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升任兰台寺大夫钦点御史后病逝考
(2024-04-12 13:46:39)
标签:
林黛玉林如海兰台寺御史台病逝 |
分类: 文学解析 |
林如海升任兰台寺大夫钦点御史后病逝考
《红楼梦》书中交代:林黛玉之父姓林名海,表字如海,出身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便从科第出身。乃是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林如海娶妻贾敏,乃贾母之婿,生有一子一女,儿子不幸三岁夭折,膝下仅有弱女黛玉。妻子亡故之后,贾母念及外孙女年幼丧母,无人依傍教育,便将黛玉接住贾府。不久,林如海也身染重疾,于次年“九月初三巳时没(殁)”。黛玉在贾琏陪同下,深秋之际回家葬父。
《红楼梦》作者笔下关于林如海身世阅历的交代很是玄妙,特别是他中举后升任的这个“兰台寺大夫”官职,令很多红学家大惑不解,用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也难以解释。于是,《红楼梦鉴赏辞典》便解释为:“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兼任纠察,故后世又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为兰台寺。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秦汉间职掌纠察弹劾的御史大夫。清代无此官名。曹雪芹故意根据古代官名虚拟了这一官衔,是为了避免唐突朝廷之罪,且与无朝代年纪可考的说法相呼应。”
认为清代没有“兰台寺大夫”这一官名,便是曹雪芹编造出来的,这种解释之荒诞无须多言。旧时文人笔下,为了附庸风雅,往往使用古代的官职名称,代指本朝官职。《红楼梦》书中也不止这个“兰台寺大夫”,贾雨村升任“大司马”,便是兵部尚书的代指。清代虽然没有“大司马”官职,但绝不是曹雪芹随意虚拟的。甲戌本第二回在“兰台寺大夫”一词后脂砚斋批云:“官制半尊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脂砚斋说的“半古半今”,便是指这种文人笔下以古代今的官职称呼。
兰台始设于汉代,将皇宫内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后人从此引申,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官,都曾被称为兰台。明清两代,翰林院掌编修国史、编辑奏章、进讲经书和草拟诏谕等高级文字工作,是皇帝的高级文秘机构。翰林院官员即“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文人笔下习称其为兰台。为了搞好人才储备,明清两代又建立了进士入翰林制度,由进士选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视为准翰林。
庶吉士在翰林院接受一段时间教习后,经过考试“分别授职”,一般称为“散馆”。《明史•职官志二》:庶吉士“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清史稿•选举三》:“三年考试散馆。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改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明清两代的翰林为朝廷储才之地,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成为庶吉士者均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多出于翰林院庶吉士。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兰台制度及其称呼的沿革和演化,下面回归正题。
我国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的岳父黄彦博(字泰征),于康熙三年中举后被朝廷选为庶吉士,时人称之为“黄庶常”。黄彦博未及散馆,于康熙四年(1665)夏秋间病殁于北京,友人《祭黄庶常》之诗文甚多。黄彦博本是洪昇的舅父,后又成了他的“妇翁”。洪昇与其表妹黄蕙于康熙三年夏秋之交刚刚成婚,次年秋岳父兼舅父便病逝了。黄彦博逝世于北京,当时洪昇夫妇尚在杭州,闻此噩耗,洪昇痛哭流涕做了《遥哭黄泰征妇翁七首》(见《啸月楼集》),其中第七首为:
曾闻簪笔向兰台,
转眼松楸入望哀。
浪说金茎能赐露,
何曾留得马卿才。
(其它六首略)
诗中首联即用“兰台”一词代表黄彦博的庶吉士身份,同时用“簪笔”一词代表自己听闻岳父将要从庶吉士散馆选为“御史”,没想到“转眼”就传来了逝世的噩耗。旧时馆选为监察御史者,可称为“簪笔兰台”,也就是有权向皇帝“簪笔以奏不法”的意思。洪昇用“曾闻簪笔向兰台”之典,表达的就是听说岳父即将由庶吉士馆选为御史的意思。后一联使用汉代著名官僚文人司马相如长期“病渴”,皇帝御赐“金茎赐露”为其治疗,也没有能够挽救其死亡的典故,比附岳父黄彦博久病不治,生荣死哀、其时可叹,其才可惜。
从以上简要介绍洪昇岳父兼舅父黄彦博科举出身、跻身兰台、馆选御史、深秋病逝的整个人生过程,我们再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身世的描写:前科探花,升任兰台寺大夫,选任巡盐御史,九月初三病逝,可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完全是按照黄蕙之父黄彦博身世经历描写的。至于书中描写的贾琏陪同林黛玉前去奔丧,因时值深秋,天气转冷,来信要家里捎去“大毛衣服”,也应是按洪昇夫妇前往北京奔丧时的情景描写的。北京九月初三(旧历)时气候已很凉了,书中描写的扬州当时并不需要“大毛衣服”。
黄彦博确实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乃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之黄家。杭州黄家为宋代福建莆田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赠太师谥清惠黄氏家族裔孙,世居金墩武林积善坊巷,为钱塘(今属杭州)望族。其祖上是否曾袭过五世列侯无考,但曾世袭伯爵无疑。黄彦博之父(也就是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在清初顺康年间曾历任朝廷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最后官至朝廷文华殿大学士,号称“太平良相”。卒赠太傅、太师,谥文僖。黄彦博在仕途上并没有沾祖上和父亲的什么光,而是从科第出身,十年寒窗考中进士(是否位列殿试三甲之探花存疑),中举后升至庶吉士即“兰台寺大夫”,并可能馆选“御史”,却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旧有《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红楼梦四大家族连络有亲考实》等文章,对此考证甚详,此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自去翻阅。黄彦博的这些人生经历,与《红楼梦》书中简介的林如海身世阅历基本相同,当非偶合,不熟悉者是绝对写不出的。黄彦博逝世后,与其祖黄克谦、其父黄机均葬于杭州西湖灵鹫峰下三生石畔家族墓地(太平良相黄机墓碑至今尚存,位于西湖灵鹫峰下白乐桥),这与《红楼梦》书中关于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的描写密切相关,家族的祖宗庐墓代表着黄蕙的身世源流,黄蕙的名和字又象征着一株兰草,这就是书中所写林黛玉的出身嘛。
《红楼梦》虽然是自传体小说,是根据作者“亲历亲闻”创作的,但将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与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一一对号入座加以指实并不科学,笔者在《林黛玉文学形象是如何创作的》一文中,曾论证《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取自黄兰次之根,林以宁之身,杨玉环之魂,洪昉思之心(文章附后)。虽然黄彦博曾“钦点御史”,但毕竟不曾任过两淮巡盐御史。然而林以宁之父林纶却担任过河东道巡盐御史。脂批中说《红楼梦》为林如海取名与字出自“学海文林”,亦与洪昇恩师毛先舒《箴洪昇》诗中说“子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有关。小说创作的勾当么,允许剪接素材合理虚构,林如海与其女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均取自洪昇及其身边亲人,亦为洪昇《红楼梦》著作权之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