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聂桥文章:从改诗看《红楼梦》和《长生殿》的创作技法

(2020-07-09 05:06:47)
标签:

红楼梦

创作技法

改诗

戏剧手法

长生殿

分类: 文学解析

从改诗看《红楼梦》和《长生殿》的创作技法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在古典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亮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小说中,多次引用古典名家的精典诗句,这些精美诗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留连忘返。而且人们注意到《红楼梦》在引用古诗句时,常常会做一些修改,有些是一个字,如“花气袭人知昼(骤)暖”等句,有的甚至全句都进行了修改,如“御苑却被鸟衔出(非关御苑鸟衔出)”这些修改中有些可能是无意而为之,但有些却是别有深意。下面我们就从中选取两例详细分析:

改“野门”为“柴门”是对稻香村原型的完美还原

在稻香村命名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从第十七回对稻香村的描述来看,这里是一个带田园风光的典型农家院。可是,以贾政为首的众清客却偏偏要精心打造出一个酒店形象,从清客们所取“杏花村”之名,到贾政吩咐挂个酒幌,并且还非要别出心裁地要立一个石碣。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而真正能拨开迷雾的,唯有土默热红学。按土默热红学的考证,稻香村主人李纨的生活原型是钱塘古荡柴家的才女柴静宜。据载,柴静宜的婆家沈氏经营着一家九间楼酒家,由于南宋高宗在避难时曾经在此喝酒,过后,宋高宗还亲书“不为酒税处”五个大字,并且以一块石碣立在九间楼酒家门前。明末僧人释大善《西溪百咏》有《禁酒界牌》一诗专咏此事:“杏花村里酒帘摇,行伴寻香渡小桥。满架佳肴珍异备,几瓶娇艳座精标。店翁含笑庖童喜,仙客贪杯美酝招。能悦天颜留御笔,不为酒税至今朝。”尤其是贾政对“杏花村”之名的反应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什么叫“犯了正名”?大家进园子来不就是来命名的吗?哪来什么正名。这分明就是在暗示,这是一处有名堂的地方。

由此看来,稻香村门前所立酒幌及石碣和杏花村之名在这个闻名遐尔的沈氏九间楼酒家得到了一一对应。而改“野门”为“柴门”便是终极答案。

不管清客们和贾政提供了多少暗示,最终揭示出为稻香村命名玄机还是宝玉口中的一句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此句的主要内容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红楼梦》里,把原句中的“野门”改成了“柴门”。大多数人把“柴门”解释成用柴草扎成的门,但人们却找不到把“野门”改成柴草扎成的门的任何理由。

但如果把“柴门”二字放在我们刚才讨论的沈氏产业上来就十分清楚了。沈氏产业由于其与皇家的特殊联系,历经多个朝代,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接力棒却传到了一个非沈姓掌门人手里。由于柴静宜的丈夫英年早逝,沈氏产业的重担早早地便落到了年轻的寡妇柴静宜的肩上。因此,当地也就把沈氏产业又称为柴门。《红楼梦》中贾宝玉改“野门”为“柴门”更是为稻香村的原型为沈氏产业九间楼酒家的确定一槌定音。 

“御苑却被鸟衔出”道出安史之乱之殇

“御苑却被鸟衔出”一句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牙牌令。虽说是此句源于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一诗,全句却做了很大的改变,请看王维原诗: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此诗所述之事,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件皇家逸事,四月一日,正是樱桃熟透的日子,唐玄宗召集百官举行樱桃大会,文武百官不但能够亲自品尝美味可口的樱桃,还能体会口摘樱桃的乐趣。这还不算,吃完了还要随身带回去一些。王维作为唐玄宗的高官(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亲历了樱桃大会的盛况。“非关御苑鸟衔残”,短短七个字,十分生动概括了这一情景。而《红楼梦》中的“御苑却被鸟衔出”,不但在字面做了很大修改,意思上也是大相径庭。按《红楼梦》改动后的情景,“御苑却被鸟衔出”,表明御苑中的鸟儿不再是看客,它们终于有机会对樱桃饱餐一顿了。王维诗中的鸟儿为什么捞不到樱桃吃,因为有樱桃大会,百官们早把樱桃一扫而光;而鸟儿有机会得到御苑内的樱桃,只会是一个原因,樱桃大会不办了。那唐玄宗为什么不办樱桃大会了,是他本人不喜欢吗?爱玩的唐玄宗岂能放弃这样的机会呢?当然如果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原因,那也就只能停办了。唐玄宗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呢?答案就是肯定的。安史之乱,唐玄宗被撵出长安,仓皇西巡,在逃命途中还失去了心爱的妃子,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樱桃大会了。一句“御苑却被鸟衔出”,道出了安史之乱之殇。这句改诗不但道出了天宝年间的一段辛酸历史,同时也与一部描写天定年间风云变幻的精典作品交集在一起。这部作品就是在清初红遍大江南北的昆曲传奇《长生殿》。虽说《长生殿》主要是塑造李杨两位痴情男女的爱情传奇,但作品还是把天宝年间的政治风云变幻做为另一条主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生殿》同样是把樱桃会的兴盛与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

《长生殿》第三十五出《收京》,唐朝大将郭子仪经过多年战斗,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在收复京城长安之际,郭子仪做了安排。其中,更把重启樱桃会作为一项重要安排。

(合)待春园,樱桃熟绽,荐陈时食。

这里所说的“荐陈时食”,源于《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也就王维诗中所说的“春荐”。从这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红楼梦》和《长生殿》都在以樱桃会的兴盛来表现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磨难。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申联系到《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林黛玉设香案时宝玉心中所想“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又是春荐。一部儿女情长的小说,竟然会对天宝年间的一段风云变幻如此之上心。这种独特的现象的原因也只有一个,《红楼梦》作者正是《长生殿》的作者。《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的产物。接下来对改诗的分析仍然会看到这两部同样伟大的作品间的交集。

“十五团圆月”为“三五团圆”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样一首气势宏大的诗篇却被理解成了贾雨村之流小人的政治野心,除了书中所用的障眼法外,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并不了解此诗的创作源头。如果更多人更早地看到《长生殿》中的这两句诗后,会不会对以前的认知重新定位呢?

更期十五团圆夜,徐夤 纵有清光知对谁。戴叔伦《长生殿》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红楼梦》

把这两联诗放在一起比较,两者实在是太像了。谁也无法否定两联诗之间的联系。从“十五团圆”到“三五团圆”,承袭的痕迹十分明显。但笔者却先要分析《长生殿》一联的另一桩改诗事例。

更期十五团圆夜”为《长生殿》第四十九折《得信》的下场诗,按作者自己的标注,此诗应为唐代诗人徐夤所写。此句应出自徐夤的《新月》:“云际婵娟出又藏,美人肠断拜金方。姮娥一只眉先扫,织女三分镜未光。珠箔寄钩悬杳霭,白龙遗爪印穹苍。更期十五圆明夜,与破阴霾照八荒。”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此诗在《长生殿》被作者“明目张胆”地给修改了。

更期十五圆明月。——《新月》

更期十五团圆月。——《长生殿》

原诗中的“圆明月”就这样变成了“团圆月”。那么,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把“圆明月”改成“团圆月”呢?这要从《得信》一出的背景说起。《得信》是《长生殿》的数第二出戏,戏演到这,一切几乎都尘埃落定。所谓“得信”,就是老太上皇李隆基得到了道士杨通幽从蓬莱仙境带来的好消息。妃子找到了,更重要的是蓬莱玉妃杨玉环奉天孙织女之命,向唐玄宗传达玉帝对两人命运的最终安排,八月十五之夜,要在月宫为他们这对生死诀别的恋人举行隆重的婚礼。眼看着就要与亲爱妃子重逢了,老皇上理应对这个十五之夜充满期待。选择徐夤“更期十五圆明月”基本能反映老皇上这种期待,但是“圆明月”却无法表现下一出《重圆》中的那种氛围。为了实现与《重圆》的完美承接,洪昇果断地将“圆明月”改为“团圆月”,这样一来,《重圆》一出李杨二人在十五之夜月宫重圆,实现了永团圆的情景也就完全体现在了“重圆”前夜的下场诗中了。“团圆”一词的应用,也充分反映出一个顶级作家的无限创造力。可能我们认为八月十五就是团圆之夜,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咏月诗中使用团圆二字的却是很难见到,笔者检索过包括苏东坡《水调歌头》,李白的《月下独酌》,张久龄的《望月怀远》和张月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内的诸多咏月诗,竟然未见团圆二字,更多的是圆月和明月。可见,月亮并未带给古人以“团圆”的福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嫦娥为月主的月宫,本身就骨肉分离的产物,月宫普遍代表着寂寞和凄凉。在这种背景下,洪昇却在月宫里为一对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恋人举行第二次婚礼,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是一大创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敢想的也只是共同仰望一轮明月。而洪昇塑造的这轮团圆月,却缔造了一座里程碑。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学研究中,却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长生殿》所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也未能走向世界。对此,也是令人痛心疾首!

“十五团圆”在《长生殿》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红楼梦》作为《长生殿》旧谱新词的作品,当然会接续下去。以几乎照搬《长生殿》下场诗的形式来展现《长生殿》的传奇也是理所当然的。改“十五团圆”为“三五团圆”只不过是字面上的区别,并未改变八月十五的一轮“团圆月”冉冉升起。在那个“团圆月”是否有人仰头遥望月宫,亲睹了那场世纪婚礼?!

“此誓绵绵无绝期”缔造出一段史无前例的爱情传奇

如果说,《长生殿》中的李杨二人最终在月宫重圆是一段传奇的话,那么这段传奇却始于天宝十年七夕之时的一段盟誓: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绵绵无绝期。(《密誓》)

不要以为这就是《长恨歌》中的诗句,虽然只是修改了一个字,但却完全有别于《长恨歌》了。

《长生殿》把《长恨歌》中的“恨”字变成了“誓”字。一改《长恨歌》的无奈与无助。而这“绵绵无绝期”的盟誓,正是李杨二人的情感支柱。二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完全是依靠这段盟誓的精神,在《长生殿》的后半部分杨玉环马嵬遇难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念及这段盟誓,因杨玉环的香消玉殒,这个由杨玉环生前订立的盟誓也就变成了前盟。说法变了,初心不变,正如杨玉环在月宫面对李三郎所说:“【五马江儿水】只为前盟未了,苦忆残缘,惟将旧盟痴抱坚。”也正二人对前盟的坚守,才感动了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二星,决意要“永证前盟夫妇”。

在洪昇《长生殿》中极尽渲染的这段“誓”对李杨的结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笔者怎么说也无法道尽改“恨”为“誓”的巨大意义。这段由生前订立的盟誓在《长生殿》后半部过渡到“前盟”更是完美地体现出“此绵绵无绝期”的深刻内涵。这段“绵绵无绝期”的盟誓也绝不是仅仅限于《长生殿》。在另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我们同样也是见证了“前盟”的延续。“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把“前盟”二字放在了十二曲的首句,足证《红楼梦》作者对“前盟”的重视。当在人们不断地在木石和金玉上打转时,我们却为“前盟”二字找到了娘家。前盟二字也让我们感受到《红楼梦》至情至爱的精神,“天下鸿蒙,谁为情种”。什么样的爱情能够超越“此誓绵绵无绝期”的境界呢?我们再一次见证了《长生殿》与《红楼梦》的相互碰撞下所擦出爱情火花是多么的炫丽多恣。

通过对《红楼梦》和《长生殿》两部作品中修改古诗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如下特点:

第一:两部作品都习惯于在作品中引用古诗,尤其《长生殿》的下场诗,除《传概》一出外,全部为唐诗。这一特点符合元曲及至昆曲的创作特点,足证《红楼梦》作者是一个成熟的戏剧家,《红楼梦》是以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

第二:两部作品都有改古诗的习惯。除了本文分析的四句外,两部作品还存在着大量的改诗现象,且敢于改名句。本文中的四个句子,就有白居易《长恨歌》之句,王维也是唐代顶尖诗人,许浑和徐也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红楼梦》中还有改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和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等的情况。而《长生殿》中先后修改了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号》、秦观《鹊桥仙》、李商隐的《马嵬》和苏东坡《水调歌头》等名篇,折射出作家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第三:也算是本文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在我们解析两部作品改诗的过程中,屡屡会看到修改后的诗文交叉游走在两部作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御苑却被鸟衔出”的背景牵出了《长生殿》的风云变幻,而“三五团圆”又成《红楼梦》的主导思想,“此誓绵绵无绝期”一直延续到了《红楼梦》中,照亮了多情儿女的相思之路。

这一切,都是从文学解析角度得到的一点感悟,但愿广大的红迷多少一点主义,多一点文化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