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宝玉中举兰桂齐芳不懂科举考试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后四十回描写贾府的结局,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收场。所谓“兰桂齐芳”,就是贾宝玉和贾兰叔侄二人下场应试,科考得中举人,获得重振家族、光宗耀祖的资本;所谓“家道复初”,就是皇帝念在宝玉是元妃幼弟,中举后“走失”的份上,赏了宝玉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并赦免了贾家罪行,发还籍没的家产,仍旧过诗礼簪缨、温柔富贵的生活。百年红学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这些描写,多诟病这种“大团圆”结局不符合原著设计之“茫茫白地”下场,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书中关于宝玉叔侄参加科举考试的描写有什么不妥,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剖析一下后四十回作者不懂科举考试的问题。
我们还是先看看书中的描写吧。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描写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之道,不肯好好读书,虽然与秦钟结伙上了几天家塾,也只是学了一些“精致的淘气”,何尝在举业上下过功夫。贾兰其时年纪尚小,虽然跟着母亲读书认字,但所学有限,尚谈不到有下场应试的本领。到了后四十回中,宝玉在妻妾宝钗、袭人的规劝下,居然把《庄子》、《五灯会元》等杂书收了,“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却当真静静的用起功来”,颇有点临阵磨枪的味道。贾兰也在母亲李纨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试帖诗以备应试。实话说,这种应考准备仓促而又草率,简直就像今天小学还没读完就要参加高考,如能应考并中举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再看看书中关于宝玉叔侄下场应考时的具体描写吧:且说过了几天便是场期,别人只是盼望他爷儿两个作了好文章便可以高中的了。……次日宝玉、贾兰换了半新不旧的衣服,欣然过来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嘱咐道:“你们爷儿两个都是初次下场,但是你们活了这么大,并不曾离开我一天,……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需要自己保重。”宝玉出门时,嘻天哈地,大有疯傻之状,遂从此出门走了。……看看到了出场日期,王夫人只盼着宝玉、贾兰回来。……等到傍晚,有人进来,见是贾兰。众人喜欢,问道:“宝二叔呢?”贾兰也来不及请安,便哭道:“二叔丢了”。
那一夜五更多天, 外头几个家人进来到二门口报喜。进了屋子便说:“太太奶奶们大喜。”……“中了第七名举人。”……探春便问:“第七名中的是谁?”家人回说“是宝二爷。”正说着,外头又嚷道:“兰哥儿中了。”那家人赶忙出去接了报单回禀,见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举人)。……明日贾兰只得进去先谢恩,……知贡举将考中的卷子奏闻,皇上一一的披阅,……见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传旨询问:“两个姓贾的金陵人士,是否贾妃一族?”……次日贾政进内,皇上又问起宝玉的事来,贾政据实回奏。……皇上便赏了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贾政又叩头谢恩而出。
看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这些描写,您感到有什么不妥了么?笔者在引文中特意将书中所写奇怪之处以彩色文字标明,您不妨再仔细回看一遍琢磨琢磨。首先要牢记一个前提,宝玉、贾兰爷儿两个都是“初次下场”应试;其次是两人都中了“举人”,宝玉中第七名,贾兰中第一百三十名;再次是贾兰中举后第二天要“进去(皇宫)谢恩”,皇上对试卷“一一披阅”,并钦赐宝玉“文妙真人”。看完这些描述,您再了解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这些描写,与当时科举考试的程序完全不合,宝玉、贾兰所获得的功名,也与参加科举考试应获得的功名大相径庭。足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对科举考试懵懂无知。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县试、乡试和会试三级。类似于现在考试体制中的小升初,中考,高考,你必须经过了前面的考试,才能取得下一步参加考试的资格。县试又称院试,是科举的首试,考生无年龄和出身限制,下至几岁的稚童,上到白发老者都可以报名,故又称“童子试”,赴试者不论老幼统称童生。县试获中的考生称生员,俗称秀才。县试获中秀才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也叫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考试在省里进行,属全省会考,有中央下来的官员监考。乡试考中的考生称举人,第一名举人称解元。明代那个著名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考中了乡试第一名,所以人称唐解元。
乡试获中举人,方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春季进行,所以又叫做春闱。会试地点在京城贡院,由朝廷礼部组织进行。会试考中后叫作贡士,第一名又称会元。会试之后,还有最高一级的殿试,由皇帝在皇宫里面主考。殿试参加者都是会试考中的贡士,考中者则为“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者统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第一等叫做一甲,称“进士及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取剩下的若干名,叫做“赐进士出身”;三甲再取剩下的若干名,叫做“同进士出身”。殿试最后确定名次要由皇帝阅卷,并御笔钦点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所以又叫“天子门生”。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红楼梦》后四十回宝玉、贾兰叔侄二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两个人都是“初次下场”的童生,所参加的考试只能是最初级的“县试”;即使考中了,也只能获得一个“秀才”身份。可是书中却让他们中了第七名和第一百三十名“举人”,而举人只能在“乡试”上获得。这还不算,贾兰中举之后,第二天还要到皇宫“谢恩”,只有参加“会试”并经“殿试”得中者方有此机会,各省的乡试得中者举人不可能千里迢迢到京城进宫谢恩,皇帝老子也接见不了那么多举人;更有甚者,书中写贾兰谢恩时,皇帝还要“一一披阅”他们的试卷,这是殿试金榜题名者方能获得的殊荣,宝玉、贾兰的童生试卷,皇帝绝不会亲自披阅的。
请看,《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宝玉、贾兰初入科举考场,就连县试、乡试、会试甚至殿试的所有过程都经历了,直达皇帝老子的龙案前,这怎么可能?严格说,宝玉、贾兰初进考场,只是参加县试的童生,尚无秀才身份,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怎么能获得只有乡试才能授予的“举人”呢?即使是乡试得中的举人,也无由皇帝老子亲自阅卷亲自审定录取的资格。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的帖子,说宝玉、贾兰由于父祖官位高,家中又有钱,可能给他们捐了“国子监生”资格,所以能直接参加乡试并中举。这是捕风捉影加无知妄说。《红楼梦》书中只说贾蓉曾捐了个“黉门监”资格,贾琏也曾捐了个“同知”的官衔,但从未交代宝玉、贾兰有“国子监生”身份。更何况国子监生与举人身份相当,有资格直接参加会试,根本就无须再通过乡试去考举人。
还有的朋友可能要问:宝玉叔侄考的是否可能是“博学宏词科”呢?博学宏词科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特殊形式,唐开元年间始设,以考拔能文之士,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亦置此科。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与乾隆元年时(1735),曾两次举试“博学宏词”,考录英才甚广。又因避乾隆名弘历之国讳,改称“博学鸿词”。博学宏词科应试者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不论已仕未仕,凡是地方督抚推荐者,都可以到北京应试,直接由皇帝录取授官。这种科举考试形式表面上看似符合宝玉叔侄考试情况,但宝玉叔侄乃初入试场之毛头小子,并非地方督抚推荐之天下闻名之博学鸿儒,绝没有获得推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资格。
由此可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根本就不懂得当时科举考试的规矩,只是凭自己想当然为书中贾府描绘了一幅“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图景。这个续作者很有可能是个八旗子弟,根本就不晓得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矩。有清一代也搞过旗人科举,但办办停停,形同儿戏。顺治八年试行,十四年停止;康熙六年恢复,十五年又停止;康熙二十六年再恢复,又规定主要考骑射。因为八旗科举太轻松,考生视如儿戏,据《清实录》记载:“宗室乡会试,仅止一文一诗,为时亦甚从容。”以至于惨淡到“应试人数减少,不敷挑取,改于十人内取中一名,如有零数在五人以上,亦取中一名”的程度。
旗人出身的续作者当然写不出也写不好《红楼梦》中宝玉、贾兰应如何参加科举考试的真实场面。再从《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曾出现新娘子宝钗给凤姐“装了一袋烟”,丫鬟拿来祭祀老祖宗亡灵前供奉的“克食”给宝玉吃,四美钓游鱼钓上来“鲫瓜儿”,黛玉患病要吃“火肉白菜汤”等纯满族习俗描写,亦可见这个续作者是旗人出身。他续书时没注意到前八十回中根本就没有写这些旗人习俗,信手就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入书中,露了马脚。《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明确记载该书“收缘结果的话头”是“悼红轩”中曹雪芹写的,红学家们考证的那个曹雪芹,虽曾在右翼宗学当过差(存疑?),但没有科举经历,他的祖宗三代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确实不知道真实的科举该怎么写。
这个根本就不懂科举考试为何物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根本就不可能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可能出于同一作者之手,既然有书中内证可充分证明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即《红楼梦》“披阅增删”者是曹雪芹,那么《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作者就不可能是这个曹雪芹。任何用曹雪芹反推《红楼梦》是乾隆年间创作,写旗人生活,属“京味小说”的红学“研究成果”,都是靠不住的,都需要推倒重建。《红楼梦》属于顺康文化而非乾隆文化,属于江南文化而非北京文化,属于世族文化而非旗人文化,属于昆曲文化、才女文化而非乌七八糟的宫廷秘史。《红楼梦》是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是《长生殿》的孪生姊妹,她的作者只能是大戏剧家、诗人、无可救药的情痴情种洪昇,只能是那个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最后因《长生殿》召祸案“无材补天”,回故乡“奉敕填词”的洪昇!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