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茶事随笔(五篇)

(2023-05-04 14:58:59)
标签:

红楼茶事

枫露茶

六安茶

焙茗茗烟

茶筅子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茶事随笔(五篇)

土默热 

一.枫露茶就是秋白露

二.贾母为何不喝六安茶

三.宝玉小厮焙茗(茗烟)名字的出处考

四. 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子

五.王熙凤为什么用“吃茶”幽了林黛玉一默

 

枫露茶就是秋白露

都是枫露茶惹的祸——《红楼梦》第八回写道:为了一碗枫露茶,醉后的宝玉牛劲儿上来,摔了茶杯发了火,欲撵乳母李奶奶。结果却误打误撞,撵走了丫鬟茜雪,给宝玉留下了一块遗憾终生的心病。

《红楼梦》作者可谓茶道老手,书中提到的茶叶品种很多,诸如“六安茶”、“龙井茶”、“暹罗茶”、“普洱茶”等,都是有据可查的传统名茶。可惟独这惹祸的“枫露茶”,翻遍茶经也无迹可寻。

红学专家们为了考据这碗枫露茶,可谓煞费苦心:有人说枫露茶就是“枫露点茶”,有人说“枫露茶”为“逢怒茶”的谐音,还有人说枫叶色红,秋露着之,形似血泪,“枫露茶”表示血泪之悲。

“逢怒茶”或“血泪茶”的说法,都是猜笨谜而已,并没有证据可查。所谓“枫露点茶”,是指以香枫之嫩叶制取“枫露”,再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这种“枫露点茶”与书中的描写并不吻合。

《红楼梦》书中说:“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可见这个枫露茶是泡的,并且很耐泡。而“枫露点茶”则是用香料“点”的,点到即可,根本不存在“泡三四次”的问题。

其实,这些关于枫露茶的揣测,都是不懂茶事的瞎猜。枫露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复杂,根本就无需搞什么繁琐考证。所谓“枫露茶”,不过就是秋茶中很普通的一种,即俗称的“白露茶”而已。

茶叶乃茶树新梢嫩叶采摘后加工所制。在一年四季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所采之茶可分为春茶、夏茶与秋茶。一般来说,清明至小满所采为春茶,小满至小暑所采为夏茶,小暑至寒露所采为秋茶。

古人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所谓“秋白露”,就是白露季节所采的秋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是漫山遍野枫叶飘红的时候,故《红楼梦》要将白露茶雅称为枫露茶。

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色香味并不相同,古人有春茶如少女略带苦涩,秋茶如少妇风韵甘甜的说法。秋茶俗称“秋香”,汤色浓淡适中,香气平和,品后幽雅甘醇,余香绵绵,显得回味无穷。

不同季节的采摘的茶叶,泡茶方法亦不相同。春茶碧绿嫩美,但色易飘逝,而秋茶却浓而耐泡,即使你多冲几回水,依然保色如初。《红楼梦》所说的“三四次后才出色”,正是白露茶的特点。

书中描写宝玉“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的时间,乃是在秋末冬初,“下了半日雪珠儿”之时,这正是秋茶上市的季节。所以,宝玉要对沏一碗枫露茶情有独钟,并对此茶被李奶奶喝了耿耿于怀。

其实,“秋白露”并非什么名贵茶,就是现在的市场价格也远低于春茶。虽然老茶客们往往对秋茶情有独钟,但风雅之男女青年还是多喜欢春茶。贾宝玉偶尔爱上一口枫露茶,也不过应时应景而已。

在江南,白露茶亦往往被某些文人雅士称为“桂露茶”,取其采茶时正值桂花飘香之意。香桂丹枫,同为白露茶应时之景,《红楼梦》将其命名为枫露茶,与桂露茶意思相同,可谓确切。

至于枫露茶之名是否有殷红血泪之意,也不是不可以作此引申。明末著名才女叶小鸾,在一个白露茶采摘的晚秋,其父出上联“桂寒清露湿”,应口答曰“枫冷乱红凋。”意境与枫露茶不难联想。

                    2011416

 

贾母为何不喝六安茶

《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在栊翠庵喝茶,向妙玉明确交代:我不喝“六安茶”,结果只好给她泡了一杯“老君眉”。红学界研究这个情节,由于不了解茶文化,往往都从“茶性”角度去研究,结果众说纷纭,不得要领。其实我国古代茶文化包括“茶性”和“茶品”两大方面,对于贾母不喝六安茶的原因,应该更多从“茶品”方面考虑。曾作《芹溪九曲棹歌》的圣人朱熹,对“茶品”深有研究,他认为“六安茶”代表的是“隐士”品格。贾母喝了妙玉的“六安茶”,简直就是鼓励子孙学习妙玉出家做“隐士”。从她一直盼望宝玉像“国公爷”当年一样求取功名振兴家族的愿望看,她怎么可能喝“六安茶”呢?

 

宝玉小厮焙茗(茗烟)名字的出处考

“焙茗”是《石头记》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的贴身小厮名字,书中有时又把他称作“茗烟”。贾宝玉的贴身小厮很多,如焙茗、锄药、扫红、墨雨、引泉、扫花、挑云、伴鹤等,其中焙茗乃是贾宝玉身边第一得力之人。

贾宝玉乃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贵族公子哥儿,他虽然不喜读书上进,每每骂那些求取功名者为“禄蠹”、“国贼”,但却喜欢诗词曲赋、灯谜酒令等文人雅事,并且有一定的天赋才华。他的贴身丫鬟小厮由他亲自取名,名字取得都富有诗情画意。

这里且不论其他丫鬟小厮的名字,仅就“焙茗”(茗烟)这个名字的出处和涵义做一点考证。有关这方面考证阐释并非自笔者开始,好些专家学者早已进行过类似研究了。一般认为“焙茗”这个名字典出唐代许浑的诗《村舍》: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

移蔬通远水,收果待繁霜。

野碓舂粳滑,山厨焙茗香。

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至于焙茗的另一个名字“茗烟”,一般认为出自唐代诗人贯休的诗《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

拥翠扪萝山屐轻,飘红旆在青冥。

仙科朱绂言非贵,溪鸟林泉癖爱听。

古桂林边棋局湿,白云堆里茗烟青。

因思庐岳弥天客,手把金书倚石屏。

总的说来,以上对焙茗(茗烟)名字出处用典的考证是不错的。但考证后的阐释就有些问题了。查几乎所有关于《石头记》的工具书,对此的解释一般为:“古人都是现烹水泡茶,用小泥炉点上火,烹水沏茶称‘焙茗’”。至于“茗烟”,则一般解释为“沏茶时冒出的类似烟雾的水汽”。

细思之,这种解释似乎大成问题。“焙茗”、“茗烟”的“茗”字,乃是茶的雅称,对此没有异议;但“焙”字,自古以来便是“微火烘烤使之干燥”的意思,没有别的解释,烹水沏茶无论如何也不是“焙”,更不是使茶干燥。烧茶水冒出的水汽,似乎也不会令人产生“烟”的感觉。因此,对此采取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不通顺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咏茶的作品可谓多矣,我们不妨再查找几个关于“焙茗”的典故,来探寻“焙茗”“茗烟”的真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即事》云:“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唐代诗人顾况的《焙茶坞》也说:“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明朝霍山县令王毗翁的《焙茗诗》曰:“露蕊纤纤才吐碧 ,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以上几首诗都可以证明,这种采茶时将新茶上架焙烤、笼暖生烟、家家篝火、满县飘香的景色,显然不是什么烹水沏茶,而是一种制茶过程——焙茶时的景象。

至于古人诗中关于焙茗时冒出“茶烟”的记载就更多了:“莫嗔焙茶烟,却喜晒谷天晴”(顾况);吟高好鸟觑,风静茶烟直(贯休);“邻屋有声敲石火,野禽无语避茶烟”(殷尧藩);“蠹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姚合);“烘壁茶烟暗,填沟木叶干”(李中)。这些唐诗中的“茶烟”,都不是沏茶时的雾气,而焙茶时冒出的烟气。

说到这里,很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制茶、饮茶的历史。现在的人们饮茶,除了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之奶茶、酥油茶是烧煮外,一般都是以开水冲泡散茶引用,人们对此习以为常,以为历来如此。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饮茶的方式方法也几经演变。且不论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仅以多数中国人习惯喝的绿茶来说,古代和今天的制法和饮法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制茶工艺上说,现代绿茶采用的是“炒青法”,就是将新采的茶叶直接放在特制的铁锅中烘烤。而宋代以前的绿茶制作,采用的则是“蒸青法”。据陆羽《茶经》所记,“蒸青法”制茶有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焙茶”乃是“蒸青法”制茶中一道特有的工艺,现代“炒青法”制茶根本就没有这道工艺。

古代制茶将采来的茶叶首先要进行“蒸青”,蒸好后进行捣拍,形成茶饼(或茶团)。茶饼中水分很高,容易霉变,因此需要加以烘烤去湿,称为“焙茶”。陸羽在《茶經》中详细记载了焙茶工序: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餅常溫,“貯糠煨火,烘烤潮氣”,遇黃梅季節甚而“焚之以火”。這樣不仅水分被蒸發掉利于保存,并且可使茶葉的色、香、味保存好。因此,焙茶既是烘焙加工茶葉,又是貯藏茶葉的方法。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也详细地记载了焙茶的过程。在《茶舍》诗中,皮日休写道:“ 湖上汲江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在《茶焙》诗中又写道: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诗中的 “蒸”、“研”、“拍”、“焙”,都是“蒸青法”制茶工艺的程序。

以“蒸青法”所制之茶,饮用方法也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唐代的方法是“煎茶法”,宋代乃是“点茶法”,与今天的散茶冲泡法根本就不一样。陆羽的《茶经》中对煎茶法描述非常详细;宋徽宗的《大观论茶》是描写点茶法的经典专著。 关于这方面的考证,笔者在《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茗烟为什么改名焙茗》等文章中作过专题考证(见《土默热红学新突破》),不再赘述。

今天流行的“炒青法”制茶和冲泡法饮茶,在宋元时已经出现,但很不普及。全社会普及并逐渐取代“蒸青法”制茶和“点茶法”饮茶,代之以散茶冲泡法的时代在明朝,始作俑倡导者乃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皇帝下诏罢贡“龙团茶”,改贡散茶。天下群起效仿,逐步形成了“炒青法”制茶、冲泡法饮茶的一统天下。

虽然从明朝起“炒青法”制茶、冲泡法饮茶就已经流行开来,但少数民族地区饮用奶茶仍需要以“蒸青法”制作的砖茶(饼茶、团茶),今天蒙藏地区的茶砖、西南茶马古道的普洱茶(茶饼),就是这种古老制茶工艺的遗存。有明一代和清代前期,“蒸青法”制茶在民间尚有传承。清人张纂毋在《渔屯船唱》中咏道:“龙湫顶背雁湖边,采得盈篮紫笋鲜,争趁雨前好天气,竹鸡声里焙茶烟。足证当时仍有人按照“蒸青法”制茶。

清代中后期直到今天,“蒸青法”制茶在国内逐步萧条,许多主要产茶区甚至失传了,解放后只有鄂西地区尚有个别遗存。此法在唐代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到今,成为日本“茶道”的基础。国内主要产茶区近年来从日本引进设备工艺,生产部分“蒸青茶”,主要也是为了出口日本。

本文利用大量篇幅谈“蒸青法”和“炒青法”制茶的区别,以及其演化交替的历史,并非为了研究中国茶叶史,而是为了证实《石头记》中贾宝玉贴身小厮焙茗(茗烟)名字的由来。《石头记》作者既然能为这个小厮取名焙茗(茗烟),最起码要熟知“蒸青法”制茶的过程,视“焙茗”行为以及焙茗产生的“茗烟”为风雅行为。在人们普遍不知道“焙茗(茗烟)”为何事的情况下,任谁取不出“焙茗(茗烟)”这样别致的名字的。

问题还是出在红学界普遍认同的《石头记》作者曹雪芹身上。大家知道,茶叶出产在中国的南方,北方是不出产茶叶的。曹雪芹贫居北京西山,似乎应该不知道江南茶叶产地的制茶过程。有人说曹家有江南的风月繁华生活为基础,这也是说不通的。茶叶出产自江南的山乡,城市里一般也没有茶树生长,城市人当然也不会从事蒸青制茶。曹雪芹不论出生在康熙五十四年还是雍正二年,曹家离开南京北上时,年龄都不可能超过十三岁。一个南京出生的黄稚未退的少年,能知道山乡“焙茗(茗烟)”为何物?

笔者考证《石头记》的作者为康熙年间杭州西溪的大文豪洪昇。西溪又称为副西湖,是杭州仅次于西湖的第二大风景名胜区。西溪不仅山水风光秀美,文化积淀深厚,还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据《南漳子》一书记载:明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说:“西溪茶利之厚,十倍龙井。”明末文人黄汝亨《永兴寺碑记》云:“西溪十八里梅花,春时上有焙茶,香闻十余里”。宜开具《月夜焙茶》诗赞西溪之茶曰:

深沐东皇雨露恩, 摘来松火焙黄昏。

清乘月色浮盈坞, 香逐夜光蒸远村。

庐同难释口, 三杯陆羽暗消魂。

试新旋煮流香水, 龙井蒙山何足论。

西溪最著名的茶叶产自安乐山。安乐山茶安乐泉,既为西溪的名茶,亦为西溪之名泉。据民国《杭州府志》记载:安乐山高三十丈,周三里,俗名唐家山。相传,吴越王钱镠之子,在此结庐养疾而愈。安乐山因此得名。而安乐山前原永兴寺一带,明清时,盛产旗枪《西湖志·物产》载:安乐山,春日焙茶,石坞香闻十里。于此可见,安乐山一带当时不仅盛产茶叶,而且在明末清初时还盛行以“蒸青法”制茶。

 洪昇出生在清军下江南的顺治二年(1645),其时家乡西溪生产茶叶并盛行以“蒸青法”制茶。西溪历来是避世的文人雅士隐居之地,与琴棋书画相伴,“焙茗”乃是古往今来的隐居者津津乐道的风韵之事。洪昇作为一代名士,以“焙茗(茗烟)”为《石头记》中宝玉之小厮命名,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洪昇确实有一个从小到老陪伴终生的仆人,乌镇溺水时与主人同赴水府。这个忠仆的名字于史无考,是否名为“焙茗(茗烟)”,就只有天知道了。

《石头记》中描写刘姥姥在栊翠庵品茶,居然说茶要熬得再浓些才好,显然她喝的茶不是开水冲泡的,而是煎煮的,这是“蒸青茶”的引用方法。书中元妃奖给贾府兄妹的灯谜奖品“茶筅”,乃是“点茶法”所用的工具,冲泡散茶根本用不到。宝玉为了消食化气所喝的女儿茶,乃是普洱茶的一种,是“蒸青法”制茶的产物,盛行于顺治康熙两代宫廷和官宦人家。这些都是洪昇生活圈子里常用的茶叶和茶具,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附图:现代工艺生产的宫廷女儿茶


精品普洱茶熟茶-宫廷女儿茶

 

2008613于长春

 

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子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写宫中元妃与大观园姐妹互传灯谜,猜对了有赏。“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对之人,每人一个宫制的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庚辰本在“诗筒”后有脂批曰:“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录暂收之,共归至窗前,不致有亡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另在“茶筅”后有脂批曰:“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二物极微极雅”。

脂砚斋这个批语很奇怪,他说自己从来就不知道这个“诗筒”和“茶筅”为何物,看来他对这两件“极微极雅”之物的注释是猜测而来的,并非亲眼所见,可见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期,这两件东西就已经不是人们常见之物了。“诗筒”简单,脂砚斋注释无误,我们就不说它了。到了现在,“茶筅”这件器物久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普通读者不仅不知道“茶筅”为何物,甚至对“茶筅”二字的读音往往也搞不清楚,对脂砚斋注释是否正确,也很难判别。

查《〈红楼梦〉鉴赏辞典》,对于这个“茶筅”,也是按照脂砚斋的批注解释的,认为是净茶垢的刷子。另查一些百科词典,则多认为是舀茶叶用的茶匙。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在《酒香茶浓说红楼》中,则解释为“煮茶时用的调茶之具”。以上三种对“茶筅”的解释,不仅在形状的理解上有歧义,而且对其功用都语焉不详,很难使读者明白“茶筅”究竟为何物,它的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工具。

要想搞清“茶筅”为何物,首先必须搞清我国历史上饮茶方法的变化。远古时期我国的饮茶方法笔者无考,唐代以降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唐宋时期我国的茶叶一般都是固态的“蒸青饼茶”,至明清时代则变化为炒青的散茶。茶叶的变化必然引起饮茶方法随之相应变化。从唐代到今天,我国的饮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烹茶法”、“点茶法”、“瀹茶法”三个阶段。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茶具也必然相应发生变化。“茶筅”是一种古代的饮茶工具无疑,只不过《红楼梦》创作那个时代早已不再作为饮茶工具,而成为一种典雅的工艺品罢了。

唐代我国最普遍饮用的茶叶乃“蒸青饼茶”,即将茶叶采摘后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成团状或饼状的茶饼,很象今天的普洱茶。此时的饮茶法是“煎茶法”,就是直接将茶饼放在釜中煮成茶汤,然后用瓢舀出分在各茶碗中饮用,通常每釜分为五碗,分时注意茶的精华沫饽要均匀。此时饮茶,不滤茶之渣滓,是连水带茶一起吃掉的。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介绍。

到了宋代,我国开始流行“点茶法”,使用的仍是“蒸青饼茶”。不过这时不再直接将茶饼放在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置碗中待用。然后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煮水,不待全沸时加入茶末,烧至一沸时茶水开始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舀出,置盂中备用。继续烧煮至三沸,再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最后才形成茶汤。

这种“点茶法”,为了使茶末与水更好地交融为一体,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工具来打茶,这种工具就叫作茶筅茶汤煮制过程中,需要以茶筅反复用力打击,使水茶交融,浙起沫饽,如堆云积雪般。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脚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水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故称为咬盏,“咬盏”的方为好茶。

茶筅(筅音xian冼),作为打茶的专用工具,文人又美其名曰搅茶公子。茶筅一般竹制,长度约为五寸,根部为手柄,末端为竹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中国向来有美味不如美器的传统,特别是一些官僚文人,往往把茶筅不仅做成实用工具,更制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元代谢宗可有咏茶筅诗一首:

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

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从诗中可见茶筅晶莹光彩,明亮无瑕,没有疵病。注汤时用茶筅筅之,使茶汤的浪花浮成云头雨脚。煎茶时水沸之声如松风一样动听,打茶时涌起的沫饽象堆雪一样悦目。这是一道多么美妙的工艺和器具。

宋代的茅一相(别号审安老人),曾作《茶具图赞》,记载了当时点茶所需的茶器十二项。这些茶器名称均以官职来称呼,妙趣横生。从这些饮茶道具的名称中,也多少反应出宋代茶饮,实已形成一种道地的贵族饮料,给予茶具爵位、别号的也是宋代文人所为。《茶具图赞》的十二茶器图如下:


韦鸿胪:即茶焙笼 木待制:即茶槌 金法曹:即茶碾


石转运:即茶磨 胡员外:即瓢杓 罗枢密:即罗合


宗从事:即茶刷 漆雕秘阁:即盏托 陶宝文:即茶盏


汤提点:即水注 竺副师:即茶筅 司职方:即茶巾

 

宋代点茶讲究蒸芽必熟,去膏必尽”(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这种方法使茶叶的色、香、味都受到很大损失,饮用时人们往往加进一些香料作为弥补,结果又使茶失去了自身的香味。而民间饮用的散茶,却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气和滋味自然胜过饼茶,于是逐渐传播开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引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特别是明代发明了炒青、揉捻技术之后,茶叶的香气滋味更加醇厚。这种散茶不用煮汤,适于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的天然色香味俱佳,于是在宋元时期就已在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起来。

明朝初年,朱元璋特旨宫中用茶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以后,宋代的点茶法就基本上被瀹茶法(散茶冲泡法)所淘汰了。自此之后直到今天,瀹茶法一直占据中国汉民族饮茶方式的主导地位。由于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法也相应改为泡茶法,冲泡过程较煮茶法大为紧缩,过去的煮茶工具也沦为无用,逐渐被人们遗弃,过去打茶的“茶筅子”,粗制乱造者相应沦为净茶具的工具,制作精美者也相应转为工艺品摆设玩物。瀹茶法只饮用茶叶的汤汁,不再食用其渣滓。饮茶时注重茶品、水质、茶具,与点茶法注重沫饽、“咬杯”有根本的不同。对水质的讲究很多,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等等。对茶器、茶具更讲究到了极致,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瓷器与宜兴紫砂茶具。

《红楼梦》中写饮茶的场面很多,特别是拢翠庵妙玉品茶的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妙玉认为,品茶功夫重在品水。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用的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妙玉品茶虽然贵族味、文人味十足,有别于刘姥姥的牛饮法,但所使用的饮茶方法,仍属于明清时期流行的散茶冲泡法。

到了《红楼梦》书中生活那个时代,人们久已不知宋代点茶为何物,民间当然也很难看到“茶筅”一类点茶工具,这就难怪脂砚斋要说“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书中说元妃所赏赐的“宫制茶筅”,在当时显然也不是作为饮茶工具用的,不过是宫中仿照宋代“茶筅”制作的小工艺品罢了,元妃将其作为元宵节猜灯谜赏赐给小孩子的物品,只是一个象征江南文化的小物件,似乎也没有多么珍贵。

茶筅这种专用工具在中国已近失传了,但在日本茶道中却保留下来。日本茶道《抹茶》中,茶筅仍为必备用具之一。用茶筅搅匀茶汤,使之成为悬浮液体。日本茶筅多采用质地柔韧、纤维细致的金竹、淡竹、紫竹为原料,经过匠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制成的茶筅竹丝均匀光滑,具有天然之美感。基本规格为常穗、数穗、八十本立、百本立、百二十本立等。如下图:

 

座落在我国杭州西子湖畔的工艺竹编厂,目前仍生产各种茶道用具。产品有淡竹茶筅,金竹茶筅,紫竹茶筅,烤竹(老竹)茶筅,茶匙,茶勺,茶筒、茶包,和服包,竹编花器及竹编日常用具等。产品以外销为主,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杭州生产的茶筅如下图:

    茶筅子物虽不大,也没有什么珍贵,但搞清其事物真相,厘清其文化源流,对于正确理解红楼故事,正确阐释红楼文化,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2007-7-1

 

王熙凤为什么用“吃茶”幽了林黛玉一默

《红楼梦》书中那个大嫂子李纨,曾说“凤辣子”凤姐喝了孙猴子的尿,所以嘴巧——当然这是玩笑话——但王熙凤的嘴确实是巧,她曾利用“吃茶”一词的双重含义,开了个善意玩笑,大大地幽了热恋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两人一默。事见《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书中写道: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信步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内有笑声,进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老土是个土生土长的关东老汉,读《红楼梦》书中那些京片子方言口语并不难懂,但在这“吃茶”二字的理解上,却费了一番周折。记得当年初读《红楼梦》时,读到这里,就感觉有点怪怪的:茶叶是泡来喝的,凤姐、黛玉等人怎么都说“吃茶”?再查查书中其它描写,确实写的都是“吃茶”,就连喝酒也写作“吃酒”,这是北京话吗?

再作深一步探究,“吃茶”和“作媳妇”又有什么关系?联系到下文凤姐夸宝玉“门第”、“根基”、“家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出凤姐的意思,就是开玩笑说要黛玉赶快嫁给宝玉,所以把尚未出阁的大姑娘林黛玉闹了个大红脸。但是为什么黛玉吃了凤姐送的茶,就得给贾宝玉做媳妇呢?还是有些懵懵懂懂,说不出其中子午卯酉来。

后来涉足红坛方搞明白:《红楼梦》虽然基本上是用北京方言写成的小说,但书中展示的不是北方文化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文化而是江南世族文化。书中故事展现的不是北方风俗,而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民俗。“吃茶”一词,喝惯了前门大碗茶的北京旗人当然不会这么说,但到了江南人特别是杭州人口中,从古到今说的都是“吃茶”。

江南人“吃茶”的说法起源很早,至迟至南宋,从宫廷到民间便普遍“吃茶”了。现代人将茶叶泡水喝的习俗源自于明初,以前的茶叶却不是这样用法。且不说唐代以前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是将饼茶捣碎,加各种佐料后,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搅动,使之调成糊状的粥面。这种茶确实是用来“吃”而不是“喝”的。至今江南把吃早饭仍称为“吃早茶”,应是此时形成的习惯说法。

据《梦粱录》记载: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饼茶混在一起,擂碎煮成茶粥卖。这般吃茶法,卖茶者好比捣年糕,吃茶者好比吃八宝粥,只能吃,不能喝,即解渴,也充饥。《红楼梦》书中写元妃节日礼物中有个“茶筅子”,便是那时“吃茶”的用具。

明代以后,点茶法逐渐被淘汰,代之以散茶冲泡法,这种饮茶方式当然只能“喝”而不是“吃”了。但语言有其延续性和稳定性,江南人尤其是杭州口语中,至今仍称喝茶为“吃茶”。倘若有个杭州朋友请您:“走,到梅家坞吃茶去”,就是喝茶的意思。《红楼梦》中妙玉请黛玉“品茶梅花雪”,那个茶也是喝的,但她们说的却是“吃茶”。

在江南习俗中,“吃茶”一词可引申为女子受聘之礼。凤姐所说的“吃了我家的茶”,就等于黛玉已经接受了我家的“聘礼”,暗示男女双方已经定亲。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婚姻习俗中的“下茶礼”。明代汤显祖在戏剧《还魂记·硬拷》一折中写道: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説到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何曾得有个女婿来?

古人缔结婚约为什么要以茶为聘呢?据明代郎瑛所著《七修类稿》解释:“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中也解释道: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昏(同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古人讲究婚姻要明媒正娶,有“三茶六礼”的规矩,即俗称的“三茶礼”。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三茶”就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其中“下茶”,亦称“茶定”、“受茶”或“茶聘”,是“三茶”中的第一茶,意思为“受聘定之茶”。茶定后男女双方父母便要开始议定迎亲书了。

《红楼梦》书中写凤姐前几天给黛玉送去两瓶茶叶,见面后问黛玉茶叶是否好吃,并说不用谢,我明天还有事求你。黛玉不假思索开玩笑说:“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被凤姐抓住话柄,运用“吃茶”一词的双重含义,引申为黛玉吃了“受聘定之茶”,问她既然受了我家聘定,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把黛玉说了个大红脸。

同是汉民族男女双方订婚仪式,北方称“纳彩”,江南则称“下茶”,俗称“吃茶”。凤姐和黛玉之间的一句玩笑话,本非大事,却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红楼梦》书中表现的的确是江南风俗文化。与贾母吃“茄鲞”、“鸭子肉粥”和“秋桃”,以及宝玉喝“酸笋鸡皮汤”等独特的生活习俗对照看,应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的社会风俗,根本就不可能是红学家说的劳什子“京味小说”。

201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