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藏本、明远堂、拙生考证——靖藏本与立松轩本同出一抄手
(2023-05-29 15:35:33)
标签:
靖藏本明远堂拙生清沟寺立松轩 |
分类: 文学解析 |
靖藏本、明远堂、拙生考证
——靖藏本与立松轩本同出一抄手
土默热
靖应鵾藏本《石头记》的遗失,引发了一场关于靖本真伪的大辩论。笔者不赞成关于靖本伪造的推论,因为不论靖应鵾还是毛国瑶,在当时既无伪造的必要,也无伪造的可能,靖本在当时的存在是无须置疑的。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辨别靖本的真伪,而是根据现有的关于靖本的资料,去探讨靖本的原始抄录者究竟是谁,换句话说,就是靖家抄录靖本的那个祖先究竟是谁。本文所使用的关于靖本的资料,来自裴世安、柏秀英、沈柏松同志编辑的《靖本资料》一书(石言居自印本,非卖品,2005年10月印),下文不注。
靖本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封面钤有“明远堂”、“拙生藏书”两枚印章。据靖应鵾同志及其家人交代,“明远堂”乃靖氏家族居住扬州时的堂号,至于靖家为什么要以“明远堂”为堂号,没有交代;“拙生”肯定是靖家初始收藏《石头记》的那位祖先自称,至于他究竟是谁,又怎样收藏了《石头记》小说?其后人就不清楚了。
笔者曾推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是清初的大文学家洪昇,最初的抄录问世者,也就是书中“空空道人”的原型,是京东盘山青沟寺(又称盘谷寺)的智朴和尚,俗称“拙庵”,人称“拙和尚”,也叫“拙道人”,同时还有“净金圣叹”的雅号,是个具有僧道儒三重身份的大学问家。那么,靖氏收藏靖本《石头记》的这位“拙生”祖先,是否有可能就是这个空空道人“拙庵”呢?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这个“拙庵”究竟是什么人。现将金振东先生遗作《盘山诗僧智朴》抄录如下:
我不信佛,但喜欢研习禅理,追踪佛教源流,也算得一脉因缘。近时,因一宗功德事,引起我撰写本文的兴趣。
1、发愿从诗僧缘起
日前,徐居士登门,恳求为其寻找盘谷寺资料,云及拟发愿重修盘谷寺。我不尽惊讶、惊异、惊喜,盘谷寺一向为我所看重,智朴一向为我所仰慕,当即跃起击掌:“大胆量,大宏愿,大功德。”
徐居士昔日为我文友,后皈依佛门,虔心修炼,功德日深。今春我陷沉疴,她登门看望,为我祈祷诵经,并亲自拿钱携数居士购得百元金鲤到翠屏湖心为我放生。现又发宏愿,其求我自当责无旁贷。当即为其找到三种《盘山志》,尽启盘谷寺篇,辅之我发表的有关文章。她一一看后,欣喜异常,求我与她共同斟酌起草《重修盘山盘谷寺发愿书》。“发愿书”略记如次:
盘山盘谷寺,昔之名刹,享誉都门,声垂燕冀,为清代高僧智朴创建。
智朴号拙庵,徐州人,少年出家,足迹遍大江南北,曾受灯于青龙隆福寺百愚大师,实曹洞宗第三十世。三十五岁结茅盘山青沟,建青沟禅院,康熙皇帝敕赐“盘谷寺”。
盘谷寺风景绝佳,青松红杏,如入画图。寺前有清凉石、文殊洞、松坳;寺后有杏花阪、龙首岩;寺中建有童贞殿、选佛堂、秋月堂、巢云轩,还有漱玉、秩秩二泉。乾隆为大殿赐额:“定力周圆”,并题联二副。
智朴精研佛法,辩空有之精微,竖大法幢,体生灭之精要,直证禅理。垂慈尘劫,高唱宗风,转双树之法轮,禅枝远振;尽十方为佛土,释水长流。著有《电光录》、《存诫录》、《谷响集》、《云鹤集》。
智朴知识渊博,为一代诗僧,和清初诗坛巨擘、并称“南朱北王”的朱彝尊、王士祯;剧坛双子、并称“南洪北孔”的洪升、孔尚任,交情笃厚,多有诗书往还。特别是智朴和康熙有诗词唱和,堪称独一无二,乾隆赐其为进士。
盘谷寺既有“东五台”的佛教环境,又有寺院的建筑特色,既有久远的佛教源流,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如能恢复,诚可弘扬佛法,流布慧音。尘间众生,望宏宇以知归;无漏诸天,尽刹中之函盖。故此,与三宝弟子一起,发此愿心重修盘谷寺。
2、盘山诗僧与康熙
盘山盘谷寺东北的“南天门”下,有一座覆钟式石顶方亭,亭下有拱形石门,这就是诗僧智朴的墓。乾隆念其才华过人,与圣祖皇帝尝有诗唱和,追赠进士,故此墓又称进士坟。
智朴号拙庵,江南徐州人,十五岁为僧,深得禅机。三十五岁至盘山,结庐青沟。其地多虎豹,自其结茅,恶兽潜踪。他所经营的盘谷寺,初为青沟禅院。居盘山中部,“群山围绕,水汇于一”,环境清幽。智朴有诗云:“杏花万树开,映日光皎洁。东风过岭来,满地翻睛雪。”
康熙来盘山九次,几次到盘谷寺参禅、观赏。《盘山志》载:康熙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幸盘谷寺在内的诸寺,皆赐金。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一日,幸盘谷寺,智朴接驾,承命口占:“冷静峰头云水香,六龙车驾幸山堂。百年胜靓唯今日,块雨条风祝我皇。”诗采取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称颂了康熙,流露出喜悦心情。康熙非常高兴,御书唐诗一首,并赐书一联:“山从人面起;云向马头生。”
据《日下旧闻考》载:“清圣祖甲申春谒陵回銮,路经盘山,有僧智朴呈接驾诗。”甲申为康熙四十三年。《接驾》诗为五律二首,一首写道:“圣驾东行幸,祥云五色从。仰天呈赋颂,就回想音容。咫尺犹千里,艰难近九重。恩光遍照处,还是旧盘峰。”“咫尺犹千里,艰难近九重”句,表现了皇帝与普通僧人之间的巨大距离。康熙依原韵咏诗二首。一首写道:“廿载常轻步,年华去莫从。古松分远近,老衲自春容。问及当时景,犹疑隔岭重。山高劳脚力,来往遍云峰。”康熙称赞了智朴的辛劳。“犹疑隔岭重”,可以看出智朴诚惶诚恐的复杂心情。智朴晚年,康熙又一次到盘谷寺,智朴赋《驾幸青沟口占以献》,诗中云“老僧自愧成衰老,不似当年见我皇。”为报答“浩荡”的皇恩,情愿“只把旃檀焚石鼎,祝延万岁与千秋”。
据健在的万松寺十六世僧光景讲述,康熙和智朴有个传说。一年,康熙来盘谷寺,闻到一股脂粉香气,便脸一沉说:“一进禅堂胭脂香,其中必是有娇娘。”智朴稍加思索答道:“三宫六院主独占,小寺一个奈何妨。”康熙气得浑身打颤。此时有阔家母女从佛堂出来,经盘问知是来进香还愿的。康熙问智朴:“你方才所说是真是假?”智朴答:“假作真时真亦假,狗尾续貂,和万岁开了个玩笑。”康熙重赏了智朴。从传说中,可窥见康熙与智朴的关系,表明了智朴的聪颖与机智。
一代盛世帝王和一个普通僧人,诗词交往之多,世所罕见。这一交往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意义,对后来盘山的开发,寺庙的修建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促成了智朴苦心坚思,九阅寒暑,完成了“约而赅,典而确”的《盘山志》,成为传世佳作。
3、智朴与“南朱北王”
诗僧智朴所著《盘山志》为传世佳作。几经刊刻,直至今天,仍为研究盘山的重要史志资料。该书“记载精明,参考严密”,“疏略繁简,悉得其宜,文质褒嘉,各极其至”。清文学家王泽弘称赞:“山志虽多,未有如此之严洁者。”
《盘山志》虽出于智朴一人之手,但经朱彝尊、王士祯帮助校订和搜求史料诗文,更使是志为之增色。朱彝尊浙江秀水人,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通经史,能诗词古文。王士祯山东新城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工诗,擅长各体。二人的诗当时均负盛名,并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朱王”校订《盘山志》有着有利条件。朱曾撰《日下旧闻》,考察过盘山,王学识渊博,精通史典。
两个人校订《盘山志》特别认真,以王士祯更甚。对史实仔细核对,“姓氏爵里,尤不敢草草”,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对盘山史料中的一个史实,王提出疑义:“据郦著鲍丘水条下,有盘山,又有徐无山,徐无山下有‘田子泰避难居之’之文,田所居或在盘山或在徐无,更一考证方确。”两个人对有关盘山的诗文,“留心觅之,得则邮寄”。
其中包括写盘山最早的诗———陶渊明的《拟古诗》,及金代刘迎、阎长言,宋代张商英等人的诗,明代黄汝亨、李东阳的诗文等,累积百余篇(首)。从王士祯给智朴的一封信中可看出,一次就抄录搜集到的诗六首,推荐了《日下旧闻》、《名山记》、《名山胜迹记》等书,还提供了重要史料:“此山既以田畴得名,则畴生平当详著之,今简出《三国志》本传及《曹孟德表》一令,一并《水经注》二条,《田畴论》一篇,以备采择。”其倾心精诚可见一斑。
“朱王”与智朴的交谊笃厚,相互有大量的书信往来和诗词唱和。“朱王”对智朴的为人和著述有极高的评价,智朴亦极仰慕“朱王”,可称得是心心相契。深秋时节,智朴“手采金英,遥以相寄”。智朴得知王士祯身体违和,派人专程赠送灵芝,王回诗谢道:“寄我灵芝车马形,万年松下属青冥。菟丝闻道垂千尺,更欲从师乞茯苓。”朱彝尊“勒休”南归,寄书向智朴道别,慨叹:“未审何年,萍篷又合。”智朴当即写诗相送:“一从契此空门法,聚散浮沉作梦观。珍重送舟向南去,春风芳草忆平安。”有人为智朴画像,他送给了王士祯,王写了《题拙公写真》:“云门像里见春容,红杏千林一树松。何日从师闻宝镜,青沟兰若子时钟。”
《盘山志》的广为刊刻传播,除其本身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而外,“朱王”的校订和推崇也是一个原因。应该说,《盘山志》中,亦凝聚着“南朱北王”的心血。
4、智朴和“南洪北孔”
盘山诗僧智朴,交谊颇广,除上述朱王外,还和清初著作家、文学家高士奇、王泽弘、宋荦、宋至、庞恺、陈延敬、郑缵祖、袁佑等二十余人有交谊和诗词往还。最值得提及的还是他和两位著名戏曲家“南洪北孔”的友情。
“南洪”指洪升,字昉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国子监太学生,受业于王士祯,所作传奇《长生殿》传唱很广。“北孔”指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曲阜人。博学有文名,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所作传奇《桃花扇》著称于世。两个人齐名,世称“南洪北孔”。他们都到盘山游览过,和智朴结下深厚的友情。智朴亲自为他们当向导。洪升游遍了盘山,和智朴两个人一边游山,一边联句或咏诗。一次,智补先咏道:“青松乱插连云石,石面苔痕虎行迹。”洪升接道:“策杖来从飞鸟边,下视空蒙远烟碧。”这首诗以两个人的名义载入诗集,成为佳话。
洪升留下了三十余首写盘山的诗,其中不乏有“酒酣拔剑舞高台,左盘右旋出奇势”、“掣电流虹若有神,百道金蛇散空碧”(《舞剑台歌》)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但大多朴实自然,为后世人所熟知。如“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五峰争捧日,八石各生云”、“泉声三里五里,松影千层万层;红杏山山迎客,白云寺寺寻僧”等。《盘山志》刻成,智朴寄给洪升和孔尚任。孔尚任回诗道谢:“寄到名山书十卷,却同花片引渔人。”智朴采了自己常吃的有药性的野菜黄精,寄给洪升,洪升作诗酬谢。
说来也巧,这两位大戏曲家都命运不好,仕途坎坷。洪升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出《长生殿》,触犯禁忌,太学生籍被革,“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孔尚任由于在《桃花扇》中,抒发兴亡之慨,也被罢官还乡。他们早在革职前与智朴的信和诗中,都似露不露地表示了内心的隐忧。洪升在《谢黄精》诗中写道:“短发秋来白渐生,虚劳开士寄黄精。草根难与人愁敌,朝见三茎暮五茎。”黄精药效,难医人愁,字里行间,颇多惆怅。孔尚任在给智朴的信中云及:“潦倒金门,已逾十载,闭斋高卧,寂若空山。”在《长安雪后寄怀拙庵大师》诗中有“博士山来最冷官,思山有梦去仍难”句,表现其对仕途的腻烦。而智朴却在回诗中阐发了“人生难不乐高官,官到高时解扣难”的哲理。果不其然,孔尚任为时不长就到了“解扣难”的境地。
“南洪北孔”南归之后,和智朴有否联系,由于资料匮缺,不得而知。智朴是个精细人,在当时文网恢恢的笼罩下,即使有书信往来,也不会留下片言只字的。
5、诗僧可曾百战身
关于智朴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载之稗闻野史。说他曾系明末抗清前线松山元帅,久战沙场。
乾隆十二年,黄可润编撰的《说盘》载:“世传红杏青松图,特为拙庵大师写照耳。”“警句云:谁知倚杏攀松者,曾是沙场百战身……寓意及当日情事合盘托出。”比喻智朴抗清时节,南征北战,如青松一样坚强,其军旅事业如杏花一样灿烂。所以记述得如此隐晦,文网森森形势险恶使然。
宣统年间,著名学者傅增湘,《访拙庵遗迹》有诗云:
红杏青松万首诗,披图翻悔入山迟。
枯僧大有沧桑感,说与时人恐未知。
如果说这首诗显得模糊的话,傅增湘的密友周养庵,在《拙庵禅师》中说得更明显
国破何能复有彖,兜鍪脱却换架娑。
偶然诗翰惊朝贵,若得常临有翠华。
设若智朴真是抗清明将,松山兵败,隐入盘山,遁入空门,待清室鼎定,顺应潮流,支持华夏统一,亦成识时务之俊杰焉。殷望盘谷寺终将恢复,以智朴为代表的盘山文化得以弘扬,雄伟的智朴雕像能在盘山上甘涧矗立。
就是这个“拙庵(智朴)”,在康熙四十一年去江南“扫塔”,顺路“访道求仙”,此时洪昇经过十年辛苦,《红楼梦》创作刚刚告竣,最有可能是由他“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如果此推论成立的话,靖本《石头记》当是洪昇创作原稿的第一个抄录本,其珍贵自不待言。靖本上的批语,不论是毛国瑶抄录的150条,还是与戚序本相同的其他批语,都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批语多用韵文,二是多用佛家语言,这同拙庵的和尚兼诗人的身份是完全吻合的。由于拙庵具有释道儒三重身份,所以他在书的封面上加盖“拙生藏书”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拙庵又为什么要同时加盖“明远堂”印章呢?这似乎与他抄录《红楼梦》的过程有直接关系。查“明远堂”乃是杭州一所著名的寺庙名称,为宋代所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经常在葛岭下面的寺庙寿星院办公,寿星院共建有三堂:明远堂、寒碧轩和雨奇堂,苏轼都曾经题咏过。这里风光如画,怪不得苏东坡在后来曾写下了这样充满留恋的诗句:“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家归无路,欲卜西湖邻。”
苏轼有《西湖寿星院明远堂》诗一首:
十年不向此凭栏,景象依然一望间。
龙蜃吐云天入水,楼台倒影日衔山。
僧於僻寺难为隐,人在扁舟未是闲。
孤鹤似寻和靖宅,盘空飞去复飞还。
这就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拙庵在抄录《石头记》时在杭州的居住地点问题,如果他落脚在寿星院明远堂,实在是最合理的选择。首先这里是寺院,便于和尚挂褡;其次这里位于葛岭,与老朋友洪昇家是紧邻,来往十分方便。当时,用毛笔抄录一部百万字小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没有一个方便的处所是很难进行的。如果拙庵是在“明远堂”抄录的《石头记》,那么,他以“明远堂”章与“拙生藏书”章一起印在这部抄录的《石头记》封面,应该是合理的推断。
拙庵原籍乃苏北人,他的身份虽然是和尚,但出家前曾是明朝军队的高级将领。有证据表明,他是三十五岁方到盘山结庐的,此前,有家室子女,应该不是无根据的推论。拙庵去世后,其子女南迁扬州,后再迁南京浦口,都是顺理成章的。以拙庵与康熙皇帝的亲密关系,其后人加入旗籍,也是不奇怪的,因此靖应鵾及其家人要声称自己是旗人。靖家如果有这样一位显赫的祖先,亦不算辱没了靖氏家族。
拙庵和尚俗姓张,他为什么要为后代取姓“靖”呢?过去僧人出家后,一般都要抛弃俗姓,以示脱离红尘。和尚取姓一般都取“释”或“净”,拙庵本人又有“净金圣叹”的雅号,取“净”姓是合理的,后人将姓氏由“净”转“靖”,亦顺理成章。在苏轼《明远堂》诗中,有“孤鹤似寻和靖宅”句,以此句诗中所提及的林和靖处士名取姓“靖”,亦属合理推断;或者两方面原因兼而有之,也是可信的思路。
朋友们还没有忘记那个立松轩本的抄录问世者拙庵吧,与靖藏本的抄录存世者明远堂拙生,其实是一个人——他就是书中开篇交代的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抄录《石头记》后改名情僧的空空道人!
2006年7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