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在“《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研讨会”上的即席演讲
(2020-05-02 15:36:19)
标签:
红楼梦江南文化研讨会即席演讲土默热 |
分类: 文学解析 |
某老红学家最近在某大学搞了一个讲座,中心议题讲“曹雪芹是北京作家,《红楼梦》是京味小说”。在网上看到这篇演讲稿后,我忍俊不止,在博客上发文去同他辩驳。我说:用曹雪芹的籍贯去证明《红楼梦》作品的“味儿”,这是因果颠倒的伪学术。《红楼梦》的“味儿”应该是作品的“文化味儿”吧?你头足倒置看出了“北京味儿”,我怎么端详作品本身,满纸都是“江南味儿”。作品开篇就交代,石头投胎问世的地点,是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四句话,活画出江南这方山水这方人的文化真谛。所谓“花柳繁华”,说的就是锦绣江南山水园林文化;所谓“诗礼簪缨”,说的就是诗书传家的江南世族文化;所谓“温柔富贵”,说的就是江南六朝五代金粉浮华文化;所谓“昌明隆盛”,说的就是江南从六朝经五代、南宋直至晚明的偏安繁荣文化。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自古以来就十分鲜明:北方山河雄壮巍峨,西风塞外,铁马金戈,呈现出的是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阳刚文化之美;江南山河葱茏清秀,枯藤古木,小桥流水,呈现出的是一种温柔旖旎、丝竹笙歌的阴柔之美。这种泾渭分明的美学特色,体现在小说戏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混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红楼梦》不论是在文学诗词、书画金石上,还是在园林建筑、饮食起居上,体现的都是江南文人那种儒雅含蓄、精致唯美的情趣追求;《红楼梦》作者所展示出的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精湛融通的艺术才华,圆通透彻的灵根悟性,都带有江南文人雅士的深深印痕。
《红楼梦》太过柔美了,那是足以叫人心碎的弱柳扶风之美,柔美中又带着些许孱弱,些许哀怨,些许感伤,任何具有文学感悟能力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繁华“末世”衰亡时期无可奈何的哀婉之音。《红楼梦》作者抒发的“末世”感伤,与陈后主、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绵绵哀思,应该同为“末世”环境下顾影自怜的一种的文学呓语。这种文学风格源自于从六朝、五代、南宋直至晚明绵绵不绝的那种江南文化气脉,金粉浮华中的放纵,女性情结下的眷恋与梦中残山剩水的怀念,以及梦幻破灭后的哀怨,乃是这一文化气脉的三大典型特征,也是《红楼梦》文学气质的三大特征,正如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云:“江南之士,轻薄奢侈,梁陈诸帝之遗风也。”
江南文化是一个以“美”为中心的精致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把真和善融铸为美的文化。在千年绵延的文化长河中,江南文化先后出现了四次璀璨瑰丽的波峰:第一次波峰是六朝金粉。《昭明文选》的文采之美,《文心雕龙》的文心之美,《世说新语》的文人之美,共同构成了飘逸潇洒、玉树临风的南朝文化。第二次波峰是五代南唐。冠带诗书的“元和之风”,翕然大肆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为代表的感伤、婉约、精致的凄美词风,开启了此后江南文人感伤抒情的文化传统。第三次波峰是南宋偏安。文人士子们在经历了“胡尘卷地,南走炎荒”的精神阵痛后,在前朝或华丽或疏狂或隐逸的文化背景上,又印上了一抹沉痛、感伤的“西湖送春”民族色彩。集江南文化大成的第四次波峰是明末清初。将六朝的精致之美、南唐的凄婉之美,南宋的感伤之美,置于一炉熔铸为“情本文化”之美。而《红楼梦》恰恰是这个“情教”流行时代的产物,是把“情”之一字渲染为天下至美的哀婉之歌。
我们把明末清初这一文化现象称为“晚明文化气脉”,情教文学,才女文学,梦幻文学是这一文化气脉的基本特征,也是红楼文化的基本特征。最先感觉到《红楼梦》与晚明文化气脉联系的是徐晋如教授,他说:“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它金粉浮华而内里虚弱,它极度放纵却又道貌岸然,它满口色空理论却满足于平庸的幸福,它抱怨理学的不合理却窒息了真人的生机。这又是一个极度女性化的时代,它对历史和现实的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荒谬地和平共处。在这种文化气脉影响下,首先产生了以水磨腔为音乐特征的昆曲,接着,又产生了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作传的《红楼梦》”。虽然徐晋如教授并不完全是从正面看待《红楼梦》据以产生的文化气脉的,但他还是正确地指出了《红楼梦》与“金粉浮华”、“极度女性化”之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晚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江南文化标志就是昆曲与歌行体,故亦可称《红楼梦》为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
在江南文化千百年来的累累堆积下,金陵、杭州、姑苏逐步形成了三大文化中心,也可谓江南文化的三座高峰;《红楼梦》中的十二钗皆以“金陵”冠名,僧尼与戏子多来自苏州,而男女主人公则出身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杭州,绝非作者信笔所至的无意安排。贾宝玉的《四时即事诗》所叙之公子哥生活场景,乃是杭州山水与人文的特指,也是对江南文化世族特征的艺术概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江南文化乃是江南世族的文化。鲁迅先生说,呼吸领略大观园内“悲凉之气,遍布华林”者,唯有贾宝玉一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乃是江南文化的优秀继承人,同时也是江南世族无可救药的糟糕继业者。东晋时期的“王谢堂前燕”,千百年来并未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是径直飞到了明末清初“洪黄钱顾”四大家族的厅堂。
江南世族的历史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中谢幕,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呱呱坠地于此时此刻,正所谓江南文化在高潮中的谢幕曲,也是江南世族末世绝望中如泣如诉的挽歌。
我们研究《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最根本的目的倒不在于与主流红学的《红楼梦》作者之争,而在于正确解读《红楼梦》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源流,正确领悟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这次研讨会前,会议主办方在网上给我发来了部分论文,让我提前参阅一下,以便在会上点评。读过之后,总的感觉这些论文作者都很努力,主题扣得很准,文笔写的也很好,很有见地。但也感觉有些缺憾,就是受主流红学索隐考证方法的影响,偏重与传统红学的学术辩驳,注意力多集中在对一些具体城市、山水、园林、物候、饮食、民俗的考证上,而缺少对更高层面上江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深层次感受,有“江南味儿”但“文化味儿”不足。
中华民族江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不论是吴越春秋,六朝金粉,隋堤风流,唐诗之路,五代词赋,苏白文脉,南宋浮华,蒙元戏曲,晚明情史,女子诗社,秋柳唱和,姽婳歌咏等,在《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集江南文化之大成的杭州西湖文化,西溪文化,西泠文化,以及集三西文化大成之洪氏家族文化,洪顾黄钱四大家族文化,蕉园诗社与江南才女文化,与红楼文化之密切关系更大有文章可做。这次会后论文结集时,要收集一些这方面作品补充进来。也祈愿朋友们今后更注重使用文化解析和文学解析方法,立意再高雅一些,视野再宽阔一些,解析再深刻一些,写出一些更上层次、更有深度的文章,共同堆砌成江南文化装饰的唯美多情红学大厦!
最后,用老土旧作《集杭州西湖联语咏红楼文化二首》结束这次发言吧:
竟有佳人居北里,独教芳冢占西泠。
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寒梅四照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重向烟波寻旧梦,一空色相见天真。
苏堤飞絮无多柳,洛社工诗有几人。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兴来临水敲残月,读罢吟风倚片云。
谢谢大家。