家、顾家、钱家、林家、翁家等,都有好多表姐妹。这些姐妹的命运都很不幸,归入薄命司,大致都是不错的。

黄蕙与洪昇自小青梅竹马,二人的结合,还真有点现代人自由恋爱的味道。黄蕙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工诗善画,妙解音律,与表兄洪昇志趣相投,有着良好的感情基础。黄蕙的祖父黄机,在康熙前期备位宰相(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位极人臣,可谓富贵已极,与《红楼梦》中的王家相酹。在江南口语中王黄是同音而不分的。

黄蕙的命运似乎相当不幸,幼年丧母,青年丧父,在封建大家庭中,孤儿的命运可想而知。与表兄洪昇喜结连理之后,本想夫荣妻贵,享受终生,但确实好事多磨,又因家难,逃离了富裕的家庭,受尽了人生苦难。黄蕙青少年的经历,同《红楼梦》中的湘云十分相似,本想嫁得才貌仙郎后,准折些幼年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心事终虚化

洪昇的两个庶出亲妹妹,都十分聪明美丽,洪昇从小经常和妹妹们在自家的花园中玩耍,对妹妹们一往情深,称赞她们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但两个妹妹的命运都相当悲惨,可能是所嫁非偶的命运悲剧,她们在哥哥洪昇逃离家庭后,草草嫁人,婚后不久,就相继悲惨地死去。洪昇对两个妹妹婚后的痛苦爱莫能助,“自闻吟柳絮,畏作大雷书”。妹妹的惨死令洪昇终身痛心疾首,直到晚年,还悲吟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的诗句。这与《红楼梦》中,迎春、探春的命运,似乎是相同的。

洪昇的众多表姐妹们,是一群多才多艺的女诗人,曾先后组成蕉园五子诗社和蕉园七子诗社,在西湖西溪西泠的山水间过着极为风雅的生活。但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面前,她们万艳同悲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洪昇的表丈钱开宗,是江南科场案中被砍了脑袋的副主考;洪昇的姻亲翁世庸,是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案被革职的台湾知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表姐妹们的命运,不是不言自明么?他们同《红楼梦》中的李纹李绮、刑岫烟等人的命运,不是十分相象么?作了以上分析之后,我们就不难想象,洪昇在初创《红楼梦》时,为什么要写女儿们的悲剧,为什么立意为闺阁昭传了。

 

五.作者为什么描写了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甄仕隐悲剧人生?

红学界一般都认为,甄仕隐的故事,就是一部《红楼梦》的缩影,有人干脆称其为小《红楼梦》。但作者为什么要在一部大《红楼梦》故事展开之前,先写一部缩微的小《红楼梦》,红学界却几乎无人能够说得清楚。索隐派在甄仕隐身上无隐可索,考证派在甄仕隐身上也找不到江宁织造家庭任何人的影子,因为甄仕隐的故事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探佚派在这里也找不到用武之地。

其实,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初创者是洪昇,你就会清楚地看出,甄仕隐的故事,其实就是洪昇对自己悲剧人生的简要概括。《红楼梦》表现的主要是作者青少年时的爱情生活,受三一律的制约,作者不可能按线性原则去描写自己的完整人生经历。因此,再创作一个甄仕隐,放在作品的开头,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交代了作品正文无法表达的内容,是十分高明的创作方法。

甄仕隐的故事大致交代了五层意思:一是甄仕隐慷慨资助贾雨村进京科考,贾雨村因此飞黄腾达;二是甄仕隐的小女儿英怜因家人霍起粗心,被拐子拐走,后来贾雨村恩将仇报,乱判了葫芦案;三是甄家隔壁葫芦庙失火,带累甄家烧成一片白地;四是甄仕隐到田庄上住了几年,因水旱无收,盗贼蜂起,实在生活不下去;五是投靠岳家受冷遇,最后看破红尘,跟着和尚道士走了,不知所终。

甄仕隐人生的五部曲,实际就是洪昇人生的真实经历。洪昇家庭是个富裕慷慨的本省望族,资助过好多学子科考,与洪昇同籍钱塘的高江村似乎就接受过洪昇资助;在洪家落难时,高江村似乎不是感恩图报,并没有施以援手。在三藩之乱前后,洪家最终被朝廷抄家,父母被充军发配,百年望族成了一片白地葫芦庙似乎影射胡虏庙,满清朝廷之意,葫芦庙失火延烧就是隐喻受三藩之乱牵连的意思。

洪昇因家难逃离家庭后,携妻带女确实在武康田庄上住了几年,这几年又恰值平定耿精忠的战乱,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实在难以维持生活,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洪昇的长女在最聪明可爱的七岁时,因贫病交攻、冻饿交加,就是在武康悲惨地死去了;洪昇在作品中讳言死去,处理成英莲丢失,是情理中事。

洪昇携八口之家赴北京居住时,岳家正在北京过着相府生活,但洪昇的八口之家却经常出现断炊的情况,岳家照顾如何,可见一斑,洪升称岳家为封肃,并非无因。洪昇最后倒没有跟着什么道士飘然而去,但确实在康熙二十八年遭受斥革下狱的人生打击后,愤而逃到京东盘山,跟着兼具和尚道士双重身份的拙上人,用逃禅的方式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书中甄仕隐唱出的《好了歌解》,就是逃禅时洪昇心境的真实写照。

  

六.作者为什么让可卿兼美集钗黛一体、并在太虚幻境为宝玉导淫?

《红楼梦》书中的秦可卿,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并非实有其人。某大作家猜测的秦可卿是什么废太子的女儿,纯属瞪着眼睛猜笨谜说瞎话,不可当真。

奇怪的是,作者让这个秦可卿在太虚幻境成了“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并且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还让这个漂亮女人同宝玉做儿女之事,为宝玉能够成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导淫的启蒙者。如此写来,大有唐突作者心爱的宝卿颦卿之嫌,似乎不可理解。红学界好多慧眼识人者,据此推断钗黛一体,但只知其然,对作者为什么如此落笔,却说不出所以然。

当你认真阅读过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之后,对以上疑问就会豁然开朗。《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带有剿袭《长生殿》的痕迹。《红楼梦》的大旨言情主题,虚实相间的结构,亦幻亦真的手法,主人公的性格,悲剧结局,都是因袭的《长生殿》。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文中对此有详尽的比较分析,读者可以查看。

《红楼梦》中宝、钗、黛三个名字和三角关系,都来源于《长生殿》中的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以及他们之间的钗盒情缘。从以上八个字中摘出宝、玉二字,再幻化出《红楼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个名字。书中宝玉那块石头上镌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以及宝钗金锁上镌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也都是暗隐长生的意思。

《红楼梦》中地名所用的长安大都金陵,就是《长生殿》作品中的主要地名,并非实指,李杨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长安大都,而李龟年、念奴、永新歌咏天宝逸事的场所,则为金陵。《红楼梦》作品中,对年老的女奴称为嬷嬷,对年轻的女奴称为姐姐,决不是什么旗人家庭的专有称呼,《长生殿》中与《红楼梦》嬷嬷姐姐的称呼完全相同,总不能说唐明皇、杨贵妃也是旗人出身吧!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太真妃子生前和死后所去的“蓬莱幻境”和月宫仙境。《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摆布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命运的织女大士天孙真人。《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就是剿袭的《长生殿》中的孔升真人蓬莱仙子。两部作品的架构如此一致决非偶然,只能说明作者为同一人,就是洪昇。

《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其实就是从《长生殿》中天香云外飘的月宫仙境中幻化来的,其中并没有红学界猜测的那些污七八糟隐秘。秦可卿形象,并非真实人物,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杨玉环和贾宝玉都是“衔玉而生”,绝非偶合。《红楼梦》中若隐若现地描写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正是隐指杨贵妃在舞台上被缢死的人生结局。

杨贵妃本来是寿王妃,唐明皇的儿媳,《红楼梦》中隐隐约约让公公贾珍与儿媳感情良好,可卿死后公爹贾珍如丧考妣,寓意是可以想见的。洪昇创作《长生殿》时,尽删太真秽事,对这个人物投入了太多的感情,也应该是《红楼梦》中宝玉听到可卿死讯,居然口吐鲜血的真正原因。作者之所以用秦可卿为宝玉导淫,正是象征作者本人是研究李杨爱情、从创作《长生殿》开始,进入了醉心花笺彩纸的人生历程。

言情传奇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其表达的男女爱情,在舞台上可意会而不可真的实行,正可谓《红楼梦》中可解又不可解的意淫。洪昇的《长生殿》搬演后,迅速风行天下,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洪昇被誉为天下第一言情高手,又正可谓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洪昇一生以创作言情文学为生,没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与《红楼梦》中宁荣二公嘱咐警幻仙子,把宝玉导上正路,宝玉却终于未晤,最后被魔鬼拖下迷津的描写,是完全一致的。《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全部秘密,仅此而已。

 

七.作者为什么恶毒地亵渎诅咒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红楼梦》中最窝囊的人物,大概要数那个姓贾名瑞字天祥的自作多情种子了。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鉴,正照是美女,反照是骷髅。此君不顾死活,硬是不肯听从跛足道士的劝告,坚持正照风月鉴,最后遗精身亡。

红学界的大师们,并非不知道贾天祥这个人物和他正照风月鉴的故事,只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在曹雪芹身上,却找不到作品如此描写究竟象征什么。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故事的寓意,就一目了然了。

洪昇是因为创作了《长生殿》而名动天下的,也因为搬演《长生殿》而罹祸。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洪昇一生,几乎都生活在《长生殿》的光环和阴影中!《长生殿》的主旨是描写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导致安史之乱,失去帝王之位的。正面看《长生殿》,确实是金粉红楼,无限繁华旖旎;反面看《长生殿》,却是刀光血影,天下苍生涂炭。因此,《长生殿》出笼后,时人都称其为一面风月宝鉴,称道其深刻的警劝意义。

《长生殿》毕竟是描写的帝王家生活,好多朋友都担心洪昇为此惹祸,劝他不要传出去。洪昇没有接受劝告,果断付诸公演,并且在京师一炮走红,王公贵族和平头百姓都争看演出,一时戏剧界非《长生殿》不能擅场。康熙皇帝看了《长生殿》之后,以为意存讽刺,心中十分震怒。这个工于权术的皇帝不露声色,表面上还给了戏班二十两赏格,内地里却谋划把《长生殿》作者打下十八层地狱!

康熙二十八年,正在康熙皇帝新册封的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洪昇和朋友们因为聚演《长生殿》,被康熙皇帝抓住了罪名,一网打尽!洪昇被逮捕下狱,枷号三月,革去了国子监生、“候补县丞”的功名,永远断绝了洪昇的仕进道路!

在洪昇一生所遇到的三次重大人生打击之中,这是一次最惨痛的打击!因为洪昇是洪家百年望族中唯一寄予振兴希望的继业者,洪昇彻底失去功名,也就意味着百年望族永远地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此时此刻,洪昇除了悔恨自己的荒唐”“不肖行为外,对直接决策打击聚演《长生殿》的皇帝,心存的痛恨就可想而知了。

洪昇把《红楼梦》中那个龌龊愚蠢的贾瑞,取表字天祥,其用心可谓昭然若揭。洪昇让这个贾天祥,不看风月鉴劝惩“白骨”的反面,而专看描写“红颜”情和淫的正面,实际上是为自己的代表作的寓意暗中进行辩解。让贾天祥遭受粪便淋头的侮辱,最终死于正照风月鉴,无疑是对朝廷恶毒的诅咒!

 

八.作者为什么刻意描写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红楼梦》描写的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语言栩栩如生,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任何作家也杜撰不出如此生动的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洪昇,还真有这么一段人生经历。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三十九岁的洪昇往游苏州,拜谒江苏巡抚余国柱,以所获的千两白银馈赠,在苏州买了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小戏子邓氏雪儿为妾。娶妾归来后,大概是由于糟糠之妻黄蕙嫉妒吵闹,洪昇有一段时间内心老大不痛快,并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传奇《织锦记》。

《织锦记》又名《回文锦》,其内容描写的是,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知识精明,仪容秀丽。后窦滔又娶有文武才的赵阳台为侧室。惧苏妒,置阳台于外室。苏侦知后大怒,率群婢劫归,幽于别室,并屡加不堪。窦滔夫妇有一婢陇禽,尝献媚于滔,受苏蕙唆使,对阳台屡加侮辱。阳台逆来顺受,终于妻妾和好,而对陇禽则加以痛惩。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织锦记》中的苏蕙,就是《红楼梦》中的凤姐,也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黄蕙字兰次,与作品人物名和字均相同或相近,决非偶合。《织锦记》中的赵阳台,就是《红楼梦》中的尤二姐,也就是洪昇新纳的侧室邓氏雪儿。至于《织锦记》中的陇禽,应是《红楼梦》中去秋桐,有意义上的关联,在洪昇夫妻的身边,当时还有一个婢女,姓名无考,大概就是其生活原型。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贾二舍偷娶尤二姨的故事,与《织锦记》中窦滔偷娶赵阳台的故事,都是根据作者洪昇真实生活中洪上舍偷娶邓雪儿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不过,洪昇纳妾的下场,没有《织锦记》描写的那么好,也没有《红楼梦》描写的那么坏,最终是洪昇作新曲后,大妇调冰弦,小妇啭朱唇,一家人乐此不疲,其乐融融而已。穷的经常揭不开锅的洪家,妻妾之间大概也没有精力斗的你死我活。

《织锦记》传奇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洪昇撰写的《自序》还在。在《自序》中,洪昇对女人的嫉妒痛加攻击。从《红楼梦》中,我们也能看出洪昇一脉相传的思想的脉络:作者不仅对凤姐的嫉妒痛加针砭,对夏金桂嫉妒的丑化更是不遗余力,在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还对女人嫉妒进行了无情的嘲笑。这里不是研究洪昇的思想是否先进前卫,实际上,对《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无必要人为拔高。

 

九.作者为什么设计补天石三生石作为背景?

笔者过去也曾陷入误区,把作品开篇表现的那个自怨自艾的补天石,以及石头所处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连同那个更名为情僧空空道人,统统看作作者创作时的假托。经过数年的精心考证,现在看假托说是不对的,此山此石此道人,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红楼梦》确实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作品。

《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原型,是京东的盘山青沟禅院。盘山相传是盘古开天地之处,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有《盘山志》记载和相应的寺庙为证。断定青埂峰就是青沟禅院,不仅谐音,还有康熙皇帝亲题的户外一峰为铁证。这些在笔者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新证》等文章中有详细分析,此不赘述。

青埂峰下空空道人的原型,就是洪昇的老朋友,青沟禅院的智朴大师。智朴又名拙庵,俗姓张,人们习称其为拙大师拙和尚,但他又有道人的身份,人们有时也称他为拙道人拙上人。这些在他与洪昇共同的朋友王士祯、朱彝尊、宋荦的传世作品中,均有明确记载。笔者在《空空道人考证》等文章中,有详尽的分析。

康熙二十九年春,洪昇因聚演《长生殿》遭受人生沉重打击后,曾牛衣肿目来到盘山青沟禅院,找老朋友智朴大师逃禅,也就是打算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盘山满山奇峰怪石,特别是那块硕大的摇动石,必然勾起洪昇的无限遐想。把刚刚被皇帝革去功名的自己,比喻为这块传说为女娲弃用的补天石,不是再恰当不过了么?

康熙三十一年,洪昇携家小从京师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西湖孤山玛瑙坡结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洪昇女洪之则语)。玛瑙坡多玛瑙石,宋释智圆有诗咏此:“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孤山慕才亭苏小墓同时也是“怀金悼玉”意境的诞生地。由此不难判断:《红楼梦》的创作主旨和创作冲动,都源自于作者作者在稗畦草堂萌发的无材补天之恨和怀金悼玉之情。

作者把绛珠仙子神瑛侍者,描写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对冤家,起源应是根据洪昇夫妻的故乡杭州的传说创作的。杭州灵鹫山的飞来峰,传说就是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全中国只此一处,别无分店。三生石的故事,是杭州历史悠久的传说,这块石头全中国也只有杭州一块,别无其他三生石。

洪昇妻子黄蕙家的祖宗庐墓(黄机及其家族墓),就在灵鹫峰三生石畔,故称三生石畔绛珠草;洪昇家族的祖宗庐墓,就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下,故称赤霞宫神瑛侍者。这也是《红楼梦》作者为杭州人并且是洪昇夫妇的铁证,笔者在《〈红楼梦〉与杭州》文章中曾做过精心考证。

洪昇同妻子黄蕙,都出身于锦衣玉食的贵族家庭,但婚后因为洪家家难,又一起陷进了无尽的愁苦生活中。黄蕙整日泪眼不干,为表哥兼丈夫洪昇还着无尽的情债,《红楼梦》对绛珠还泪的描写,正是洪昇夫妻生活的最恰当比喻!《红楼梦》以一南一北两块石头为背景,也说明了只有洪昇兼具熟知南北两块石头的作者资格。

 

十.作者为什么要记载林四娘真真国女孩儿故事?

《红楼梦》作者几乎对书中所有的人和事,都隐去了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果说有例外的话,就只有林四娘的故事和真真国女孩儿的故事,时间地点均明确可考。

《红楼梦》明确告诉读者,林四娘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青州,这个地名决不是书中胡州(胡诌)一类假托地名,而是完全真实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书中交代是个新得到的好题目,应该就是作者生前发生的事情;而史书记载林四娘的故事发生在清顺治二年,洪昇正是这一年出生的。

根据史书记载,林四娘确实是恒府宫嫔,并确实死于流寇作乱期间。顺治二年,李自成军队溃败后,确实有一股残兵流窜到了青州,意图拥戴恒王,对抗进关的大清军队。恒王拒绝与流寇合作也是事实,但恒王究竟死于流寇叛乱,还是死于清兵进剿,由于史料缺乏,只好付之阙如了。

洪昇的老师王士桢乃山东新城人,与青州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他的笔记体文集《池北偶谈》中,就曾对林四娘的故事,作过详细的记载。王士祯任翰林学士之时,曾受朝廷之命,征集过林四娘一类前朝忠烈的事迹,并同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一起,歌咏过林四娘的事迹,这正是《红楼梦》中所说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这个记载也出现在王士祯同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从昇洪与王士桢的关系看,他也最有可能在《红楼梦》中,与自己的老师王士桢,以及同时代的蒲松龄,一起记录了林四娘的故事。

至于真真国女孩儿的故事,红学界一致公认是来自台湾。从《红楼梦》中所写的昨宵朱楼梦,今朝水国吟的诗句看,应是暗指延平郡王郑成功,郑成功曾被赐姓国姓,自称朱成功,故有朱楼梦句。郑成功进占台湾,正是水国吟。以下的诗句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更印证了台湾的景色。

清廷收复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事情。洪昇的表丈翁世庸,曾任过收复后的首任台湾知府,洪昇的翁家表妹,完全有可能像《红楼梦》中的宝琴一样,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因而记得真真国女孩儿的诗;洪昇也完全可能根据表妹的叙述,把这个优美的故事记入《红楼梦》中。翁世庸也是康熙二十八年,因为聚演《长生殿》案,被朝廷撤职查办的,与洪昇猩猩相惜,同命相怜,洪昇对翁家的故事,记忆一定特别深刻。

 

                                 2004年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