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胡适“赶繁华”及其曹学变种

(2020-07-07 10:00:42)
标签:

红楼梦作者

胡适赶繁华

红学界变种

救命稻草天才论

向文学回归

分类: 红学争鸣

论胡适“赶繁华”及其曹学变种

  逄冠卿

一、胡适先生通过赶繁华手段创立新红学的由来及其结果

胡适先生是新红学的奠基者,他的《红楼梦考证》是新红学及其衍生品曹学的基石。他考证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过程中,靠赶繁华手段赶出来的。请看胡适先生大胆假设的三段论:

第一阶段:假设江宁织造曹氏家族在南京、扬州等地的生活,是《红楼梦》风月繁华故事的创作素材;

第二阶段:假设乾隆时期北京西山茅棚里那个贫困潦倒的曹雪芹,出身江宁织造家族,是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

第三阶段:假设曹雪芹人生经历了巨大反差,前半生有过风月繁华生活的体验,后半生家道中落贫困潦倒,具备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

胡适先生以上“大胆假设”后,进行的所谓小心求证,其实并不“小心”,主要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想方设法让曹雪芹能够亲身经历曹氏家族在江南的风月繁华。由于曹雪芹“其生也晚”,只好让曹雪芹出生时间往前“赶”。胡适的赶繁华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敦诚说的曹雪芹四十年华肯定不行,这样曹雪芹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其时曹家荣景已逝,他无论如何赶不上家族的风月繁华;于是胡适便将敦诚挽诗的四十年华,解释为不一定是四十整,也可以理解为四十出头,不超过四十五岁。

第二阶段:由于四十五岁也很牵强,曹家被抄家前曹雪芹尚不记事,还需要继续往前赶方赶得上。于是再利用《春柳堂诗稿》的年未五旬,解释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1715)年左右,逝世时可能已有四十八、九岁,这样,抄家时的曹雪芹就成了十二三岁翩翩少年公子。

胡适先生就是这样,通过苦心孤诣赶繁华,赶出了一个人造的锦衣公子曹雪芹。胡适为曹雪芹赶繁华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他获得《红楼梦》的著作权;也就是说,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是胡适出来的。一个字,足证这种做法不够光明磊落,是在著作权问题上先入为主假设之后,再人为打补丁考证的产物,是结论先于证据、证据还要靠来制造的伪劣学说。

这样人为赶繁华赶出来的少年曹雪芹,必然存在着与真实不合榫的诸多矛盾。最起码他的爹是谁就成了问题:说是曹顒吧,曹顒的儿子曹天佑是遗腹子,且官州同,与北京西山那个贫困潦倒的曹雪芹不对号。说是曹頫吧,可1715年时的曹頫年方九岁,无论如何早熟似乎也生不出大儿子曹雪芹。曹家的《五庆堂家谱》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因此只好让曹雪芹的爹长期存疑。

 

二、红学界对胡适赶繁华三次修正产生的三个变种

胡适之后,主流红学家们知道,这样赶繁华构建起来的曹学大厦不牢固,研究手法也有点苟且,不够高明。

就说对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的理解吧,周汝昌先生就认为:谁为朋友作挽诗也不会为死者减寿,胡适关于曹雪芹活了四十五岁的理解,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蔡义江先生也认为,曹雪芹就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根本没经历过曹家在江南的风月繁华。

再说《春柳堂》诗稿证出来的“四十八九”岁吧,“春柳堂作假案”早已真相大白,诗稿作者宜泉先生是嘉道年间人,根本与乾隆年间曹雪芹没有交集,诗稿中的“年未五旬”字样,是红学家们为了某种目的指使书店学徒“钤盖”出来的。此后凡严肃红学家自此绝口不提“春柳堂”。

为了维护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同时维护曹氏家族的生活原型权,于是主流红学界在不给曹雪芹长岁数、增阅历的前提下,在坚持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年华的基础上,开始了三次对胡适赶繁华的异化,又先后创造出三个赶繁华的变种:

变种之一:周汝昌先生的曹家二次复兴说。认为曹家抄家回到北京后,在乾隆年间曾有过二次崛起,又经历了一段繁华的日子,曹雪芹四十年华赶不上江南的风月繁华,但上了北京的二次复兴,所以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的是曹家二次复兴时在北京的风月繁华生活。

变种之二:蔡义江先生的奶奶唠叨素材论。蔡义江认为,小说创作不需要生活体验,有了生活反而写不出。曹雪芹对红楼生活的感悟并非亲身体验,而是听奶奶等老一辈人在他耳边不时唠叨感受到的,是通过痛说革命家史间接上的风月繁华。听奶奶说家史什么年龄都能听,因此四十年华就能写出《红楼梦》。

变种之三:赵建忠先生的家族累积素材论。认为《红楼梦》素材是曹家三代以内人的集体创作,由先人述说家史甚至写出部分初稿,然后由天才的曹雪芹创造性地综合完成。赵建忠认为,提出家族累积说意在启示人们,去探索曹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对曹雪芹直接、间接的影响。

这三个赶繁华的变种学说实际是三个非学术怪胎,都是在凭空想象中猜测出来的,无任何可靠证据支持,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价值。研究《红楼梦》同奶奶唠叨遗传基因的关系,与胡适的赶繁华比较起来,似乎还要等而下之一些,是学术退步,也足证曹学的绝望和无奈。对于《红楼梦》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的阐释,这些歪门邪道只有歪曲亵渎,没有正面作用。

 

三、主流红学无力为曹雪芹赶繁华,转而齐聚天才论旗帜下

曹家在江南的风月繁华,胡适的赶繁华赶不上,周汝昌的二次复兴是空中楼阁,蔡义江、赵建中的奶奶唠叨遗传基因是无据空谈、徒留笑柄,主流红学在陷于曹家店泥沼雾瘴无路可走之际,所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便是天才论

于是,主流红学阵营中的曹学遗老遗少们,便齐聚天才论的旗帜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给曹雪芹戴上超前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天才的艺术家等十九顶大得吓人的桂冠。并发誓要理直气壮地为维护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坚守门槛扫除阴霾

他们所宣扬的曹雪芹天才论有什么根据呢?用红学界某权威人士的话说,在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之际,他最想说的一句话便是:伟大的曹雪芹,不朽的《红楼梦》!这倒是一句大实话,他们就是要用《红楼梦》的不朽,来证明曹雪芹的伟大”——曹雪芹的十九个伟大,就是这样反证出来的。

这种做法其实是大成问题的,最起码在逻辑上把两个关系都搞拧了、搞反了、搞倒了。首先是本末倒置。从根本上说,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研究作者是为阐释作品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把红学家们设定的作者曹雪芹,作为红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红楼梦》是为了证明曹雪芹的伟大,这不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么?

其次是因果倒置。除了《红楼梦》外,红学家们拿不出曹雪芹的任何其它文学作品,凭什么断定他是个伟大作家?用《红楼梦》的不朽,来证明曹雪芹的伟大,恰恰是要不得的因果倒置错误逻辑。在乾隆年间就不知作者谁何的情况下,用《红楼梦》反证曹雪芹的著作权,同反证阿Q、孔乙己乃至猪八戒的著作权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主流红学宣扬的曹雪芹天才论,也是胡适赶繁华的变种,并且是一种反科学的畸胎瘤。曹雪芹没有生活,又要维护其著作权,以这种说法最省事,既不需要生活体验,也不需要证据支持,让《红楼梦》可以凭天才大脑生造出来。这种造神运动明显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学术领域也明显违背科学常理和文学常识,属于用玄学虚幻解释文学实在,再用文学实在来反证玄学虚幻的造神闹剧。

 

四、放弃曹学赶繁华的努力,红学发展创新必须向文学回归

胡适先生当初的赶繁华本身就不是文学命题,红学家们为赶繁华所搞的三个变种是将错就错,主流红学把赶繁华再推向天才论轨道更是错上加错,最起码已经越出了文学研究的轨道,并不是《红楼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红楼梦》研究必须立足文学领域,使用文学方法,探索文学规律,探寻文学真相。

其一,《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不是铁马金戈的旗人文化,而是诗礼簪缨的江南世族文化。这种文化体验通过胡适的赶繁华赶不上,曹雪芹的遗传基因解决不了,听奶奶说家史也唠叨不清,二次复兴更复兴不出,再天才的脑袋也想象不出来。

其二,《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不是乾隆盛世的正统文化,而是康熙末世的情本文化,属于晚明文化气脉。乾隆年间那个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通过来赶上那个百年前的文化背景,曹雪芹的人生与《红楼梦》书中背景不搭界,绝无可能是《红楼梦》作者。

其三,《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不是巍峨壮丽的北京文化,而是花柳繁华的江南文化。别说这个曹雪芹与江宁织造曹氏家族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赶繁华赶出点某种联系,也写不出《红楼梦》,因为作为世代包衣奴才的旗人家庭,其文化根坻归根结底还是北方文化。

通过赶繁华硬让这个曹雪芹充当《红楼梦》作者,无异于让破落八旗子弟涕泣谈开元天宝。胡适的赶繁华及其变种都属于违背文化规律的非文学伪学说,都可以休矣。红学只有回归文学领域才有的资格,才能创新发展成真正的专学显学;《红楼梦》研究只有立足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情本文化、昆曲文化、才女文化的百花园,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2013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