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2024-08-10 13:52:59)
标签:

大观楼

省亲别墅

西湖行宫

蓬莱仙境

玉石牌坊

分类: 浙红剪影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土默热

笔者在《土默热红学》及其续集、补集中。曾详细考证了《石头记》书中大观园的原型。它们是杭州西溪的一组明代园林建筑,园中怡红院(洪园)、潇湘馆(蕉园)、蘅芜苑(花坞)、稻香村(杏花村,不为酒税处)、凸碧堂(西溪山堂,亦称快雪堂)、凹晶馆(西溪水阁)、芦雪庵(秋雪庵)、藕香榭(藕香亭)等园林建筑,其真实原型均在杭州西溪。书中涉及的大观园外之清虚观(抱朴道院)、天齐庙(老东岳庙)、水月庵(水月老人庵)、水仙庵(水仙祠)、铁槛寺(钱王祠)等宗教场所,其原型也均在西溪的周边地区。西溪是《石头记》作者洪昇的故园,也是蕉园诗社十二金钗青少年时的天堂。《石头记》以蕉园姐妹的悲喜人生为创作素材,以她们歌咏眷恋的故园为生活背景,乃是《石头记》这部世情小说的正确由来。

在《石头记》中诸多园林建筑原型的考证上,最让笔者感到吃不准的,乃是大观园的主建筑“大观楼”的原型是哪里?过去,笔者曾推测大观楼的原址在西溪御临镇,但不论是查阅史料还是实地踏勘,都无法获得可靠的证据支持。“大观楼”是大观园的“正楼”,是接待元妃省亲的正式场所,也是大观园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但是,《石头记》书中对大观园中其它主要园林建筑都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唯独对这座“大观楼”的描写有些语焉不详,显得若隐若现,十分扑朔迷离,这也是“大观楼”原型难以考证清楚的主要症结所在。即便有这些客观原因吧,这座主建筑的原型考证不准,在整个大观园原型考证中终是最大憾事。

《石头记》书中对大观楼(又名省亲别墅)着墨不多,前后只影影绰绰地出现了三次:其中在元妃省亲前后的第17回、第18回出现两次,在第41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出现一次。 大观楼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贾政率宝玉和众清客逐次题咏新落成的园林景点,在大观楼看到的只是远景,近景并不清楚:

说着,大家出来。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四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贾政道:“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丽了些。”

大观楼在书中第二次出现,是在《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元妃进入大观园后,首先见到近景只是一座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的玉石牌坊,省亲别墅内的景色,依然是模模糊糊的绰约远景:

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于是进入行宫。但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大观楼在书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书中并没有用华丽词藻正面描写大观楼景观,只是借着纯朴村妇刘姥姥的话,道出正殿留给刘姥姥的第一印象,“玉石牌坊”仍为清晰的近景,而主建筑大观楼则只是一座形状如庙的隐约远景:

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

大观楼在书中出现的这三次,除了那座先写着“天仙宝境”后改为“省亲别墅”的玉石牌坊,给人的印象清清楚楚外,牌坊后面的其它建筑都是模模糊糊,什么金辉兽面,彩焕螭头,什么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都不能给人们一个清晰的印象,还是刘姥姥看的真切一点,不过是一座形如大庙的建筑罢了。

这座形状如同庙宇的大观楼,书中虽然描写含糊,但具有皇家建筑的特色这一点,作者交待的还是清楚的。第十八回中描写元妃给园中建筑命名,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可见正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但东西配殿并非平地建筑,似乎是建于山坡地,所以东殿为“飞楼”,西殿为“斜楼”。第18回中还曾提及荣国府女眷自东阶升月台排班。而既有东阶,则必有西阶,东西阶之间亦应有正阶。此种布置规格太高,故宫太和殿也不过如此。

这个大观园正殿,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表明正殿四周还有一组附属建筑。贾政见了,曾叹其太过富丽,元春见了也说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 元春题咏大观园的一绝曰:“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天上人间”诸景俱备的处所,非皇家园林谁敢如此铺张?其实书中诗句桂殿兰宫妃子家就是改成桂殿兰宫帝王家,也不算夸张。

甲戌本第16回畸笏叟的眉批说:“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石头记》中元妃省亲的故事,既然是“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书中的大观园和园中的主建筑大观楼,乃是按照康熙皇帝南巡过程中,修建的某座“行宫”加以描写创作的。

目前红学界普遍认为《石头记》作者为曹雪芹,书中元妃省亲是按照曹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接驾场面创作的。但江宁织造府根本就没有一座能够与书中大观园相媲美的园林建筑。曹雪芹其生也晚,也根本就无缘目睹康熙南巡盛事,是否能写得出来大成疑问。其实,《石头记》的原作者乃是康熙朝的洪昇,当朝人写自己“亲历亲闻”的当朝事,书中这座“玉石牌坊”和牌坊后面那座影影绰绰的“大观楼”,其创作原型就是康熙南巡期间在杭州修建的西湖行宫——孤山行宫。

《石头记》作者创作时故意隐去书中的真实痕迹,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遍第十八回中描写元妃进入大观园的一段话:元妃“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于是进入‘行宫’。但只见:‘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原来,元妃进入的园林建筑并不是什么“别墅”,而是“行宫”。何谓行宫?就是帝王外出所住的离宫,也就是帝王的“别墅”。于此可见,《石头记》中书中的这座“省亲别墅”,就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康熙皇帝南巡期间,在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均建有行宫,那么,《石头记》中描写的是哪一座行宫呢?我们再来看《石头记》书中的描写:贾政领着宝玉和众清客,“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对众人提出的“蓬莱仙境”四字,贾政虽然摇头,但并未公然否定;宝玉另有所思,也没有胡乱批驳。可见这座“行宫”及其行宫前的玉石牌坊,与“蓬莱仙境”似乎有些关系。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除第一次外,其余五次均巡幸了杭州。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第二次南巡,杭州地方官为了接待好当朝皇帝,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对西湖进行疏浚,并在孤山上建行宫。嗣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四次南巡杭州,均曾驻跸孤山行宫。孤山行宫的范围当时十分阔大,自孤山东侧的玛璃坡一直延伸到孤山西侧的俞楼。现在的中山公园、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博物馆等处,都在行宫的范围内。

孤山乃杭州西湖中一座孤峙之岛,古称孤屿。山高三十八米,面积三百亩,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浮出水面形成的天然岛屿。它东连白堤,南临外西湖,西接西泠桥,北濒北里湖,因四周碧波紫绕,一山孤峙湖中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自古为探梅胜地,也称梅花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中央”。因此孤山又名“蓬莱岛”。《石头记》书中宝玉父子对众人提出的“蓬莱仙境”一词并未否定,因为这是实名;只是觉得太过坐实了,因此父子俩才别有所思,不假置否。

自古以来,“孤山探梅”便是杭州的著名风雅盛事。洪昇晚年结稗畦草堂于孤山,作为自己的“吟啸之地”,对孤山及其红梅自有一番特殊感情,这一点在《石头记》中亦可见端倪。书中姐妹们结社咏红梅花,派宝玉去折梅。宝玉到哪里去折的呢?“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这个“蓬莱”,显然代指孤山。书中那个疯僧跛道,自称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疯僧的文化原型乃是灵隐寺济颠和尚,跛道的文化原型则是葛岭抱朴道院的葛洪。灵隐寺和抱朴道院的位置,恰恰在孤山之西。联系到“绛珠草”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也就是“灵鹫峰”和“天竺寺”旁边,这些地点集中在西湖一隅,难道不发人深省么?不止是在《石头记》中,在洪昇的其它作品中,也习惯性地使用“蓬莱”,如著名的《长生殿》中,主人公杨玉环是蓬莱仙子,李隆基也是来自蓬莱仙境孔升真人,因为她的作者就居住在“蓬莱岛”的稗畦草堂。

孤山风景优美,古迹荟萃。宋理宗在山前建四圣延祥观和西太乙宫,并辟为御花园。清康熙、乾隆在此建行宫,御苑规模更为宏大。康熙年间进士、乾隆朝重臣、吏部尚书孙嘉淦在《南行记》中记述:“循白堤复至孤山,入行宫。行宫之制甚奇,复阁重廊,周回相通,凿石为基,削岩成壁,引水成池,植花成幄,桥水磴山,至于后宫。殿在山上,含岩石于殿中,注清泉于座下。一室之中,而山水之观毕具。左右高楼近挹湖光,远吞山色,如登玉霄金阙,而望十洲三岛之仙踪也。”孙嘉淦的记载与《石头记》书中对大观楼的描写是完全吻合的。

孤山行宫在康熙南巡后即被封存,后于雍正年间因管理费用浩大,应当时浙江总督李卫之请,下旨改为圣因寺。亦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与昭庆寺、净慈寺、灵隐寺并称。李卫主持改圣因寺后,曾亲题两联昭示这里的渊源:题圣因寺弥勒殿联为:“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题圣因寺内方丈联为:“圣德遐昌北极恩光昭北阙;皇仁远被西朝瑞霭接西天”。光绪年间的浙江布政使德馨亦曾有题杭州圣因寺一联,道出了圣因寺与康熙行宫的关系:“庄严胜地,琅环福地,东壁沐清光,洵是比金銮侍漏;晴雨宜时,雪月佳时,西泠谈盛事,最难忘玉辇巡游。”

今杭州中山公园内和九曲桥畔的假山叠石和文澜阁主楼前后的假山叠石,都是孤山行宫遗留的原物。假山有的临池而筑,有的挺拔于水中,有的窈窕,有的雄伟,有的四面玲珑剔透,有的一径曲折幽深,与《石头记》中的“曲径通幽处”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家的奇思构想。 虽然今天这里已经见不到昔日帝王行宫的英姿,但人文积淀仍极为深厚:有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和规格宏大的浙江博览馆;山北有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山西南有清学者俞樾的故居俞楼;山顶有双照亭,每逢农历十五,这里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升起,故名。西泠桥、白堤 、平湖秋月、林和靖墓、敬一书院、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文澜阁、南洋华侨赈灾纪念亭、 西泠印社、楼外楼、六一泉亭、郭孝童墓、云亭玛瑙坡、惠兴墓旧址、中山纪念亭、苏曼殊墓旧址、秋瑾墓、杜庄、青白山居、裘社、罗苑、题襟馆、逸云精舍、绿云径、空谷传声、林社等等景观密布,可谓移步换境,转身是诗(见图一)。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图一:孤山

康熙南巡杭州时,在吴山脚下的杭州织造府(俗称红门局)亦建有一处行宫,俗称“内行宫”,而孤山行宫则又称外行宫。吴山红门局“内行宫”因在“吴山大观”景区内,故《石头记》中以“吴山大观”景区和“大观楼”景点来命名书中的“大观园”和“大观楼”;而孤山“外行宫”位于“蓬莱仙境”,“外行宫”的意思与“别墅”可以通假,“外”者“别”也,因此《石头记》书中要称其为“省亲别墅”。朋友们可能还记得《石头记》中姐妹们行酒令,居然口里随便乱嚷“双悬日月照乾坤”,“御苑却被鸟衔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刘心武先生居然解释为影射清宫政变、二帝并存的秘史。其实这都是胡乱猜想附会,这里面一点秘史也没有,孤山外行宫和吴山内行宫,南宋和清代均为“御苑”,而孤山和葛岭初阳台,则都是观赏“日月双悬”的绝佳去处。书中姐妹们不过是利用故乡特有的景色,在酒令中随口说出罢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在孤山康熙行宫前,有一座复旦光华牌坊(见图二)。“复旦光华”牌坊位于孤山中山公园正对面,原建筑乃是康熙年间孤山行宫的玉石牌坊,原名“万福来朝”牌坊。《西湖新志》卷八:“湖堤向有‘万福来朝’牌坊,今已易为‘复旦光华’矣。”当年这座曾经改名“复旦光华”的“万福来朝”牌坊早已毁坏无存, 20056月底,西湖风景名胜区根据市民提议,复建“复旦光华”牌坊,但并没有恢复“万福来朝”原名。牌坊的修复是参照一幅西湖老照片上的实景按原样复建的,高7.2,宽11.9,主体结构不再是玉石所砌,而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屋面采用木结构,并制铺青筒瓦。整座牌坊端庄、凝重。这座当年的玉石牌坊,应该就是《石头记》书中提及大观楼时首先出现的“省亲别墅”(又称“天仙宝境”)牌坊。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实为孤山“蓬莱仙境“)中,首先见到的也是这样一座玉石牌坊。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图二:复旦光华(万福来朝)牌坊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获罪,被朝廷“斥革下狱”,终生失去了功名前程,不得不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西湖孤山其曾祖洪瞻祖所建别墅巢云居遗址上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在此孤愤著书,埋首创作《石头记》。孤山玛瑙坡是宋代玛瑙寺的遗址,山坡人行道上有许多红色玛瑙石,据说是女娲炼石补天遗弃于此的。宋代玛瑙寺主持智圆和尚有诗颂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刚刚因《长生殿》文字狱案被斥革了功名的洪昇,又是在这女娲弃石之地结庐居住,怎能不在《石头记》中以“无材补天”的石头自譬,以生花妙笔去摹写自己内心酸楚的红楼一梦。

“稗畦草堂”在孤山行宫的背坡,与康熙孤山行宫为紧邻,所以洪昇生前对康熙四次南巡杭州之事实应十分熟悉,具有秉笔写出“元妃省亲”故事情节的条件和可能。特别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康熙是在杭州过的元宵节,而且是六次南巡中惟一的一次,毛奇龄的《西湖蹋灯词序》中对此有明确记载。《石头记》写元妃省亲是在元宵节晚上,大观园满园灯火通明,流光溢彩,与康熙南巡的经历完全吻合,是为铁证。在洪昇生前的那个时代,康熙行宫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无缘入内,即使为行宫紧邻居住的洪昇,也没有进入行宫观赏的可能。因此,洪昇描写大观楼,也只能隐隐约约地写出“琳宫合抱,复道萦纡”、“ 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等文字,却不能细致描绘出其具体景象。只有行宫门口西湖岸边的那座“万福来朝”玉石牌坊,行宫前路上行人均可见到,因此洪昇才能写出刘姥姥拜庙的滑稽场面。

康熙南巡之后,杭州孤山行宫即被封存,此后可谓一波三折,命运多舛。雍正年间,由于行宫的修缮费用相当沉重,浙江地方官请求皇帝圣断,于是雍正将行宫改为圣因寺,由和尚们打理。乾隆南巡,就寺址界分为二,一处仍为寺庙,另一处复建行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将原孤山行宫“圣因阁”内玉兰堂藏书楼改建为“文澜阁”,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并为江南三阁,各收藏《四库全书》一部。现“文澜阁”及藏书俱在,为江南三阁仅存者。公元1861年,“圣因寺”难逃噩运,终被太平军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至辛亥革命以后,改建行宫花园为中山公园,今天园中当年康熙行宫的遗迹不多了,仍有一亭见证着昔日的辉煌(见图三)。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图三:中山公园(孤山行宫)内的亭子。摄于1911

 

虽然今天的中山公园、文澜阁等孤山行宫遗迹已经非复当年模样,但北京故宫博物院却将乾隆时的御制《西湖行宫图》手卷保存下来。这幅图为宫廷佚名画师所作,尺寸25×481cm(见图四)。图面为一鸟瞰图,图中不仅画有孤山行宫全景,还画有当时“西湖十景”,便于康熙皇帝游览时所用。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图四:《西湖行宫图》手卷(局部)

 

由于洪昇创作《石头记》的当时,无法进入孤山行宫内部收集大观园的创作素材,所以只好细写行宫门前的玉石牌坊,略写行宫内部大观楼景致。至于对大观园内其它园林景点的刻画,则并非按照孤山行宫内的景色进行创作,而是按照位于孤山行宫西北面的西溪贵族园林建筑进行描绘的。这里是洪昇和“蕉园十二钗”的故园,写起来得心应手,细致入微,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西溪的“蕉园”,既是十二钗姐妹们结社作诗的地方,又是高士奇接待康熙游历的“竹窗”,因此才有了《石头记》书中的“有凤来仪”潇湘馆。

不过,洪昇在孤山稗畦草堂创作《石头记》的过程中,还是大量借用了孤山的景色(见图五)。孤山历史上就有个水仙祠,与著名的“梅妻鹤子”林逋处士合祀,《石头记》中就出现了水仙庵祭奠金钏的描写。历史上的西湖花神庙也在孤山,庙中祀湖山之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及四时催花使者,无不钗飞钿舞,尽态极妍。庙门有一旧联云: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是庙是联,曼调柔情,情景交融。十二花神的传说,对《石头记》“十二钗”创作影响甚大,不待细说。

大观楼·西湖行宫·康熙南巡

图五:孤山全景图(现代丝织品)——“蓬莱阁在水中央”

200829于长春

原载《土默热红学新突破》

 附录:古人歌咏孤山的部分作品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苏轼《书林逋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见曾梦见,瞳子瞭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张祜《题杭州孤山寺》:“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张祜《孤山》诗: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出北林。
    徐渭《孤山玩月》诗:
    湖水淡秋空,练色澄初静。倚棹激中流,幽然适吾性。
    举酒忽见月,光与波相映。西子拂淡妆,遥岚挂孤镜。
    座客本玉姿,照耀几筵莹。暇时吐高怀,四座尽倾听。
    却言处士疏,徒抱梅花咏。如以径寸鱼,蹄涔即成泳。
    论久兴弥洽,返棹堤逾迥。自顾纵清谈,何嫌麾塵柄。
    
卓敬《孤山种梅》诗:
    风流东阁题诗客,潇洒西湖处士家。
    雪冷江深无梦到,自锄明月种梅花。
    王稚登《赠林纯卿卜居孤山》诗:
    藏书湖上屋三间,松映轩窗竹映关。
    引鹤过桥看雪去,送僧归寺带云还。
    轻红荔子家千里,疏影梅花水一湾。
    和靖高风今已远,后人犹得住孤山。
    
陈鹤《题孤山林隐君祠》诗:
    孤山春欲半,犹及见梅花。笑踏王孙草,闲寻处士家。
    尘心莹水镜,野服映山霞。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
    
王思任《孤山》诗:
    淡水浓山画里开,无船不署好楼台。
    春当花月人如戏,烟入湖灯声乱催。
    万事贤愚同一醉,百年修短未须哀。
只怜逋老栖孤鹤,寂寞寒篱几树梅。
 
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皦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尽徙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逋墓诏留之,弗徙。至元,杨连真伽发其墓,唯端砚一、玉簪一。明成化十年,郡守李瑞修复之。天启间,有王道士欲于此地种梅千树。云间张侗初太史补《孤山种梅序》。
 
    袁宏道《孤山小记》:
    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近日雷峰下有虞僧儒,亦无妻室,殆是孤山后身。所著《溪上落花诗》,虽不知于和靖如何,然一夜得百五十首,可谓迅捷之极。至于食淡参禅,则又加孤山一等矣,何代无奇人哉!
    
张京元《孤山小记》:
    孤山东麓,有亭翼然。和靖故址,今悉编篱插棘。诸巨家规种桑养鱼之利,然亦赖其稍葺亭榭,点缀山容。楚人之弓,何问官与民也。
    又《萧照画壁》:
    西湖凉堂,绍兴间所构。高宗将临观之。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贵人促萧照往绘山水。照受命,即乞尚方酒四斗,夜出孤山,每一鼓即饮一斗,尽一斗则一堵已成,而照亦沉醉。上至,览之叹赏,宣赐金帛。
    
沈守正《孤山种梅疏》:
    西湖之上,葱蒨亲人,亦爽朗易尽。独孤山盘郁重湖之间,水石草木皆有幽色。唐时楼阁参差,诗歌点缀,冠于两湖。读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之句,犹可想见当时。道孤山者,不径西泠,必沿湖水,不似今从望湖折阛阓而入也。此地尚有古梅偃蹇,云是和靖故居。
    
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曾与印持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孤山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如镜中,复如画中。久怀此胸臆,壬子在小筑,忽为孟旸写出,真画中矣。
    
    张岱《补孤山种梅叙》:
    盖闻地有高人,品格与山川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名流虽以代迁,胜事自须人补。在昔西泠逸老,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今乃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瑶葩洒雪,乱飘冢上苔痕;玉树迷烟,恍堕林间鹤羽。兹来韵友,欲步前贤,补种千梅,重修孤屿。凌寒三友,早连九里松篁;破腊一枝,远谢六桥桃柳。伫想水边半树,点缀冰花;待将雪后横枝,低昂铁干。美人来自林下,高士卧于山中。白石苍崖,拟筑草亭招放鹤;浓山淡水,闲锄明月种梅花。有志竟成,无约不践。将与罗浮争艳,还期庾岭分香。实为林处士之功臣,亦是苏长公之胜友。吾辈常劳梦想,应有宿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