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源自《长生殿》“钗盒情缘”

(2021-08-30 08:38:47)
标签:

红楼梦

长生殿

钗黛合一

金钗钿合

文学创意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源自《长生殿》“钗盒情缘”

               附:宝钗黛玉与金钗钿合

                                 土默热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

前几天,中央四台“向经典致敬”栏目播出了87版《红楼梦》剧组三十年后重聚首的节目。那些银幕上曾经风光一时的红男绿女,尽管已经霜染鬓角,但风采依旧不减当年,他(她)们合唱了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枉凝眉》,听起来还是那么凄美婉转,回肠荡气,余味袅袅,催人泪下。

感动之余,也令人生出无限感慨。红学悠悠百年,电视剧连续《红楼梦》也年届而立,这首感动了中国无数观众的《枉凝眉》,谜团不解,疑惑重重,问题依旧。电视剧导演王扶林,老红学家胡文彬,尽管在节目中侃侃而谈,却无一语涉及《枉凝眉》之谜、之惑,因为他们不会解,也不敢解。

首先,一曲《枉凝眉》,唱的究竟是谁?红学界通常的理解是:“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可这根本说不通啊!“红楼梦十二支曲”唱的是金陵十二钗的前世今生,贾宝玉再女了女气,泛爱滥情,毕竟身为“须眉浊物”,不入十二钗之列,怎能厕身红楼梦十二支曲?

其次,在太虚幻境判词图画中,宝钗的形象是“雪地金簪”,黛玉的形象是“林中玉带”。作者如此刻画二人形象,难道仅仅是使用谐音暗示其姓名么?作者在宝玉梦中还虚构了一个与其行“儿女之事”的“兼美”形象,并明确说她兼具宝钗黛玉之美,难道不怕唐突宝姐姐林妹妹么?

再次,《红楼梦》太虚幻境之梦中,十二钗每人都有自己的图画、判词、曲子。可唯独两大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莫名其妙地共用一幅图画,一首判词,一首曲子。这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狐疑,也给红学界带来了“钗黛合一”的研究课题。红学家们为此争论了一百多年,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至今无人能解。

红学界的“钗黛合一”命题,是个老大难问题了。自胡适红学诞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像一场难圆的噩梦,一直缠绕着红学界兖兖诸公。在那“阶级斗争红学”年代,俞平伯等老一辈红学家,都曾因研究“钗黛合一”,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帽子,以至于几十年间谜团不解,又“不敢放屁”。

但“扣帽子、打棍子”的政治手段,并不能解决客观存在的“钗黛合一”问题,因为这一命题并非哪个红学家忽发奇想杜撰出来的,而是《红楼梦》书中白纸黑字写出来的。太虚幻境梦中宝钗黛玉共用图画判词曲子,与宝玉“卿卿我我”的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如何否定?

“钗黛合一”命题成了百年红学啃不动又消化不良的一块骨头,令多少红学家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看来,继续沿着新红学、旧红学乃至“阶级斗争红学”之路走下去,都永远休想解开《红楼梦》“钗黛合一”之谜题了。只有毅然抛开既有的红学成说,另辟蹊径,重构红学,方有破题之希望。

朋友们知道,《红楼梦》乃是一部小说,不是文玩古董,不是经书史书,靠“考证”或“索隐”等治史治经方法解读《红楼梦》,均非学术正道。“钗黛合一”不是谜语,不是谶纬,乃是这部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创意,只有搞清此创意从何而来,作者为何如此创意,方有破题之可能。

朋友们还应知道,我国古典小说的本质都是“话本”,而《红楼梦》的本质则是戏剧,是一部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传奇是孪生姊妹,她们共同的生身父亲是大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红楼梦》是用《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其繁复的文学创意均沿袭《长生殿》,“钗黛合一”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我们首先还是从《枉凝眉》曲子说起吧。曲中的“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均出自《长生殿》歌颂杨贵妃之唱词。“阆苑仙葩”出自【觅魂】一折:杨通幽说“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美玉无瑕”出自【弹词】一折:李龟年唱“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

如前所述,《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显然是代表薛宝钗,其居所“蘅芜苑”之命名也出自这里;那么“美玉无瑕”代指的则只能是林黛玉。这个文学创意本出自《长生殿》中李龟年在金陵街头歌颂杨贵妃的唱词,舍此无它解。红学界任何关于“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的其它阐释,均是毫无根据的主观妄测。

其次,《红楼梦》中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诗人雅号是“蘅芜君”;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诗人雅号是“潇湘妃子”。这两个文学创意,前一个使用的是汉武帝寻觅李夫人芳魂之典;后一个使用的是湘妃哭舜帝泪染斑竹之典。这两个典故也是从《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所用之典转借而来的。

《长生殿》【觅魂】一出中描写,唐玄宗想起古时“李夫人授汉武帝蘅芜之香”的故事,因此派遣道士杨通幽“踏穿阆苑”,到蓬莱仙境去“蘅芜”,寻觅杨贵妃之芳魂。杨通幽不辱使命,来到了海上仙山太真院,促成了李杨爱情的“钗盒重圆”。薛宝钗的“蘅芜苑”和“蘅芜君”,显然来源于此。

《红楼梦》林黛玉居“潇湘馆”,号“潇湘妃子”,是用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湘妃寻觅至九嶷山泪染斑竹的典故,这个文学创意也是从《长生殿》【弹词】一出转引的: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套用的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泪洒潇湘、杜鹃啼血之意。

再次,《红楼梦》书中为薛宝钗和林黛玉取名,在太虚幻境图画中,一个是雪地“金簪”,一个是林中“玉带”。所谓“金簪”就是金钗,又称鸳鸯钗;所谓“玉带” 又称“钿合”,就是古代的鸳鸯带。“金钗钿合”乃是古代男女定情常用的信物,《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金钗钿合”乃是表现李杨爱情的最重要道具。

显然,《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宝钗黛玉的名字,其文学形象之创意就代表着《长生殿》刻意渲染的“钗合情缘”。金钗谐音“拆”,钿合就是“合”,“钗合情缘”就代表着分分合合(悲欢离合)的情缘。《红楼梦》用“金钗钿合”为宝钗黛玉命名,其寓意显然也是沿袭《长生殿》创作宗旨“专写钗合情缘”。

综上解析不难推断,《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就合一于“金钗钿合”,寓意就是作者要沿袭《长生殿》继续写“钗合情缘”;也就是说,作者要借《长生殿》“钗合情缘”旧谱,去填《红楼梦》“钗合情缘”新词。前述“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蘅芜君”和“潇湘妃子”之创意,也是为作品写“钗合情缘”服务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太虚幻境册子中钗黛二人共用的这首判词,不仅隐写着钗黛二人的姓氏和德才,还透露出二人共有的“马嵬埋玉”悲剧归宿。“林中挂”直写出杨玉环“命绝梨花”树;“雪里埋”隐写出金簪钿合随杨玉环葬入香冢。一个“挂”字,一个“埋”字,道尽《长生殿·埋玉》一出真谛!

其实,《红楼梦》不仅写“钗黛合一”,而是写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合一”;三人之名字,均出自《长生殿》主角“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三个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宝钗之“宝”,黛玉之“玉”,上宝下玉,合起来就是宝玉,拆分开就是宝玉和钗黛。三大主角名字之寓意全在“钗合情缘”。

《红楼梦》刻意写贾宝玉“衔玉而生”,显然也源于《长生殿》之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红楼梦》中的“白首双星”,也源自证合“钗合情缘”的牛女双星。其它一些怪僻的文学创意,如宝玉、宝钗、黛玉都是乳名,宝玉梦中那个“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也是乳名,也源于杨玉环之“乳名玉环,表字太真”。

在太虚幻境之梦中,作者刻意写宝玉与“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卿卿我我,柔情缱绻,难解难分”,最后在携手游玩之际被夜叉鬼扯入“迷津”,说到底就是要表现作者的文学生涯中对创作“钗合情缘”题材作品的一往情深,不可自拔,最后终因《长生殿》文字狱案件而被斥革下狱,坠入人生的“迷津”。

《红楼梦》书中写“兼美”的形象,刻意交代“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并非有意唐突宝姐姐林妹妹,而是为了进一步渲染“钗黛合一”。 宝钗的“鲜艳妩媚”乃是得杨玉环之形,黛玉的“风流袅娜”则是得杨玉环之神,“钗黛合一”就是杨贵妃神形合一,神形兼备,就是兼美。

书中写宝钗“体丰怯热”、“鲜艳妩媚”、博学多才,正是形似的杨贵妃;黛玉的“风流袅娜”、“姣慧妒”、“风流灵巧”性格,也正是神似的杨玉环。足证《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出自《长生殿》“钗盒情缘”。太虚幻境曲子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说的就是作者对“钗盒情缘”的感情取舍。

《长生殿》是表现李杨爱情生死不渝的作品。该剧前半部写杨玉环由生到死,“钗合情缘”由“合”到“拆”,即所谓“金玉良缘”;后半部写杨玉环由死到生,“钗合情缘”由“拆”到“合”,即所谓“木石前盟”。太虚幻境曲子“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说的也是作者对“钗合情缘”的感情取舍。

《红楼梦》创作不仅套用了《长生殿》的神话系统、故事架构、人物性格、语言风格,也沿袭了《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创作主旨,刻意“专写钗黛合一”。作者还在书中通过对秦可卿大出殡、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等超乎常理的描写,暗写了给作者带来终生痛苦的《长生殿》文字狱案件,即携手兼美坠落迷津是也。

作者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得失荣辱全在沉溺“钗合情缘”的文学人生之梦;其实,《红楼梦》一书之所以“总其全部之名”为“红楼梦”,其用意全在于表现作者的文学人生之梦。《长生殿》“曲终人散红楼静”,“红楼”就是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就代表着作者的梨园梦!

作者在《长生殿·自序》中说:“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红楼梦》正是作者回顾自己对“钗合情缘”的爱恨荣辱文学人生之际,悟得“情缘总归虚幻”,慨叹“清夜闻钟,遽然梦觉”之时,梦醒了之后无路可以走的心境下,以“钗合情缘”旧瓶,装自己梨园人生新酒的作品。

有些冥顽不化的红学家也承认《红楼梦》与《长生殿》的特殊关系,但他们解释说,这是曹雪芹是受了洪昇的影响,模仿《长生殿》创作了《红楼梦》——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懂不懂什么是文学创作?文学创意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无法抄袭也无处抄袭的。如若不信,就请你从“钗合情缘”抄袭出个“钗黛合一”的故事试试?

当然,《红楼梦》小说“专写钗合情缘”,并非简单重复《长生殿》故事,而是借《长生殿》旧瓶,装作者梨园人生梦即“红楼梦”之新酒。康熙二十八年秋《长生殿》案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康熙二十九年洪昇出狱后去盘山逃禅,康熙三十年携家眷返回故园杭州,结庐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作为安身之处和脂砚书斋。

在这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之“无材补天”处;在这苏小小慕才亭“铸金埋玉”即“怀金悼玉”处;在这玛瑙坡冯小青“焚稿断痴情”断肠处,在这补天石、三生石和情本文化、昆曲文化、花柳文化的本源处,作者回顾自己爱恨荣辱的梨园人生梦——《红楼梦》由此应运而生!

洪昇运用石头历劫后的文字“三生石迹”记载故事,以“一干冤孽”即隋炀帝和朱贵儿,李隆基和杨玉环,贾宝玉和宝钗黛玉三次投胎转世、造历凡劫为引子,沿用《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宗旨和手法,以自身、家族和蕉园姐妹悲剧生活为素材,以家族故园西湖西溪西泠为故事载体,写出了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支曲”的这阙“引子”,再恰当不过地表达出作者在遭遇《长生殿》案后“伤怀寂寥”、无可奈何心境下,潜心创作《红楼梦》,以表达自己因“风月情浓”而“演出红楼梦”的“愚衷”!

201712月作于长春

 

附:

宝钗黛玉与金钗钿合

——再谈两部专写“钗合情缘”的文学力作

土默热

宝钗黛玉与金钗钿合——再谈两部专写“钗合情缘”的文学力作

宝钗黛玉与金钗钿合——再谈两部专写“钗合情缘”的文学力作

笔者在《两部专写钗合情缘的扛鼎力作》(附后)一文中,解析了《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名字,取义于《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信物“金钗钿合”;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均取义于李杨爱情之象征“钗合情缘”。因此,《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两部作品都是洪昇创作的文学力作。此文2008年在笔者的博客上帖出后,得到了许多《红楼梦》爱好者的欣赏和赞许,但也有部分读者提出疑问:宝钗和“金钗”倒是有些类似,黛玉的“玉带”和“钿合”扯到一起却过于牵强,因此不承认《红楼梦》仿《长生殿》也写“钗合情缘”。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读者没有认真去读《长生殿》,不懂得李杨定情信物“金钗钿合”究竟是什么,因此误解了笔者对此的文化解析。本文就是要针对这个误解,对此再作一番详细考证解析。

我们先看一看《红楼梦》中关于宝钗黛玉在太虚幻境的意象刻画:在太虚幻境“册子”中,宝钗黛玉共用的图画是:“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二人共用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在“红楼梦十二支曲”《终身误》中这样唱二人的爱情遭际: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概念均来自《长生殿》无疑,宝钗判词图画中的“金簪”就是金钗也无疑,可是将黛玉判词图画中的“玉带”理解为《长生殿》中的“钿合”,似乎就有点匪夷所思难以服人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再到《长生殿》中,仔细看一看作者关于 “金钗钿合”的表述。

《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结论,并非后世学者的鉴定,而是作者洪昇在剧本《例言》中自己的交代。所谓钗合,就是指《长生殿》剧中的两件道具——“金钗”和“钿合”,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定情信物。吴仪一在评点《长生殿》时指出:“钗合在定情后凡八见(见第二出《定情》)。翠阁交收,固宠也(见第十九出《絮阁》);马嵬殉葬,志恨也(见第二十五出《埋玉》);墓门夜玩,写怨也(见第三十出《情悔》);仙山携带,守情也(见第三十七出《尸解》);璇宫呈示,求缘也(见第四十七出《补恨》);道士寄将,征信也(见第四十八出《寄情》);至此重圆结束(见第五十出《重圆》)。”可以说,“金钗钿合”这两件道具贯穿了《长生殿》故事全过程,确实是李杨爱情悲剧全始全终的象征性信物和见证者。

“金钗钿合”最早出现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宫女与生、旦更衣,暗下,生、旦坐介,生)银烛回光散绮罗,(旦)御香深处奉恩多。(生)六宫此夜含颦望,(合)明日争传“得宝歌”。(生)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介)特携得金钗、钿合在此,与卿定情。【越调近词绵搭絮】(生)这金钗、钿合,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付旦介,旦接钗、盒谢介)【前腔】(换头)谢金钗、钿合赐予奉君欢。只恐寒姿,消不得天家雨露团。(作背看介)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合永完。

马嵬坡“埋玉”杨玉环香消玉殒后,其阴魂不散,在墓门夜玩金钗钿合,事见第三十出《情悔》:(泪介)(袖出钗盒介)这金钗、钿合,乃皇上定情之物,已从墓中取得。不免向月下把玩一回。(副净潜上,指介)这是杨贵妃鬼魂,且听他说些什么。(背立听介)(旦看钗合介)【前腔】看了这金钗儿双头比并,更钿合同心相映。只指望两情坚如金似钿,又怎知翻做断绠。若早知为断绠,枉自去将他留下了这伤心把柄。记得合底夜香清,钗边晓镜明,有多少欢承爱领。(悲介)但提起那恩情,怎教我重泉目瞑!(哭介)苦只为钗和合,那夕的绸缪,翻成做杨玉环这些时的悲哽。

后杨玉环成仙回归蓬莱仙境,唐明皇命道士杨通幽寻到这里,希望重续前缘,事见第四十八出《重圆》:(末)贫道领命。只求娘娘再将一物,寄去为信。(旦)也罢。当年承宠之时,上皇赐有金钗、钿合,如今就分钗一股,劈合一扇,烦仙师代奏上皇。只要两意能坚,自可前盟不负。分钗合,泪介)侍儿,将这钗合送与仙师。(贴递钗合与末介)(旦)仙师请上,待妾拜烦。(末)不敢。(拜介)【三学士】旧物亲传全仗尔,深情略表孜孜。半边钿合伤孤另,一股金钗寄远思。幸达上皇,只愿此心坚似始,终还有相见时。后经牛女双星绾合,李杨二人在月宫重圆,分开的金钗钿合终于合在一起,事见第五十出《重圆》:【五马江儿水】只为前盟未了,苦忆残缘,惟将旧盟痴抱坚。荷君王不弃,念切思专,碧落黄泉为奴寻遍。(生)寡人回驾马嵬,将妃子改葬。谁知玉骨全无,只剩香囊一个。后来朝夕思想,特令方士遍觅芳魂。【玉交枝】才到仙山寻见,与卿卿把衷肠代传。(出钗合介)钗分一股合一扇,又提起乞巧盟言。(旦出钗、合介)妾的钗合也带在此。(合)同心钿合今再联,双飞重对钗头燕。漫回思不胜黯然,再相看不禁泪涟。

 《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源自《长生殿》“钗盒情缘”

附图一:金钗

仔细阅读《长生殿》中的描写,您就会知道,这“金钗”和“钿合”都是李杨定情所用的信物,并且都是可以一分为二两人各持一半之物。“金钗”就是古人所用的那种双股金簪,又称鸳鸯簪。按照《长生殿》的说法,它代表两个人“双头旖旎”,“双头比并”,杨玉环在蓬莱仙境“寄情”时,将其劈为两股,让杨通幽给唐明皇带回一股,自己持“一股金钗寄远思”。月宫“重圆”时两股又合为一个完整的金钗,“双飞重对钗头燕”。《红楼梦》中宝钗判词图画中的“金簪”,就是这种金钗,即双股鸳鸯钗,属于爱情信物。在这一点上笔者与红学家以及草根红迷们的理解大体一致,似乎并无多少分歧。

问题出在对“钿合”的理解上。在《长生殿》中,“钿合”也是一种爱情信物,它的形象是“牢扣同心结合欢”,代表着“同心相映”的意境,杨玉环蓬莱仙境“寄情”时,将这“钿合”劈为两扇,让杨通幽给唐明皇带回一扇,自己持“半边钿合伤孤另”。月宫“重圆”时两扇又合为一个“钿合”,“同心钿合今再联”。这个“钿合”究竟是个什么物件?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词典以及红学家、戏剧家的解释时,几乎都把《长生殿》使用的“钗合”改写为“钿盒”,认为古汉语“合”通假“盒”,“钿合”就是用金银珠宝镶嵌的精美首饰盒子。这似乎是望文生义的曲解,如此理解问题就大了:首饰盒子再精美,毕竟就是个盒子,堂堂大唐天子李隆基送给杨贵妃的定情信物,居然是一个首饰盒子,这不成了买椟还珠的笑话吗?首饰盒子又如何能代表“同心钿合”、“同心相映”的寓意,如何能“牢扣同心结合欢”?将首饰盒子劈为两扇,各持半个空盒子,又怎么能产生“半边钿合伤孤另”的感觉?

其实,这都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包括笔者过去在内)的误读妄解。我国古代使用“金钗”、“钿合”表现爱情信物,《长生殿》和《红楼梦》并非始作俑者,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宋代柳永《二郎神》词:钿合金钗细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元代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宝钗分凤翼,钿合寄龙团。”清代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索钿合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这些使用“金钗钿合”的古诗,不仅都使用的是“钿合”而非“钿盒”,而且都将其视为李杨爱情的标志,都懂得“钿合”所具有的“知心同”即“同心”寓意。(请注意,《红楼梦》与《长生殿》中“影度回廊”的出处,也出自柳七郎笔下)。

倘将“钿盒”理解为首饰盒子,如何能具有表达爱情“牢扣同心”寓意?因此,《长生殿》及古人诗词中的“钿合”,不可能是普通的首饰盒子,必是一件由两扇构成,能牢固扣在一起,象征二人同心的象征性饰物。这个物件是什么呢?原来在我国古汉语中,“钿合”并非“钿盒”,不是什么盛装首饰珠宝的盒子,而是专指“钿带扣”。“钿带”乃是玉带的一种,是一种装有玉带扣的带子,佩带“钿带”往往象征男女情深。唐薛能《吴姬十首》:“钿合重盛绣结深,昭阳初幸赐同心。君知一夜恩多少,明日宣教放德音”。显然这个“钿合”就是一条装有玉带扣的绣带。宋代袁綯诗《传言玉女·眉黛轻分》:“眉黛轻分,惯学玉真梳掠。艳容可画,那精神怎貌。鲛绡映玉,钿带双穿缨络。歌音清丽,舞腰柔弱。宴罢瑶池,御风跨皓鹤。凤凰台上,有萧郎共约。一面笑开,向月斜褰珠箔。东园无限,好花羞落。”由此可见,不仅这个“钿带”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围玉带”象征寓意相关,黛玉之名似乎也与“传言玉女,眉黛轻分”不无干系。

“钿带”又称“鸳鸯钿带”,在唐代就已经为男女情人所普遍使用了,唐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唐徐彦伯《拟古》诗之三:“赠君鸳鸯带,因以鷫鸘裘。宋梅尧臣《十一月七日雪中闻宋中道与其内祥源观烧香》诗:“絮扑鸳鸯带,花团蝶枝。”《红楼梦》第五十回姐妹联诗: 宝琴也忙道:或湿鸳鸯带湘云忙联道:时凝翡翠翘。’”写的都是此物。鸳鸯钿带”为什么具有“牢扣同心”的寓意呢?除了交颈鸳鸯的寓意外,关键还在于那个“钿带扣”,扣分两扇,使用时将两扇牢固扣在一起,钿带方能成围,这不就是“牢扣同心”吗?由此可见,《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定情信物“金钗钿合”,说到底就是唐代流行的“鸳鸯钗”和“鸳鸯带”,鸳鸯钗钗分两股,象征“双头比并”;鸳鸯钿带的“钿合”扣分两扇,合起来象征“牢扣同心”。另外,从其引申意义上看,金钗的“钗”谐音“拆”,有“钗分”之意,“钿合”的“合”就是“合”,有“和合”之意,所谓“钗合情缘”,就寓意“分分合合”的情缘!

清玉鸳鸯带扣图

附图二:钿带扣(钿合)

经过以上文化解析,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红楼梦》中关于宝钗黛玉太虚幻境意象的描写:“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雪地喻“薛”,雪地“一股金簪”象征着薛宝钗,取义于《长生殿》定情信物“鸳鸯金钗”;二木为“林”,林中挂“一条玉带”,象征林黛玉,取义于《长生殿》定情信物“钿合”,也就是“鸳鸯钿带”。判词所说“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仍是此意。《终身误》所唱“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也只能来自《长生殿》的“宿缘”和“前盟”(盟誓,旧盟)。宝钗和黛玉共用图画判词曲子,象征着“钗黛合一”,合一于杨贵妃的太虚幻境之幻象“可卿兼美”,书中明写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就是明证。因此我们说,二宝的金玉良缘,二玉的木石前盟,均取义于《长生殿》李杨爱情之象征“钗合情缘”。《红楼梦》仿《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两部作品都是洪昇创作的文学力作,您应该不会再戴着曹雪芹牌有色眼镜无端拒绝了吧?这种文学意境的沿袭,除了洪昇自己,没有任何其他作家抄袭或模仿得来!

蓝绿色琉璃带扣一组

                                                                 附图三:玉带扣

顺便多说两句闲话。今后,不仅红学领域对《红楼梦》仿《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理念要改弦更张,出版界、戏剧界对《长生殿》中的道具“钗合”并非“钗盒”的理解也要建立起来。倘若在舞台上,继续让唐明皇和杨贵妃拿着一个金钗,一个首饰盒子,作为定情信物的道具,去唱“钗不单分合永完”,不是太煞风景了么?出版界今后再出版《长生殿》以及其它与“钗合情缘”有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时,倘继续将原文的“钗合”校改为“钗盒”,不是有误导读者之嫌么?因此,本文纠正这个对“钿合”的误解,不仅对红学界有意义,对整个文学艺术界都有一定意义,不为妄言吧?

2016.5.22长春

 

附:《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扛鼎力作》

说明:2008年写此文时,笔者尚未意识到“钗合”并非“钗盒”,仍按照“钗盒”去解释《长生殿》与《红楼梦》中的“钗盒情缘”,有误。由于这是八年前写的文章,为尊重历史,故不改,照帖如次。

                                             ——作者

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扛鼎力作

              ——《长生殿》与《石头记》渊源关系再研究

                                                           土默热

笔者的《土默热红学》研究,乃是从比较文学角度,对《长生殿》传奇和《石头记》小说的渊源关系开始的,详见拙作《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该文中对两部作品的至情主题、神话架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悲剧结局以及遣词用语、独创概念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比对研究,从而得出两部作品出自洪昇一人之手的结论。本文不拟重复这些研究内容,转而从《石头记》和《长生殿》中爱情故事结构的比对研究出发,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以就教于方家。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李渔提出文学创作结构第一的理论,并创立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等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见《闲情偶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者所自觉遵从。《长生殿》传奇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扛鼎力作,代表着传奇作品的峰巅,其作品主脑清晰,针线绵密,头绪得当,虚实交合,文学水平确实十分优秀。《长生殿》作品的主脑是什么?结构如何布局?针线如何编织?古今中外研究者的说法如汗牛充栋,但表达最为精辟准确者,仍然为洪昇自己以及他的老朋友、《长生殿》的评点者吴仪一。

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交代:自己创作此剧的主脑专写钗盒情缘。吴仪一在《寄情》一出批道:“剧中钗盒定情,长生盟誓,是两大关节。他进一步解释: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吴仪一所夸巧矣的就是《长生殿》的作品结构,也就是以钗盒”“盟言为经纬线,用织女之机梭编织而成的故事体系。

何谓钗盒?何谓钗盒情缘?所谓钗盒,就是指《长生殿》剧中的两件道具——金钗和钿盒(即玉盒),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定情信物。吴仪一在评点《长生殿》时指出:“钗盒在定情后凡八见(见第二出《定情》)。翠阁交收,固宠也(见第十九出《絮阁》);马嵬殉葬,志恨也(见第二十五出《埋玉》);墓门夜玩,写怨也(见第三十出《情悔》);仙山携带,守情也(见第三十七出《尸解》);璇宫呈示,求缘也(见第四十七出《补恨》);道士寄将,征信也(见第四十八出《寄情》);至此重圆结束(见第五十出《重圆》)。

由此可见,金钗钿盒在《长生殿》剧中已经不是普通的道具,而是贯穿始终的李杨真挚爱情的象征,代表着作者洪升的至情观。正如《长生殿》开篇唱词: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当时的棠村首相梁清标称赞《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以为知言,因为《长生殿》和《牡丹亭》表达的都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至情理想。《长生殿》专写钗盒情缘,说到底就是专写至情理想,钗盒就是至情理想的象征。

如果说《长生殿》作品的经线钗盒,那么她的纬线就是盟言,经纬交织才能构成一部严密完整的作品。何谓盟言?在《长生殿》中,盟言也称为盟誓,杨玉环死后又称为前盟。也就是指李隆基和杨玉环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所发的爱情誓言: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

贯穿《长生殿》全剧的乃是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个爱情的基石就是双方都坚守长生殿中的前盟。李隆基是生守前盟几变迁,杨玉环是死抱痴情犹太坚。爱情双方是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存殁参商,空忆前盟不暂忘,忏悔消夙业,情缘证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

贯穿《长生殿》的前盟,体现的正是汤显祖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用洪昇自己的话说,《牡丹亭》一剧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崇》、《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隃靡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见洪升女洪之则《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剧中生死不渝的爱情基础就在于信守前盟

只有经纬线还不能编织成感天动地的《长生殿》,编织剧情还必须借助织女之机梭而成。何谓织女机梭?就是剧中联系生死两界的牛郎织女双星。牛女双星在《长生殿》全剧中,既是李杨前盟的见证者,也是钗盒重圆的玉成者,所以吴仪一要把牛女双星的作用,说成是编织全剧的机梭

七夕是中国古代的乞巧节,民间纪念牛郎织女天河配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将牛郎织女描写为月宫仙境主管痴男怨女的神仙,让这对儿双星来编织李杨爱情故事,还是洪昇的首创。在《长生殿》《密誓》一出中,杨玉环要求李隆基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因此,牛女双星成了爱情盟言的见证人。《情悔》一出中,牛女双星”“昨又闻马嵬土地诉你悔过真诚,引起了对长生殿上,密誓情深的同情。《补恨》一出,杨玉环拿出金钗钿盒给织女看,并恳请双星玉成,再续前缘。《重圆》一出中,在牛女双星的帮助下,李杨二人盟誓再践,钗盒重圆:同心钿盒今再联,双飞重对钗头燕。漫回思,不胜黯然,再相看,不禁泪涟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钗盒情缘经历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历程,至此有了令人百感交集的圆满结局。从以上牛女双星在李杨爱情的三个阶段分别起到的作用看,牛女双星的确实是编织钗盒盟言经纬线的机梭

当你系统地了解了《长生殿》作品的主脑结构之后,应该不难发现,小说《石头记》就像《长生殿》的孪生姊妹,也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的至情理想作品。借用吴仪一的话说,《石头记》大抵以钗盒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

为什么说《石头记》故事以钗盒为经呢?大家知道,《石头记》的故事主线乃是宝玉与宝钗、黛玉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金钗即宝钗,与宝玉构成金玉良缘关系;钿盒即玉盒,亦即黛玉,与宝玉构成木石前盟的关系。应该说,《石头记》两个女主人公的取名,就来源于《长生殿》的主人公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及其他们的定情信物金钗钿盒,由金钗玉盒构成的两组爱情婚姻关系形成了《石头记》的故事主线。大家都知道《石头记》研究中有个著名的钗黛合一命题,钗黛为什么要合一呢?其来源亦应该出自《长生殿》的钗分两股,盒劈两扇,分开的目的是为爱情征信,到埋玉之全剧高潮时归而为一,最后形成钗不单分盒永完的结局,也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吧。

为什么说《石头记》故事以盟言为纬呢?大家知道,《石头记》中宝黛爱情来源于木石前盟,也就是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太虚幻境定盟,到人间一辈子还泪报恩的誓言。《石头记》中的前盟明显取材于《长生殿》的前盟;《石头记》的还泪也显然取义于《长生殿》中杨玉环情悔的泪水。其实,《石头记》中的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神话,本身就源于《长生殿》中孔昇真人蓬莱仙子神话,容后再议。

《石头记》木石前盟中的木石二字来源何处,历来众说不一。多数红学家认为,绛珠草神瑛侍者。仔细考究,这是说不通的。绛珠草乃是柔弱小草,并非神瑛侍者也并非石头历凡中的那块石头,二人之间的盟言不当称为木石前盟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石头记》描写中的帝妃隐喻问题。书中累次把宝钗、黛玉比喻为帝王的后妃,比如用杨妃扑彩蝶象征宝钗,用飞燕泣残红象征黛玉,并干脆把黛玉称为潇湘妃子。宝玉和宝钗佩戴的美玉、金锁上面刻写的文字,与帝王和后妃的印玺刻词亦十分相似。作者这样描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显然不是帝妃身份,但《石头记》的命义来源于《长生殿》,而《长生殿》则是描写帝妃爱情生活的经典作品。如此写来,不过是隐约透露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而已。大家知道,《石头记》创作中将时间、地点、作者全部隐去了,作者如此处理,除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外,也是习惯使然吧。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木石前盟的出处,前盟出自《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木石则出自舜帝与娥皇女媖两位妃子的故事。木石乃是一个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稀。”“潇湘妃子典故代指的就是舜帝妃子娥皇女媖,舜帝与妃子的爱情婚姻也就是木石婚姻吧。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婚姻乃是富贵已极的姻缘,可谓金玉良缘;而舜帝与娥皇女媖的婚姻乃是草莽时代无异于深山野人的简陋姻缘,称为木石姻缘极恰。用这两组帝妃姻缘代指《石头记》中的二宝姻缘和二玉姻缘,也是十分熨贴的。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为什么要说《石头记》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长生殿》为李杨爱情编织了月宫仙境,让月宫中的织女见证并升华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波折;而《石头记》中则为宝黛爱情编织了太虚幻境,也让幻境中的警幻仙姑见证并升华了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宝黛下界之前,先到太虚幻境”“挂号;宝玉情窦初开时,梦游的是太虚幻境;后来每到关键时刻,警幻仙姑总要派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消灾解难。宝黛的木石前盟故事,实在就是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的。

其实,《石头记》中的太虚幻境,就是《长生殿》中月宫仙境的别称。在古汉语中,太虚太阴不过都是月亮的别名而已。《长生殿》中的织女亦称大士,牛郎也作真人,与《石头记》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意义相通。织女在《长生殿》李杨爱情中的作用,也不过是警幻而已,于是到《石头记》中便幻化成了警幻仙姑。《长生殿》中累次出现的牛女双星概念,到了《石头记》中,也化作了白首双星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研究看,《石头记》确实是仿效《长生殿》,大抵以钗盒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的小说。这种仿效是异乎寻常的,按照文学创作的一半规律和习惯足以说明,《长生殿》传奇和《石头记》小说应出自一人之手,她们的共同作者就是清朝初年的江南才子洪昇。

但是,这决不是说《石头记》的内容就是《长生殿》的翻版。洪昇创作《石头记》的故事素材,来源于清初杭州(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洪黄钱顾四大家族在清初衰亡的凄惨经历,来源于洪昇与蕉园十二钗姐妹风雅而又悲凉的青春生活,来源于《长生殿》案件为洪昇带来的终身痛苦。洪昇用旧瓶装新酒,不过是套用《长生殿》的作品结构和故事框架,把自己和姐妹们的真实故事装入其中而已。

明末清初,我国文坛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很普遍,几乎是诸多文人的共同习惯。譬如《三言两拍》小说的故事,很多都来自于传奇杂剧;小说中的故事,也曾被大量改写成传奇杂剧。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著名文人李渔,他往往用同一题材,即写小说,也编戏剧,现存的《李笠翁十种曲》中,就有《比目鱼》、《奈何天》、《凰求凤》、《巧团圆》四种取材于他自己的小说。

李渔的戏剧观对自己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认为小说是无声的戏剧,因此把一个短篇小说集直接命名为《无声戏》。在从事小说创作时,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戏剧创作的表现方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来,使小说中渗透进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技巧。譬如,李渔的小说中大量采用戏剧科诨的表现方法,使书中人物常常插科打诨、妙语珠连,收到异乎寻常的喜剧效果。

洪昇仿效《长生殿》传奇创作小说《石头记》,不能不说是受到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时人评论钱塘洪昉思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长生殿》是洪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按照自己最为钟情的《长生殿》传奇结构,旧瓶装新酒,以自己和蕉园姐妹的人生素材创作小说,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石头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场面刻画,大量存在戏剧的痕迹,正说明洪昇是以戏剧手法写小说,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当然,仅仅从故事结构上作上述判断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作品思想宗旨上找原因。两部作品都专写钗盒情缘,最根本原因在于其创作目的是共通的。《长生殿》表现李杨爱情的目的,按照洪昇《自序》的说法,乃是通过描写钗盒情缘,说明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嘉其败而能悔,创作此书以垂诫来世。从《石头记》开篇那段石头自怨自艾的道白来看,《石头记》描写的故事,何尝不是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故事,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目的,又何尝不是嘉其败而能悔,用以垂诫来世。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生殿》与《石头记》酿的是同一杯苦酒,并非完全的旧瓶装新酒

罗嗦得太多了,就用洪昇《长生殿》结尾的《永团圆》唱段结束本文吧: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恩和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旧霓裳,新翻弄。唱与知音心自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

200833日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