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红楼梦》创作初期的南宋背景假托——山子野与芹溪托名源自南宋背景需要

(2024-08-23 13:54:04)
标签:

红楼梦创作初期

南宋背景假托

宁荣二公

贾妃与贾似道

芹溪处士邱子野

分类: 文学解析

    论《红楼梦》创作初期的南宋背景假托

  ——山子野与芹溪托名源自南宋背景创作需要

(修订稿)

                                                        土默热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小说,其最大的独特之处,就是作者在创作中隐去了作品的朝代年纪、地域邦国。正由于作品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语焉不详,所以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了诸多谜一般的问题,令后世如过江之鲫般的红学家们纷纷猜笨谜,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把《红楼梦》解释成了一大堆断滥朝报

    红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加以回答的:一是作者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刻意隐去作品的时间地点?有人说这是为了防备文字狱,其实这是说不通的。防备文字狱不妨假借汉唐,假借北京南京,古代小说创作很多作者都是这么做的,如《金瓶梅》就假托宋朝的故事并托名兰陵笑笑生来写作,《红楼梦》创作也没有必要刻意隐去时间地点,干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二是《红楼梦》创作从一开始就隐去了朝代年纪、地域邦国么?大家知道,《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很复杂,也很漫长,作者是否从创作伊始,就打算和读者捉迷藏,刻意隐去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呢?换句话说,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作品中,是否存在着早期创作时,并未隐去时间地点的故事痕迹呢?作者创作中使用的故事载体和典故知识,是否有蛛丝马迹可循呢?

    笔者经过长期的研读分析,认为《红楼梦》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未刻意隐去作品的时间地点,而是假借南宋背景创作的。后来随着作品内容的扩张,南宋背景已经无法容纳作品的内容和旨趣,方改写为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均失落无考的作者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并非规避文字狱的需要,而是内心存在着诸多的难言之隐,不欲读者看出创作时自己内心的隐私。谓予不信,听笔者娓娓道来。

    《红楼梦》书中有无数的谜,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在猜谜,其中有三个谜团至今也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成型解释:一是书中宁荣二府及其祖宗宁荣二公的出处;二是贾贵妃和他的爱弟贾宝玉的创作构思由来;三是大观园建造者老明公山子野怪名怪姓的选择。不论是主流红学公认的曹雪芹,还是草根红学提出的诸多作者,都不足以回答清楚《红楼梦》留下的以上三个怪诞问题。

    不要以为这三个问题无关宏旨,其实这是《红楼梦》研究中三个比较基础的问题,搞清这三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红楼梦》的创作缘起和作品宗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搞清这三个问题,靠大撒网式的猜笨谜是不行的,首先必须知道,《红楼梦》创作之初,乃是按照南宋背景构思的,这三个谜语,均与作者当初设计的南宋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说说第一个问题:《红楼梦》中宁荣二公的出处。所谓宁荣二公本是亲哥俩,就是宁国公和荣国公的合称,是《红楼梦》书中宁国府和荣国府贾氏家族的祖宗,书中贾府每年过年都要祭宗祠拜祖宗,宁荣二公还曾在太虚幻境委托警幻仙姑,以儿女之事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作者对宁荣二公及其后代的评价显然存在着偏向,曾在红楼梦判词中明言: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显然对宁国府一支的评价更差些。

    要想搞清楚宁荣二公的来历,首先必须搞清南宋帝统。据《开封日报》赵国栋同志研究:北宋基本上是宁国公一系,南宋基本上是荣国公一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亲哥俩,所以《红楼梦》书中的宁荣二公就是亲哥俩。赵匡胤逝世后,传弟赵光义,北宋九帝,除宋太祖以外,全为宋太宗一系,也就是宁国公一系。被封为宁国公的乃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名家、昏庸皇帝宋徽宗赵佶。据《宋史·本记第十九》记载,徽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

    到了南宋,宋朝帝统又发生了变化。据《宋史·列传第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二子长大成人,年长者为赵德昭,年少者即赵德芳。德昭生五子,其中第四子名惟忠,惟忠又有子名从信。赵从信被封为了荣国公。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之子,但宋高宗有子早夭,近支旁系又全被金人掠走,所以只好到民间找到赵德芳的后代继了大位,是为宋孝宗。再经宋光宗到宋宁宗,宁宗又无子,只好又到民间找了赵德昭的后代,也就是荣国公赵从信的后代继位,是为宋理宗。所以南宋九帝,除了宋高宗外,全是赵匡胤的后代,也就是荣国公一系。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红楼梦》在创作初期,是按照宋朝帝统宁荣二系来构思的。书中说,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上有太上皇、皇太后,就是按照宋高宗传位宋孝宗,高宗当了太上皇,孝宗日夜奉侍,尚感不能略尽孝心的史实去写的。书中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褒贬的就是两宋帝统在大宋朝衰落乃至灭亡中的责任,虽然南宋荣国公一系不肖皇帝尽多,但造衅开端者,还是在北宋曾被封为宁国公的宋徽宗。

宋徽宗是如何造衅开端的呢?说到底就是穷奢极欲,为建艮岳征花石纲,弄得民穷财尽,内乱频发,外敌入侵,导致靖康耻的发生,徽钦二帝及北宋宗室全部被掠五国城坐井观天,北宋王朝就此灭亡。元人郝经诗云: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宋徽宗有大观年号,他所建造的艮岳,对《石头记》作者建造大观园应有一定的启发。《石头记》作者托名石头,书名《石头记》,与石头亡国的寓意相通之处,以及与宁国公造衅开端的关系,至为明显。

与此相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中宝玉的父亲贾政字存周,其伯父贾赦字恩侯;贾政的两个姨太太,一个周姨娘,一个赵姨娘;曾引起不少红学家对此猜笨谜。其实作者这样为赦政二人取字,为周赵两位姨娘取姓,也与两宋帝统有莫大关系。朋友们知道,大宋赵氏政权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政权手中不光彩获得的。政变后,为笼络人心,仿效两汉以郑、卫存周的做法,以存后周奉祀。政和八年,宋徽宗曾下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终两宋一代,存周的做法始终未变。《水浒传》中的柴进,便是宋代“存周”的后裔,《红楼梦》作者如此处理,显然也是为了假托南宋背景。

    下面再谈谈第二个问题:《红楼梦》书中贾贵妃和他的爱弟贾宝玉的创作构思由来。《红楼梦》中有一位贾贵妃,南宋也有一位贾贵妃,其弟就是弄得南宋亡国的大奸臣贾似道,最妙的是,这位贾贵妃和贾似道的父亲就叫做贾涉,而《红楼梦》中的贾贵妃和贾宝玉,她们的伯父也叫贾赦。贾似道的姐姐叫贾凤女,史料记载其有殊色,被宋理宗赵昀选为贵妃,宠爱有加,宫人都称其为假(贾)皇后。这个宋理宗,就是前面所说荣国公赵从信的后代。贾似道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子弟,但因为其姊受宠,竟官运亨通,成了南宋末年大权在握的人物,连皇帝也要尊称他为“师臣”,也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蟋蟀宰相早期《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当与贾似道这个“孽根祸胎”有莫大关系。

    好多红学家怀疑《红楼梦》中贾宝玉佩戴的那个通灵宝玉,是按照传国玺描写的,其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同传国玉玺之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同义之嫌,这也同贾似道父子姐弟有直接关系。《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条详细记载了贾涉与这块玉玺的关系:贾涉为淮东制阃时,曾将蒙古大将扑鹿花所献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玉玺一座,缴进于朝,诏下礼部太常寺讨论受宝典礼。此嘉定十四年七月事也。贾涉为淮东制阃并获得玉玺的时候,恰是贾似道出生之时,这就难怪《石头记》作者要写贾宝玉衔玉而生,并按照玉玺的形状文字刻画通灵宝玉的形象了。

    《石头记》中之贾宝玉有富贵闲人之绰号,亦同贾似道不无关系。贾似道嘗作半閒亭以停雲水道人,每治事毕,則入亭中打坐。有佞人上唐多令詞大称其意,詞曰:天上謫星班,群真時往还,駕青牛早度函关。幻出蓬萊新院宇,花外竹,竹邊山,軒冕倘來間。人生閒最難,算真閒不到人寰,一半神仙先占取,留一半,與公閒。这正所谓富贵闲人的真实写照了。《石头记》中王夫人向黛玉介绍自己的儿子宝玉时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孽根祸胎一语出自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过贾似道废宅》诗:贾生亦何者?此地起楼台。社稷无人物,湖山养祸胎。前朝亡国恨,遗迹后人哀。落日空江上,王宫亦草莱。

如果说北宋亡于石头,那么南宋则亡于宝玉,这也应该与《石头记》作者为主人公取姓贾名宝玉的象征寓意有关。南宋一朝,宝玉始终是财富的象征,从王公贵族到富商巨贾,都痴迷玉器,致使碾玉作坊遍地林立,玉器匠人工艺卓绝,这在当时的传奇小说中多有记载。让我们看看南宋亡国后《元史》中的一段记载:伯颜之取宋而还也,诏百官郊迎以劳之,平章阿合马先百官半舍道谒,伯颜解所服玉钩绦遗之,且曰:宋宝玉固多,吾实无所取,勿以此为薄也。阿合马谓其轻己,思中伤之,乃诬以平宋时取其玉桃盏,帝命按之,无验,遂释之,复其任。阿合马既死,有献此盏者,帝愕然曰:几陷我忠良!南宋灭亡了,征服者伯颜还算比较清廉,只取了一件不算贵重的玉钩绦送人,并明确告诉别人,宋宝玉故多。可见,这里所说的宝玉,是南宋因宫廷财富而亡国的象征。

贾似道在位时大量搜罗宝玉,《宋史-- 本纪第四十七》就记载了内外以宝玉献似道的情况。据说,贾似道收罗宝玉之富之好,超过宫廷大内。宝玉代表着贾似道的发迹,也是贾似道败亡的象征。《宋史·贾似道传》及元蒋子正《山房随笔》记载: 贾似道弄权误国,朝臣陈宜中等上奏皇帝,弹劾贾似道。皇帝降旨,贬谪贾似道为高州团练使。福王赵与芮素恨贾似道专权,便招募能将贾似道在途中杀死的人来押解他去贬所。县尉郑虎臣应征押送贾似道,行至中途百般折辱他,悉夺去其随身所带的宝玉。至木绵庵,用大锤锤杀了贾似道。传统戏剧《木棉庵》,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

宋末诗人汪宗臣有《嘲贾似道》一首:贾秋壑,魏公爵,台州鬼,扬州鹤。气盈色骄逞才略,欺天罔人无愧怍。帷幄不能筹,金汤、弗能作。费尽世间铁,铸此一大错。关子形模贾字同,生儿德祐纪元中。甚惭婴杵心莽卓,十可斩书真谔谔。锣声三下东江头,铁鞭一挥南海角。假贾伪魏至於斯,呜呼似道道奚若。宋亡感激忠义多,遗臭如君枭獍恶。诗中所说到假贾伪魏,正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刻意交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内心深意所在。

最后谈谈第三个问题:《红楼梦》作者托名芹溪并将大观园建造者托名山子野问题。从脂砚斋批语中我们知道,《红楼梦》作者的托名是芹溪,另从书中描写贾府为接待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过程看,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这个芹溪山子野是谁的托名?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所谓芹溪山子野,其实乃是一个人,山子野是他的姓名,芹溪是他的雅号。这个人不是《红楼梦》创作时期的当代人,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隐士芹溪处士丘子野

    所谓山子野,应该就是丘子野,山丘二字同义,作者创作时故弄玄虚改丘为山罢了。丘子野,名義(典籍又作邱義,乃后人讳丘为邱的产物,不赘),字道济,一字仁卿,子野乃其号。因隐居在福建芹溪,人称芹溪处士。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年不详。丘子野是南宋时期著名儒士兼隐士,其隐居地便在福建的九曲芹溪之第六曲,故有芹溪处士之号。有朱熹之《芹溪九曲棹歌》为证,其第六首为:六曲溪环处士家,鼓楼岩下树槎枒。潭空龙去名常在,时见平汀涌白沙。南宋诗人叶善夫题咏的《芹溪八咏》,也证明了朱熹的记载,其一为:芹溪处士古人风,宝剑尘埋未化龙。旧隐至今名不朽,扁题元出紫阳翁。

    芹溪处士丘子野这个人,历史上并不是名气很大。丘子野之出名,大概主要是托赖当时一位著名的历史大人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明道学的创始人,也是南宋以来儒家的最高权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因故乡有紫阳山而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后世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叶善夫《芹溪八咏》说芹溪处士居所的扁题出自紫阳翁,指的就是指朱熹。那么,朱熹又为什么要为丘子野题写匾额芹溪处士呢?原来,他们之间是嫡亲的表兄弟关系,芹溪处士丘子野乃是紫阳翁朱熹的亲表兄。当年两家过从甚密。

    朱熹曾为表兄丘子野《论语纂训》作序,由此可知丘氏曾钻研儒学,为有成之儒士。《朱文公文集》载有朱熹与其表兄丘子野唱和诗多首及书信多封。卷一有《奉酬丘子野表兄饮酒之句》、《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诸诗,《朱熹集·遗集》卷一有《淳熙戊戌七月廿九日早发潭溪西登云谷取道芹溪友人丘子野留宿因题芹溪小隐以贻之作此以纪其事》:诗中说:我来屏山下,奔走倦僮仆访我芹溪翁,解装留憩宿君居砚山西,高隐志不俗窗几列琴书,庭皐富花木从容出妙句,满幅粲珠玉扁字为留题,深愧毛锥秃!这就是扁题元出紫阳翁的出处。

    《红楼梦》是清朝人所写的小说,作者不可能是南宋时期的芹溪处士丘子野,但作者刻意托名芹溪处士丘子野,显然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应该就是《红楼梦》创作初期,曾经按照南宋背景进行构思,将两宋宁国公和荣国公帝统,处理为书中宁荣两府,将贾似道、贾贵妃和贾涉,作为描写为书中人物的躯壳,这样,将小说作者和大观园建造者,托名南宋隐士芹溪处士丘子野,也就是水到渠成了。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地陷东南”初期的著名戏剧家洪昇,他早年曾以芹溪居士托名,校阅过苏门啸侣的《天宝曲史》和《双鱼珮》,还有一件国子监生林之枚赠给“芹溪尊兄大人”即洪昇的折扇为证。洪昇早年以南宋背景创作《红楼梦》,继续托名芹溪处士丘子野,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知道,即使是创作初期的《红楼梦》,记叙的也是洪氏家族和杭州四大家族天伦之变,描写百年望族从鼎盛走向衰亡的故事。那么洪昇为什么一定要假借南宋背景呢?因为《敦煌共洪通宗谱》中就明确记载洪氏家族在宋代父子兄弟三公,伯仲东西两府的历史。也就是南宋的魏国忠宣公洪皓和他的儿子“三洪学士”,以宰相身份执掌过朝廷中书省和枢密院;南宋的中书省和枢密院分长朝廷的政务和军机,史称“东西二府”。三洪学士洪适、洪遵、洪迈的谥号分别为文安公、文信公和文敏公,正是《红楼梦》书中贾敬、贾赦、贾政三个“文字旁”兄弟命名的来源。杭州洪氏家族的源头是三洪学士之二房洪遵,故贾宝玉一定出身荣国府“二房”。《红楼梦》作者如此为“东西二府”和“兄弟三公”命名,正是洪昇表现自己家族身世来源的必然选择。

那么洪昇又为什么要以贾似道与他的姐姐贾贵妃、父亲贾涉为躯壳来描写书中故事呢?须知贾似道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光彩人物,从南宋以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从来没有人为其作翻案文章,难道《红楼梦》作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著书是为贾似道歌功颂德、鸣冤叫屈么?肯定不是。洪昇之所以如此创作小说,这里面必有不得不如此隐情。原来,贾似道生前的封爵是魏国公,位于杭州葛岭的贾府园宅历来被世人称为魏国公府。这个魏国公府是宋理宗赐给贾似道的敕建国公府赐给贾似道前这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原来是宋高宗赵构所建的皇家花园集芳园,西部原来则是南宋初期的魏国忠宣公洪皓的御赐府邸园林。这个洪皓,就是杭州洪氏家族的始祖,也就是说,贾似道府的府邸园林,原来曾经是洪昇家族最早的府邸园林。《红楼梦》中描写修建大观园时,是将西府园子和东府会芳园合并修建的,所谓会芳园,应该就是集芳园的变通说法。史载集芳园在贾似道赐第后乐园的左侧,亦即东面,与《红楼梦》东府会芳园的方位一丝不差。贾似道家的四世家庙,也居第之左焉,与《红楼梦》中东府贾氏宗祠的方位完全吻合。

    南宋初期,宋高宗派洪皓出使金国,“保育”被掠到五国城的徽钦二帝和北宋宗室。洪皓在金国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持节冷山十七年不肯降金。宋金议和后洪皓方得以南归。宋高宗称赞他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因此为洪皓赐爵魏国忠宣公,并在葛岭敕建魏国公府。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不仅都当过宰相一级(同平章事)的大官,而且都才学出众,号称洪门三学士。杭州西溪洪氏宗祠至今联语仍写着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府的宗祠联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这实际上就是对洪氏宗祠联相同意思的改写。肝脑涂地典出苏武牧羊的故事,歌颂的就是虽苏武不能过洪皓。只要把那个“兆姓”理解为“赵姓”,就晓得洪皓对“赵姓”宗室的“保育”之恩了。

    由于洪皓与当时的投降派宰相秦桧不合,遭秦桧诬陷,被远远发配到广东英州,至死没有返回杭州。洪皓被贬窜岭南后,葛岭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被朝廷收回,直到宋理宗时,被再次赐给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此后,世人都知道这里叫后乐园养乐园半闲堂红梅阁,都知道是魏国公贾似道的遗址,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以前曾经是魏国忠宣公洪皓的赐第了。贾似道魏国公府与洪皓魏国忠宣公府的历史叠合,大概应是洪昇早期创作时以南宋时期的真假两个魏国公府为躯壳,以“甄士隐”和“贾雨村”为审美建构,以自己的亲历亲闻为故事素材,去创作《红楼梦》的最可信理由。书中的贾似道魏国公府为假,洪皓的魏国公府为真;贾似道的少年荒唐事为假,洪昇自己的少年荒唐事为真,假贾伪魏至於斯,敷衍出一篇以南宋为背景真假莫辨的早期《石头记》故事。

    洪昇早期创作的《红楼梦》,其宗旨应该是表达作者及其家族固有的国殇家恨情结。洪氏家族在宋明两代均为百年望族,洪昇出生于地陷东南之际即清军下江南之乙酉(1645)事变时期,出生后洪家正面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困难境地,最后终于因天伦之变抄家之难而一败涂地,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皓时代北宋的灭亡,贾似道时代南宋的灭亡,与洪昇时代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是如此的异曲同工。洪家在宋明两代的国仇家恨,均与金人及其后裔满清(后金)直接相关,这就难怪洪昇要以南宋灭亡时期为背景,创作早期的《红楼梦》了。这部早期的《红楼梦》,书名应为《石头记》,宁荣二公、“东西二府”、贾贵妃贾存周贾宝玉、“芹溪处士”、老明公山子野的提法,都是这个时期奠基的,后来也一直没有改动。

     洪昇早期创作的戏曲作品是其代表作和成名作《长生殿》,作品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宣泄作者对胡人入侵,山河沦丧的兴亡感叹思想;《红楼梦》创作早期以南宋为背景,宣泄的亦应是同一种思想。元蒋正子《山房随笔》记载:贾似道败后,有题其养乐园曰:废圃久无人作主,败垣惟有可留题。算来只有孤山耐,依旧梅花片月低。”“王气暗随檀板歇,江声流入玉箫悲。姓名不在功臣传,家庙徒存御赐碑。”“瑶房锦榭曲相通,几番春事已成空。惆怅旧时吹笛处,隔窗风雨剥青红。这些思想,与《长生殿》、《红楼梦》所要表达的惩侈心而穷人欲,祸随败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说洪昇创作《红楼梦》早期,曾以南宋为背景,以贾似道府为躯壳写作,与洪昇早期的诗词作品也是遥相呼应的。洪昇的诗集《啸月楼集》中,就载有一首他早年在南屏山读书时写的《钱塘秋感》:晓陟南屏独振衣,丹霞出海露初唏。几声老鹳盘空落,无数征鸿背日飞。秋水荒湾悲太子,寒云孤塔吊王妃。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诗中除了表达出浓烈的兴亡感叹情绪外,还使用了太子王妃之典,这应该与他当时的《红楼梦》创作构思直接相关。在《红楼梦》的贾宝玉和贾贵妃身上,我们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太子王妃的痕迹,绝非偶然。

    现在学界一般都将洪昇诗中的太子王妃,解释为洪昇在南屏山眺望的西湖边之太子湾黄妃塔。太子湾现在名称照旧,黄妃塔即后来的雷峰塔,一般说来这种理解也是不错的。但如果做深一层理解,洪昇所吊之黄妃塔代表的黄妃,乃是南宋光宗的宠妃黄贵妃,黄妃塔即为黄贵妃出资兴建。史载,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对黄贵妃恨之入骨,趁宋光宗出外祭天的时候,就把黄贵妃给杀了。洪昇这里吊王妃的情绪,当与对南宋历史的反思有关。有的学者研究《红楼梦》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某种程度上有着李凤娘的影子,似不无道理。

    洪昇创作《红楼梦》的早期,主要是描写贾氏家族“东西二府”由盛而衰的故事,到了创作后期,以康熙皇帝巡幸西溪山庄为素材,补写充实了元妃省亲的故事;又以《长生殿》召祸事件为素材,补写充实了东府大出殡等风月故事;特别是以西陵十二钗两结蕉园诗社为素材,补写充实了金陵十二钗在大观园结海棠社、桃花社的花团锦簇故事。这样,《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和作品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果再继续以南宋为背景,以贾似道府为躯壳,就很难容纳这些新故事了。因此,后期的《红楼梦》,便逐步淡化了南宋背景,清除了南宋躯壳,变成现在这样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均失落无考了。但原来的宁荣二公和贾姓家族以及贾贵妃的故事,几乎是无法回避和改写的,遂为我们留下了南宋背景的蛛丝马迹。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那么《红楼梦》创作后期,洪昇为什么不直接明写当代背景,而一定要隐去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呢?这固然有表达兴亡感叹思想必须规避文网的考虑,也是时间地点几乎无法写的客观矛盾使然。因为这部最后形成的小说,仍然保留着南宋帝统末世的壳子,却充填了明末清初末世的瓤子;保留着贾国公葛岭府邸园林的壳子,却充填了西溪洪国公府邸园林的瓤子;保留着贾贵妃元宵节回娘家省亲的壳子,却充填了康熙南巡西溪山庄接驾的瓤子;保留着贾似道与石头、宝玉兴衰际遇关系的壳子,却充填了洪昇自己与姐妹们欢乐与辛酸的瓤子。这样的小说,也只好按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来处理,使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均失落无考了。

    更重要的原因,似乎还是洪昇内心的难言之隐。在封建社会,正统士大夫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莫过于忠孝二字。洪昇创作《红楼梦》,表现《长生殿》案件,与君王争是非,是为不忠;表现家庭天伦之变,与父母论短长,是为不孝。这都是当时社会上所唾弃的无君无父的行为,也是洪昇内心中对君父的难言之隐,如何能令外人一览无余?事实上,洪昇一生在两个层面,都曾经历过无罪见斥,始终都背负着不忠不孝的恶名。创作《红楼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既是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也是自觉不自觉为自己辩解。面对不忠不孝的压力,洪昇怎么敢明写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呢?

    贾似道府亦即洪皓在葛岭宝石山的国公府赐第,乃是洪氏家族宋代的祖居地;康熙南巡巡幸并赐名竹窗的西溪山庄,乃是洪昇家族明朝的故园;康熙在杭州居停的孤山外行宫侧玛瑙坡,乃是洪昇晚年筑稗畦草堂的吟啸之地,也是女娲弃石无材补天和慕才亭怀金悼玉之地。这些都被洪昇按照真真假假的艺术手法写入《红楼梦》中。只有洪昇,才熟悉这些地方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只有洪昇,才知晓其中的历史文化沿革和隐情,并能引起内心的层层涟漪,具备写出外贾内洪的《红楼梦》之必备条件。有关这方面的考证研究,笔者在《土默热红学》系列专著中讲的很详细,这里不再罗嗦。本文部分借鉴了开封《开封日报》赵国栋先生的文章《〈红楼梦〉与〈宋史〉的关联》,在此一并致谢。

                                           20096月初稿

                                      20144月修订

附:

大观园建造者山子野与《石头记》作者芹溪

(修订稿)

文章提要:

1.芹溪是《石头记》的作者

2.山子野是大观园的筹划建造者。

3.丘子野就是芹溪处士。

4.芹溪处士丘子野是朱熹的表兄。

5.芹溪处士丘子野是避世桃园的儒士和隐士。

 

一.  山子野考证杳如黄鹤

《石头记》书中贾府准备接待元妃省亲,请人监造省亲别墅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见第十六回)。园子建设的又快又好,从完工后的大观园山水楼台之精美程度看,这位老明公山子野造园身手的确不凡。

这个大观园的筹划建造者老明公号山子野是谁?红学界对此考证了百年开外,考证专家如过江之鲫,考证文章浩如烟海,但至今仍不得要领。当前最权威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也只能作如此介绍:山子野姓野,山子是指他的行业和专长,即擅长于垒石堆土,设计假山。大观园的筹划起造由他负责。但查遍中国五千年建筑史,亦未见一个姓野的以堆砌山子为专长的老明公,不知辞典的编辑者何所据云,其山子野词条恐怕难免妄测之嫌。

红学界对山子野的考证与对大观园原型的考证是同步进行的。既然山子野考证不得要领,大观园考证也同样云苫雾罩。有人推测大观园原型是北京恭王府,有人推测是皇家的圆明园,还有人推测是天津的水西庄,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推测与《石头记》书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相去甚远,与大观园的建造者老明公山子野亦毫无关系,故此只能算聊备一说而已。既然大观园的创作原型杳不可寻,某些红学专家干脆就说大观园创作没有原型,也无需原型,不过是《石头记》作者头脑的产物而已。

既然大观园是《石头记》作者头脑的杜撰,那么大观园的建造者山子野也只能是作者自己在无原型基础上的托名了。其实这种观点并非今日红学家的发明,可谓由来已久。民国初年,一些研究西方文学的学者,就曾推测山子野是作者自己的托名,就像桃花源是陶渊明头脑的杜撰一样,大观园也是作者的杜撰,这个作者就是托名山子野的那个隐士。新红学的创始人胡适先生,早期并非什么考证派,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索隐派,曾经坚定地断言《石头记》作者绝非曹雪芹,而是胡老明公(见苗怀明《从索隐到考证》)。不知这个胡老明公何许人也,与老明公山子野又是什么关系?胡适先生语焉不详,外人无从窥伺其中玄妙。

 

二.  山子野就是丘子野,就是芹溪处士

《石头记》作者对大观园的描写是那么美丽,那么深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神有情,如诗如画,如泣如歌,如见如闻,令人心旷神怡,唏嘘感喟。断言大观园创作无需原型,作者可以在虚无缥渺中凭空杜撰出来,显然是违背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之规律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大观园创作确实没有实地原型,杜撰大观园的作者又何以要托名山子野?又为什么要为自己取这么个古怪的名字?其中原由大概也需要分析清楚吧。大观园创作究竟有没有原型,山子野究竟何许人也,在红学界应该是个不容含混了事的大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混乱不清问题产生的原因,盖源于红学界对《石头记》作者和创作年代的研究出了问题,用乾隆年间北京西山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去窥测大观园及其筹划建造者山子野的出处,肯定是个费力不讨好的猜笨谜行为;只有恢复了《石头记》正确的创作年代和真实的原始作者,这一切才会云开雾散、真相大白。笔者考证,《石头记》的原始作者不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而是康熙朝早中期的大文学家洪昇;书中十二钗的生活原型不是曹雪芹凭空杜撰或其某虚构表妹的十二个分身,而是依据洪昇的蕉园诗社十二姐妹为素材加以描写;大观园原型不是曹家南京的随园或什么织造府西园,而是杭州接待康熙南巡的西溪山庄及其附近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因此,芹溪处士老明公山子野就是洪昇以自己的经历创作《石头记》,以故乡西溪风光描写大观园时的托名。

自从脂本《石头记》发现以后,根据脂砚斋批语人们都知道,《石头记》的作者是个叫做芹溪的人,评点者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脂砚斋经常在批语中透露芹溪创作此书时的一些情况,并且披露书未作完,芹溪(简称“芹”)就泪尽而逝了。从胡适先生到当代诸多红学大师,都把这个“芹溪”当做曹雪芹的另一个字或号,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胡乱推测。他们推测的根据,是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出现了一个“曹芹溪”,因此认为这个曹芹溪就是《石头记》作者曹雪芹。时至今日,尽管当代红学家偷着装死鸭子嘴硬,但《春柳堂诗稿》作假案早已真相大白,这条孤证早已失去了证据效力。即使诗稿中真有一个曹芹溪,那也只能是嘉道以后的人物,与乾隆朝的曹雪芹绝不是同一个人。因此,把脂批中透露的《石头记》作者“芹溪”说成是曹雪芹,根本就站不住脚。

笔者考证,这个芹溪,就是洪昇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的一个笔名(或化名、托名)。洪昇早年为孙郁(托名苏门啸侣)所作《天宝曲史》校对文稿时,就曾使用化名“芹溪居士”。前几年发现的所谓“曹雪芹折扇”,其实应为“芹溪折扇”,乃是洪昇在国子监时的同窗好友林之枚书赠“芹溪尊兄”的,这个“芹溪尊兄”就是洪昇的化名。在创作《石头记》时,洪昇托言石头,脂砚斋批语透露石头就是芹溪,这个芹溪只能是洪昇的别署。以上详见笔者文章《芹溪考论》、《再考芹溪》、《洪昇与石头》、《曹雪芹折扇探源》。脂砚斋畸笏叟分别是洪昇之妻妾黄兰次和邓雪儿,详见笔者文章《还原脂砚斋的真面目》、《脂批透露的洪昇夫妻生活考》、《稗畦草堂·四婵娟室·脂砚斋》。

洪昇作为《石头记》的真实作者,他为什么要为自己取号芹溪,并托名老明公山子野来筹划建造大观园,其中有什么隐秘呢?芹溪山子野有什么来历,互相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所谓芹溪山子野,乃是同一个人,山子野是他的名字,芹溪是他的雅号。这个人不是《石头记》创作时期的当代人,而是一个著名的古人,即南宋时期的著名隐士芹溪处士丘子野洪昇创作《石头记》时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刻意以古人芹溪处士丘子野为自己取号托名。所谓山子野,应该就是丘子野,山丘二字同义,《石头记》作者不过是故弄玄虚改罢了。丘子野,名義(某些典籍又作邱義,乃后人讳丘为邱的产物。古代丘姓一直为,直至雍正年间,为避孔子讳,方改。洪昇在世时尚未避讳),字道济,一字仁卿,子野乃其号。因隐居在福建芹溪六曲,人称芹溪处士。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年不详。丘子野是南宋著名儒士兼隐士。

据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记载:丘義,字通济,一字仁卿,号子野。建阳人。隐居不仕。颍敏嗜学,该贯子史,尤邃于易。与朱熹友善,常相往来问答。有《易说》传于世,及诸诗赋序铭,墨迹皆存。熹为书芹溪小隐匾其堂楣,作诗序赠之,又著《復斋铭》,并《芹溪九曲》等诗以贻之。其隐居地便在福建的九曲芹溪之第六曲。有朱熹之《芹溪九曲棹歌》为证,其第六首为:

六曲溪环处士家,鼓楼岩下树槎

潭空龙去名常在,时见平汀涌白沙。

这个溪环处士家什么样呢?朱熹另有《丘子野表兄郊園五詠》描绘其地的清幽怡人,以及丘子野避世耕读期间的情景:

識淵明家,離離踈柳下。中有白人,良非世者。【柳】 

結楥遂芳植,覆墻擁深翠。還當具春酒,客花下醉。【荼蘼】 

移自溪上墻陰路。墻陰少人行,來歲障幽。【竹】 

芭蕉植秋,勿云憔悴姿。君障夏日,羽扇寧復持。【芭蕉】 

花柳宅茂,先生在郊居。下帷良已苦,帶經耡。【蔬圃】

南宋诗人叶善夫题咏的《芹溪八咏》,也证明了朱熹的记载,其一为:

芹溪处士古人风,宝剑尘埋未化龙。

旧隐至今名不朽,扁题元出紫阳翁。

《石头记》作者为自己取号芹溪处士,又刻意将书中大观园的建造者命名为老明公山子野,与芹溪处士丘子野恐怕很难说是无意的偶合,必然是有意而托名。大观园的建造者也就是《石头记》的作者,这在逻辑上是没有疑义的。《石头记》肯定不是南宋时期的作品,那么,《红楼梦》和大观园为什么一定要托名芹溪处士丘子野,来充当作者和筹划建造者呢?

 

三.  丘子野乃是朱子(朱熹)的表兄

芹溪处士丘子野这个人,历史上并不是名气很大。丘子野之所以出名,大概主要是托赖当时一位著名的历史大人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明道学的创始人,也是南宋以来阐释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在封建社会的仕途经济时代,朱熹学说乃是科举考试最权威的答案,是任何仕子入仕必须尊奉的金科玉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因故乡有紫阳山而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后世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叶善夫《芹溪八咏》说芹溪处士扁题出自紫阳翁,这个紫阳翁就是指朱熹。那么,朱熹又为什么要为丘子野题写匾额芹溪处士呢?原来,他们之间是嫡亲的表兄弟关系,芹溪处士丘子野乃是紫阳翁朱熹的亲表兄。当年两家过从甚密。

朱熹曾为表兄丘子野作《芹溪丘氏宗族谱序》,可见丘朱两氏不仅为亲眷且相知甚深。朱熹还曾为丘子野《论语纂训》作序,可知丘氏曾钻研儒学,为有成之儒士。《朱文公文集》(全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亦称《朱子大全》)载有朱熹与其表兄丘子野唱和诗多首及书信多封。卷一有《奉酬丘子野表兄饮酒之句》、《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诸诗,《朱熹集遗集》卷一有《淳熙戊戌七月廿九日早发潭溪西登云谷取道芹溪友人丘子野留宿因题芹溪小隐以贻之作此以纪其事》:诗中说:我来屏山下,奔走倦僮仆访我芹溪翁,解装留憩宿君居砚山西,高隐志不俗窗几列琴书,庭皐富花木从容出妙句,满幅粲珠玉扁字为留题,深愧毛锥秃!这就是扁题元出紫阳翁的出处。

 

四.《石头记》作者也是朱子的表兄

芹溪处士丘子野是朱熹的表兄,与《石头记》作者托名芹溪处士山子野有什么关系呢?《石头记》作者创作此书,本意是为闺阁昭传,就是为蕉园十二钗作传,使其事迹不致淹没无闻。《石头记》一书以红楼譬喻富室闺阁,以爱红的毛病象征作者与姐妹们的青梅竹马关系。把蕉园十二钗等红楼知识女性譬喻为红子,亦即朱子,是情理中事。既然芹溪处士丘子野是朱子的表兄,洪昇也是蕉园十二钗的表兄,自称芹溪处士,托名山子野,可谓事出有因。

《石头记》中曾经将众姐妹比喻为朱子么?确实有此迹象。书中写探春、宝钗代凤姐理家,宝钗向探春提起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探春笑道: “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然后就是二人关于姬子的一番有趣争论。这里的朱子姬子,显然都是作者对红楼女子的有意比附。

读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要提出异议:你这样分析不纯粹是穿凿附会么?能拿出过硬一点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么?且不要着忙,虽然历史废墟下掩埋的史实很多,但只要仔细搜寻,证据还是有的。《石头记》中十二钗之首为林黛玉,林黛玉的生活原型乃是蕉园诗社之台柱子林以宁。林以宁工诗文,善画梅竹,一生多愁善病,诗怀偏与药囊亲,著有《墨庄诗钞》、《墨庄词余》、《墨庄文钞》和《凤潇楼集》。从其著作之命名看,多以墨庄名之,这就与丘子野的表弟朱熹之文章发生了意义上的关联,或者说林以宁干脆就是按照朱熹的义理命名自己著作的

朱熹与墨庄有什么关系么?原来,墨庄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南唐进士、宋初任刑部员外郎、江西人刘式,一生为官清廉,酷好读书,藏书甚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训诫诸子:你们的父亲没有留下什么田产,只遗书数千卷,我们这个家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好好继承墨庄这份珍贵的祖业。刘式诸子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以此“墨庄”一词在士大夫间传为美谈,陈夫人亦被人们尊称为教子有方的墨庄夫人。朱熹应墨庄刘氏后人之请,曾专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还曾作《墨莊五詠》歌颂之:

詩書啓山林,德儲積。嗣世知有人,新開闢。(墨

深井泉,窈窕千丈碧。何幸且澄,無勞遽心。(冽

幽人本何心,偶此翳堵。几亦言,光遍寰宇。(静春堂)

竹几橫陳處韋編半掩。寥寥三古意,此地有深期。(玩易

倚杖寒水,披衣立晚。相逢君子,濂翁。(君子亭)

因朱熹的诗和《记》,墨庄得以名扬千古。林以宁将自己的诗集、词集、文集均命名为墨庄,显然是受了朱熹的影响。洪昇是林以宁的表兄,丘子野也是朱熹的表兄,在墨庄一典上,必然产生意义上的关联。洪昇撰《石头记》为姐妹们闺阁昭传,见到表妹林以宁的墨庄三卷,联想到朱熹的墨庄《记》和《诗》,遂以朱子之表兄芹溪处士作为作者署名,以山(丘)子野作为大观园之建造者,不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四.  丘子野与洪昇都是避世桃园的隐士

洪昇将自己取号芹溪处士,托名山子野,当然不会只有朱子的表兄这么简单,其中还必然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洪昇以自己的故乡、也就是十二钗结社时的活动场所蕉园,作为《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并让老明公山子野作为大观园的筹划建造者,那么,洪昇的故乡西溪与丘子野隐居地芹溪,就必然要要产生意义上的必然关联。

大家知道,洪昇一生耽搁花笺彩纸,热衷于言情文学创作,对仕途功名不感兴趣。但在百年望族败落时期,曾经被家庭逼迫到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在此期间,由于国丧期间聚众演出《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的严厉处分,终生“无材补天”失去了仕途前程,导致百年望族落得一片茫茫白地。狼狈逃回故乡杭州之后,一直隐居在西溪的名山胜水之中,并始终以隐士自居。

洪昇与蕉园姐妹们的故乡,在杭州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西溪,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历史上一直被视为高人隐士的隐居之地。当时著名才女徐德音在林以宁《墨庄集后序》中有句溯伊人于苍葭白露之间,兹焉觌面倾心。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西溪: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园,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余恨。张岱所说的在这里隐居的江道阗,当为洪昇表兄兼连襟江喻封的本家长辈。由此可见,西溪在文人雅士心目中,乃是避世如桃园的最佳场所。

在《红楼梦》描写大观园景致时,脂砚斋批曰:“门前一片横塘水乎?红学界对此均感觉大惑不解。因为门前一片横塘水乃是吴梅村《圆圆曲》中的诗句,所描绘的乃是陈圆圆故乡苏州的景色。于是,某些学者便据此推测《红楼梦》作者为吴梅村。其实,江南水乡,门前一片横塘水景色比比皆是,不独苏州为然。洪昇的故乡西溪,所在地河网纵横,门前河水名称便为余杭塘河,也有一处小地名曰横塘,正所谓门前一片横塘水也。吴梅村《圆圆曲》当时传颂天下,《红楼梦》创作时,借此句形容西溪风光,亦可表达洪昇创作时与吴梅村相同的心情,可谓恰当。

洪昇之所以将自己的隐居地西溪与丘子野的隐居地芹溪加以类比,除了山水形势上的类似之处外,更重要的在于都是隐士高人隐居的处所。朱熹在《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就描述道:

欲识渊明家,离离疏柳下。中有白云人,良非遁世者。

花柳宅茂,先生在郊居。下帷良已苦,帶經耡

南宋诗人叶善夫的《芹溪八咏》中也交代:

高人栖隐向山林,林壑幽清绝俗尘。

当日武陵人已老,谁知犹有种桃人。

由此可见,他们都是把芹溪作为高人遁世栖隐的桃源武陵看待的。洪昇一生都把自己同唐伯虎、柳耆卿类比,视为隐居遁世的陶渊明一类高人,因此,将自己的隐居地西溪比喻为丘子野隐居的芹溪,将自己托名芹溪处士丘子野(山子野)创作《石头记》,就势所必然了。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类比之处,就是洪昇与丘子野不仅同为隐士兼处士,而且在善饮方面有相同的嗜好。洪昇的善饮在当时是小有名气的,而丘子野善饮,也因朱熹之《奉酬丘子野表兄飲酒之句》而名扬后世

微褐不充,寒夜重衾。

來窮廬士,暮多苦心。

苦心亦何,世路多崎

不藉中物,離憂坐自侵。

,何爲復沉吟。

醺酣所拘,神契遐襟。

荒湎思前戒,歡謡發清音。

雅唱一何高,仰酬非所任。

申章聊叙,洪量亦余

两个饮中八仙一类的高士人物,同处于窮廬士之境地,同感于世路多崎嶔,同藉盃中物以抵御離憂坐自侵,这么多相同的感受,洪昇以芹溪处士老明公山子野自居,也就没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五.  托名山子野的洪昇就是大观园的筹划建造者

《石头记》中的大观园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同时也是十二个姐妹先后结成海棠社桃花社(女子诗社)的场所。这绝不是作者灵机一动的任意虚构,而是有真实生活素材的文学创作。洪昇故乡西溪的蕉园,本来就是蕉园姐妹们先后结成五子社七子社的场所,后来又被高士奇改建为西溪山庄,用来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大家都知道《石头记》是借省亲写南巡,但很少有人知道,《石头记》中写姐妹们在这里结海棠社桃花社,有真实的五子社七子社作为创作素材。

西溪山庄的前身为柴庄,明季柴云倩隐居于此。柴庄碧涧绕门、白云入室,周围种梅竹数亩,有竹楼花榭、月影泉声之美。柴云倩著有《梅花绝句》,其女柴静仪与同里闺秀冯娴、钱凤纶、林亚清、顾启姬等在这里结蕉园诗社,互相唱和,在清初传为美谈。后柴家因家道中落,遂就将柴庄变卖给暴发户高士奇。高士奇购到手之后,加以扩建修茸,将柴庄改名为西溪山庄,并用于接驾。康熙皇帝驾幸后赐竹窗二字,高士奇制匾高悬,并令宫廷画家禹之鼎绘成《西溪山庄图》,今存。

清雍正朝李卫、傅玉露所著《西湖志》,详细记载了高士奇西溪山庄的地理位置、园林景色和建筑格局:(西溪山庄)在东岳庙之西。由思过桥入径,古梅翠竹夹岸排立,外环河水澄澈可鉴。稍北有亭,曰花宇。度石桥,有六角亭,曰放鹇。过西则松梅藤竹益复奇古,有屋,曰竺西草堂。堂之南有亭,曰古香。又进,曰一枝巢。旁小石兀立,合形构宇,曰曳霞轩。又东,曰抱孙居。又北,曰临流草堂。门环曲水,贞木间之。旁有屋,曰独醒斋。又西南,曰捻花书屋。过一枝巢,曰自在窝。面清池,三四亩,两岸梅益蒙密,有屋,曰保丹斋。又东,木香十数架,与梅竹互植。进此曰筏喻,有小楼,曰云心。阁楼西下,梧竹环列,曰来凤轩。其上曰皆春阁,小屋曰啸月。啸月之西曰桐荫山房。山房西小墙内栽怪松数百本,有门曰北峙。度小石桥有亭,曰嘉植。亭极宏敞,远可四望,复饶桃杏之胜。沿地叠石,被以牡丹,有亭,曰鼻功德,外曰自得泉。又北,梅石池岛,更益前观。有木桥,曰西园。有门,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墙内屋曰听松,曰和鸣书屋,计地广七十亩,池半之梅约五六百本。

我们不妨对照一下《石头记》中对大观园的记叙:根据第十七回贾政携宝玉游园的叙述,潇湘馆是第一游幸处,从潇湘馆开始,计有稻香村、暖香坞、藕香榭、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蓼汀花溆、蘅芜苑、大观楼、水闸桥梁、清堂茅舍、石垣、花牖、山下幽尼佛寺、林中女道丹房、长廊曲洞、方厦圆亭,最后才达怡红院。与《西湖志》所载何其相似乃尔。

从西溪山庄中一些园林建筑的名称看,蕉园姐妹们当年结女子诗社时,很可能也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每个姐妹各居住一处建筑,并以建筑名称为自己取雅号,出诗集。洪昇早期出版的诗集名为《啸月楼集》,所对应的应该就是西溪山庄中的啸月楼。大观园潇湘馆的原型,应该是西溪山庄中的来凤轩,当然也与林黛玉原型林以宁诗集《凤潇楼集》有关,所以《红楼梦》中要为这里题名“有凤来仪”。大观园蘅芜苑的原型,应该是西溪山庄中的花宇(古香楼),不仅蘅芜苑与花宇同义,而且薛宝钗原型钱凤纶的诗集,就取名为《古香楼集》。大观园稻香村的原型,自然就是这个蕉园中的抱孙居了,李纨的原型柴静仪出阁前住在这里,并为自己的闺房取名凝香室,这里本来就是其父柴云倩的别墅蕉园,是姐妹们结社吟诗的处所,应无疑问。

洪昇在《红楼梦》中对这里景物的描写如数家珍,除了这里本来就是他的故乡,是当年他与蕉园姐妹一起吟诗作画的天堂,必然谙熟于心而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洪昇似乎亲自为高士奇筹划建造过西溪山庄。洪昇与高士奇是终生的老朋友,康熙三十年之后,二人又在西溪和孤山比邻而居,洪昇故居在西溪洪园,晚年所居稗畦草堂在孤山,高士奇居住在西溪山庄,互相来往十分密切。康熙二十八年高士奇接驾前,在蕉园的基础上改建西溪山庄,很可能请洪昇代为筹画制度。洪昇家族的洪园在明末清初是西溪最豪阔漂亮的园林,洪家有修建园林的丰富经验和文化素养,洪昇此时闲且惫矣,应老朋友高士奇之请,代为筹画起造,建成后又一起题咏吟诗,应是合乎情理的推测。这似乎也是洪昇在《石头记》中托名山子野筹划建造大观园的重要原因。

 20071118日初稿

 2011327日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