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熙凤为什么用“吃茶”幽了林黛玉一默

(2020-09-12 20:20:12)
标签:

凤姐

黛玉

吃茶

幽默

纳彩

分类: 文学解析

    王熙凤为什么用“吃茶”幽了林黛玉一默

    ——论《红楼梦》“吃茶”习俗的双重含义

        土默热

《红楼梦》书中那个大嫂子李纨,曾说“凤辣子”凤姐喝了孙猴子的尿,所以嘴巧——当然这是玩笑话——但王熙凤的嘴确实是巧,她曾利用“吃茶”一词的双重含义,开了个善意玩笑,大大地幽了热恋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两人一默。事见《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书中写道: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信步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内有笑声,进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老土是个土生土长的关东老汉,读《红楼梦》书中那些京片子口语并不难懂,但在这“吃茶”二字的理解上,却费了一番周折。记得当年初读《红楼梦》时,读到这里,就感觉有点怪怪的:茶叶是泡来喝的,凤姐、黛玉等人怎么都说“吃茶”?再查查书中其它描写,确实写的都是“吃茶”,就连喝酒也写作“吃酒”,这是北京话吗?

再作深一步探究,“吃茶”和“作媳妇”又有什么关系?联系到下文凤姐夸宝玉“门第”、“根基”、“家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出凤姐的意思,就是开玩笑说要黛玉赶快嫁给宝玉,所以把尚未出阁的大姑娘林黛玉闹了个大红脸。但是为什么黛玉吃了凤姐送的茶,就得给贾宝玉做媳妇呢?还是有些懵懵懂懂,说不出其中子午卯酉来。

后来涉足红坛方搞明白:《红楼梦》虽然基本上是用北京方言写成的小说,但书中展示的却不是北方文化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文化而是江南世族文化。书中故事展现的不是北方风俗,而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民俗。“吃茶”一词,喝惯了前门大碗茶的北京旗人当然不会这么说,但到了江南人特别是杭州人口中,从古到今说的都是“吃茶”。

江南人“吃茶”的说法起源很早,至迟至南宋,从宫廷到民间便普遍“吃茶”了。现代人将茶叶泡水喝的习俗源自于明初,以前的茶叶却不是这样用法。且不说唐代以前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是将饼茶捣碎,加各种佐料后,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搅动,使之调成糊状的粥面。这种茶确实是用来“吃”而不是“喝”的。

据《梦粱录》记载: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饼茶混在一起,擂碎煮成茶粥卖。这般吃茶法,卖茶者好比捣年糕,吃茶者好比吃八宝粥,只能吃,不能喝。《红楼梦》书中写元妃节日礼物中有个“茶筅子”,便是那时“吃茶”的用具。

明代以后,点茶法逐渐被淘汰,代之以散茶冲泡法,这种饮茶方式当然只能“喝”而不是“吃”了。但语言有其延续性和稳定性,江南人尤其是杭州口语中,至今仍称喝茶为“吃茶”。倘若有个杭州朋友请您:“走,到梅家坞吃茶去”,就是喝茶的意思。《红楼梦》中妙玉请黛玉“品茶梅花雪”,那个茶也是喝的,但她们说的却是“吃茶”。

在江南习俗中,“吃茶”一词可引申为女子受聘之礼。凤姐所说的“吃了我家的茶”,就等于黛玉已经接受了我家的“聘礼”,暗示男女双方已经定亲。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婚姻习俗中的“下茶礼”。明代汤显祖在戏剧《还魂记·硬拷》一折中写道: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説到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何曾得有个女婿来?

古人缔结婚约为什么要以茶为聘呢?据明郎瑛所著《七修类稿》解释:“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许次纾《茶疏·考本》中也解释道: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昏,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古人讲究婚姻要明媒正娶,有“三茶六礼”的规矩,即俗称的“三茶礼”。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三茶”就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其中“下茶”,亦称“茶定”、“受茶”或“茶聘”,是“三茶”中的第一茶,意思为“受聘定之茶”。茶定后男女双方父母便要开始议定迎亲书了。

《红楼梦》书中写凤姐前几天给黛玉送去两瓶茶叶,见面后问黛玉茶叶是否好吃,并说不用谢,我明天还有事求你。黛玉不假思索开玩笑说:“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被凤姐抓住话柄,运用“吃茶”一词的双重含义,引申为黛玉吃了“受聘定之茶”,问她既然受了我家聘定,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当然要把未出阁的妙龄少女林黛玉说了个大红脸。

同是汉民族男女双方订婚仪式,北方称“纳彩”,江南则称“下茶”,俗称“吃茶”。凤姐和黛玉之间的一句玩笑话,本非大事,却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红楼梦》书中表现的的确是江南风俗文化。与贾母吃“茄鲞”、“鸭子肉粥”和“秋桃”,以及宝玉喝“酸笋鸡皮汤”等独特的生活习俗对照看,应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的社会风俗,根本就不可能是红学家说的劳什子“京味小说”,更不可能是什么旗人(满族)民俗。

201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