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散文诗五篇
(2023-04-29 15:14:16)
标签:
土默热红学散文诗西溪花朝赋 |
分类: 文学解析 |
土默热红学散文诗五篇
引子:元日感怀兼致红学友人
绛珠还泪践前盟,
神瑛衔玉证双星。
谁遣长生殿中曲,
谱出红楼梦里情?
2014年元日零时
怀金悼玉红楼梦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太虚幻境曲。“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杭州孤山“慕才亭”上的对联,写的是南朝时西陵才妓苏小小。“怀金悼玉”与“铸金埋玉”,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杭州六朝遗迹西泠孤山碰头了——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红学界有几人懂得:《红楼梦》“怀金悼玉”,典出苏小墓“筑金埋玉”?“怀金悼玉”和“铸金埋玉”,其实是一个意思!
“埋玉”一词典出《梁书·陆云公传》:“不谓华龄,方春掩质,埋玉之恨,抚事多情”。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名全每困於鑠金,身没谁恨其埋玉”。“埋玉”一词本义有二,可指埋葬有才华的人,亦可指埋葬女子;倘如同苏小小墓前慕才亭上联语那样,同时指埋葬有才华的多情女子,则更确。《长生殿》中写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驿的一出,关目就叫《埋玉》;《红楼梦》曲中的“悼玉”,也大体是同样的意思吧?
“铸金”一词,典出《庄子·大宗师》:“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鋣!’”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侧,朝夕论政。”“铸金”所喻乃思贤、纳士、慕才之义。苏小小墓前联语之“铸金”,亦指仰慕怀念其德才之义,故其墓前之亭命名是“慕才亭”,套用的就是越王怀范蠡之典。《红楼梦》中的“怀金”,与此含义也大体相同吧?
第一个同时使用“铸金埋玉”之词的,就是杭州孤山苏小小墓上所建六角亭“慕才亭”之联语:“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朝才妓苏小小与才子阮郁“结同心”的这段感情虽然以伤心收场,但受她侠义资助的另一才子鲍仁,却完成了她“生在西泠,死在西泠,埋骨西泠,不负一生好山水”的遗愿,为她在这里堆起埋玉的香丘,并在其上构建了一座铸金的“慕才亭”。
西湖有幸,湖水孕育了这位多情才女;孤山有幸,青山香殓了这位风月人物。 苏小小生前名气就很大,死后更有诸多文人墨客投诗凭吊,历代歌咏她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所有诗文的意境,都比不上“慕才亭”上的这副千古名联,更直指人心、震憾人心:“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也为明末清初《红楼梦》的诞生,埋下了“怀金悼玉”的千古情思。“怀金悼玉”四个字,只能是化用慕才亭“铸金埋玉”意境的产物。
其实,在杭州西湖与孤山“铸金埋玉”的,何止苏小小一人。就在孤山玛瑙坡旁,还有一座“铸金埋玉”的小小石坟,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冯小青女史之墓”。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更加多情的悲催故事。冯小青乃广陵(今扬州)人,生于明朝末世。出身名门,才貌出众,家遭变故,不幸从小被卖入娼门。芳龄十六时,被杭州名士冯千秋买回家中纳为妾侍。
因大妇崔氏不容,冯千秋扛不住河东狮吼,可怜的小青被幽禁在四面环水的孤山放鹤亭边冯家别业快雪堂中。孤山的清冷孤凄,小青只能顾影自怜,更加重了心中的幽怨。不久即染上重病,为求早死又拒绝服药,年未满十八便撒手人寰。死后诗稿被焚,焚余得残诗十首,其一曰:“稽首慈云大士前,不升净土不升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活画出一代才女的情痴情怨。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在冯小青身上,有太多太多《红楼梦》书中人物林黛玉、甄英莲(香菱)的影子:诗人才女,籍贯广陵,出身名门,旷世才情,家遭变故,为人妾侍,大妇悍妒,冷雨幽窗,孤寂清冷,身染沉疴,拒绝服药,焚稿断情……。这一切一切,如果都归结为偶然的巧合,那可真不知文学为何物了!
在杭州“铸金埋玉”的才女,又岂止是苏小小、冯小青二人,千古才女朱淑真,李清照,琴操,蕉园诗社十二钗,埋玉香丘皆在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西湖断桥、雷峰塔下白娘子许仙的凄美故事,万松书院、长桥送别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哀婉故事,也无不发源于这里,并从这里走向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爱情悲剧的经典。三生石缘结三生,三生石畔的这方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情教爱河、“铸金埋玉”的圣地!
《红楼梦》是一首凄美的诗,《红楼梦》是一曲哀怨的歌,读懂诗和歌需要悟性。悟什么?怎么悟?必须在“铸金埋玉”之化境中,领略书中“怀金悼玉”文化的源流。没有苏小小、冯小青、蕉园女诗人的“铸金埋玉”之诗,没有白娘子、祝英台、琴操的怜香惜玉之歌,就没有书中那些“怀金悼玉”故事产生的文化沃土和阳光雨露,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的文化之魂。
“地陷东南”后的杭州才子洪昇,历经一生的爱恨情缘磨折,在因《长生殿》“埋玉”而科场折戟后,晚年筑“稗畦草堂”于孤山玛瑙坡。就在冯小青墓側的“阶柳庭花”下,以“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为意境,以自己“无材补天”的人生遭际为原型,歌咏出书中那块玛瑙顽石贾宝玉之诗;就在“慕才亭”旁的“晨风月夕”中,以铸金埋玉“水做的女儿”为意境,以蕉园诗社姐妹真实生活为素材,吟唱出感天动地的“怀金悼玉”红楼梦之曲!
《红楼梦》是西湖、西溪、西泠风月文化长河中的一叶扁舟,《红楼梦》是孤山、断桥爱情源流中的一首绝唱,《红楼梦》是“铸金埋玉”之地生长出的一朵“怀金悼玉”阆苑仙葩!“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这是在杭州创作《水浒传》的施耐庵,在该书结尾处题的一首诗诗,其心境与在三生石畔创作《石头记》的洪昉思,是共通的——为什么?是因为对西湖西溪“铸金埋玉”文化的共同感悟。
杭州的朋友们,江南的朋友们,你们就生活在“铸金埋玉”的风月繁华之乡,你们这些苏小小、朱淑真、冯小青、柴静仪、钱凤纶、林以宁、黄兰次的老邻旧居,领略《红楼梦》的“怀金悼玉”之情,比我这个铁马金戈性格的塞上大汉,更懂得什么文化对《红楼梦》的孕育滋养之功。不能再让旗人包衣曹雪芹那些乌七八糟的故事,再玷污江南水做骨肉的红楼女儿了;不能让曹学家那些旗人文化的曲解,再污染温柔多情的西湖文化了。
依稀红楼幻境
《红楼梦》是一部花柳繁华、温柔旖旎的小说,也一首“诗以言志”的诗,是一曲“长歌当哭”的歌。《红楼梦》绝非任何人穷极无聊时的无病呻吟,而是作者人生“经历了一场梦幻”后,长歌当哭心境下有感而发;《红楼梦》绝不是大鼓书先生讲今说古编故事,而是作者晚年“清夜闻钟遽然梦觉”后,锥心泣血谈人生感悟。
《红楼梦》是作者“追踪蹑迹”铺写悲剧人生的小说;是作者“怀金悼玉”表达“闺友闺情”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特定的人生感悟,特定的文化感悟。这种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于古典文学题材创作和世代累积型文学作品,只能来自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感悟者;非斯时、斯地、斯人,斯情,其可得乎?
《红楼梦》是“万花筒”,表面上五彩纷呈,实质上是同一组光源的三面衍射。红楼故事大体分三组:第一组是荣国府的故事,写的是“闺阁庭帏之传”;第二组是宁国府的故事,写的是“风月宝鉴之传”;第三组是大观园的故事,写的是“女子诗社之传”。三组故事呈品字形结构,既交织又独立,共同诉说着作者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是“五味瓶”,表面上五味杂陈,实质上是同一个源头的三孔散发。红楼味道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通灵宝玉蒙尘垢”时,仰天长叹“无材补天”;第二种是“埋玉葬花悲柳絮”时,回肠荡气“闺友闺情”;第三种是“携手兼美坠迷津”时,皮里阳秋“风月宝鉴”。三味杂陈,共同构成了作者人生的浅斟低唱。
这里的玛瑙坡,有“无材补天”的石头,是“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意境的原产地;这里的慕才亭,“湖山此地可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是“怀金悼玉”的千古胜地。这里的“蓬莱阁在水中央”,储存着白香山讴《长恨歌》、颂“红楼富家女”那颗诗人之心。这里有康熙南巡金碧辉煌的“外行宫”,还曾有过一座简陋的“稗畦草堂”。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一位经历了“天伦之变”,心中装满了“闺阁庭帏”之痛的诗人,一位遭遇了“斥革下狱”,心中充斥着“无材补天”之怨的剧作家,携妻挈子从伤心地北京,回到了“花柳繁华”的故乡杭州,在“晨风月夕、阶柳庭花”的孤山,搭建起一个小小的茅棚“稗畦草堂”,作为“容膝吟啸之地”。
这位在白香山“蓬莱仙境”中筑茅屋遮避风雨的剧作家,不能不在这里想起自己昔日,“止按白乐天《长恨歌传》”创作《长生殿》,构思“蓬莱仙子”杨贵妃的故事。他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最后在这里出版了“稗畦草堂版”《长生殿》,以示自己“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誓绵绵无绝期”的终极文化追求。
在孤山草堂中,这位痴情的作家痛定思痛,在《长生殿·自序》中写下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他的情缘梦真的醒了么?以“情天情海幻情身”,换来了“二十年来辩是非”;“人散曲终红楼静”后,还要不要重续《长生殿》“榴花开处照宫闱”的红楼梦”?
站在孤山玛瑙坡被女娲遗弃、冷落寒烟的弃石处,这位刚刚经历了文字狱噩梦,被国子监除名,永远失去走“仕途经济”道路可能的痴情才子,“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正处于“大无可如何之际”,怎能不把自己的人生遭际,同女娲遗弃那块似玉如石的玛瑙石联系起来,发出“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感慨和喟叹?
徜徉于孤山 “铸金埋玉”的慕才亭前,这位痴情的才子,不由得不想起与自己相濡以沫,用眼泪为自己还了一生情债的表妹兼妻子;不能不想起两个“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夭亡妹妹;不能不想起十二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蕉园女诗人。他怎能不生出为那些聪明美丽的姐妹“闺阁昭传”的强烈愿望?
怀着“天伦之变”的悲伤,怀着“无材补天”的悲愤,怀着“闺友闺情”的悲痛,怀着“庭帏多难”的悲催,这位痴情的才子在“悼红轩”中再一次拿起了自己的生花妙笔,以《风月宝鉴》旧瓶,装自己人生的新酒;以《长生殿》旧谱,填闺友闺情的新词;用“水磨腔”创作手法和意淫理念,去写一首“红楼梦”新歌!
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长生殿》的“衔玉而生”、“木石前盟”、“绛珠仙子”、“神瑛侍者”,让贾宝玉、林黛玉的“眼泪还债”,在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前盟情债”里偿还;用《长生殿》的“白首双星”、“月宫仙境”、“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让“警幻仙姑”绾合情缘之义,在“天孙织女”的证合情缘之义中再现。
两借“前盟”写“衔玉”,三用“双星”绾“奇缘”,在他笔下汨汨流淌出的《红楼梦》故事,既打着《长生殿》的深深印痕,也烙着孤山文化的浓浓色彩。玛瑙坡的“无材补天”之恨,慕才亭的“怀金悼玉”之情,深深地渗透进了这两部情痴情种所撰的扛鼎力作中,展示出独具杭州西湖小说情本文化印记的孤山情梦。
谁是红楼说梦人?作者创作之初,以“甄士隐、贾雨村”方式隐去了真相,故历来众说不一,二百多年红学界争论不休,多认为是曹雪芹。时至1975年,有一个风华正茂的蒙古族关东汉子土默热,循红楼文化之梦寻到了杭州。他踏遍杭州三西文化胜地,在西湖寻“情”,在西泠寻“梦”,在西溪寻“根”,经过持续三十八年的痴情探寻,终于勘破了红楼幻梦。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展示的是“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而不是盛世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非乾隆时期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所能道也。《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化,是文明,《红楼梦》研究不能猜笨谜,红楼寻梦要到顺康年间的“情本文化”去寻,要到花柳繁华的“三生石畔”去寻,要到“诗礼簪缨”的江南世族去寻。
土默热大声疾呼:《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明末清初情本文学大潮的一朵浪花,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是《长生殿》的孪生姊妹花,是按照昆曲手法创作的诗情画意小说。其作者只能是在玛瑙坡叹“无材补天”,在慕才亭伤“怀金悼玉”,在稗畦草堂“清夜闻钟、遽然梦觉”的那个“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洪昇洪昉思!
亲爱的朋友们,请带一本《红楼梦》,到孤山稗畦草堂旧址,来体味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红楼文化吧。《红楼梦》研究的正途,不在于本事史料的索隐,也不在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而在于对红楼文化底蕴的感悟,对红楼文学源流的追寻。2006年,霜侵两鬓的土默热寻梦途中,在洪昇的故乡,曾赋得感怀一首言志:久慕溪流绿,今闻水泛红。寻梦深潭口,探幽芦雪庭。稗畦英魂舞,蕉园艳魄迎。冤孽栖闲地,无尽大观情。
2012年,在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院和陈列馆成立之日,满头银丝的土默热致贺词曰:三百年前,《红楼梦》诞生于“诗礼簪缨”的杭州;二百年前,旧红学发源于“温柔富贵”的杭州;100年前,新红学孕育于“花柳繁华”的杭州。新世纪红学复兴与繁荣之地,也必将在“昌明隆盛”的杭州!“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土默热以不屈不挠的文化执著,将《红楼梦》的文化源流,定格在杭州三西文化过去未来那不绝如缕的“梦”中!
情僧何在
《依稀红楼残梦
收到谢谢。马上先仔细拜读,再发布于土红网上。
我的朋友,都是性情中人,曾和更是快人快语、侠骨柔情。上次,看了林妹妹出身“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文章后,这位68岁的“杭铁头”,徒步登上灵鹫峰,一路寻觅三生石畔黄蕙祖父黄机墓,拍下一大堆清晰的照片,贴在网站上。看来这次探访玛瑙坡之旅,“老顽童”又不知有多少佳照,饱我眼福。
曾和先生是敏感的。他对稗畦草堂在孤山旧址的分析,入情入理,也有根有据,一句“吟啸之地”,尽得其中三昧。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昇因遭遇《长生殿》案“无材补天”,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其女洪之则在《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中记载:“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
孤屿就是孤山。古时没有西泠桥,孤山四面环水,只有舟楫可通,故称孤屿,正如白居易诗所云:“蓬莱宫在水中央”。稗畦乃是洪昇的别号,洪昇筑稗畦草堂于何处?肯定在孤山无疑。孤山虽区区0.22平方公里弹丸之地,但古文化遗迹十分丰厚,东南西北四坡,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洪昇在孤山又具体选择在哪里呢?
只能在一个适合洪昇“吟啸”的地方。“吟”是吟诗,“啸”是长啸,是古时狂狷文人表达心态的故伎。洪昇素有“吟啸”之癖,据章培恒先生《洪昇年谱》载:在一次在友人的宴会上,“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率尔奏短歌”,“浩然发长啸”,“酒酣自落帽”,引得“四座颇惊怪”。
孤山最适合洪昇的“吟啸之地”在哪里?只能在那赫赫有名的“空谷传声”处。这里位于孤山北麓的云亭附近、玛瑙坡下、西湖岸边。有兴趣者,在这里面对北里湖一顷碧波,朝对岸葛岭宝石山大声长啸,瞬间就可听到山鸣谷应。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有一次下榻西泠桥头,曾亲耳听孤山传来声声长啸,连绵起伏,方知杭州人有孤山长啸的传统。
稗畦草堂的选址,当然并不是如此简单。旧时并没有“国有土地”的概念,地皆有主,谁会让你来寸土寸金的孤山滥搭茅棚?明代中叶,洪昇的五世祖洪澄,因家族遭遇“金闺妖血”一案,离开了祖居的西溪山庄伤心地,另建“孤山别业”居住。洪昇的曾祖洪瞻祖,亦曾在这里搭建“巢云居”晚年修真养性。洪昇的“稗畦草堂”,只能建在祖先别业的残址上。
说巧合并非巧合,说偶然其实必然。与“空谷传声”处隔湖相望的葛岭、宝石山一线,正是宋代的“魏国忠宣公”府邸所在,也正是明代的“忠宣公祠堂”所在地。这里有洪家“肝脑涂地、忠贯日月”的光荣,有洪家“父子兄弟三公、伯仲东西两府”的辉煌。站在稗畦草堂的洪昇,隔湖向祖居地一声长啸,会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的酸楚与无奈?
“空谷传声”处后面的山坡,即为著名的玛瑙坡,有“一片云”、“玛瑙坡”、“得云石”等古题刻,钱鏐王所建玛瑙寺旧址就在此地。历史上玛瑙坡因出产一种似玉似石的玛瑙石而得名,相传宋人常至此采石刻章。宋代释智圆曾有诗歌颂这里的玛瑙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
您联想到大荒山下那块“无材补天”、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了吗?您联想到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赤红色并刻有文字的“通灵宝玉”了吗?《红楼梦》作者“无材补天”的感慨,只能是洪昇在玛瑙坡发出的一声长啸;作品中石头幻化通灵玉的审美建构,只能是洪昇在稗畦草堂中哀怨的浅吟低唱。
孤山北麓,原有“苏小楼”和“水仙祠”,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中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先说这个“水仙祠”。在林逋祠巢居阁门上有一副对联:“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说明林逋祠旁,原来就是“水仙祠”。苏轼《书林逋诗后》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即此祠。
您联想到《红楼梦》宝玉“出北门”前去祭金钏的“水仙祠”了吗?当时杭州由于“满城”(湾亭骑射)的阻隔,去孤山只能走北门武林门。您联想到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唯美的描写了吗?孤山探梅和西溪探梅是古代杭州探梅胜地(那时还没有灵峰探梅),书中贾母行酒令所说的“六桥梅花香刺骨”,其香气只能来自孤山。
再说这个“苏小楼”。明末清初,“楼”早就没有了,但有“苏小墓”和墓前的“慕才亭”,坐落于西泠桥畔,与玛瑙坡鸡犬相闻、守望相助。“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二人结同心,西凌松柏下”。自古西湖一勺水,盛满了爱情故事,杭州第一个凄切感人的爱情故事,应该就在六朝金粉的时代发生在这里。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慕才亭那副千古名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一词典出越王勾践“铸范蠡金象置于殿中”怀之;“埋玉”一词多指埋葬有才华的女子,《长生殿》贵妃殉情一出即名《埋玉》。因此,铸金就是“怀金”,埋玉就是“悼玉”。有了慕才亭的“铸金埋玉”,才能有《红楼梦》的“怀金悼玉”。
冯小青墓就位于玛瑙坡,与稗畦草堂近在咫尺。明末清初文人流行冯小青题材创作潮,尤其是对冯小青“焚稿断痴情”故事,多情文人趋之若鹜。洪昇狼狈逃回故乡,在玛瑙坡筑稗畦草堂。无材补天处、怀金悼玉人,“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您还能做出更比合情理的文化感悟么?
《红楼梦》作者以“情僧”自诩,情僧大概是孤山的特产。洪昇逝世二百年后,又一个“情僧”来到这里。他瘦裹一袭袈裟,斜挎一只褡裢,腋下一柄油纸伞,向孤山踽踽走来,他就是那个三度出家,万里担经,在仙境和红尘中浮沉的天纵奇才,那个一代情僧、诗僧、画僧和革命僧苏曼殊。西泠桥下、玛瑙坡前成了他托骨地的不二选择。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位旷世情僧,毕生在爱情中浪迹,却终日在冰火中煎熬。如火如荼的痴情成就了一代宗师,也毁灭了这位情殇不止的风流才子。孤山是他生前伤情的眠床,也是他死后殉情的墓地。诗人刘大白墓前凭吊时感慨道:“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我不知道苏曼殊是否曾受过《红楼梦》的影响,是否曾与200年前的那位“情僧”冥冥中参悟,但他一生在西湖因情而动,在孤山因情而止,则是他短暂而又辉煌的情僧生涯之必然。杭州人热衷寻找苏曼殊墓,其实作为僧,有舍利塔证孤山情足矣,奚用墓为?
苏曼殊的“情僧”生涯,与红楼文化孕育地息息相关,但与《红楼梦》创作肯定毫无关系。红学界都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不知哪位红学大师,能让乾隆年间北京那个曹雪芹,在明末清初来到杭州孤山,在西泠桥畔,玛瑙坡前,叹“无材补天”,泣“怀金悼玉”?土默热期待着红学家们能大展神通,突破《红楼梦》这道研究“瓶颈”和文化“底线”。
曾和先生并非红学专家,他的寻梦之旅是真诚的,纯属对红楼文化的无私奉献。他亲临孤山洪昇“吟啸之地”,寻红楼一梦之血痕泪痕;以天真无邪之不泯童心,悟红楼文化源头率真之情。其心其行,令人动容。愿那些在书斋搜肠刮肚憋酸文假醋的专家,能学学曾和先生,亲来孤山拜谒情僧,参悟情缘,不要再用无情的污水,恣肆污染红楼文化的源头。
今冬杭州苦寒,户外踏勘,室内弄笔,殊非易事,但梅花凌寒怒放,便是对孤山情僧的最好抚慰。就以曾和先生发给老土的一首打油,结束本文吧:
昨夜杭城大雪,今朝雪融刀风;
长春屋内如春,西溪室外欲冰;
我欲飞键贺年,十指却已僵硬;
哪舍终日空调,阶梯电价早尽;
日读风花雪月,唯有网文温馨;
心念红楼儿女,驱散冬日寒冷;
夜梦蕉园吟唱,醒来尤觉年轻;
挣扎拼到百岁,等到洪升名正。
2013年12月
末世朝阳耀红楼
——洪升逝世三百周年祭
秦轩
一、六一忌,六一生,洪升与美女翘楚的生死情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六月初一夜,一个月黑风高的时刻,一代文豪洪升,乘江南特有的小船,从南京赶回家乡杭州。此时的他,仍沉浸在南京江宁织造府的灯红酒绿气氛中,在这里,他同老朋友曹寅,畅演了三日《长生殿》,临别前,两个鬓已斑白的老友,依依惜别,相对唏嘘,喝了那么多醇香酒,说了那么多知心话……
船到乌镇,突然一阵狂风扑来,同行的老仆人,一个趔趄失足落水,醉眼朦胧的洪升赶忙起身相救,巧得很,就在此时,船家的灯被风吹灭了,就在一片漆黑中,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文豪,也坠入了黑沉沉的江水中!待船家点亮了灯,江面早已复归平静,哪里去寻觅主仆的踪迹?
洪升一生,醉心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出轰动全国旗亭酒楼的《长生殿》。从王公贵族到平头百姓,非此剧不看;从家庭戏班到江湖名班,非此剧不演。演出此剧的行头费用,有的竟高达八十万两白银,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人们都传诵着洪升与杨贵妃的不解之缘。六月初一这天,是洪升的忌日,恰巧是杨贵妃的生日。人们说,是杨贵妃在月宫仙境,召洪升去畅饮赋诗去了……
二、两峰城,两峰族,两座文学高峰在人间天堂耸入云霄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名和字的意思,就是初升的太阳。这轮太阳,出生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其家族是一个“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的“百年望族”。杭州城西湖美景中,矗立着南北两座高峰,洪升的六世祖洪钟,晚年为自己取的号就是“两峰”。
这个洪钟,在明朝战功赫赫,统制过九省兵马,从北国长城征战到西南边陲,因功被朝廷任用为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晚年回到故乡“养静”,在西溪边建设了洪府和洪园,成为百年望族的开创者。其实,这只是洪姓家族的第二次辉煌,第一次崛起是在宋朝。洪家的祖先洪皓是个媲美苏武的民族英雄,被封为“魏国忠宣公”,他的三个儿子洪迈、洪遵和洪适,不仅都是名动一时的大文学家,而且都担任过宰相一级的高官。洪家的“国公门第”,在宋明两朝出尽了风头!
洪升不仅没有使百年辉煌的家族继续灿烂,反而在他的一代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洪升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树立起两座无与伦比的高峰!《长生殿》是古典戏曲最辉煌的力作,《红楼梦》是古典小说最精彩的名著。如果说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洪升比起宋明两代创造家族辉煌的祖先来,要伟大和光辉得多!洪升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两峰”!
三、末世国,末世家,封建士大夫对家国命运的末世探索
洪升生当末世,这个末世既是国的末世,也是家的末世!清兵下江南,莺花乱飞、歌舞升平的天堂立时成了人间地狱!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多少冤魂飘荡在残山剩水间;奏销案、哭庙案、庄史案、科场案,多少封建正统文人冤死在屠刀之下。在这一惨绝人寰的炼狱中煎熬的知识分子,统统把这一时期称为“末世”!洪升出生于顺治二年(1645)七月初一,母亲当时正在逃避兵祸的途中,在费家埭一个费姓农妇那四面透风漏雨的茅篷中,母亲把洪升生在了门板之上!洪升的表丈钱开宗、恩师丁澎都因科场案被砍头和发配,在洪升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末世”印记。
明清易代,江南世族家庭绝大多数顿时陷入了困境。失去了官爵,失去了丰厚的俸禄,失去了在乡族中的地位和威望,一个个都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洪升的家族当然也是如此,外面架子不倒,内囊却渐渐尽上来了。末世家族乱事多,由于家中兄弟、妻妾、嫡庶之间矛盾重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庶母和异母兄弟的挑唆下,洪升在被父亲痛打之后,无奈与二弟一起逃出家庭,后半生过着极为穷困潦倒的生活。后来,由于受三藩之乱的牵连,洪家被朝廷抄没,父母被发配充军,一个百年望族,从此彻底败落了。
洪升是一个冠绝古今的情痴情种,但他的前后半生,对情的理解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他的前半生,由于生活优裕,怀着遗民思想,同当时江南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仕途经济,沉溺在花笺彩纸之中,创作了大团圆结局的《长生殿》。他的后半生,由于家族败落,个人无奈走上追求功名的道路,可是又由于聚演《长生殿》获罪而彻底幻灭!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无可奈何心境下,洪升写出了彻头彻尾的千古悲剧《红楼梦》!《红楼梦》和《长生殿》的创作主旨,实质上都是封建知识分子对家国末世,在不同心境下的苦苦追寻和哀哀探索!
四、红楼情,红楼恨,长歌当哭的红楼入梦与红楼出梦
什么是红楼?在古汉语中,红楼二字主要有三种寓意:一是指皇宫,二是指闺阁,三是指梨园。《红楼梦》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是“闺阁昭传”之梦,当然是红楼一梦;《红楼梦》的艺术手法,是以戏剧和诗人心态写小说;《长生殿》描写的内容,是皇帝与贵妃的爱情梦幻,究其实,也是红楼清秋大梦!不过对于洪升来说,《长生殿》是红楼入梦,《红楼梦》是红楼出梦。《长生殿》是梦魇时对辉煌现实的期盼,《红楼梦》则使梦醒后无路可走时的扼腕浩叹!
洪家诗书传家,世代簪缨,家中长幼男女都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洪家与钱塘黄家、古荡钱家、仁和顾家,构成杭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在亡国破家的倾颓中,却诞育了一干绝顶聪明美丽的“冤孽”。顾玉蕊、顾长任、钱静婉、钱凤纶、林以宁、柴静仪、冯又令、徐灿、朱柔则、毛安芳、张槎云、李淑,十二个女诗人,先后结成“蕉园五子”和“蕉园七子”诗社,在西湖和西溪美丽的山水间,分韵赋诗,争相联句,春歌柳絮,夏咏桃花,秋颂海棠,冬赞雪花。洪升混迹于女儿国里,着实潇洒了几年。这些文学青年们,不仅在诗界遨游,还一起阅读《长恨歌》,集体评点《牡丹亭》。白居易和汤显祖笔下之情,深深地熏陶了她们的纯净心灵。洪升于此时开始创作《长生殿》,这部辉耀千古的戏剧作品中,也凝聚着姐妹们的一份心血。
洪家“家难”发生后,“蕉园诗社”解散了。洪升逃到北京,开始了漫长的痛苦后半生。姐妹们也陆续出嫁、外迁,风流云散了。末世红颜,必然薄命!康熙三十一年(1692),时隔二十年后,洪升回到故乡时,自己的两个亲妹妹,都不幸夭亡了,“蕉园诗社”的这些姐妹,有的被不幸婚姻吞噬,有的被抄家发配压垮,有的在病痛中呻吟,有的在苦难中挣扎……。面对与自己相濡以沫、为自己还了一辈子眼泪的妻子黄蕙,洪升夫妻议论起昔日的姐妹们,内心犹如万箭穿心,两对通红的眼睛几乎流出血来。她和妻子整理了姐妹们的诗稿,共同回忆着当年美好的日日夜夜,决心以自己的命运和“蕉园”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青年往事,创作一部小说,使姐妹们得以“闺阁昭传”。洪升写作,黄蕙批阅,同时进行,小妾雪儿与女儿洪之则,有时也提供一些细节。小说的名称么,既然《长生殿》描写了皇家的红楼之梦,此书何不着眼闺阁的红楼之梦,继续沿着《长生殿》艺术之路“专写钗合情缘”,干脆就定名为《红楼梦》吧。
中国文学史上,两座仰之弥高的巍峨高峰,就这样在杭州两峰之侧,矗立起来了!
2004年6月初一夜 泪笔
美哉花朝,花蝶竟芳。花神佳节,源远流长。恭贺百花生日,肇始春秋;游赏花晨月夕,繁盛晋唐。煌煌兮迎花神降临,干旄旌幢;殷殷兮盼百花盛开,国色天香。助画阁开尊赏红,街衢雅士;剪彩缯粘枝插鬓,闺阁女郎。春序正中,宜称岁时八节;时逢月半,堪比灯蹋月觞(注)。花族花国,花事浩茫。
西溪花朝,别有芬芳。起源惊早,延续羡长。廿四番花信风,夭桃秾李;十八坞清幽谷,翠羽金篁。秦亭山下,东岳香市摩肩接踵;钱塘门外,马塍花窠蝶舞蜂狂。一曲溪流一曲烟,弹指楼开词人诗酒;万花深处是侬家,金钗十二蕉园瓣香。流香溪边,二雪堂绿萼袅袅。蒹葭深处,秋雪庵芦荻苍苍。人面桃花,相映春光。
欣逢盛世,潮起钱塘。三西比翼,花朝重光。领略万种风情,还来河渚;欢度三春佳节,依旧南漳。人杰地灵,好友佳宾汇聚万国;物华天宝,奇花异卉辐辏五方。姹紫嫣红,绝妙天然图画;探梅棹雪,恰似前度刘郎。寄情花神,珍重好梦成真,月圆花好;沉酣花海,祝福事成心想,龙凤呈祥。人生出彩机会,就在人间天堂。
注:灯蹋月觞:代指元宵节和中秋节,与花朝节合称我国古代三大月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