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2024-08-08 14:07:43)
标签:

红楼梦杭州幻象

绛珠草神瑛侍者

太虚幻境大观园

一块顽石两株枯木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

——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土默热

杭州的红迷朋友们,红学界的专家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祝贺西湖申遗成功。

由于主持人只给了十五分钟的演讲时间,来不及客套了,只好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言情大潮的一朵璀璨浪花,是江南世族诗礼簪缨文化的末世挽歌,是杭州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文化的梦中追忆。在前两次杭州西溪研讨会上,关于《红楼梦》的创作时代、故事素材、人物原型、创作缘起、评点传抄、版本源流等内容,我都给朋友们系统讲过,朋友们都有了初步了解:《红楼梦》创作于康熙中期,她的作者是洪昇,故事取材于洪氏家难、蕉园诗社、康熙南巡和《长生殿》案。这次换一个角度,讲一讲红楼故事的梦幻载体。

 

一.《红楼梦》支撑人间故事的三个梦幻载体

《红楼梦》是一部写实风格的世情小说,写的是人间故事,但作品却披着一层虚无缥缈的梦幻外衣。作者在进行文学审美建构过程中,以独特的视角,奇妙的构思,新颖的手法,漂亮的文笔,为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创造了一系列近似神话的梦幻载体。研究这些梦幻载体的出处,对于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中汲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从《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这些梦幻情节看,作者为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及其“一干冤孽”,大体设计了三个支撑人间故事的梦幻载体:其一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作者把女主人公林黛玉设计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把男主人公贾宝玉设计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让他们偕同“一干冤孽”一起“造历凡劫”,绛珠仙子用一生眼泪去酬谢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

其二是“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作者在天上设计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作为十二金钗的来历和归宿。在人间设计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作为十二钗结社作诗、风雅生活的载体,成为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人生舞台。太虚幻境与大观园不仅天上地下遥相对应,并且由警幻仙子操控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往两界之间,拨弄着宝玉和“一干冤孽”姐妹们的命运。

其三是“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把男主人公贾宝玉设计为“一块顽石”,即那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让石头再幻化成“通灵宝玉”,随同主人公一起降临凡尘,并自己记录亲历的“离合悲欢”故事。把女主人公在太虚幻境册子中的画面,设计为“两株枯木,上面挂着一围玉带”。 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关系设计为“木石前盟”或“木石姻缘”。一般认为二木为林,这是林黛玉名字的谐音,但林字何以必须是由“两株枯木”构成,尚需做出合理的解释。

《红楼梦》作者设计的这三个梦幻载体,虽然都带有一些神话的色彩,但在古往今来的传统神话中,却找不到它们的出处,连可资模仿借鉴的传统说法也找不到,可见这是作者原创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载体。过去我们往往根据书中提供的“长安大都”、“金陵石头城”,到北京或南京去寻觅这些梦幻影像的踪迹,但似乎从未见有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红楼梦》是一部刻意隐去作品时间地点的小说,作者在开卷第一回早就告诉我们,书中出现的“长安大都”、“金陵石头城”字样都是假借的,当不得真。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不欲人们着迹于书中故事人物的方向。按照书中出现的地名来按图索骥,岂非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既然作品的时间地点都被作者隐去了,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办法找到红楼一梦的正确方位呢?办法是有的。小说是生活的剪裁和升华,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论作者创作中怎样刻意隐瞒真相,书中故事的文学三要素是无法隐瞒的。在《红楼梦》那花团锦簇的文字里,看不到什么“长安”或“金陵”,却始终闪烁着一道“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杭州风景线!这是因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石头记》)的原始作者是杭州才子洪昇,故事素材取自于洪氏家族的“天伦之变”,前后两期蕉园诗社,康熙巡幸西溪山庄以及国丧大出殡期间发生的《长生殿》案件。下面就让我们按照洪昇的人生足迹,去寻找书中三个梦幻载体的出处。

 

二.    “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取意于洪昇夫妇的祖宗庐墓

书中交代,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草”,来自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这个地点就是代指杭州的飞来峰和三生石。三生石的故事唐宋以来流传甚广,有苏轼文章《僧圆泽传》作证,大家都耳熟能详;古今中外三生石只有一块,就位于杭州灵鹫峰下的中天竺法镜寺内。灵鹫峰又称飞来峰,东晋时期从印度东来的慧理和尚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被称为飞来峰。《红楼梦》所云“西方灵河岸上”,表面上是说古印度(天竺)的三生石,但印度并没有什么三生石,因此暗指的却是杭州灵鹫峰和天竺寺,三生石就在其中。

那么作者洪昇根据什么杜撰一个“绛珠草还泪故事”,又为什么要将她放在灵鹫峰下的“三生石畔”呢?原来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出身于明末清初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的黄家,与洪昇乃嫡亲之表兄妹关系,且同年同月晚一日出生。黄氏家族在清初出了个太平良相黄机,就是黄兰次的祖父,洪昇的外祖父。黄机及其家族的墓地就在灵鹫峰下白乐桥南侧,白乐桥为白居易所建,位于灵隐寺后门,正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黄兰次的名和字的意思都是香草,也确实为丈夫表哥洪昇还了一辈子眼泪,正所谓“三生石畔”出身的一颗“绛珠草”!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就位于白乐桥一号,全国好多作家朋友平时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从事创作,当年洪昇创作《红楼梦》,第一个想到这里,也是异数。

洪昇与黄蕙早年青梅竹马,及长如愿缔结婚姻。洪昇曾有诗描写自己与黄蕙结婚时的喜悦心情:“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惯别离”的“双星”是牛郎织女,“长携手”的夫妻自然就是“白首双星”了。由此可见《红楼梦》中“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提法来源。其实在洪昇一生的文学创作中,都乐于使用这个“双星”的概念,《长生殿》中拨弄主人公命运的神仙,也是这个“双星”。可发浩叹的是,洪昇黄蕙这一对儿“白首双星”,前半生富贵优雅,后半生贫穷潦倒,用“绛珠草”来代表黄蕙那满腔满眼的血泪,很是确切。

《红楼梦》书中作者自况的贾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来自“赤霞宫”。“瑛”是指玉的光彩,“神瑛”代指成仙的宝石,“侍者”是指佛门中侍候长老的随从僧徒。“神瑛侍者”的神话,乃是洪昇根据自己的家族渊源杜撰的。杭州葛岭和宝石山,自古以来漫山遍野都镶嵌着一种类似宝石的晶莹剔透的石头,亦称玛瑙石。宝石山代表性景色“宝石流霞”的来源,与夕照下的宝石山美景有关,与山上这些流光溢彩的石头也有关。宝石山上“赤霞”两个大字刻石,乃明代孙克弘题写镌刻的。所以,“赤霞宫”的“神瑛”,代指的就是宝石山上“赤霞”刻石下的一块“假宝玉”(贾宝玉),“侍者”代表着作者晚年的虚无主义宗教倾向。

那么洪昇又为什么刻意将“神瑛侍者”放在宝石山“赤霞石”下呢?原来,洪氏家族的祖先、与苏武齐名的民族英雄洪皓的“洪忠宣公祠堂”就在这里。这座祠堂是明代修建的,祠堂原址就是南宋时期的“魏国忠宣公府”。洪皓和他的儿子洪适封爵都是魏国公,这就是《红楼梦》中“国公府”的来源。洪皓的魏国公府在南宋晚期又曾被改建为权臣贾似道的“魏国公府”和“后乐园”。《红楼梦》书中之所以让宝玉姓贾,称为“孽根祸胎”,姐姐是贾贵妃,伯父名贾赦,与贾似道的身世都有所借鉴。“假贾伪魏至于斯”,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也。

《红楼梦》中贾府宗祠联中所云“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洪皓祠联:“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  A' _; G& f. h& i- F& k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说的是一个意思。洪皓当年使金十五载,持节归宋。宋高宗褒奖说:“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书中贾府宗祠上联用洪皓比苏武,故用“肝脑涂地”的典故;下联出自宋高宗“忠贯日月”,故有“功名贯天”的说法。《红楼梦》不仅用宗祠联巧妙地表现了洪氏宗祠,也多次通过对贾政正房中诸多楹联牌匾的描写,暗示出“忠贯日月”的由来。

其实不仅“贾宝玉”其名来自于宝石山“假宝玉”,杜撰这个“假宝玉”的洪昇,自己的名字也和这里有莫大关系。宝石山的象征是初阳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杭州市民观赏旭日初升美景的胜地,以“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闻名于世。洪昇字昉思,名和字的意思就是初升太阳。洪昇名字取自宝石山祖宗庐墓,一方面与“神瑛”、“假宝玉”发生了意义上的直接关联,另一方面也寄托着长辈对他像祖宗那样振兴家族的殷切期望。作者以“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作为故事载体,不仅“追踪蹑迹”交代了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创作原型,也按照作者夫妻祖宗庐墓之地,慎宗追远隐隐交代了家族源流。

 

三.太虚幻境与大观园取意于洪昇故园的亲历亲闻

《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名字是元妃省亲时所赐:“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红学界公认,《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不过书中所写省亲场面并非发生在南京织造府,而是在杭州的西溪山庄,接驾者是清初权臣高士奇。他在流香溪畔西溪山庄和蕉园的基础上,合两座明代旧园林改建成新西溪山庄,俗称高庄。流香溪就是《红楼梦》书中的沁芳溪,沁芳三址的桥、池、闸就在高庄门前。康熙皇帝巡幸时为西溪山庄赐 名“竹窗”,并钦题匾额,赋五律一首歌颂这里的美景。“竹窗”就是潇湘馆取义的来源,《红楼梦》书中也说这里是元妃省亲“第一巡幸之处”,并非空穴来风。

蕉园是清初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的十二个女诗人结诗社的地方,西溪山庄又是接待康熙南巡的地方。这样,《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与十二钗结诗社的故事,就交汇在同一座园林里,这是大观园原型出处独一无二的证据,绝无巧合之可能。《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诗社与现实生活中的蕉园诗社,都是由十二钗组成,又都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诗社的重建者又都是“林妹妹”,诗社“祭酒”都是“寡妇大嫂子”,这些生活素材与书中描写高度一致性,用偶合也难以否定。

那么《红楼梦》中为什么要写元妃赐名大观园呢?难道这也同康熙南巡杭州有直接关系么?答案是肯定的。康熙巡幸杭州时驻跸的外行宫在孤山“蓬莱仙境”,内行宫在吴山红门局,即杭州织造府。红门局位于“吴山大观”景区内,“吴山大观”的美称由来已久,康熙前后六次游览吴山,将“吴山大观”列入西湖十八景,并御笔钦题其名,还有御制《登吴山》诗,有司勒石刻碑并建楼保护。根据《湖山便览》记载,康熙御碑楼建在吴山最高峰紫阳山巅,民间俗称此楼为“大观台。名为台,实为楼,有古“吴山大观图”为证。雍正年间又将此楼改为龙王庙,移大观台于七宝山,这是后话。今天,康熙题写的御碑连同大观楼早已荡然无存,吴山城隍庙中“吴山大观”四字,乃是后人集康熙手书文字而成,并非历史原件。

在吴山大观楼之侧,明清时尚有“太虚楼”一座,吴山脚下的西湖三潭印月,古称“太虚一点”,二者一上一下,遥相对应,深得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青睐。吴山太虚楼是俯瞰西湖全景的绝佳处,明代文人王士性记载:“登太虚楼,下瞰全湖,跃金沉碧,一目俱尽。斯吴山之伟观也。”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认为,太虚楼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有相对于“下界”的上天云霄、尘外蓬莱之感。这就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发生了仙凡意义上的紧密关联。

洪昇以吴山大观的大观楼与太虚楼取义,为书中太虚幻境和大观园取名,但大观园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四处主要园林建筑,却是按照流香溪畔故园洪园,以及周边的竹窗、花坞、杏花村刻画的。大观园的原型并非一个园子,而是流香溪畔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流香溪就是书中的沁芳溪,翠樾埭就是流香溪边绿荫覆盖的土堤。书中沁芳三址桥、池、闸,原型就在竹窗门前。其它园内外景观如芦雪庵、藕香桥、天齐庙、凸碧堂、凹晶馆、水仙祠、水月庵等,也都可以在流香溪畔一一得到认证。

这里仅以稻香村为例,讲一讲与其原型的吻合之处。稻香村的原型为梅花泉酒家,又称“不为酒税处”,为宋高宗所赐。明释大善《西溪百咏》说这里“杏花村里酒帘摇”。《红楼梦》中描写宝玉题咏大观园,说这里题名杏花村“犯了正名”,因为这里本来就有杏花村之名。宝玉虽然主张另题名稻香村,但又要为这里题额“杏帘在望”,并主张挂个酒幌,说到底还是指酒家。这些都是据实描写。杏花村的主人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她也是诗社的寡妇大嫂子,与《红楼梦》描写完全一致。流香溪畔的这组园林,是洪昇故园、蕉园诗社和康熙南巡的结合点,三位一体印证了《红楼梦》中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作者、十二金钗姐妹和大观园的出处,可谓铁证。

至于《红楼梦》对太虚幻境具体场景的刻画,则取自西溪南宋辇道的尽头、余杭、临安交界处天柱山下的洞霄宫。洞霄宫九峰(天关、藏云、飞鸾、凌虚、通真、龙吟、洞微、云嗷、朝元)拱秀、气势非凡,宋代陆游的《洞霄宫记》说这里: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见者疑其天降地涌而神运鬼输也,可谓盛矣。正所谓“太虚幻境”。洞霄宫供奉的是玄学鼻祖老子的母亲,乃是一群女仙簇拥下的一尊女神,正所谓警幻仙姑。洞霄宫栖真洞又名藏书洞,相传石室洞内有诸多石櫃,内盛古代仙人所藏书籍,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的宝玉在太虚幻境一排大柜前看所藏“册子”,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李唐王朝尊崇老子为“玄元皇帝”,以老子庙为皇族李氏宗祠。唐玄宗一生笃信道教,洞霄宫之名便是这位风流皇帝所赐。洪昇一生醉心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以洞霄宫作为《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创作底片,实属必然选择。从两宋到明末清初,洞霄宫一直是天下道教的“祖庭”,江南九省道教的总管,号称“半个朝廷”,地位尊崇得很。洪昇的两个祖宗南宋时期的洪适洪遵,都以退休宰相身份当过洞霄宫“提举”,所以《红楼梦》书中才有宁荣二公嘱托警幻仙姑规劝宝玉的描写。今天杭州洞霄宫虽然楼阁已毁,但残址尚存,仍可见昔日之恢宏气势。您如果亲自去考察,沿南宋辇道走到头,转过一道“石牌坊”就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这样进入太虚幻境的。

 

四.一块顽石与两株枯木取意于洪氏家族的残破故园

《红楼梦》中的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幻化为宝玉出生时口中衔来的“通灵宝玉”,不仅作为作品主人公贾宝玉的象征,也作为书中“离合悲欢”故事的记录者。作者与空空道人对话时,自己也以“石兄”自居,石头即作者化身无疑。所谓“无材补天”,娲皇弃用,在封建社会一般是指科举功名不遂者。这正是洪昇因《长生殿》案件被革去国子监生、候补知县功名后,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所必然发出的感慨。

与男主人公贾宝玉的象征“一块石头”相对应,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关系,被写成“木石前盟”、“木石姻缘”,显然林黛玉的表象是“木”。红学家把这个“木”解释为绛珠草,显然是说不通的。“木”的来源是在太虚幻境册子中的图画上,被作者莫名其妙画成“两株枯木,上面挂着一围玉带”。如前所述,这是很奇怪的。有人认为二木为林,加上玉带,这是林黛玉名字的谐音。但林字用两棵树或两根木头代表即可,何以必须是“两株枯木”呢?一个聪明灵秀的女儿,为什么一定要用“枯木”来象征呢?只要我们知道了洪昇夫妇的悲怆人生,了解了洪氏故园的沧桑变化,这里的古怪之处就一目了然了。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在北京遭遇《长生殿》文字狱,康熙二十九年出狱后,去盘山清沟寺逃禅(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取义处),康熙三十年携家小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回到家乡时,昔日百年望族洪家的豪华园林,早已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映入洪昇夫妻眼帘的故园景色什么样呢?据《康熙钱塘县志》载:“洪园,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今余地已属他姓,惟小邱犹存,山石小巧,花树森阴,尚可登眺。”同时代人厉鹗也有诗说洪园“苔梯不扫狐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二百年来如抹电,苍石无言泪如霰”。让我们来看看洪昇自己的诗:“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危石仍青嶂,荒祠改画楼。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四十年前美轮美奂的洪园,如今只剩下一块残存的“危石”和两株枯树,遗弃在小山下池塘边了。

这种凄凉残破的故园景象,当然令洪昇夫妇不胜今昔之感慨。昔日姐妹兄弟在这里生活时,这个园子又是什么样呢?洪昇深情地回忆道:“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原来,这一拳顽石,就是昔日园中小山前的“青嶂”;这两株枯木,就是昔日池畔年年喷吐清香的两株桂花树。(这两首诗,就保存在洪昇的《稗畦续集》中,朋友们不妨将《稗畦集》、《稗畦续集》以及章培恒先生的《洪昇年谱》找来一阅,不难发现《红楼梦》中出现的洪昇夫妇生活痕迹。)

对洪昇诗中成为“两株枯木”的桂花树,朋友们可以联想一下《红楼梦》中写中秋摆酒席,王熙凤说,就摆在山坡下藕香榭水池边那两颗桂花树下,闻着花香,看着池水,眼睛也清亮。大家对此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那一块顽石仍保留着原来的“青嶂”形象,朋友们应该也不陌生吧,您能联想到宝玉题咏大观园“曲径通幽处”时,众清客主张题名“锦嶂”、“叠翠”么?“锦嶂”、“叠翠”与“青嶂”是一个意思嘛。

当故园的“青嶂”变成了“危石”,桂花树变成了“枯木”,假设您就是《红楼梦》作者,是否会以“木石姻缘”为譬喻将夫妻二人写入书中呢?在“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际,看到故园残存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联想到昔日四大家族的风月繁华和蕉园姐妹的风雅生活,下决心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天下人,并不欲姐妹们的事迹与自己一并湮灭,立意为“闺阁昭传”,还有比此时的洪昇更恰当的《红楼梦》创作冲动么?以洪昇夫妇的“木石姻缘”为素材创作的宝玉、黛玉故事,用故园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为象征,还有比这更恰当、更准确的文学创意么?

 

五.《红楼梦》作者对故园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文化的一片深情

《红楼梦》作者对故乡杭州感情很深,作品中虽然要刻意隐瞒真实地点,但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大量流露出故乡杭州山水风光的痕迹。姐妹们作诗,湘云顺口就说出“双悬日月照乾坤”(初阳台);众人行酒令,贾母脱口而出“六桥梅花香彻骨”(苏堤);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玉顺路就“寻芳问蜡到蓬莱”(孤山)。洪昇晚年在孤山结庐稗畦草堂,正是作者的“茆椽蓬牖,瓦灶绳床,风晨月夕,阶柳庭花”居处。如果作者不是个老杭州,绝对写不出这些杭州名胜,也无须刻意这么写。

《红楼梦》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大观园中那琳琅满目的花草树木,如海棠花、桃花、芙蓉花等。这些都是江南的花卉,北方只能养在盆中,室外是不能种植的。作者笔下刻画最多的花卉,还是桂花,荷花和梅花,这些虽然不是杭州独有,但历史上却以杭州最为著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从来就是杭州的象征。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历史上杭州人不仅喜爱桂花,还有以桂花为产业的花农花商,“桂花糖”、“桂花糕”行销千年不衰,所以《红楼梦》中才有了那个靠桂花致富的“桂花夏家”。

书中描写宝姐姐居住在蘅芜苑,原型就是蕉园女诗人钱凤纶娘家的花圃,蘅芜就是鲜花香草,苑就是园圃,合起来就是指种花的园圃。明代大文人冯梦祯说钱家花木产业“花息甚繁”,钱凤纶诗中也说“万花深处是侬家”。书中交代宝玉题咏大观园,说这里种植的香花异草名称之多,几乎囊括了《离骚》、《文选》中的所以品种,可谓一部花草大全,故将这里题额为“蘅芷清芬”,题联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正因为薛家生活原型钱家也是经营花木产业的官僚商人,所以薛蟠才与夏金桂门当户对结为夫妻。

《红楼梦》中精美的饮食,也带着杭州的明显特征。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刘姥姥尝过的那道菜“茄鲞”了。“鲞”字拆开来看就是“美鱼”,专指黄鱼干,乃是越王勾践(一说吴王阖闾)所造的字,后来逐渐演变成浙江人对黄鱼干特有的称呼。不论书中交代“茄鲞”的制作如何繁复精致,其实不过就是黄鱼干烧茄子罢了。过去杭州满大街“鲞铺”,现在副食店中也有包装精美的“黄鱼鲞”在出售,建议外地朋友有兴趣都买几包“鲞”回去品尝。

《红楼梦》中还有一道菜叫做“鸡皮笋汤”,外地人都会感到怪怪的,谁见过专剥鸡皮做汤的?可是您在杭州任何一个饭店,点一个“鸡皮笋汤”,像贾宝玉那样痛喝两碗,一定不会失望的。书中描写姐妹们在桂花树下作《螃蟹咏》时,吃的笼蒸螃蟹,喝的绍兴黄酒,实乃杭州人千百年来“持螯赏桂”习俗的真实刻画。元春赏赐的“茶筅子”,也是杭州的特产,直到今天,也只有杭州的工厂还在生产并出口日本。杭州西溪的梅花泉酒和安乐山茶明清时很有名,明清之际西溪“茶利之厚,十倍龙井”。《红楼梦》中对茶和酒的描写很多,连小厮的名字都叫茗烟(焙茗),完全符合西溪特点,就不多说了。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看了游本昌扮演的那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形象,谁都能立刻与《红楼梦》中的“疯和尚”联系起来。《红楼梦》中并肩而行,拨弄众儿女命运的疯僧跛道,这两个特定而又特殊宗教形象的原生地就在杭州。疯僧象征济颠,跛道象征葛仙;济公的邋遢形象与疯癫故事就不必说了,传说葛仙也曾扮成跛脚道士济世度人。济公葛仙的故事在杭州一带流传已久,但评书《济公传》至晚清方才成书。《红楼梦》中的疯僧跛道形象,应是根据早期民间传说创作的。

 

六.《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延续至清朝初期的产物

综合以上所讲的《红楼梦》故事梦幻载体,你会发现存在着一条杭州文化轴线:以吴山大观楼、太虚楼为起点,以临安余杭洞霄宫为终点,以十八里南宋辇道为纽带,串起洪氏家族生活的古今场所葛岭、宝石山、灵鹫山、孤山、秦亭山和古荡、西溪一线。这条轴线,正是南宋以来杭州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红楼文化的寓意所在,《红楼梦》中的所有真真假假故事,都是按照这一条线描绘的。《红楼梦》诞生于杭州,红学发端于杭州,绝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乃是杭州“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历史文化孕育催生的必然。

在《红楼梦》书中,我们可以汇聚这样一组表达梦幻的概念:“开辟鸿蒙”,“大荒山”,“太虚幻境”,“大观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通灵宝玉”。古人认为:天地未开曰“鸿蒙”;天地初开曰“大荒”;天地广阔曰“太虚”;人间万象曰“大观”。鸿蒙混沌之境“渺渺茫茫”。天地万物皆在方寸之中,此方寸之物曰心,心可“通灵”。《红楼梦》故事梦幻载体中使用的这一连串概念,只有在杭州这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中,才能找到与其山水人文紧密联系的文化表象。也只有宝石山赤霞宫下的洪昉思,其方寸之物才会被塑造成一块“通灵宝玉”。

土默热不揣冒昧,斗胆请朋友们抽时间看一看冯梦龙的《情史类略》和张岱的《西湖梦寻》,再多读几本西湖梦境小说,大概就什么都明白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石头记》)创作于康熙中叶,书中提及的文人和作品均截止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前。《红楼梦》完全具备十七世纪言情文学的三大特征:非情不传,写梦写幻,小说化水磨腔和故事化梅村体。受西湖梦境小说和言情经典《西厢记》、《牡丹亭》影响甚深,与《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为“时代姐妹”。与乾隆年间的《野叟曝言》、《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同一文风。

土默热红学并不否定乾隆时期的曹雪芹,对《红楼梦》创作流传的贡献。《红楼梦》后四十回出现乾隆科场五言八韵诗,出现“克食”、“火肉白菜汤”、“鲫瓜儿”、“杨叶窜”等旗人用语,出现了薛宝钗给凤姐“装一袋烟”等旗人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在前八十回中绝对没有。这些带有旗人特点的生活场景,与书中结尾处关于空空道人交给曹雪芹重抄一遍“收缘结果话头”的记载,以及开卷第一回关于曹雪芹披阅增删的记载均完全一致。足证曹雪芹之前有“石兄”著书,曹雪芹是在原书基础上“披阅增删”续写后四十回的。曹雪芹所续之后四十回,是否仍有晚明文化和江南世族之气脉延续的痕迹,读者诸君自有明眼。

土默热红学与正统红学的分歧,关键并不在于作者之争,而在于对《红楼梦》的文化解读。(“曹爷爷体验论”与“刘姥姥创作法”式的牵强解读,只会把《红楼梦》说的更糟)《红楼梦》前八十回(《石头记》)作者“石兄”为康熙年间的洪昇,后四十回续作者为乾隆年间的曹雪芹。这一切本来都是清清楚楚、顺理成章的事情,却被胡适先生根据一句无可考究的“故弄狡狯”所作的“大胆假设”,全弄拧了。土默热红学重在《红楼梦》创作素材研究,其目的只是试图对《红楼梦》加以文化还原,使红学从考证和索隐的“猜笨谜”泥潭中解脱出来,从“天才论”与“超前论”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回归《红楼梦》的诞生地和红学的发祥地杭州正确定位,回归明末清初的情本文化大潮正确定向。红学多岐,从学术角度谈,多岐为贵,不取苟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土默热愿与红学界朋友们共勉。

谢谢久居太虚楼和大观楼遗址上的杭州听众,你们是“宝哥哥”、“林妹妹”的老邻旧居,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痛苦与欢乐的见证人,是杭州西湖、西泠、西溪“三西”文化的传承者,是今天杭州文化大产业的创造者。你们对《红楼梦》的文化阐释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和条件让红楼梦重回流香溪畔和三生石畔。《红楼梦》与红学均发祥于这片“花柳繁华地”,《红楼梦》与红学的未来,也必然在这片“温柔富贵乡”!

 

附:相关图片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大学士黄机墓碑原地守望324年(组图)

飞来峰(传说是西方灵河岸上飞来的)      白乐桥黄机墓(三生石畔)

 

网友贴图 初阳台

三生石 (位于中天竺法镜寺内)               初阳台(观赏双悬日月胜地)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宝石流霞(保俶塔和来凤亭)           宝石山的“假宝石”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吴山大观                          古吴山大观楼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孤山(蓬莱仙境)                 吴山城隍阁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秋雪庵(芦雪庵)                 芦汀沙溆(蓼汀花溆)

山中仙境洞霄宫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洞霄宫入口玉石牌坊                    清早中期洞霄宫图

 

抱朴道院_抱朴道院简介(图)_乐途旅游网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抱朴道院(冲虚观)                   老东岳庙(天齐庙)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杭州西溪湿地二期工程复建的高庄(西溪山庄,竹窗)和蕉园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清代宫廷画:西溪山庄图        西溪湿地公园复建的洪钟别业(洪园)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在杭州研讨会上的演讲提纲

               西溪山水形势——衔山抱水建来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