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品字形故事架构——两府一园故事的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综合解析
(2022-12-21 14:51:27)
标签:
红楼梦审美建构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 |
分类: 文学解析 |
论《红楼梦》的品字形故事架构
——两府一园故事的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综合解析
土默热
《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是一部原创型优秀小说,并且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世情小说。文学的本质是人学,凡现实主义世情小说,必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请不要用世代累积型小说和魔幻小说来与笔者抬杠,也不要用“小说创作无原型论”一类昏话来与笔者调侃。《红楼梦》书中那五彩缤纷的故事和惟妙惟肖的声口,绝非任何天才人物拍脑门的产物,必有其生活素材和人物原型。搞清《红楼梦》作品的故事架构,探索其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乃是红学天经地义的课题。
一.《红楼梦》描写了品字形架构的三组故事
《红楼梦》书中的故事体系很庞杂,几乎没有哪个读者能数得清《红楼梦》书中一共写了多少个具体故事场面和有血有肉的人物。但不论这些故事如何繁复曲折,也不论作者创作中如何剪裁穿插,只要您稍加留心归纳一下,都会看出其中颇具规律性的总体布局——作品按照荣国府(西府)、宁国府(东府)、大观园三个载体,基本上描写了呈“品字形”分布的三组故事。
第一组故事:荣国府——“自杀自灭”的故事。这一组故事包括刘姥姥进荣国府,荣国府内囊不继,金钏投井、宝玉挨打,宝玉家塾读书风波,凤姐宝玉被魇魔,探春当家兴利除弊,厨房换人风波,茉莉粉和蔷薇硝纠纷,鸳鸯拒婚,司棋撞墙,傻大姐拾绣春囊,晴雯屈死,香菱病危,抄检大观园(实为抄检荣国府)等。故事的发生地都在荣国府(西府),表现的都是家族内部窝里斗的事迹,用探春的话说:“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二组故事:宁国府——“风月宝鉴”的故事。这一组故事包括焦大醉骂扒灰养小叔子,贾瑞正照风月鉴遗精而死,宝玉在秦可卿卧室做太虚幻境之梦,秦可卿纳罕可疑之死,莫名其妙的死封龙禁尉,东府压地银山般大出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乌进孝进租,贾珍坐狼皮褥子穿猞猁狲大裘,宁府祭宗祠,祖宗祠堂夜叹,贾敬之死,贾琏偷娶尤二姨,红楼二尤之死,东府演热闹戏、习骑射、赌博等。故事的发生地都在宁国府(东府),表现的都是肮脏不堪的风月故事。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除了门前两个石狮子,没一处干净的地方!
第三组故事:大观园——“闺阁昭传”的故事。这一组故事包括修建和题咏大观园,元宵节之夜元妃省亲,宝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故事,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姐妹们结诗社发社启、取雅号、选社长,咏白海棠、菊花诗和螃蟹咏,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等。故事的发生地都在大观园,表现的都是姐妹结社,吟诗作画等风雅生活。用探春写给宝玉的邀请函话说:“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红楼梦》书中的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本来就是呈品字形的三组园林建筑。作者在这个品字形结构中分别演绎的这三组故事,虽然互相之间也有一些联系,但基本上均可以各自独立成篇。不仅故事发生地点相对固定,故事中的人物也相对独立成群,互相之间串换地点人物是绝对不成立的。唯独有两个人物,能够贯穿这三个故事,这就是贾宝玉和王熙凤——事实上的红楼第一男主角和第一女主角,在三组故事中均为核心人物,哪一方缺了他们也不成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二.《红楼梦》品字形三组故事的创作素材
第一组荣国府“乌眼鸡”故事的创作素材——洪氏家难。书中第一组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就是发生在洪氏家族的两次家难。明清易代时期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就是书中四大家族的原型。洪氏家族确系一个国公府出身的江南世族,历经宋明两代风月繁华,在清初处于末世境地。由于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康熙十年前后发生了“天伦之变”,洪昇兄弟遭父亲和继母“大杖”责罚后,被迫逃离了大家庭,造成大家族“子孙流散”,后继无人。洪昇后半生穷愁潦倒,二爷洪昌漂泊中年轻夭亡。两个妹妹出嫁所托非偶,也先后被折磨夭亡。康熙十八年前后,又由于三藩之乱牵累,洪昇父母被朝廷抄家发配,大家族自此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二组宁国府“大出殡”故事的创作素材——《长生殿》案。康熙二十八年,在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洪昇与他的一批朋友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的严厉处分,洪昇被斥革下狱,后又被逐出北京遣回原籍。红楼东府的故事,基本上隐写的就是这段经历。宝玉在秦可卿卧室的“兼美”之梦,象征着洪昇迷恋杨贵妃题材文学创作。秦可卿大出殡的描写,正是佟皇后大出殡的象征。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是对清廷正照《长生殿》这面风月宝鉴的讽刺。尤二姐的故事,也是按照洪昇在北京期间纳妾的真实故事,比照洪昇另一部作品《织锦记》描写的。洪昇的这些生活经历都发生在北京,书中宁国府(东府)影射清廷,乌进孝进租是按照关外乌拉街皇粮庄头向清廷进“鳇鱼贡”的真实场面刻画的。
第三组大观园“十二钗”故事的创作素材——蕉园诗社。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杭州有十二个青年女子,先后在西溪蕉园结成前后两期诗社:五子社和七子社。西陵十二钗出身于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均为洪昇夫妻的表姐妹,诗社祭酒为寡妇大嫂子柴静仪,林以宁“重建”蕉园七子社,诗社姐妹们取雅号,选祭酒,定章程,发社启,赛诗画,出诗集,种种风流雅事都被作者如实写入书中。姐妹们结社的蕉园,后被卖给官僚文人高士奇,改建为西溪山庄,康熙二十八年元宵节期间接待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与书中描写高度吻合。《红楼梦》书中将元妃省亲与姐妹结社一起写在大观园中,将“有凤来仪”写成潇湘馆,与康熙皇帝为西溪山庄题名“竹窗”及其题咏诗有直接关系。
从对《红楼梦》作品的文学建构分析看,小说创作中涉及到的诸多故事,都是围绕着三条故事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亲见大家族兴衰为线索;第二条是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石头无材补天、造历凡劫后自述生平为线索;第三条是以太虚幻境的绛珠仙子和“一干冤孽”下凡,为酬谢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还泪为线索。一部小说三条故事线索牵出三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三.《红楼梦》品字形三组故事的创作过程
答案很简单:《红楼梦》这三组故事的创作素材,均与洪昇夫妇特有的人生经历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无言地证明只有洪昇夫妇,才是红楼生活的亲历者,才是红楼故事的撰写者和评点者。由于这三组故事并非发生在洪昇夫妇人生的同一阶段,所以故事创作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从我们对《红楼梦》作品的分析看,上述三条线索,说明小说创作评点过程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洪氏家难的故事。这一阶段的创作较早,应始于洪氏家族天伦之变和抄家之难发生后,创作的目的应是表达作者对江南世族叛逆与依恋的矛盾情感,也隐约渗透了对“地陷东南”而产生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阶段书中只有一个荣国府,一个大宝玉(应为贾琏,乳名宝玉),与凤姐为夫妻关系。书中没有宁国府,也没有大观园,没有小宝玉和十二钗,贾琏(大宝玉)居住的地方为“绛芸轩”,诗人雅号是“绛洞花王”,在今本书中仍有踪迹可寻。书中那些描写荣国府内部因种种矛盾而像乌眼鸡一样争斗,最后由自杀自灭到茫茫白地的故事,均应是这一阶段创作的。
第二阶段:无材补天顽石历劫——《长生殿》案的故事。这一阶段的创作应始于康熙二十八年国丧聚演《长生殿》召祸案发生后。正因为在《长生殿》案后被革去了了国子监生、候补县丞的资格,作者才会产生无材补天的感慨;正因为是在国丧大出殡期间发生的案件,作者才会在书中不遗余力刻画秦可卿大出殡场面;也正因为《长生殿》这面风月宝鉴惹的祸,作者才会痛诋正照风月鉴的贾天祥。贾珍贾琏兄弟二马同槽,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故事,将两个阶段的故事衔接起来。这些肮脏灰暗的故事,无法写进以自己家族为原型的荣国府中,作者只好另设了一个宁国府,使全书的故事变成了宁荣二府的故事。
第三阶段:绛珠仙子下凡还泪——蕉园诗社的故事。这一阶段的创作应始于洪昇夫妇被逐回杭州,也是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巡幸西溪山庄之后,引发夫妻二人在孤山稗畦草堂回忆昔日闺友闺情的时期。作者依据西溪山庄(蕉园)及其故园周边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为原型,以杭州大观楼和太虚楼为名称来源,构思了太虚幻境和大观园,并将大观园放在了横跨宁荣二府的后花园位置。作者在宁荣二府之外的大观园,浓墨重彩地创作了元妃省亲故事和姐妹结社故事,使三组故事的发生地点最后呈现出了品字形结构。
这一阶段作者对全书结构的改动是最大的。首先是为了适应与姐妹们盘桓的需要,添写了新的小宝玉,使贾琏与宝玉分了家。与之相应,添写了贾政和王夫人,与贾赦和邢夫人分了家。把原书中那些肮脏污浊的事迹由长房贾赦、邢夫人、贾琏承担起来,而二房贾政、王夫人、宝玉的形象则变得清爽。只有一个人在故事创作的三个阶段一直巍然不动,这就是王熙凤。结果造成书中宝玉和凤姐名为叔嫂(姐弟),却坐卧不离形同夫妻的怪现象。过去好多红学家怀疑《红楼梦》是二书合成或三书合成的,一个贯穿全书的王熙凤足证,该书是同一作者分阶段创作而成,书中很多矛盾是三次创作的差异所造成。
愤怒出诗人,苦难孕杰作,任何高明的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没有洪昇夫妇经历的天伦之变,没有国丧期间的长生殿案,没有蕉园姐妹的诗礼簪缨,就没有《红楼梦》的三个方面生活素材,也就没有《红楼梦》三次创作再创作的感情冲动。也与洪昇晚年于杭州孤山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直接相关,孤山玛瑙石“无材补天”寓意和“怀金悼玉”意境,直接影响并催生了书中表达的“无材补天”之恨和“怀金悼玉”之情。《红楼梦》的创作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表现洪昇夫妇的人生态度——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自怨自艾”心境中,在“无材补天、半生潦倒”的“无可如何”喟叹中,在“堂堂须眉,不若裙钗”的“自惭形秽”感慨中,以长歌当哭的方式,以水磨腔(昆曲)的表现手法自演其心。通灵宝玉实乃心的象征,红楼演心者,只能是洪昉思和黄兰次这对情痴情种“末世冤孽”!
(原载《流香溪畔赏红楼》 杭州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