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天台与风月宝鉴——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2023-06-05 14:39:18)
标签:
若耶溪天台山唐诗之路谢家幽梦红楼文化 |
分类: 文学解析 |
若耶天台与风月宝鉴
——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土默热
本来,在文化层面上,“若耶天台”与“风月宝鉴”不搭界,可是在《红楼梦》作者笔下,却硬让它们扯上了关系。书中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描写凤姐去东府(宁国府)探望生病的秦可卿,回来时路过会芳园,见园内景色十分优美: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书中这段形容会芳园美景的韵文,作者没有给安个题目,红学家们越俎代庖,有的把它叫做《赞会芳园》,有的称为《会芳园颂》,还有的给取名为《赞会芳园小令》,本文姑称之为《赞会芳园》当无大误。其实这段韵文的体裁,既非诗,亦非词赋,倒有点像自度曲,与《西厢记》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生殿》的“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蘋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有异曲同工之美。
红学家们早就发现,书中这段赞美会芳园的韵文,出现的有些突然,王熙凤刚刚探视完病入膏肓的秦可卿,心情沉重,应无心赏此佳景;韵文本身写得也有些突兀,与故事内容不太协调。紧接着这段优美的《赞会芳园》,下面便写在会芳园内“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的情节,然后是“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故事。这些发生在东府的“风月宝鉴”故事,都是比较龌龊肮脏的灰色情调,与以上所写赞颂会芳园的高雅优美韵致,显得格格不入。
有鉴于此,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辞典》中,对这段韵文做出这样的鉴赏:这段景语在情节安排上有它的反衬作用。王熙凤在观赏景致中,碰上了躲在假山后等她的贾瑞。接着作者就描写“毒设相思局”的丑事,对古代大家庭的生活糜烂、道德败坏作了无情的暴露。这些帏内幕后的丑恶,与芳园的美好外景形成了深刻的反差。可见,接天台之路实际上只是通淫秽之径,涧流清溪也不过是臭水泥潭而已。
这种鉴赏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把“天台之路”说成是淫秽之径,把“若耶之溪”说成是臭水泥潭,令人在文化领悟上难以接受。若耶溪,天台山,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都是优美山水文化的代表。若耶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相传是天下第一美女西施浣纱处。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是著名的“刘阮入天台”神话故事发生地。这样优美传说的所在地,无论如何也同“臭水泥潭”、“淫秽之径”发生不了文化层面上的联想和通接。蔡义江先生乃浙江人,不知何以对自己家乡的锦山绣水如此憎恶曲解。
要想解开《红楼梦·赞会芳园》韵文之谜,这样穿凿附会去鉴赏恐怕是不行的,还是要在文化层面上加以解析,方为红学正道。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作者在韵文中所选择的这两处文学景点:若耶溪和天台山,都位于浙江省,并且都位于浙东。普天下美景多矣,什么蓬莱岛、阆苑境、桃花源、武陵源不好借代,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两处均位于浙东的美景?其中必有文化层面上不得不如此表现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在《赞会芳园》中使用若耶溪和天台山两个文化景点,其着眼点倒未必在于它们所代表的“西施浣纱处”和“刘阮入天台”典故。请注意作者原句“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一个“通”字,一个“接”字,说明会芳园与这两处景点可通可接,联系紧密。“小桥”代表水路可通若耶溪,“曲径”代表陆路可接天台山。那么,对此所作的文化解析,就要解析出这是一条什么路?这条路又代表着什么文学意境?
要想解析清楚这一文化命题,首先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文化绮梦的流变过程。两宋以来,文人笔下的山水文化绮梦集中在杭州,以西湖西溪之花柳繁华为典型代表;而在西湖西溪成名之前,古代文人的山水文化绮梦则是由浙东山水代表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天姥山在此交汇,若耶溪、鉴湖、剡溪、沃洲湖点缀其间。文人们的浙东山水文化绮梦,几百年间便洒落在以若耶溪和天台山为代表的这条“唐诗之路”上。
我国古代的山水诗,是由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浙东开创的,并在此后数百年里,经由历代名士、高僧的渲染和发展,至唐代达到巅峰。仅有唐一代,便有近500位诗人骚客来浙东游弋、居停,并写下了1500多首吟咏山水的诗篇。对这一文化现象,后人称之为“唐诗之路”。在这路上走过的文化名人,晋有王羲之、谢灵运、谢安、戴安道,唐有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崔颢、元稹、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十五年和天宝六年曾有两次吴越之游,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他在“唐诗之路”上的诗篇吧。此诗名《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诗曰:……遥闻会稽美,且渡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面对如此好山好水,何人能够不陶醉其间!
古时交通一是车马,二是舟楫。唐代诗人游吴越,大多先从淮扬出发,经京杭运河(魏晋时需走陆路)南下,渡过钱塘江,再从西兴进入浙东运河。其后水陆兼程,经曹娥江,溯剡溪,抵达天台山。这条路线是东晋谢灵运开辟的。开元十五年夏,李白作吴越游的路线,走的就是这条路:他从始宁(今嵊州)出发,乘竹筏,溯流而上,经鉴湖、若耶溪、剡溪、灵溪、金溪,然后弃舟上岸游沃州、天姥山,再到石梁观飞瀑,在天台山北麓登上华顶,又下山到了南麓国清寺。
这一路,既有水路,也有陆路,正所谓“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赞会芳园》这段韵文,所表达的正是这条“唐诗之路”所代表的浙东山水文化,代表的是由若耶溪、天台山为代表的唐代山水文化。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通”和“接”,既有地理意义上的相通相接,也有文化意义上的相通相接。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将“唐诗之路”所代表的文化现象,与会芳园中所发生的“风月宝鉴”故事相通相接呢?
这就必须要搞清随后在会芳园中发生的贾瑞故事中,“风月宝鉴”所代表的文化表象了。让我们再次回到《红楼梦》书中,看看书中对“风月宝鉴”的描写吧: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调戏王熙凤反被浇了满头屎尿,又受了凉,一病不起。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 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一命呜呼了。
贾瑞因不听跛足道人忠告,拒绝看风月鉴的反面,一味正照风月鉴而丧命,临死还念念不忘带走那面镜子。众人见贾瑞已经断气,遂忙着给他穿衣抬床,治丧出殡。贾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看了这段滑稽而又酸辛的故事,任谁都不会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是《红楼梦》作者的一种象征性描写。这段故事的核心是那面号称“风月鉴”的镜子,风月鉴的故事究竟象征着什么呢?首先,作者交代,风月鉴两面皆可照人,正照是红颜旖旎,反照是白骨如山;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只能照背面,不可照正面。如果正确照镜子,可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这哪里是说生活用的照人镜子,分明象征着一部文学作品,可看其反面而不可正面领悟。
其次,贾瑞由于正照风月鉴而丧命,贾代儒便认为这是一面“遗害于世不小”的妖镜!遂用“架火来烧”的方式希图“早毁此物”。镜子里面居然哭了起来:“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然后是跛足道人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书可“贻害于世”而镜子不能,书可烧而铜镜不可烧。书中关于贾代儒烧镜子以及跛足道人抢镜子的描写,象征着时人要毁灭这部两面皆可照人的文学作品。
那么《红楼梦》书中这面风月鉴究竟象征着什么呢?它只能是象征着清朝初期的一部著名文学作品《长生殿》。《长生殿》正面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红颜旖旎的爱情生活,反面却是表现安史之乱白骨如山的社会动乱,时人便称之为一面“风月宝鉴”。《长生殿》的创作意图,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正是一面两面皆可照人,照反面可“济世保生”、对时人具有劝诫功能的风月鉴。
康熙二十七年《长生殿》付演后,随之次年便发生了《长生殿》文字狱案件,其作者洪昇受到了朝廷斥革下狱的处罚。《长生殿》文字狱案件发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非时聚演导致的,实质上是康熙皇帝观看此剧后,因不喜剧中关于皇家风月生活内容的描写,以为讽喻,心中暗怒,找借口处分其作者。这正应了《红楼梦》书中说,“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谁叫你们瞧(风月鉴)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些皮里阳秋的描写,其背后的隐喻一目了然。
其实不止是贾瑞与风月鉴的故事隐写《长生殿》案件,《红楼梦》书中东府(宁国府)的故事,几乎都是围绕《长生殿》案件的象征性描写。宝玉在东府秦可卿卧室所作的“红楼一梦”,隐喻着作者因沉溺《长生殿》创作而不能自拔,最后携手兼美坠入了“迷津”,太虚幻境的那个“兼美”就是杨贵妃的象征;秦可卿大出殡的故事,则明显是按照《长生殿》案件发生时,孝懿佟皇后大出殡的真实场面描写的。关于这些内容的文学解析,笔者在过去的系列论文中有详细交代,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红楼梦》书中风月鉴的故事,为什么偏偏要“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呢?这里面最起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长生殿》这面风月鉴,其内容写的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故事,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平三绝》、杜甫的《悲青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大量“唐诗之路”上时人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长生殿》当然要“通”若耶溪、“接”天台路,即连通接续“唐诗之路”。
二是《红楼梦》是套用《长生殿》故事架构和文学理念,用昆曲创作手法写成的小说,《红楼梦》作者即《长生殿》作者洪昇。洪昇乃浙江人,若耶溪、天台山乃其毕生热衷歌颂的文化美景,他的作品当然要“通”若耶溪、“接”天台路;洪昇的《红楼梦》创作,实质是与君父去争自己因“《长生殿》案”、“天伦之变”所背负之罪名,那个时代,与君争是为不忠,与父争是为不孝,不忠不孝之人何以立足于世,所以必须隐去作者的真实姓名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洪昇因《长生殿》创作导致“家难”发生之际,就曾亲自游历越东唐诗之路,排遣内心的郁闷之情。在书中作这种暗喻式的描写,也是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一丝作者及故事素材的蛛丝马迹。知晓了这些,《红楼梦》风月鉴个中隐曲,任谁都会感到无言自明。
2015年7月
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土默热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这是一个老土早就想写的红学课题,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红楼梦》展示的不是北京旗人文化,而是江南世族文化;江南世族文化与其始祖“王谢二族”文化生活是分不开的,故《红楼梦》书中多引用“王谢二族”之文化典故。解析《红楼梦》书中使用的“王谢二族”文化典故,弄清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对正确理解《红楼梦》之文化品味,正确判断《红楼梦》创作的文化渊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红学网友姬健康先生,2013年发表了大作《谢安石·东林莲社·洪昉思》,拜读之后,大为感佩。文中从《红楼梦》所引用之“咏絮才”、“池塘曲”、“莲社雄才”、“东山雅会”等关于“谢家幽梦”之系列典故说起,通过对江南世族后裔洪昇对这些典故使用的来龙去脉解析,雄辩地证明了只有洪昇才有可能在书中“写这些”和“这么写”。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内容上完全符合文学研究之根坻,方法上也完全符合文化解析之精要。
老土非常赞赏姬健康先生的这篇论文,认为此文已基本解决了“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的问题,故决定在此题目上不再置喙,并向红界同仁热情推荐这篇文章。相信只要是有点文化品位而不是陷入猜笨谜不能自拔的读者,通过阅读姬健康先生此文,并结合阅读洪昇之文学作品《长生殿》、《四婵娟》、《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等,一定会得出与姬健康先生相同的结论,并且对红楼文化的领会和鉴赏有新的收获。
2015.10.6
附姬健康文章:
谢安石-东林莲社-洪昉思
姬健康(2013-10-29 19:44:49)
《红楼梦》的作者在诗词曲赋文的典故使用中,对两个朝代的典故选取比较频繁,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晋代,翻一翻蔡义江先生的名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便可知笔者此言不虛。中国的典故来源绵延漫长,历朝历代都有,《红楼梦》作者对这两个朝代情有独钟,只能说明他对这两个朝代产生的一些事和一些人比较敏感,可以借以帮助自己在作品中表达孕含的隐衷和思想。
谢安,东晋名士和名相,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与西晋的石崇一样,故事太多,最著名的一个是屡拒出仕、隐居东山;一个是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红楼梦》作者对打仗的事兴趣不大,唯对其隐居时期的逸事多有引用,有以下四条涉及谢家: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第五回)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第五回)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第十八回)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第三十七回)
在典故中独占四则,应该算是多的了。咏絮才,典出谢安隐居东山时,侄子谢朗与侄女谢道韫雪天斗诗,谢朗吟的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诵的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赞侄女。后人便将女子有文采比喻为“咏絮才”。洪升晚年最后一部作品杂剧《四婵娟》的第一出戏就是《谢道韫》,全剧讲的就是这则故事,洪升还特意将谢朗的名字(史载的真实名字)改为谢琏,难道不能和“贾琏”产生连想吗?又是巧合吗?巧合也太多了!
奈何天,借用的是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良辰美景奈何天”之意,蔡义江注解说,“奈何”之典源出《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呼“奈何!”谢公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谢公即谢安;桓子野即东晋著名音乐家桓伊,善吹笛,名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曲改编的。他在江州刺使任上时,为佛门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就是资助名僧慧远(姓贾)在庐山建成东林寺,结白莲社,居功至伟。此典与下面要讲的莲社挂起勾来了。说到“清歌”,《长生殿》第一出戏《传概》就唱道:
妙舞新成,清歌未了,......
谢家幽梦长,毫无疑问是指谢灵运。谢灵运,谢安侄子谢玄的孙子,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蔡义江先生的注解完全正确,谢因有“池塘生春草”之名句,才与谢家联系了起来,与别的什么谢氏无任何牵攀。谢灵运有小名“客儿”,是因为他从小寄养在钱塘杜昺之道馆,与杜明师朝夕相处,长达十二年之久,直到十五岁才离开,所以杭州几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显然,谢灵运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洪升了解谢灵运并有亲近感就很自然了。这首贾宝玉作的《衡芷清芬》律诗,其措辞和意境完全来之于《长生殿》和杭州西溪,也是水到渠成的,容后再议。那么,谢公谢安石,他与杭州有联系吗?了解他生平的人都会说南京乌衣巷才是谢安闻名天下的地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诗流传千古,也将谢家与南京的故事流传了千古。可是,笔者前面说了,《红楼梦》作者对战争不感兴趣,谢安所有与南京有关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他“东山再起”辅佐朝廷打天下以后了,而在这之前呢?他的隐居之地在哪儿呢?我们还是先来重温一下作者借探春之手写给我们的信息吧: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莲社,就是前文所说的东晋名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结念佛的组织,寺中有白莲池,因号白莲社,又称莲社,以后凡结社念佛都称之为莲社了。据记载,陶渊明都被慧远招来了,虽然没入社,但却成了“不入社诸贤”之一;还有一位不入社贤人,就是谢灵运,据记载,他是要求入社的,“远公以其心杂而止之”,也成了高贤,“谢公屐”之典就发生在此时。莲社有这样顶极的隐逸诗和山水诗的开山鼻祖“须眉”,称“雄才”当然不为过了。东山,就是谢安谢东山了,东山在哪儿呢?《晋书》说他寓居会稽,但同时也记载了:“(谢安)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此“临安山”即指当时的杭州远郊(现在的临安市)西径山,山之东有山叫东山,苍崖浚谷,清幽宁谧,谢安四十一岁前即隐居于此,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会集、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干尽了天下雅士之兴事。这才是作者真正属意之所在。如果有人要将谢安与江宁“曹雪芹”联系起来,笔者没有意见,你们去联系谢安的后半生吧,洪升只关心谢氏家族的杭州生涯。
从以上有根有据的史料分析看,无论是“咏絮才”、“奈何天”,还是“莲社”、“东山”,都与谢家有关,又与杭州有联系。所以现在就来品赏一下《衡芷清芬》这首诗,全诗如下: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芜,香草名,实指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李死后,汉帝思念不已,梦见李夫人授予蘅芜之香,醒来香味入衣枕,数月不散。此典晋王嘉《拾遗记》有专门记载。洪升又将蘅芜授予了杨贵妃,他在《长生殿-觅魂》写道:
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閬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注:琼田,仙人种仙草的地方)
待想他芳魂两下重相见,俺索召李夫人来帐中。煞强如西王母临殿前,稳情取汉刘朗遂却心头愿,向今宵同款款话因缘。
这样的文化解析有问题吗?净苑,当指閬苑。诗的上半阙赞颂了“蘅芜”杨贵妃在閬苑仙境的清芬,贴题;诗的下半阙就转到閬苑的原型杭州西溪了,轻烟、曲径、冷翠、回廊、池塘,不仅是《长生殿》描写帝妃故事场景的常用词,也是西溪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西溪梵隐志》和其他西溪地方志有大量的诗文记载,西溪本身就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池塘,历朝历代的文人隐士吟咏了无数的池塘曲,比如蕉园诗社的幕后支柱顾若璞、黄茂梧夫妇的“短棹随飞鸥,引我西溪曲”、“逶迤入西溪,溪深深几曲”等等,无可引处。谢氏家族也在这块土地上编织过幽长的梦幻。下面简录两则有关“幽梦”的诗曲:
不必交芦参,自将落花扫。转棹秋瑟瑟,幽梦结苹蓼。(《西溪梵隐志-西溪秋雪庵志卷四-艺文》张应昌作《西溪看芦花,至秋雪庵。暮过交芦庵》)
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长生殿-制谱》)
此中幽梦,能解者方悟。洪升对于谢家故事,不但有《四婵娟-谢道韫》杂剧的详解,在他的诗词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摘录一二:
渌水浮春岸,鲜霞散暮林。东山谢安石,长抱白云心。(《山楼眺远》)
角折林宗巾,齿断谢公屐。遥念薜幄深,近瞻槿篱隔。(《山行访高某某遇雨》)
谢家得婿总如龙,愧我羁栖独赁舂。千里萍蓬仍寄远,十年亲旧似初逢。(《丙寅暮春归里,友婿戴天如邀同陈言扬泛湖-其二》)
三年纶阁独优游,领袖诸曹四十秋。李泌学仙仍宦达,谢安入相总风流。(《恭祝真定老师相千春》)
有关“清芬”的简录两条:
谢尔怜幽独,分贻菊数丛。清芬垂晓露,静气立秋风。(《谢友人惠菊》)
爱他浓染红绡,薄裹晶丸,入手清芬,沁齿甘凉。(《长生殿-舞盘》)
最后还是回到“莲社”上来。既然《红楼梦》写到了莲社,那么洪升和西溪都与莲社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西溪不但是隐逸之地,也是历朝历代佛门结社的净地,《西溪梵隐志》有大量记载,现简录几则:
近秋雪、曲水等庵,与僧智一、寂瑞、闽僧道援辈往还参叩,而严征召敏、洪孝廉吉臣扁舟过泛,相与为庐社之游。(《西溪梵隐志卷一-纪胜-蒹葭里》)
明隆万间,云栖宏大师以匡庐莲社,宗风大振东南。(《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古法华寺即云栖别室》)
远公结社庐山岑,永公恰号东西林。丁丁莲漏滴香冷,我来折角闲招寻。(《西溪梵隐志卷三-纪诗-从古法师曲水庵至一公秋雪庵》释大瑸作)
清河闺德硕人姿,夫子浔阳周续之。各有家风宏佛化,上亲莲社下莲池。(《西溪梵隐志卷四-艺文-诸以仁》)
这些记载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不单单秋天棹雪是西溪绝景,佛结莲社更是西溪的特色和理想之地。洪升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溪人,他理所当然地了解家乡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他的作品中,下面简录两首:
半生词赋何所求?结社思陪慧远游。清泉白石信可恋,妻儿待米难淹留。(《留别拙公》;笔者注:谁说过“半生”一词?想一想“半生潦倒”,“曹雪芹”二十来岁撰红楼,他配吗?这首诗正是洪升斥革案发后去盘山逃禅后作)
境静忘残暑,谈深见素心。白莲如结社,共尔问东林。(《湖上观荷作示舒凫》)
作家笔下的每个字,都是他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晶,这是不可违拗的科学法则和创作规律,只有天才论与之相悖。无论是谢安也好,谢家典故也好,还是清芬、幽梦、莲社、东山雅会,通过上文这些白纸黑字的史料记载,都与洪升和西溪紧紧相连,与西山“曹雪芹”没有丁点的牵涉,与他奶奶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红楼梦》到底是谁的手笔,还需提供什么史料?还要什么证据?亲爱的朋友们,睁大你们的慧眼吧,别让天才说和神说迷糊了你们的大脑了,笔者深信,总有一天,红学会回归它的正途,红学之谜会逐个解开,并已经开始解开,你可以不信,你可以沉湎于你的发现,但真相只有一个,这是唯物主义科学原理所决定的,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石曼卿,芙蓉花神;石季伦,同慰寂寥;谢安石,雅会论道。如此三块石头,可以完全体现作者付诸纸墨的人生感悟和思想,题名《石头记》,再贴切不过了!
(预告:下次要谈秦观秦太虚与洪升的关系。揭开太虚幻境的谜底,是广大红友的一大渴望。其实,土默热红学早已说清,只是还有人半信半疑而已。笔者将会以事实说话,还太虚幻境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