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姐为什么能进入金陵十二钗行列

(2020-05-31 20:53:37)
标签:

金陵十二钗

巧姐

大姐

洪昇女儿

红颜薄命

分类: 文学解析

巧姐为什么能进入金陵十二钗行列

土默热 在 2004-9-3 上午12:00 发表于 学术研究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聪明美貌的青年女子,惟独巧姐是个例外。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前八十回结束时,她还是个怀抱的孩子。她有什么资格跻身十二钗行列呢?

《红楼梦》中对巧姐的描写,有好些地方十分奇怪:

一是搞不清巧姐和大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中说凤姐为了孩子好养活,求刘姥姥给多病多灾的大姐另取名巧姐,显然大姐和巧姐应该是一个人;但书中又出现了奶妈抱着巧姐领着大姐的说法,显然大姐和巧姐又是两个人。

二是巧姐的年龄暴涨暴缩,总也长不大。刚出场请刘姥姥取名的大姐,是个怀抱中的婴儿,中间似乎长大了一点,但直到前八十回结束,她仍然是个不离怀抱、善于啼哭的婴儿。《红楼梦》的故事前后经历了几年,研究者有争议,但毕竟是好多年吧,宝黛等人都由一个大孩子长成了进入婚龄的年轻人,而巧姐却总也长不大。

三是《红楼梦》作者十分讨厌巧姐的狠舅奸兄,但这两位“舅”和“兄”究竟是谁?他们怎么了?怎么了?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后四十回说贾环和贾芸就是狠舅奸兄,他们合谋把巧姐卖了,沦落风尘,后来被刘姥姥搭救,嫁到乡下一个周财主家里。但贾环不是巧姐的舅舅,而是叔叔;贾芸为人虽然乖巧但也不似奸人坏人,又是个小门小户的远房本家子弟,贩卖贾家人口还轮不到他。《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判词图画也从没暗示巧姐当过风尘女子,后四十回这些描写显然都不可信。

要想揭开这些谜团,还是得找对《红楼梦》作者,用乾隆年间那个曹雪芹是解不开巧姐之谜的,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顺康年间大戏剧家洪昇之后,巧姐之谜就迎刃而解了。巧姐确实是以洪昇的女儿为原型创作的,其生活原型又参加过蕉园诗社的风雅活动,进入金陵十二钗行列实至名归。

洪昇与妻子黄蕙在康熙三年成婚后,到康熙十年发生“天伦之变”逃离大家庭前,先后生养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长女十分聪明可爱,但从小多病,身体较差;幼女尚在怀抱。这两个女儿,应该就是书中大姐和巧姐的生活原型。抱着巧姐领着大姐逃出杭州后,洪昇把妻子女儿先安排在武康县的田庄上生活,居住在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口的小城里,自己到北京国子监去谋取功名,兼以笔耕谋生。
  此时,洪昇的妻子黄蕙和孩子们,完全失去了生活来源。黄蕙与婆家闹翻了,无人管她们娘仨生活,就连娘家黄家,那么富贵的当朝宰相家庭,也无人肯照顾这三个可怜的母女。全靠街坊邻居接济一些米和菜,勉强度命。

此时黄蕙母女生活之困窘就可想而知了。用洪昇的诗描述,是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也就是说,经常一连几天揭不开锅,以致锅灶上落了一层尘土;到了寒冬没有棉衣穿,娘仨饿着肚子瑟缩在寒霜里。对于两个年幼的女儿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日子啊!

洪昇的长女似乎没有正式取名,我们姑称之为大姐吧。在饥寒交迫中长到了八岁,竟在冻饿交加中悲惨地夭亡了!孩子死时,洪昇正在北京卧病,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悲痛得几乎疯了,在病床上提笔写下了《遥哭亡女》四首:
  
吾女真亡殁,终无见汝期。一身方抱疾,千里负含悲。月黑愁叫,风阴鬼火吹。大江南北断,魂魄梦中疑。

三载饥寒苦,孩提累汝尝。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发覆长眉侧,花簪小鬓旁。有时还索果,庭下笑牵裳。

生小偏聪慧,消愁最喜侬。爱拈爷笔墨,闲学母裁缝。乡梦徒然到,泉台不可逢。尚思生汝夕,大雪正严冬。

薄棺依浅土,闻在北山隈。白昼吹狐火,清明断纸灰。吾女真亡殁,漂泊未来归。何日埋先,还浇酒一杯。

洪昇在诗中,首先痛责自己无能,长期离家不能照顾妻子儿女的生活,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尝尽了痛苦;有时回家孩子牵着自己的衣襟索果,自己都无法满足这点可怜的要求。这个孩子从小偏聪慧爱拈爷笔管,闲学母裁缝,父母愁闷时,消愁最喜侬。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个可爱的女儿了,将来回到南方,在你的小坟头上浇一杯酒诉说父亲的歉疚吧。

在这种极度悲伤的心境下,洪昇应该最痛恨谁?当然是这个孩子的狠舅奸兄!其时洪昇的岳父黄彦博已死,黄蕙的娘家弟兄坐视不管,洪昇内心怎么能原谅他们?此后的几十年中,洪昇都没有原谅孩子的“狠舅奸兄”,多次在诗中使用且著临邛犊鼻浑的典故,去讽刺岳家。这个典故是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后,富裕的岳家不肯照顾他们,他们就当垆卖酒,羞臊岳家。从这个典故中,不难看出洪昇对孩子的狠舅奸兄的情绪。

洪昇的次女名叫洪之则。在父母的教育和熏染下,她成长为一名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女诗人。她参加过蕉园诗社,是诗社中年龄最小、辈份最晚的成员,还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整理过父亲的遗作,还参与过蕉园姐妹集体评点《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并为此写过跋文(见附录)。洪之则后来嫁给杭州郊区一个比较贫寒的秀才,丈夫没有考取功名,又青年早死。洪之则早早做了未亡人,用文学生活打发未来的孤寂岁月,一生也很不幸。

洪昇生前很以此女为荣,以她的才华,以她的薄命,洪昇在创作《红楼梦》时,把她列入金陵十二钗末尾,不是很自然的么?作为蕉园诗社成员中唯一的晚辈女诗人,与《红楼梦》十二钗中巧姐的身份地位不是完全吻合么?洪昇的妻子黄蕙与洪昇的母亲是亲姑姑侄女,与《红楼梦》中王夫人、凤姐、巧姐三代人的关系相同。《红楼梦》中的狠舅奸兄,当是指书中王仁和贾芹一流,而不是贾环和贾芸。

回头再来看《红楼梦》中的大姐和巧姐,在洪昇的原著中,应该是当作两个人写的。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时,应该是怀抱巧姐手牵大姐的。太虚幻境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属于拆字法,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的字,抄检大观园后,王熙凤就应该哭向金陵了。武康县就位于杭州通往金陵的路上,说她们母女“哭向金陵事更哀”事出有因。

红学界猜测的什么王熙凤被回娘家了,死时用一张破席卷着拖出去埋葬了,都是毫无根据的瞎猜!说这话都让人恶心。大姐应该在凤姐逃出家庭后死掉了,死时凤姐一定十分痛恨狠舅奸兄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红楼梦》中狠舅奸兄的罪名是爱银钱、忘骨肉,不是卖骨肉,见死不救就够狠够奸了,无须再把巧姐卖入风尘,那样写来太恶心人,《红楼梦》作者必不如此。

书中的巧姐应该在随母亲离开家庭后,娘俩不时得到刘姥姥的接济,最后在刘姥姥的撮合下,嫁给城郊一户并不富裕的读书人家,最后的下场也应该是薄命司中人物,否则不入十二钗行列。《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的生活原型,很可能就是武康县经常接济黄蕙母女的县教谕郑兰谷的丈母娘。郑兰谷也有两个同洪昇女儿差不多大的儿女,洪昇诗中说两家儿女时更抱,关系很密切。洪昇在武康并没有其他实在亲戚,“哭向金陵”似乎就是投奔她去的。他的园子里种了好多蔬菜,经常给黄蕙送些青菜或干菜,这些在洪昇《稗畦集》诗中都有记载。

《红楼梦》作者交代此书是根据亲历亲闻创作的,以上这些同洪昇夫妻和两个女儿的遭遇完全相契合,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洪昇。《红楼梦》书中的巧姐年龄暴长暴缩,大姐与巧姐似二似一,是因为创作中作者对原稿屡次修改造成的。著书时大姐早已死去,于是删去大姐归结成巧姐一人;巧姐后来又是蕉园诗社成员,故可入“金陵十二钗”行列。但《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发生时,是在洪昇夫妇逃出大家庭前,故巧姐始终是个怀抱中的婴儿。

至于书中后四十回那些对巧姐沦落风尘、刘姥姥筹钱赎买、把巧姐嫁给板儿等附会之谈,实在不值一哂,因为这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文字,并非洪昇原意。我们的某些红学专家,似乎不把金陵十二钗的下场,都猜成风尘女子就不过瘾似的,莫名其妙地让湘云、妙玉、巧姐最后都当上了妓女,心理状态实在有点下流。《红楼梦》作者创作时心中钟爱着姐妹,不可能这么下作地糟蹋姐妹们。

              2004年9月

 

附录:

《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洪之则跋文:

吴与予家为通门,吴山四叔,又父之执也。予故少小以叔事之,未尝避匿。忆六龄时侨寄京华,四叔假舍焉。一日论《牡丹亭》剧,以陈谈两夫人评语引证禅理,举示大人,大人叹异不已。予时蒙稚,无所解,惟以生晚不获见两夫人为恨。大人与四叔持论,每不能相下。予又闻论《牡丹亭》时,大人云:“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踬为大块,偷麋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语未毕,四叔大叫叹绝。忽忽二十年,予已作未亡人。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四叔故好西方止观经,亦将归吴山草堂,同钱夫人作庞老行迳。他时予或过夫人习静,重闻绪论,即许拈此剧,参悟前因否也。因读三夫人合评,感而书其后。同里女侄洪之则谨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